CN206304053U - 轮椅训练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轮椅训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04053U
CN206304053U CN201620788082.5U CN201620788082U CN206304053U CN 206304053 U CN206304053 U CN 206304053U CN 201620788082 U CN201620788082 U CN 201620788082U CN 206304053 U CN206304053 U CN 206304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chair
support roller
block
thread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880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天润
何雷
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O ROBO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HO ROBO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O ROBO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HO ROBO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880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04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04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04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轮椅训练系统,包括:底座、升降装置、两组可调阻尼组件以及两个可独立螺纹升降的减重装置;底座的第一端设有一引导斜坡,第二端设有轮子限位槽,底座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侧壁,底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有承载轮椅的第一支撑辊和第二支撑辊,第一支撑辊、第二支撑辊随轮椅的轮子滚动,第一支撑辊和第二支撑辊之间设置升降装置,可调阻尼组件分别设置在侧壁中,可调阻尼组件与第一支撑辊或第二支撑辊同轴传动,改变第一支撑辊或第二支撑辊的滚动阻尼,减重装置分别接触轮椅底部,第一支撑辊、第二支撑辊以及减重装置支撑轮椅。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地进行轮椅训练,安全可靠,实用性高。

Description

轮椅训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轮椅训练系统。
背景技术
轮椅是康复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普通轮椅一般由轮椅架、轮子、刹车装置及座靠四部分组成。手摇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而使用者在使用轮椅之初,需要一段适应过程,才能很好地控制和使用轮椅。所以,轮椅训练是借助轮椅进行病残者身体活动功能锻炼的一种康复性训练。
目前的轮椅训练基本是通过护理者长时间陪同使用者的方式,监护整个使用过程,并且防止意外的发生。这种方法,显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可能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到专业的护理站预约专业的护工才能进行这种训练,对于本身就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而言,是一种困难和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轮椅训练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能够方便地进行轮椅训练,且全程无需护工陪伴,可完全由使用者独立操作,安全可靠,实用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轮椅训练系统,包括:底座、升降装置、两组可调阻尼组件以及两个可独立螺纹升降的减重装置;
所述底座的第一端设有一引导斜坡,第二端设有轮子限位槽,所述底座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侧壁,所述底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有承载轮椅的第一支撑辊和第二支撑辊,所述第一支撑辊、第二支撑辊随所述轮椅的轮子滚动,所述第一支撑辊和第二支撑辊之间设置所述升降装置,所述可调阻尼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侧壁中,所述可调阻尼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辊或第二支撑 辊同轴传动,改变所述第一支撑辊或第二支撑辊的滚动阻尼,所述减重装置分别接触所述轮椅底部,所述第一支撑辊、第二支撑辊以及减重装置支撑所述轮椅。
优选地,还包括运动数据编码器,所述运动数据编码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辊或第二支撑辊,记录所述第一支撑辊或第二支撑辊的线速度数据。
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一对侧支架,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侧支架的相对面设有垂直方向的导轨;
升降平台,设置在所述侧支架之间,所述升降平台的两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沿所述导轨垂直滑动;
多个椭圆块,所述椭圆块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平台的底面,第二端设有一通孔;
一钢轴,固接所有所述椭圆块的通孔,随所述钢轴的转动,改变所述椭圆块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的通孔的水平高度,使得所述椭圆块旋转顶升或下降所述升降平台;以及
一旋转杆,连接在所述钢轴穿出所述侧壁的一端,所述旋转杆与所述钢轴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钢轴的两端分别设有限制所述钢轴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
优选地,每组所述可调阻尼组件包括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包括
一螺纹轴,所述螺纹轴的第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端设有一外肩台;
一摩擦卡套,套接于所述螺纹轴;
一皮带轮,套接于所述螺纹轴的第一端;
一轴承座,套接于所述螺纹轴的第一端,所述轴承座位于所述皮带轮与所述摩擦卡套之间;
一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第一端套接于所述螺纹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皮带轮之间,所述螺纹筒的第二端套接于所述螺纹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轴承座之间,所述螺纹筒的第二端与所述轴承座之间设有至少一轴承,所述螺纹筒的内螺纹与所述螺纹轴的外螺纹相互螺合;
一辊筒,所述辊筒的第一端套接于所述螺纹轴的第二端,所述螺纹轴的外肩台的第一侧抵接所述辊筒,所述辊筒的第二端套接所述第一支撑辊或第 二支撑辊;以及
一摩擦片挤压块,套接于所述螺纹轴的第二端,所述摩擦片挤压块与所述辊筒螺接,所述摩擦片挤压块的一侧通过一压力弹簧抵接所述螺纹轴的外肩台的第二侧,所述摩擦片挤压块的另一侧压向所述摩擦卡套;
随所述皮带轮的转动,带动所述螺纹轴在所述螺纹筒中螺旋进退,调整所述摩擦片挤压块至所述螺纹轴的外肩台之间的所述压力弹簧的伸缩空间,以改变所述压力弹簧向所述摩擦卡套的压力。
优选地,所述摩擦卡套与摩擦片挤压块之间依次设有第一摩擦片、固定片和第二摩擦片。
优选地,所述螺纹筒的第二端与所述轴承座之间设有一第一轴承和一第二轴承。
优选地,所述螺纹轴与所述摩擦片挤压块之间设有一第三轴承。
优选地,所述螺纹轴与辊筒之间设有被限位的一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抵接所述压力弹簧。
优选地,所述螺纹轴的第一端的端部设有一限位块。
优选地,每组所述可调阻尼组件还包括档位调节装置以及皮带传动装置,所述档位调节装置通过所述皮带传动装置来传动所述阻尼装置的皮带轮;
所述档位调节装置包括:
一固定板,固定于所述侧壁中,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
一手动转盘,连接一大齿轮,所述大齿轮的转轴插接所述第一定位孔,且所述大齿轮的转轴套接并传动一点位盘,所述点位盘具有多个定位通孔;
至少一弹簧柱塞,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上,随着所述点位盘的转动,所述弹簧柱塞顶入或者滑出所述定位通孔;
一带有转轴的小齿轮,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小齿轮的转轴套接一电位器,所述电位器通过一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孔,所述手动转盘通过所述大齿轮带动所述小齿轮转动,所述电位器记录所述小齿轮的旋转角度变化。
优选地,所述大齿轮的转轴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之间设有一第一轴承和一 第二轴承。
优选地,每个所述减重装置包括:
一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底座;
一连接圆块和一固定圆筒,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一内圆筒,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筒之内,所述内圆筒与固定圆筒之间设置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一T型螺纹筒,设置在所述内圆筒之内,所述T型螺纹筒具有内螺纹,所述T型螺纹筒的第一端连接一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被限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连接圆块之间,所述T型螺纹筒的第二端连接一微调圆盘;
一带有外螺纹的钢轴,所述钢轴的外螺纹与所述T型螺纹筒的内螺纹相互螺合;以及
一减重支撑块,连接于所述钢轴的顶端,所述减重支撑块的顶面接触所述轮椅底部的轮椅支撑杆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减重支撑块顶起所述轮椅底部的轮椅支撑杆,所述轮椅的轮子脱离所述第二支撑辊,仅与所述第一支撑辊接触。
优选地,所述减重支撑块包括两限位侧壁和位于所述限位侧壁之间的一支撑槽。
优选地,还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底座的第二端;
一显示屏,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以及
一键盘,连接于所述支撑杆。
由于使用了以上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轮椅训练,且全程无需护工陪伴,可完全由使用者独立操作,安全可靠,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特性和优点更为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拆除侧壁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拆除升降平台后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处于上升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处于下降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处于放松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处于压紧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档位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档位调节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档位调节装置的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分解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下降状态的使用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下降状态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上升状态的使用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上升状态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拆除侧壁后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附图标记
100 底座 400 档位调节装置
101 引导斜坡 401 手动转盘
102 轮子限位槽 402 大齿轮
103 侧壁 403 点位盘
104 第一支撑辊 4031 定位通孔
105 第二支撑辊 404 第一轴承
200 升降装置 405 固定块
201 旋转杆 406 第二轴承
202 导轨 407 弹簧柱塞
203 滑块 408 小齿轮
204 钢轴 409 连接块
205 椭圆块 410 电位器
206 升降平台 500 减重装置
207 限位凸块 501 固定板
208 侧支架 502 连接圆块
300 阻尼装置 503 限位块
301 限位块 504 第一轴承
302 皮带轮 505 固定圆筒
303 螺纹筒 506 内圆筒
304 第一轴承 507 T型螺纹筒
305 轴承座 508 第二轴承
306 第二轴承 509 钢轴
307 摩擦卡套 510 微调圆盘
308 第一摩擦片 511 减重支撑块
309 固定片 5111 限位侧壁
310 第二摩擦片 5112 支撑槽
311 摩擦片挤压块 600 显示装置
312 螺纹轴 601 显示屏
313 第三轴承 602 键盘
314 推力轴承 603 支撑杆
315 压力弹簧 700 轮椅
316 辊筒 701 横杆
900 皮带传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给出详细的说明。尽管本实用新型将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相反,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例中,对于大家熟知的结构和部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拆除侧壁后的立体图。如图1至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椅训练系统,底座100、升降装置200、两组可调阻尼组件以及两个可独立螺纹升降的减重装置500。底座100的第一端设有一引导斜坡101,第二端设有轮子限位槽102,轮子限位槽102能够有效防止轮椅700滑出底座100。底座100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侧壁103,底座10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有承载轮椅700的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第一支撑辊104、第二支撑辊105随轮椅700的轮子滚动,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之间设置升降装置200,可调阻尼组件分别设置在侧壁103中,可调阻尼组件与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同轴传动,改变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的滚动阻尼,本实施例中,可调阻尼组件与第一支撑辊104同轴传动,但不以此为限。减重装置500分别接触轮椅700底部,第一支撑辊104、第二支撑辊105以及减重装置500支撑轮椅700。运动数据编码器(未示出)连接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记录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的线速度数据(由于轮椅700的轮椅同时接触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所以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转动时的线速度数据相同)。本实施例中,可调阻尼组件记录第二支撑辊105的线速度数据,但不以此为限。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拆除升降平台后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如图3至5所示,升降装置200包括一对侧支架208、升降平台206和多个椭圆块205、一钢轴204。其中,侧支架208连接于底座100,侧支架208的相对面设有垂直方向的导轨202。升降平台206设置在侧支架208之间,升降平台206的两端设有滑块203,滑块203沿导轨202垂直滑动。多个椭圆块205的第一端连接在升降平台206的底面,第二端设有一通孔。钢轴204固接所有椭圆块205的通孔,随钢轴204的转动,改变椭圆块205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的通孔的水平高度,使得椭圆块205旋转顶升或下降升降平台206。以及旋转杆201连接在钢轴204穿出侧壁103的一端,旋转杆201与钢轴204相互垂直。钢轴204的两端分别设有限制钢轴204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207。
以下通过图6和图7分别说明升降平台206在轮椅700进入轮椅训练系统(上升,支撑轮椅700)以及轮椅700在轮椅训练系统中进行训练时(下降,不再支撑轮椅700)起到不同的作用。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处于上升状态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旋转杆201朝第一方向旋转时,带动连接着的钢轴204以及钢轴204上的椭圆块205一起旋转,椭圆块205在旋转的过程中,椭圆块205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的通孔的水平高度上升,使得升降平台206和滑块203在直线导轨202上垂直向上运动,使得升降平台206能够与底座100保持在一个水平高度,轮椅700自引导斜坡101推入以后,升降平台206引导并支撑轮椅700的轮子,可以平行地经过升降平台206,轮椅700的轮胎的局部进入到轮子限位槽102中。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中升降装置处于下降状态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旋转杆201朝第二方向旋转时(与第一方向相反),带动连接着的钢轴204以及钢轴204上的椭圆块205一起旋转,椭圆块205在旋转的过程中,椭圆块205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的通孔的水平高度降低,使得升降平台206和滑块203在直线导轨202上垂直向下运动,使得升降平台206能够处在低于底座100的高度。当轮椅700的轮胎的局部进入到轮子限位槽102中,轮椅700处于底座100的合适位置之后,升降平台206下降, 使得轮椅700的轮子同时接触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升降平台206下降后不在接触轮椅700的轮子。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的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的分解图。如图8至9所示,每组可调阻尼组件包括阻尼装置300,阻尼装置300包括一螺纹轴312、一摩擦卡套307、一皮带轮302、一轴承座305、一螺纹筒303、一辊筒316以及一摩擦片挤压块311。螺纹轴312的第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端设有一外肩台。摩擦卡套307套接于螺纹轴312。皮带轮302套接于螺纹轴312的第一端。轴承座305套接于螺纹轴312的第一端,轴承座305位于皮带轮302与摩擦卡套307之间。螺纹筒303的第一端套接于螺纹轴312的第一端与皮带轮302之间,螺纹筒303的第二端套接于螺纹轴312的第一端与轴承座305之间,螺纹筒303的第二端与轴承座305之间设有至少一轴承,螺纹筒303的内螺纹与螺纹轴312的外螺纹相互螺合。辊筒316的第一端套接于螺纹轴312的第二端,螺纹轴312的外肩台的第一侧抵接辊筒316,辊筒316的第二端套接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辊104的两端分别套接辊筒316的第二端,但不以此为限。摩擦片挤压块311套接于螺纹轴312的第二端,摩擦片挤压块311与辊筒316螺接,摩擦片挤压块311的一侧通过一压力弹簧315抵接螺纹轴312的外肩台的第二侧,摩擦片挤压块311的另一侧压向摩擦卡套307。随皮带轮302的转动,带动螺纹轴312在螺纹筒303中螺旋进退,调整摩擦片挤压块311至螺纹轴312的外肩台之间的压力弹簧315的伸缩空间,以改变压力弹簧315向摩擦卡套307的压力。摩擦卡套307与摩擦片挤压块311之间依次设有第一摩擦片308、固定片309和第二摩擦片310。螺纹筒303的第二端与轴承座305之间设有一第一轴承304和一第二轴承306。螺纹轴312与摩擦片挤压块311之间设有一第三轴承313。螺纹轴312与辊筒316之间设有被限位的一推力轴承314,推力轴承314抵接压力弹簧315。螺纹轴312的第一端的端部设有一限位块301。
以下通过图10和图11分别说明阻尼装置对第一支撑辊104减少阻尼或是增加阻尼的方式。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处于 放松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皮带轮302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过程中,带动螺纹筒303一起转动,由于螺纹筒303固定在第一轴承304和第二轴承305上,第一轴承304和第二轴承306固定在轴承座305上只能转动不能位移,所以螺纹筒303在逆时针转动时,螺纹轴312相对螺纹筒303做顺时针转动,螺纹轴312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如图10所示;螺纹轴312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压力弹簧315自由反弹伸长,对推力轴承314、摩擦片挤压块311、第二摩擦片310、固定片309、第一摩擦片308的压力减小,螺纹轴312的外肩台与辊筒316的第二端之间的空间D减小。当辊筒316旋转时,带动摩擦片挤压块311、第二摩擦片310一起转动,第一摩擦片308、固定片309、第二摩擦片310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阻尼减小。螺纹轴312向右移动距离越大,第一摩擦片308、固定片309、第二摩擦片310之间的摩擦力越小,阻尼越小。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阻尼装置处于压紧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皮带轮302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过程中,带动螺纹筒303一起转动,由于螺纹筒303固定在第一轴承304和第二轴承306上,第一轴承304和第二轴承306固定在轴承座305上只能转动不能位移,所以螺纹筒303在顺时针转动时,螺纹轴312相对螺纹筒303做逆时针转动,螺纹轴312向左移动一定距离,螺纹轴312向左移动一定距离,压力弹簧315被挤压缩短,对推力轴承314、摩擦片挤压块311、第二摩擦片310、固定片309、第一摩擦片308的压力增大,螺纹轴312的外肩台与辊筒316的第二端之间的空间D增加。当辊筒316旋转时,摩擦片挤压块311、第二摩擦片310一起转动,第一摩擦片308、固定片309、第二摩擦片31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阻尼增大。螺纹轴312向左移动距离越大,第一摩擦片308、固定片309、第二摩擦片310之间的摩擦力越大,阻尼越大。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档位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档位调节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档位调节装置的分解图。如图12至14所示,每组可调阻尼组件还包括档位调节装置400,档位调节装置400通过皮带传动装置900(参见图2)来传动阻尼装置300的皮带轮302。档位调节 装置400包括一固定板405、一手动转盘401、两弹簧柱塞407以及一带有转轴的小齿轮408。固定板405固定于侧壁103中,固定板405包括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手动转盘401连接一大齿轮402,大齿轮402的转轴插接第一定位孔,且大齿轮402的转轴套接并传动一点位盘403,点位盘403具有多个定位通孔4031。两弹簧柱塞407连接在固定板405上,随着点位盘403的转动,弹簧柱塞407顶入或者滑出定位通孔4031。带有转轴的小齿轮408插接在第二定位孔中,小齿轮408与大齿轮402啮合传动,小齿轮408的转轴套接一电位器410,电位器410通过一连接块409连接第二定位孔,手动转盘401通过大齿轮402带动小齿轮408转动,电位器410记录小齿轮408的旋转角度变化。大齿轮402的转轴与第一定位孔之间设有一第一轴承404和一第二轴承406。顺时针旋转手动转盘401带动大齿轮402、点位盘403、第一轴承404和第二轴承406旋转,由于第一轴承404和第二轴承406固定在固定板405上,手动转盘401、大齿轮402、点位盘403只旋转;当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弹簧柱塞407堵住点位盘403的定位通孔4031,电位器410固定在连接块409、小齿轮408上,记录小齿轮408旋转的角度。由此,一次手动转盘401旋转一定角度,电位器410记录一次旋转角度,完成一次档位调节。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侧壁103上的手动转盘401控制对第一支撑辊104的阻尼,来调节训练难度或是训练量,甚至是模拟不同阻尼情况的道路。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立体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分解图。如图15和16所示,每个减重装置500包括一固定板501、一连接圆块502、一固定圆筒505、一内圆筒506、一T型螺纹筒507、一带有外螺纹的钢轴509以及一减重支撑块511。固定板501连接于底座100。连接圆块502和固定圆筒505固定于固定板501。内圆筒506设置在固定圆筒505之内,内圆筒506与固定圆筒505之间设置第一轴承504和第二轴承508。T型螺纹筒507设置在内圆筒506之内,T型螺纹筒507具有内螺纹,T型螺纹筒507的第一端连接一限位块503,限位块503被限位于第一轴承与连接圆块502之间,T型螺纹筒507的第二端连接一微调圆盘510。钢轴509的外螺纹与T型螺纹筒507的 内螺纹相互螺合。以及减重支撑块511连接于钢轴509的顶端,减重支撑块511的顶面接触轮椅700底部的轮椅支撑杆的两端。减重支撑块511包括两限位侧壁5111和位于限位侧壁5111之间的一支撑槽5112。限位侧壁5111也可以阻挡轮椅700在训练时向底座100的引导斜坡101滑出。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下降状态的使用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下降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7和18所示,当逆时针旋转微调圆盘510时,T型螺纹筒507、限位块503也逆时针旋转;由于第一轴承504和第二轴承508、内圆筒506固定在固定圆筒505上,固定圆筒505连接在连接圆块502、固定板501上,所以微调圆盘510时,T型螺纹筒507、限位块503逆时针旋转时,不会上下移动;由于钢轴509与T型螺纹筒507螺纹连接,当T型螺纹筒507逆时针旋转时,钢轴509向下移动,同时钢轴509也带动减重支撑块511向下移动。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上升状态的使用示意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中减重装置的上升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9和20所示,当顺时针旋转微调圆盘510时,T型螺纹筒507、限位块503也顺时针旋转;由于第一轴承504和第二轴承508、内圆筒506固定在固定圆筒505上,固定圆筒505连接在连接圆块502、固定板501上,所以微调圆盘510时,T型螺纹筒507、限位块503顺时针旋转时,不会上下移动;由于钢轴509与T型螺纹筒507螺纹连接,当T型螺纹筒507顺时针旋转时,钢轴509向上移动,同时钢轴509也带动减重支撑块511向上移动。以第一支承辊104为例,本实施例中包括左、右两段第一支承辊104,这两段第一支承辊104各自支撑轮椅700的两个轮子,由于使用者可能配戴假肢或是失去部分肢体,所以,两段第一支承辊104对轮椅700的两个轮子的支撑力可能不相同,这会造成其中一段第一支承辊104的载荷偏重,在长期旋转的情况下,会破坏两段第一支承辊104的同轴度,容易影响轮椅训练系统的寿命,也会让使用者觉得轮椅向轮椅训练系统的一侧倾斜,造成单侧摩擦力过大,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重装置可以针对较重的一侧,升起一定高度,通过减重装置来承担一部分载荷,保持轮椅在轮椅训练系统的水平位置,使得,两段第一支承辊104对轮椅700的两个轮子的支撑力完全 相同,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延长了产品寿命。
在一个变形例中,当使用者滚动轮椅700的轮子时,轮椅700的轮子与第一支承辊104的挤压越小,摩擦力越小,减重效果越明显;当轮椅700的轮子与第一支承辊104不接触时,减重装置500的减重效果最好,此时,轮椅700的轮子仅与第二支承辊105接触。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显示装置600,显示装置600包括:一显示屏601、一键盘602和一支撑杆603。支撑杆603设置在底座100的第二端。显示屏601连接于支撑杆603。以及键盘602连接于支撑杆603。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拆除侧壁后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如图21和2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的使用过程如下,首先轮椅700通过引导斜坡101进入底座100,然后通过升降装置200的旋转杆201放下升降平台206,使第一支撑辊104、第二支撑辊105以及减重装置500支撑轮椅700,使用者可以通过可调阻尼组件来改变第一支撑辊104的阻尼强弱,在轮椅训练系统中进行轮椅的使用训练。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训练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轮椅训练,且全程无需护工陪伴,可完全由使用者独立操作,安全可靠,实用性高。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升降装置(200)、两组可调阻尼组件以及两个可独立螺纹升降的减重装置(500);
所述底座(100)的第一端设有一引导斜坡(101),第二端设有轮子限位槽(102),所述底座(100)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侧壁(103),所述底座(10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有承载轮椅(700)的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所述第一支撑辊(104)、第二支撑辊(105)随所述轮椅(700)的轮子滚动,所述第一支撑辊(104)和第二支撑辊(105)之间设置所述升降装置(200),所述可调阻尼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侧壁(103)中,所述可调阻尼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同轴传动,改变所述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的滚动阻尼,所述减重装置(500)分别接触所述轮椅(700)底部,所述第一支撑辊(104)、第二支撑辊(105)以及减重装置(500)支撑所述轮椅(7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运动数据编码器(106),所述运动数据编码器(106)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记录所述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的线速度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200)包括:
一对侧支架(208),连接于所述底座(100),所述侧支架(208)的相对面设有垂直方向的导轨(202);
升降平台(206),设置在所述侧支架(208)之间,所述升降平台(206)的两端设有滑块(203),所述滑块(203)沿所述导轨(202)垂直滑动;
多个椭圆块(205),所述椭圆块(205)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平台(206)的底面,第二端设有一通孔;
一钢轴(204),固接所有所述椭圆块(205)的通孔,随所述钢轴(204)的转动,改变所述椭圆块(205)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的通孔的水平高度,使得所述椭圆块(205)旋转顶升或下降所述升降平台(206);以及
一旋转杆(201),连接在所述钢轴(204)穿出所述侧壁(103)的一 端,所述旋转杆(201)与所述钢轴(204)相互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轴(204)的两端分别设有限制所述钢轴(204)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207)。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可调阻尼组件包括阻尼装置(300),所述阻尼装置(300)包括:
一螺纹轴(312),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端设有一外肩台;
一摩擦卡套(307),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
一皮带轮(302),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一端;
一轴承座(305),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一端,所述轴承座(305)位于所述皮带轮(302)与所述摩擦卡套(307)之间;
一螺纹筒(303),所述螺纹筒(303)的第一端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一端与所述皮带轮(302)之间,所述螺纹筒(303)的第二端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一端与所述轴承座(305)之间,所述螺纹筒(303)的第二端与所述轴承座(305)之间设有至少一轴承,所述螺纹筒(303)的内螺纹与所述螺纹轴(312)的外螺纹相互螺合;
一辊筒(316),所述辊筒(316)的第一端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二端,所述螺纹轴(312)的外肩台的第一侧抵接所述辊筒(316),所述辊筒(316)的第二端套接所述第一支撑辊(104)或第二支撑辊(105);以及
一摩擦片挤压块(311),套接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二端,所述摩擦片挤压块(311)与所述辊筒(316)螺接,所述摩擦片挤压块(311)的一侧通过一压力弹簧(315)抵接所述螺纹轴(312)的外肩台的第二侧,所述摩擦片挤压块(311)的另一侧压向所述摩擦卡套(307);
随所述皮带轮(302)的转动,带动所述螺纹筒(303)在所述螺纹轴(312)中螺旋进退,调整所述摩擦片挤压块(311)至所述螺纹轴(312)的外肩台之间的所述压力弹簧(315)的伸缩空间,以改变所述压力弹簧(315)向所述摩擦卡套(307)的压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卡套(307)与摩擦片挤压块(311)之间依次设有第一摩擦片(308)、固定片(309) 和第二摩擦片(31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筒(303)的第二端与所述轴承座(305)之间设有一第一轴承(304)和一第二轴承(306)。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轴(312)与所述摩擦片挤压块(311)之间设有一第三轴承(313)。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轴(312)与辊筒(316)之间设有被限位的一推力轴承(314),所述推力轴承(314)抵接所述压力弹簧(315)。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轴(312)的第一端的端部设有一限位块(301)。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可调阻尼组件还包括档位调节装置(400),以及皮带传动装置(900),所述档位调节装置(400)通过所述皮带传动装置(900)来传动所述阻尼装置(300)的皮带轮(302);
所述档位调节装置(400)包括:
一固定板(405),固定于所述侧壁(103)中,所述固定板(405)包括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
一手动转盘(401),连接一大齿轮(402),所述大齿轮(402)的转轴插接所述第一定位孔,且所述大齿轮(402)的转轴套接并传动一点位盘(403),所述点位盘(403)具有多个定位通孔(4031);
至少一弹簧柱塞(407),连接在所述固定板(405)上,随着所述点位盘(403)的转动,所述弹簧柱塞(407)顶入或者滑出所述定位通孔(4031);
一带有转轴的小齿轮(408),插接在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所述小齿轮(408)与所述大齿轮(402)啮合传动,所述小齿轮(408)的转轴套接一电位器(410),所述电位器(410)通过一连接块(409)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孔,所述手动转盘(401)通过所述大齿轮(402)带动所述小齿轮(408)转动,所述电位器(410)记录所述小齿轮(408)的旋转角度变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402)的转轴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之间设有一第一轴承(404)和一第二轴承(406)。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减重装置(500)包括:
一固定板(501),连接于所述底座(100);
一连接圆块(502)和一固定圆筒(505),固定于所述固定板(501);
一内圆筒(506),设置在所述固定圆筒(505)之内,所述内圆筒(506)与固定圆筒(505)之间设置第一轴承(504)和第二轴承(508);
一T型螺纹筒(507),设置在所述内圆筒(506)之内,所述T型螺纹筒(507)具有内螺纹,所述T型螺纹筒(507)的第一端连接一限位块(503),所述限位块(503)被限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连接圆块(502)之间,所述T型螺纹筒(507)的第二端连接一微调圆盘(510);
一带有外螺纹的钢轴(509),所述钢轴(509)的外螺纹与所述T型螺纹筒(507)的内螺纹相互螺合;以及
一减重支撑块(511),连接于所述钢轴(509)的顶端,所述减重支撑块(511)的顶面接触所述轮椅(700)底部的轮椅支撑杆的两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支撑块(511)顶起所述轮椅(700)底部的轮椅支撑杆,所述轮椅(700)的轮子脱离所述第二支撑辊(105),仅与所述第一支撑辊(104)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支撑块(511)包括两限位侧壁(5111)和位于所述限位侧壁(5111)之间的一支撑槽(5112)。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装置(600),所述显示装置(600)包括:
一支撑杆(603),设置在所述底座(100)的第二端;
一显示屏(601),连接于所述支撑杆(603);以及
一键盘(602),连接于所述支撑杆(603)。
CN201620788082.5U 2016-07-26 2016-07-26 轮椅训练系统 Active CN206304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88082.5U CN206304053U (zh) 2016-07-26 2016-07-26 轮椅训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88082.5U CN206304053U (zh) 2016-07-26 2016-07-26 轮椅训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04053U true CN206304053U (zh) 2017-07-07

Family

ID=59241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88082.5U Active CN206304053U (zh) 2016-07-26 2016-07-26 轮椅训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040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9460A (zh) * 2018-08-16 2018-12-07 湖南曼纽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r轮椅训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30844A (zh) * 2018-12-30 2019-05-10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 轮椅模拟训练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9460A (zh) * 2018-08-16 2018-12-07 湖南曼纽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r轮椅训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30844A (zh) * 2018-12-30 2019-05-10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 轮椅模拟训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04053U (zh) 轮椅训练系统
CN204951266U (zh) 一种骨科护理牵引床
CN206614612U (zh) 一种化妆品展示柜木质材料切割设备
CN207715994U (zh) 一种移动式建筑设备
CN206138303U (zh) 阻尼装置、可调阻尼组件及轮椅训练系统
CN107736976A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医用护理用换药装置
CN108578099A (zh) 一种具有四肢康复功能的医疗床
CN206639418U (zh) 升降装置及轮椅训练系统
CN211244394U (zh) 一种神经内科用上肢锻炼装置
CN208260077U (zh) 一种神经科用的定时康复护理训练装置
CN206138633U (zh) 减重装置以及轮椅训练系统
CN206138297U (zh) 档位调节装置、可调阻尼组件及轮椅训练系统
CN109178903A (zh) 一种防磨损型碳滑板夹持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CN110604846A (zh) 一种复合管材输血装置
CN112723000A (zh) 一种输液软管盘绕用包装设备
CN109620613A (zh) 一种手术固定装置
CN213059450U (zh) 一种钢带覆膜后收卷装置
CN211355863U (zh) 一种皮肤性病学用激光治疗仪
CN208693667U (zh) 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手部护理装置
CN210105134U (zh)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阳光板
CN209313320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电动剥皮机
CN211075082U (zh) 一种软管印刷位置灵活调节装置
CN207085185U (zh) 一种踏板坡度调节机构及椭圆机
CN207823665U (zh) 一种圆形截面风筒翻边装置
CN211534884U (zh) 一种手术室护理杀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