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02322U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02322U CN206302322U CN201621109904.9U CN201621109904U CN206302322U CN 206302322 U CN206302322 U CN 206302322U CN 201621109904 U CN201621109904 U CN 201621109904U CN 206302322 U CN206302322 U CN 2063023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protuberance
- vibrating motor
- vibrating body
- counterweight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1553 magnetic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41000222712 Kinetoplast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2-Propeno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07 ferro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fluororesin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马达,该振动马达包括:静止部,其具有壳体以及线圈;振动体,其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弹性部件,其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之间。振动体具有:磁铁,其相对于线圈配置在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以及配重物,其保持磁铁,配重物具有:板状的第一配重部;以及从第一配重部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第二配重部,第二配重部与线圈在一方向上相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和便携式播放器中具有振动马达,该振动马达作为产生触觉反馈的振动发声装置。该振动马达具有平板状的配重物、支承配重物的多个弹性部件、线圈以及磁铁。例如,被记载于美国授权专利第8269379号。
近年来,需求省空间且振动量大的振动马达。为了增大振动量,例如有增加配重物的质量的方法。
但是,在上述美国授权专利第8269379号所示的振动马达中,配重物为平板状。在这种配重物中,如果要增加质量,则需要增加配重物的厚度。其结果是,难以实现振动马达的省空间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且振动量大的振动马达。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包括:静止部,其具有壳体以及线圈;振动体,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弹性部件,其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之间。振动体具有:磁铁,其相对于线圈配置在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配重物,其保持磁铁,配重物具有板状的第一配重部和从第一配重部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第二配重部,第二配重部与线圈具有在一方向上相向的结构。
在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壳体具有配置有线圈的基台,线圈与第一配重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比第二配重部与基台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配重部配置在振动体的一方向的两端。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具有从基台向壳体内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的一部分与第二配重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一方向上相向,第二配重部与线圈间的在一方向上的距离比突出部与第二配重部间的在一方向上的距离大。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具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一方向上,线圈位于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在一方向上相对于线圈设置得比第二配重部远。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在一方向上设置在线圈与第二配重部之间。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在壳体设有作为凹部或贯通孔的容纳部,第二配重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容纳部。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配重物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于第一配重部以及第二配重部这两方。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与振动体的下表面相反一侧的面与壳体之间配置磁性流体。
在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为薄型且能够增大振动量。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柱部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台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将线圈安装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
图13为从下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所具有的弹性部件以及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14为从下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所具有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图。另外,图2、图3、图4示出了振动马达的取下外罩后的状态。
另外,在图1至图4中,以左右方向为一方向,用X方向来表示。并且,将与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上下方向表示为Y方向。例如,在图1中,纸面上侧成为上下方向(Y方向)的上侧。以下,其他的附图也同样适用。但是,并不是通过该方向的定义来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朝向。
<1.1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00具有基台10、线圈50、振动体20、弹性部件30、弹性部件31以及外罩40。基台10具有基底部11、基板12以及柱部件62。振动马达100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基底部11和外罩40。基板12既可是刚性基板,也可是柔性基板。壳体具有配置有线圈的基台。换言之,线圈50被安装在基台10的上表面(关于安装结构将在后面叙述)。即,振动马达100具有:静止部,其包括基台10、线圈50以及外罩40;振动体20;以及弹性部件30。即,静止部具有壳体以及线圈50。
振动体20具有配重物21和磁铁22。磁铁22被容纳在设置于配重物21的空洞部213内部。即,磁铁22被配重物21保持。磁铁22相对于线圈50配置在上侧。即,振动体20包括磁铁22。磁铁22相对于线圈50配置在上下方向(Y方向)上的上侧。
如后面详细叙述那样,弹性部件30的一端侧固定于配重物21,另一端侧固定于外罩40的内壁面。即,弹性部件30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20之间。另一个弹性部件31也与弹性部件30以同样的方式被固定。由此,振动体20被弹性部件30、31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X方向)上振动。在由外罩40和基台10构成的内部空间容纳有线圈50、振动体20以及弹性部件30、31。
通过借助基板12上的配线给线圈50实施通电,而在线圈50产生磁场。振动体20通过在线圈50产生的磁场与磁铁22所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在一方向上往返振动。
<1.2弹性部件与振动体的结构>
接下来,对弹性部件30和振动体20进行详细叙述。另外,关于弹性部件31,由于是与弹性部件3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弹性部件30具有板簧部32、固定部33、连接部34以及顶板部35,且各部分相互连接。板簧部32具有梁部321、322以及连接部323。连接部323将平板状的梁部321的一端部和平板状的梁部322的一端部连接。即,板簧部32具有多个梁部321、322和连接部323。
弹性部件30具有支承振动体20的一方向(X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方的板簧部32。
固定部33包括:第一壁部331,其与振动体20的一方向(X方向)正交;以及第二壁部332,其与第一壁部331连接且沿振动体20的一方向延伸。第一壁部331的一端与梁部3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壁部331的另一端与第二壁部332的一端连接。第二壁部33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另外,也可不是第二壁部332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而是第一壁部331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而且,还可是第一壁部331与第二壁部332分别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顶板部35的面积比固定部33的面积大。
配重物21具有第一配重部211和第二配重部212a、212b。第一配重部211为长方体形状。第二配重部212a、212b配置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两端,且从第一配重部211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
第二壁部332固定于由沿第一配重部211和第二配重部212a的一方向延伸的各侧面构成的面。第一壁部331固定于由沿与第一配重部211和第二配重部212a的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各侧面构成的面。即,第一壁部331与第二壁部332固定到振动体20的侧面。该固定例如能够通过焊接或粘接剂的粘接来实施。另外,例如在通过点焊接来固定壁部的周围的情况下,壁部与振动体的侧面直接固定。例如,在使用粘接剂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壁部与振动体的侧面隔着粘接剂间接地固定。
顶板部35固定于第一配重部211的上表面。该固定例如能够通过焊接或粘接剂的粘接来实施。在焊接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采用将顶板部35的周围进行点焊接的方法。顶板部35与磁铁2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另外,弹性部件31具有与弹性部件30相同的结构。连接部(相当于弹性部件30的连接部34)在配重物21上表面的与连接部34的对角位置被固定于配重物21。即,在振动马达100设有两个弹性部件30、31。两个弹性部件30、31分别支承振动体20的一方向(X方向)的两端。
像这样,通过固定部33固定于振动体20的侧面,且与固定部33连接的顶板部35固定于振动体20的上表面,能够抑制固定部33以及顶板部35因振动体20的振动而从振动体20脱落或破损。并且,由于固定部33与顶板部35通过连接部34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并且,由于固定部33被固定于第一配重部211和第二配重部212a这两方,因此能够提高弹性部件30与振动体20的固定强度。
另外,也可不将第一壁部331和第二壁部332这两方固定于振动体20,而只将其中一方固定于振动体20。
并且,弹性部件30例如由强磁性弹簧材料SUS632J1构成。即,顶板部35的至少一部分由强磁性材料构成。由此,顶板部35能够发挥作为针对于磁铁22的背轭的功能。另外,弹性部件30也可采用在顶板部35的上表面涂上强磁性材料的结构来代替强磁性材料。
并且,顶板部3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51。第一配重部21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空洞部213。在空洞部213容纳有磁铁22。即,贯通孔351与空洞部213以及磁铁2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由此,能够在未容纳磁铁22的状态的空洞部213插入定位用的销,并将该销插入到贯通孔351中,对顶板部351进行定位。
在此,在图5中示出了振动马达100的安装了外罩40后的状态的侧剖图。如图5所示,在顶板部35与外罩40间具有第一间隙。在第一间隙中填充有带有粘性的磁性流体S1。即,在与振动体20的下表面相反一侧的面与壳体的间隙配置有磁性流体S1。
并且,在作为振动体20的第一配重部211的下表面与线圈50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在第二间隙中填充有带有粘性的磁性流体S2。通过这种结构,磁性流体S1、S2在振动体20振动时发挥作为减震器的功能。并且,磁性流体S1、S2由于带有磁性,因此即使振动体20振动,也能分别停留在作为金属制品的顶板部35或线圈50上。另外,磁性流体S1、S2也可只设置其中的一方。即,磁性流体既可只填充到第一间隙中,也可只填充到第二间隙中。
在配重物21只有平板状的第一配重部211的情况下,在振动马达100的内部,配重物21与基台10之间具有空间。在该空间的一部分存在配置有线圈50的区域和不配置线圈50的区域。通过在不配置线圈50的区域追加第二配重部212a、212b,能够增加配重物21的重量。如图5所示,第二配重部212a、212b与线圈50在一方向上相向。即,利用线圈50侧的不配置线圈50的区域,将第二配重部212a、212b设置成从第一配重部211下垂。由此,不增加振动马达100本身的厚度,就能增加配重物21的重量。因此能够实现薄型且惯性力大的振动马达。
并且,如图5所示,线圈50与第一配重部211的上下方向的距离H1比第二配重部212a与基板12的上下方向的距离H2大。由此,在振动马达100降下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第一配重部211与线圈50碰撞而导致线圈50破损。另外,本效果尤其对不设置磁性流体S2的情况有效。
<1.3振动体的移动限制结构>
接下来,对振动体20的移动限制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振动马达具有从基台向壳体内部突出的突出部。更为详细地说,基底部11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两端侧分别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1以及朝向上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12。第一突出部111以及第二突出部112设置于振动体20与外罩40之间。即,静止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111、112。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11在振动体20与壳体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而且,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另一侧,第二突出部112在振动体20与壳体之间设置至少一个。
第一突出部111设置在被梁部321和梁部322夹着的位置。第二突出部112也同样。在一方向上,线圈50位于第一突出部111与第二突出部112之间。
第一突出部111以及第二突出部112例如通过冲压成型形成。由此能够确保突出部的强度。另外,突出部与基底部11也可不是同一个部件,而是分体部件。
在此,在图6中示出了从一方向的一侧观察图2的状态的振动马达100的侧视图。另外,图6成为从被梁部321和梁部322夹着的位置观察时的图。如图6所示,第一突出部111的一部分与第二配重部212a的一部分相向。即,突出部111、112的一部分与振动体20的一部分在一方向上相向。
并且,梁部322具有窄幅部325,所述窄幅部325在梁部322所延伸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切削而形成。即,窄幅部325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将板簧部32切削而形成。并且,梁部322在窄幅部325的两侧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宽度比窄幅部325宽的宽幅部324。即,板簧部32具有窄幅部325和宽幅部324。
从一方向的一侧观察,窄幅部325与第一突出部11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即,从一方向的一侧观察,窄幅部325与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在振动体20移动时,抑制弹性部件30与第一突出部111接触。并且,通过在梁部321、322设置窄幅部325,能够利用两个板簧部32分别支承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两端。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00的零件个数增加。另外,同样的关系在弹性部件31与第二突出部112间也成立。
并且,如图5所示,将第一突出部111与振动体20的距离L2设置得比振动体20的有效可动区域L1短。在此,有效可动区域是指振动体20从静止的状态到弹性部件30在弹性区域变形最大时振动体20的可移动范围。例如,在图5中,振动体20从静止的状态到弹性部件30的板簧部32缩得最短的状态为有效可动区域。即,突出部111、112与振动体20的距离比振动体20的有效可动区域短。
由此,在振动马达100降下等的情况下,即使在振动体20大幅移动时,也能够限制振动体20在移动到有效可动区域前与第一突出部111接触并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弹性部件30的破损。
并且,关于第二突出部112、振动体20以及弹性部件31也与上述那样的通过第一突出部111、振动体20以及弹性部件30来限制移动的结构相同。像这样,第一突出部111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一侧被设置在振动体20与外罩40之间。第二突出部112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另一侧被设置在振动体20与外罩40之间。另外,第一突出部111与第二突出部112也可分别在一方向的两侧各自设置多个。并且,还可只在一方向的一侧设置突出部。
并且,如图5所示,第二配重部212b与线圈50间的一方向的距离L3比第二配重部212a与第一突出部111间的距离L2大。由此,在振动体20大幅移动,从而第二配重部212a与第一突出部111接触时,第二配重部212b不与线圈50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线圈50破损。第二配重部212a与线圈50间的一方向的距离L3同第二配重部212b与第二突出部112间的距离的关系也与上述相同。由此,即使在振动体20向一方向的任意一侧大幅移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线圈50破损。
<1.4线圈的定位结构>
接下来,对振动马达100中的线圈50的定位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如图1所示,基底部11具有呈平板状朝向上侧突出的第一柱部61。第一柱部61具有凹部611。并且,如图7的立体图所示,柱部件62具有:平板状的第二柱部621;以及第三柱部622,其用与第二柱部621同一块的材料构成,且呈圆柱状突出。
将第三柱部622插入到凹部611并使第二柱部621与第一柱部61接触,从而将柱部件62固定于第一柱部61。该固定例如采用焊接或通过粘接剂来粘接。由此,柱部60具有第一柱部61和柱部件62。即,基台10具有在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朝向上侧突出的柱部60。并且,基板1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基板贯通孔121。将柱部60插入到基板贯通孔121中。由此对基板12进行定位并固定到基底部11。在图8的立体图中示出该状态。
并且,如图9的立体图所示,柱部60的外侧面与环状的线圈50的内侧面相向,且线圈50固定于基板12。此时,例如在线圈50的下表面贴上双面胶并将线圈50按压到基板12。通过这种结构,不使用夹具就能够容易地将线圈50进行定位,并能够实现线圈50的安装操作的高效化。
并且,柱部60的上端面在比线圈50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由此例如在线圈50的下表面涂覆流动性较高的粘接剂,并且在将线圈50按压到基板12进行固定的情况下,粘接剂从线圈50的下表面流进线圈50的内侧面与柱部60的外侧面的间隙,并且即使粘接剂在进一步流到柱部60的上端面的情况下,也会在柱部60的上端面和线圈50的内侧面形成界面。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附着到线圈50的上端面。
即使使用流动性较高的粘接剂,由于不使用夹具,因此也会防止粘接剂附着到夹具,从而在下一次的线圈安装操作时粘接剂通过夹具而附着到线圈的上表面。
另外,如上所述,如果粘接剂介于线圈50的内侧面与柱部60的外侧面的间隙,则线圈50的上下方向的固定强度提高。并且,柱部60由第一柱部61、第二柱部621以及第三柱部622这三个部件构成。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柱部60,因此线圈的定位精度变好。
并且,作为构成柱部60的实施方式还可实施以下这种变形例。例如也可是不在基板12设置基板贯通孔121,而是基板12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柱部60的结构。
或者,柱部60也可由与基底部11连为一体的部件形成。例如,可以通过冲压或铸造来形成柱部60。由此能够简化柱部60的形成工序。或者,还可对作为金属制成的基底部11的板部分通过嵌件成型来形成树脂制成的柱部60。由此能够降低零件原价。
并且,也可在基板12装配电容器或变压器等电子元件,并将已装配的电子元件用作柱部60。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配重物21具有从平板状的第一配重部21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二配重部212a、212b。但是,配重物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在使用第一配重部211就能够充分振动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第二配重部212a、212b。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出部111以及第二突出部112的一部分与第一配重部211在一方向上相向。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叙述。在图10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10的侧剖图(本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的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用于限制振动体20移动的第一突出部111以及第二突出部112在一方向上相对于线圈50设置在比第二配重部212a、212b远的位置。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一突出部113以及第二突出部114在一方向上设置在线圈50与第二配重部212a、212b之间。
如果是这种实施方式,则由于第一突出部113以及第二突出部114不会与弹性部件30、31干涉,因此不必在弹性部件的梁部设置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窄幅部。由此能够确保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从而能够提高板簧部32的刚性。
<3.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叙述。在图1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20的侧剖图(本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台10中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基板12及基底部11的容纳部115a以及115b。并且,第二配重部214a的一部分配置于容纳部115a,第二配重部214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纳部115b。
如果是这种实施方式,则即使在振动体20在一方向上大幅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二配重部214a与容纳部115a的接触或者第二配重部214b与容纳部115b的接触,来限制振动体20移动。另外,容纳部也可不由贯通孔构成,而由不贯通的凹部构成。
<4.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叙述。在图1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30的侧剖图(本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对应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从外罩40的上表面部的内侧面向下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1以及第二突出部42。为了不与第一突出部41以及第二突出部42干涉,而在弹性部件30、31的梁部设置窄幅部。由此,即使在振动体20在一方向上大幅度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配重部211与第一突出部41或第二突出部42接触,因此也能限制振动体20移动。
即,壳体具有配置在下侧的基底部11以及覆盖基底部11的一个面的外罩40,突出部111、112、113、114、41、42与基底部11和外罩40中的至少一方是连为一体的部件。
<5.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叙述。在图13以及图14中示出了从下表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所具有的弹性部件30、31以及配重物21的立体图(图14为取下配重物21后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0还具有底板部37,其隔着振动体20与顶板部3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底板部37既可与振动体20接触,也可隔着微小的间隙与振动体20相向。并且,底板部37也可固定于振动体20。底板部37通过连接部36与第二壁部332的下端连接。另外,底板部37也可不与第二壁部332的下端连接,而通过连接部36与第一壁部331的下端连接。而且,底板部37也可通过连接部36与第一壁部331和第二壁部332的各自的下端连接。
通过具有隔着振动体20与顶板部3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底板部37,能够提高弹性部件30与振动体20的固定强度。尤其在底板部37与振动体20接触的情况下,在振动马达降下等受到强烈碰撞时,弹性部件30通过从上下夹住振动体20,能够抑制弹性部件30从振动体20脱离。并且,在底板部37与振动体20接触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在固定顶板部35时起到定位作用,因而能够实现顶板部35的安装操作的高效化。
<6.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叙述。在图1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4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上的端面与第一壁部331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23。缓冲部件23由带有弹性的部件形成。例如,优选缓冲部件23为硅胶、聚氨酯、氟树脂、丙烯酸等的树脂材料或者阿尔法凝胶等的防振材料等使振动衰减的部件。
通过在振动体20的一方向的端面与第一壁部331之间配置缓冲部件23,能够使振动体20的往返振动衰减。更为详细地说,在没有缓冲部件23的情况下,如果停止驱动信号,则重量大的振动体20具有惯性而自由振动,但在设置缓冲部件的情况下,会在振动体20与弹性部件30之间产生干涉效果,从而起到衰减作用。因此,在停止向线圈50通电,从而振动体20的振动停止时,能够迅速使振动体20的振动静止。另外,第一壁部331的配置有缓冲部件23的区域也可是凹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可以是各种变形。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应用于智能电话或者游戏机手柄等所具有的振动马达。
Claims (10)
1.一种振动马达,其包括:
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壳体以及线圈;
振动体,所述振动体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
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静止部与所述振动体之间,
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体具有:
磁铁,所述磁铁相对于所述线圈配置在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
配重物,其保持所述磁铁,
所述配重物具有:
板状的第一配重部;以及
第二配重部,其从所述第一配重部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
所述第二配重部与所述线圈在一方向上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配置有所述线圈的基台,
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配重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二配重部与所述基台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重部配置在所述振动体的一方向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马达具有从所述基台向所述壳体内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配重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一方向上相向,
所述第二配重部与所述线圈间的在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配重部间的在一方向上的距离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在一方向上,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线圈设置得比所述第二配重部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二配重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设有作为凹部或贯通孔的容纳部,
所述第二配重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容纳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所述配重物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配重部以及所述第二配重部两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振动体的下表面相反一侧的面与所述壳体的间隙中配置有磁性流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04920 | 2015-10-16 | ||
JP2015-204920 | 2015-10-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02322U true CN206302322U (zh) | 2017-07-04 |
Family
ID=59203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0990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02322U (zh) | 2015-10-16 | 2016-10-10 | 振动马达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0232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7525A (zh) * | 2020-07-31 | 2020-10-2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激励振动组件和电子终端 |
-
2016
- 2016-10-10 CN CN201621109904.9U patent/CN2063023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7525A (zh) * | 2020-07-31 | 2020-10-2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激励振动组件和电子终端 |
CN111817525B (zh) * | 2020-07-31 | 2021-10-08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激励振动组件和电子终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12217B2 (en) | Vibration motor | |
US9059625B2 (en) | Linear vibration device having spring | |
CN207475380U (zh) | 线性振动马达 | |
JP6702820B2 (ja) | 振動モータ | |
US20160013710A1 (en) | Linear vibration motor | |
KR101004907B1 (ko) | 선형 진동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 |
US10367402B2 (en) | Vibration motor | |
CN103056096A (zh) | 直线振动器 | |
US20170012516A1 (en) | Vibrating motor | |
US8803373B2 (en) | Linear vibration motor | |
CN102625216B (zh) | 微型扬声器及其使用该微型扬声器的电子装置 | |
CN102570765A (zh) | 线性振动电机 | |
CN103117636A (zh) | 直线振动器 | |
KR20130035745A (ko) | 선형 진동모터 | |
US8742634B2 (en) | Linear vibration motor | |
KR101796092B1 (ko) | 선형 진동자 | |
KR20100111368A (ko) | 진동 장치 | |
CN106712434B (zh) | 线性振动马达 | |
JP2017074573A (ja) | 振動モータ | |
KR20150089440A (ko) | 진동발생장치 | |
CN106130305A (zh) | 配置有纵向振动马达的电子产品 | |
CN206041770U (zh) | 一种设置有多振子的线性振动器 | |
CN206302322U (zh) | 振动马达 | |
CN104868689A (zh) | 一种低漏磁水平振动线性电机 | |
WO2017166400A1 (zh) | 振动马达以及便携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