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82060U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82060U
CN206282060U CN201621120800.8U CN201621120800U CN206282060U CN 206282060 U CN206282060 U CN 206282060U CN 201621120800 U CN201621120800 U CN 201621120800U CN 206282060 U CN206282060 U CN 206282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trol unit
orientation control
guide plate
convex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2080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山大辅
吉田隆人
岛冈怜史
山田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eb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82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82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面状照明装置、即使在从倾斜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也可抑制产生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附近的亮度不均。具备:导光板,具有供从多个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和与入光端面交叉的两个主表面,在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将俯视形状呈近似椭圆的多个凸部以对齐长轴方向的状态排列的光扩散部,从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射出被入射的光;第一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与导光板的射出光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在主面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以及第二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导光板与第一取向控制部件之间,在主面形成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光扩散部的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在25°以下。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灯,使用面状照明装置。特别是将LED等发光元件与导光板组合而成的侧光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广泛用于手机等小型便携式信息设备等(例如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公知在导光板的入光端面附近会产生由位于各LED的前方的明部和相邻的LED之间的暗部形成的亮度不均。为了消除这样的亮度不均,公开了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在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具备用于对光进行扩散的入光棱镜(例如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4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6138号公报
为了实现照明品质更高的面状照明装置,谋求一种进一步抑制产生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附近的亮度不均的技术。不管是从正面(垂直于导光板的主表面的方向)观察的情况,还是从倾斜方向观察的情况,均谋求抑制亮度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即使在从倾斜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也可抑制产生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附近的亮度不均。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发光元件;导光板,其具有供从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和与上述入光端面交叉的两个主表面,在上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将俯视形状呈近似椭圆的多个凸部以对齐长轴方向的状态排列的光扩散部,并且从上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射出被入射的上述光;第一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与上述导光板的射出上述光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在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以及第二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上述导光板与上述第一取向控制部件之间,在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上述光扩散部的上述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在25°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方向相对于上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所形成的角在4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的高度在5μm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的长径相对于短径的比在3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扩散部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主表面设置于上述入光端面的附近。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发光元件;导光板,其具有供从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和与上述入光端面交叉的两个主表面,在上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将俯视形状呈近似椭圆的多个凸部以对齐长轴方向的状态排列的光扩散部,并且从上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射出被入射的上述光;第一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与上述导光板的射出上述光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在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以及第二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上述导光板与上述第一取向控制部件之间,在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上述光扩散部的上述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产生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附近的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主表面侧拍摄形成有光扩散部的主表面的显微镜照片的示意图。
图3a、图3b是表示图2的X-X线剖面以及Y-Y线剖面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取向控制部件的棱镜的棱线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角度与光扩散部的凸部的长轴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角度的关系的图。
图5是对亮度不均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凸部的长轴的角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取向控制部件的棱镜的棱线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角度与光扩散部的凸部的长轴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角度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凸部的长轴的角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取向控制部件的棱镜的棱线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角度与光扩散部的凸部的长轴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角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凸部的长轴的角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凸部的高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凸部的纵/横比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光元件;2…导光板;2a、2b…主表面;2bb…光扩散部;2c…入光端面;2d…终端面;3…扩散板;4…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a、5a…棱镜;4aa、5aa…棱线;5…第二取向控制部件;6…反射板;7…框体;7a…开口;8…层叠体;10…面状照明装置;A1、A2、A3、A4、A5、A6…箭头;C…凸部;G…槽;L1、L2…虚线;LM…亮度计;S…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非被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对应的要素适当地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示意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面状照明装置10具备多个发光元件1、导光板2、扩散板3、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反射板6、以及框体7。这些构成要素以层叠于未图示的壳体的状态被收纳、保持。
发光元件1具备:LED芯片,其发出蓝色的光并且呈放射状射出上述光;以及密封材料,其由密封该LED芯片的透光性的树脂材料构成。这里,密封材料在内部分散有荧光材料(例如,YAG:Ce微粒),上述荧光材料将蓝色光吸收,并发出蓝色的补色亦即黄色的光。由此,发光元件1作为白色LED元件构成。此外,发光元件1搭载在用于向发光元件1供给电力的未图示的布线基板。此外,虽然在图1中图示出三个发光元件1,但是发光元件1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导光板2具有对置的相互平行的两个主表面2a、2b、与主表面2a、2b交叉(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正交)的入光端面2c、以及与入光端面2c平行地对置的终端面2d。多个发光元件1以使其发光面与入光端面2c对置的方式等间隔地配置,以使得从各发光元件1射出的光向入光端面2c入射。另外,在主表面2a形成有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上述柱状透镜通过使柱面透镜(cylindrical lens)与入光端面2c垂直地并列排列而构成。另一方面,在主表面2b形成有后述的光扩散部。导光板2由针对发光元件1所射出的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树脂)构成,从多个发光元件1入射至导光板2的光一边向终端面2d侧被引导,一边借助柱状透镜以及光扩散部的作用从主表面2a射出。
扩散板3在导光板2的主表面2a侧,配置于与主表面2a垂直的方向(箭头A1所示的方向)。扩散板3由树脂等材料构成,具有对光进行扩散的功能。从导光板2的主表面2a射出的光被扩散板3扩散。
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隔着扩散板3配置于与导光板2的主表面2a垂直的方向。在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的主面,形成有沿规定的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4a(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三棱镜)。附图标记4aa表示棱镜的顶点的角所形成的棱线。各棱镜的棱线4a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由针对发光元件1所射出的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配置于导光板2与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隔着扩散板3配置于与导光板2的主表面2a垂直的方向。在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的主面,形成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5a(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三棱镜)。附图标记5aa表示棱镜的角所形成的棱线。各棱镜的棱线5aa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由针对发光元件1所射出的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对于由扩散板3射出的光而言,通过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以及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的棱镜,使被扩散的光的行进方向朝向正面方向(箭头A1的方向)弯曲,由此控制其取向性。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的棱镜的延伸方向(棱线4a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光在导光板2中的导光方向(与入光端面2c垂直的方向)倾斜。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的棱镜的延伸方向(棱线5a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与光在导光板2中的导光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入光端面2c所延伸的方向)倾斜。该倾斜是为了在将面状照明装置10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灯时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而设置的。
反射板6隔着导光板2配置于与扩散板3的相反侧(即主表面2b侧)的主表面2a垂直的方向。反射板6以朝向主表面2b反射从主表面2b侧射出的光的方式构成。由此,从主表面2b侧射出的光也从主表面2a的表面射出,从而能够提高从发光元件1射出的光作为照明光的利用效率。
框体7具有开口7a,具有将从导光板2经由扩散板3、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以及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射出光的射出部限制在开口7a内的作用。
接下来,对形成于导光板2的主表面2b的光扩散部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从主表面2b侧拍摄形成有光扩散部的主表面2b的显微镜照片的示意图。图3a、图3b是表示图2的X-X线剖面以及Y-Y线剖面的图。图3a是X-X线剖视图,图3b是Y-Y线剖视图。如图2、图3a、图3b所示,光扩散部2bb具有以对齐长轴方向的状态排列俯视形状呈近似椭圆形的多个凸部C的结构。此外,附图标记G是凸部的排列之间的槽。在本实施方式1中,从槽G的底部到凸部C的顶部的高度为4.7μm左右,凸部的长轴的长度为75μm左右,短轴的长度为25μm左右。此外,这些尺寸并非特别限定于这些值。该光扩散部2bb形成于主表面2b的大致整个面。
此外,这样的光扩散部2bb能够如下进行制造。首先,通过向模具用部件的表面照射具有椭圆形的光束形状的激光来进行激光加工,从而制成模具。此时,通过向模具用部件的一个部位照射激光,从而形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凹部(成为凸部C的模型的形状),并且一点一点地移动激光的照射位置的同时进行激光的照射,从而形成多个凹部的列。然后,通过使用该模具来成型导光板2,从而能够制成光扩散部2bb。此外,通过适当地调整照射于模具用部件的激光的强度、针对一个部位的照射次数等照射条件,从而能够将凸部C(凹部)的形状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尺寸。
接下来,使用图4,对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的棱镜的棱线相对于导光板2的入光端面2c的角度与光扩散部2bb的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的关系进行说明。图4是从与箭头A1(参照图1)相反的方向观察面状照明装置10的图。虚线L1是平行于入光端面2c的线。箭头A2表示在导光板2中来自发光元件1的光所入射的一侧(入光端面2c侧)。箭头A3表示在导光板2中与入光端面2c对置的面侧(终端面2d侧)。箭头A4表示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的棱线4aa所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箭头A5表示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的棱线5aa(参照图1)所延伸的方向(第二方向)。箭头A6表示光扩散部2bb的凸部C的长轴方向。
如图4所示,若相对于入光端面2c将逆时针的方向作为正,则第一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80°的角度。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10°的角度。因此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另外,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90°的角度。因此,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0°。这样,通过将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设定为10°,从而抑制从倾斜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亮度不均。
接下来,使用模拟计算结果,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进行说明。在本计算例1中,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将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分别固定为80°、-10°,同时使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变化,从而进行计算。
另外,在本计算例1中,假设如以下那样测定亮度不均来进行计算。图5是对亮度不均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在图5中,附图标记8表示导光板2、扩散板3、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以及反射板6的层叠体。在本计算例1中,假设使用亮度计LM对层叠体8的表面上的特别是靠近发光元件1的入光端面2c的附近的区域S的亮度进行测定,从而进行亮度的计算。此外,区域S是距离入光端面2c的宽度W为2mm左右的区域。另外,在本计算例1中,对将亮度计LM设置于与层叠体8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箭头A1的方向)的情况(角度θ=0)、设置于相对于箭头A1的方向在与入光端面2c平行的方向上向纸面里侧倾斜60°的方向的情况(角度θ=+60°)、以及设置于相对于箭头A1的方向在与入光端面2c平行的方向上向纸面近前侧倾斜60°的方向的情况(角度θ=-60°)进行计算。另外,从槽G的底部到凸部C的顶部的高度为4.7μm左右,凸部C的长径为75μm左右,短径为25μm左右,凸部的长径方向上的间距为0.2mm。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中的棱镜的间距皆为0.25mm。
这里,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表示亮度不均的指标,使用反转率。反转率定义为使用百分率表示如下值后所得的值:利用区域S内的平均的亮度将区域S内的最大亮度标准化而得的值(标准化最大亮度)减去利用区域S内的平均的亮度将区域S内的最小亮度标准化而得的值(标准化最小亮度)的值(即,(标准化最大亮度)-(标准化最小亮度))。因此,若反转率为0%,则不存在亮度不均,反转率越高,则亮度不均越大。
图6是表示角度θ=+60°下的凸部C的长轴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如图6所示,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为90°的情况下,反转率为15%以下,最小,从而亮度不均成为最小。此时,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0°。此外,虽然在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0°的情况下反转率最小,但只要在25°以下(即,-25°到+25°之间),反转率就小,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充分。另外,在图6中,为了进行比较,利用虚线L2表示在计算例1中将凸部替换为俯视形状呈近似圆形的凸部的情况下的反转率。从图6可知,通过将凸部形成为椭圆形,从而与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反转率。
此外,在本计算例1中,在角度θ=0°、角度θ=-60°的情况下,不论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是多少,反转率均近似为0%,从而得到没有亮度不均的良好的发光面。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如图7所示那样,变更了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的棱镜的棱线相对于导光板2的入光端面2c的角度与光扩散部2bb的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的关系。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若相对于入光端面2c将逆时针的方向作为正,则第一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为40°的角度。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为-50°的角度。因此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另外,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为55°的角度。因此,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5°。这样,通过将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设定为15°,从而抑制从倾斜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亮度不均。
接下来,使用与上述计算例1相同地进行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中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进行说明。在本计算例2中,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将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分别固定为40°、-50°,同时使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变化,从而进行计算。
图8是表示角度θ=+60°下的凸部C的长轴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如图8所示,如实施方式2那样,在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为55°的情况下,反转率为8%以下,最小,从而亮度不均为最小。此时,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5°。此外,虽然在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5°的情况下反转率为最小,但只要在25°以下,反转率就小,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充分。另外,与图6的情况相同,通过将凸部形成为椭圆形,从而与虚线L2所表示的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反转率。
此外,在本计算例2的情况下,也不论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是多少,在角度θ=0°、角度θ=-60°的情况下,反转率均近似为0%,从而得到没有亮度不均的良好的发光面。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0中,如图9所示那样,变更了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第二取向控制部件5的棱镜的棱线相对于导光板2的入光端面2c的角度与光扩散部2bb的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的关系。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3中,若相对于入光端面2c将逆时针的方向作为正,则第一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60°的角度。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30°的角度。因此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另外,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形成65°的角度。因此,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5°。这样,通过将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设定为5°,从而抑制从倾斜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亮度不均。
接下来,使用与上述计算例1、2相同地进行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进行说明。在本计算例3中,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将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分别固定为60°、-30°,同时使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变化,从而进行计算。
图10是表示角度θ=-60°下的凸部C的长轴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如图10所示,如实施方式3那样,在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为60°的情况下,反转率为18%以下,最小,从而亮度不均为最小。此时,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0°。此外,虽然在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0°的情况下反转率最小,但只要在25°以下,反转率就小,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充分。另外,与图6、8的情况相同,通过将凸部形成为椭圆形,从而与虚线L2所示的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反转率。
此外,在本计算例3的情况下,也不论凸部C的长轴的角度是多少,在角度θ=0°、角度θ=+60°的情况下,反转率均近似为0%,从而得到没有亮度不均的良好的发光面。
若从上述结果考察,则在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25°以下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更加优选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15°以下。进而,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4的第一方向相对于导光板2的入光端面2c所形成的角为40°以下(即,-40°到+40°之间),则更加抑制亮度不均,从而进一步优选。
接下来,作为计算例4,在上述计算例3的条件下,将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分别固定为60°、-30°,并且将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固定为90°,同时使凸部C的高度变化,从而进行计算。
图11是表示凸部的高度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如图11所示,可确认凸部C的高度越高,反转率就越低。
接下来,作为计算例5,在上述计算例1的条件下,将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分别固定为60°、-30°,并且将凸部C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入光端面2c的角度固定为90°,同时使凸部C的纵/横比变化,从而进行计算。这里,纵/横比的意思为凸部C的椭圆的长轴相对于短轴的比。因此,在纵/横比为1的情况下,凸部为圆形。
图12是表示凸部的纵/横比与反转率的关系的图。如图12所示,可确认凸部C的纵/横比越大,反转率就越低,从而特别优选纵/横比为3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扩散部2bb虽然形成于导光板2的主表面2b侧,但是也可以形成于主表面2a侧。另外,光扩散部2bb也可以形成于主表面2a、2b侧这两处。这种情况下,主表面2a也可以不形成有柱状透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扩散部2bb形成于导光板2的主表面2b的整个面,但是由于亮度不均容易在入光端面2c的附近产生,所以光扩散部2bb也可以设置于入光端面2c的附近。这里,入光端面2c的附近是指与入光端面2c相距5mm以内左右的区域。而且,在入光端面2c的附近以外的区域,也可以代替椭圆形的凸部而形成圆形的凸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为25°以下,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就充分,但即使光扩散部的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也发挥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上述的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地组合所构成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推导出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更加广泛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0)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发光元件;
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供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和与所述入光端面交叉的两个主表面,在所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将俯视形状呈近似椭圆的多个凸部以对齐长轴方向的状态排列的光扩散部,并且从所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射出被入射的所述光;
第一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与所述导光板的射出所述光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在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以及
第二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取向控制部件之间,在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
所述光扩散部的所述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所形成的角在25°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所形成的角在4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高度在5μ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高度在5μ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长径相对于短径的比在3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长径相对于短径的比在3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长径相对于短径的比在3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长径相对于短径的比在3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扩散部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主表面设置于所述入光端面的附近。
10.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发光元件;
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供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和与所述入光端面交叉的两个主表面,在所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将俯视形状呈近似椭圆的多个凸部以对齐长轴方向的状态排列的光扩散部,并且从所述两个主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射出被入射的所述光;
第一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与所述导光板的射出所述光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在该第一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以及
第二取向控制部件,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一取向控制部件之间,在该第二取向控制部件的主面形成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
所述光扩散部的所述凸部的长轴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CN201621120800.8U 2015-10-16 2016-10-13 面状照明装置 Active CN2062820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4201 2015-10-16
JP2015-204201 2015-10-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82060U true CN206282060U (zh) 2017-06-27

Family

ID=59085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20800.8U Active CN206282060U (zh) 2015-10-16 2016-10-13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820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6237A1 (zh) * 2017-10-17 2019-04-25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6237A1 (zh) * 2017-10-17 2019-04-25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65942B (zh) 光源模块
CN105074553B (zh) 具有复合棱镜的双面的膜
CN102906489B (zh) 导光板、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DE112013004131T5 (de) Beleuchtungslinse für LED-Hintergrundbeleuchtungen
CN103901528B (zh) 面光源装置及其导光板
US20060198598A1 (en) Light-guide plate
CN105090814A (zh) 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205427226U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JP2007165064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7037525A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4279510A (zh) 光学透镜、发光装置、以及显示器
CN104456425A (zh) 面光源
CN108167683A (zh) 复合扩散板及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US20130151209A1 (en) Method for designing uniform illumination reflector
CN206282060U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4864363B (zh) 可传导多个led光源的导光柱
CN104501045B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与其导光板
CN205787199U (zh) 导光板及含其的照明灯具
CN103574516B (zh) 可控制光束角的导光元件及灯具
CN107023786A (zh) 配光元件、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
CN102261602B (zh) 背光模块、面光源模块及导光网格结构
CN207378677U (zh) 配光元件、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
WO2018061407A1 (ja) 光源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2212574A (ja) 光学レンズ及び照明装置
CN207349871U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