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35133U -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35133U
CN206235133U CN201620338269.5U CN201620338269U CN206235133U CN 206235133 U CN206235133 U CN 206235133U CN 201620338269 U CN201620338269 U CN 201620338269U CN 206235133 U CN206235133 U CN 206235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triode
positive pole
polar capacitor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382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多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Rong Xi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Rong X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Rong X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Rong X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382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35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35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3513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1),抽风机(4),设置在烘烤风道(1)上方的进风风道(2),以及设置在进风风道(2)进风口处的除湿机(3)等组成;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71),温度传感器(74),发热器(72),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线性驱动电路,以及鼓风机(73)组成。本实用新型采用热泵来取代了传统的电加热装置,使其耗电量仅为传统烘干装置的1/4,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温度补偿装置,该温度补偿装置能通过对烘烤风道温度采集的温度信息对烘烤风道内进行温度补偿,有效的提高了本系统的烘干温度的稳定性、烘干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以调理为主治疗为辅的治疗方式而被国内外的病痛患者所青睐。中医使用的许多药材都需要烘干,“贝母”是中医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它在烘干时对温度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贝母”在烘干时的温度高了则会被烤焦,而温度低了则又会使“贝母”干燥度不够,长时间存放时出现发霉或变质。
然而,现有的中药材烘干时多采用电烘烤的方式,由于这种烘干方式的耗电量非常高,同时该烘干方式不仅烘干的温度不稳定,而且烘干效率低,因此使得中药材的烘干的成本偏高,而且使得中药材常被烤焦或干燥度不够,从而导致大量的中药材无法使用,还极大的浪费了电力资源。
因此,提供一种能准确的控制烘干温度的贝母药材烘干系统,便是人们急于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中药材“贝母”烘干时不仅烘干的温度不稳定,而且烘干效率低的缺陷,提供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设置在烘烤风道上方的进风风道,设置在进风风道进风口处的除湿机,设置在进风风道出风口处的抽风机,设置在烘烤风道的内部底面的网状烘干架,以及设置在进风风道中部的加热装置组成;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烘烤风道相连通。
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以及与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组成;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烘烤风道进风口端外侧;所述控制装置由单片机,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发热器,以及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显示器和键盘组成;所述单片机分别与信号增强处理电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相连接。
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输入端与单片机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输入端与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集成驱动电路,以及输入端与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发热器相连接。
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由与非门IC,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一端与与非门IC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感L,正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正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1后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的极性电容C9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集成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8后与驱动芯片U的TRIG管脚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驱动芯片U的TRIG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一端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的RE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9,以及P极与驱动芯片U的RE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22后与驱动芯片U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组成;所述驱动芯片U的THRE管脚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该驱动芯片U的GND管脚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该驱动芯片U的CONT管脚与其OUT管脚相连接后与稳压二极管D的N极共同形成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由三极管VT6,场效应管MOS,放大器P3,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8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7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N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25后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一端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4,P极经电阻R26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P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以及一端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29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基极与驱动芯片U的CONT管脚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3的负极接地,其输出端与二极管D11的N极共同形成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由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的信号接收电路,和输入端与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组成;所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相连接。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由放大器P1,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1,正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阻R1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N极经电阻R3后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电阻R2与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1,以及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4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组成;所述放大器P1的输出端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放大器P2,正极经电阻R5后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P极经可调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负极经电阻R10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9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一端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6,负极经电阻R12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1后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以及P极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3后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组成;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接地,同时该极性电容C5的负极作为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的输出端。
为确保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驱动芯片U则优先采用了NE555集成芯片来实现。
为了确保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效果,所述除湿机为三台,且其中两台除湿机平行的分布在进风风道的两侧,而另一台则设置在烘烤风道的出风口与进风风道的进风口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热泵,且该热泵的机组位于进风风道的外侧,而其冷凝管则设置在进风风道的内部;所述冷凝管在进风风道的内部呈波浪形或螺旋形布置;为确保使用效果,所述热泵为空气热泵、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
为确保烘烤的贝母药材能均匀的受热,同时提高贝母药材的烘干效率,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烘烤风道的内部设置为直径为0.3~1cm的圆形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热泵来取代了传统的电加热装置,不仅能极大的降低用电的能耗,使其耗电量仅为传统烘干装置的1/4,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温度补偿装置,该温度补偿装置能通过对烘烤风道温度采集的温度信息对烘烤风道内进行温度补偿,有效的提高了本系统的烘干温度的稳定性、烘干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驱动电路中的电流检测电路能对单片机输出的瞬间高电流进行调节,同时该电路还能进行欠压保护;该线性驱动电路中的集成驱动电路能输出不的驱动电流,同时,该线性驱动电路的稳压输出电路能为发热器和鼓风机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流,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发热器发热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的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中的信号接收电路能对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有效的将电信号中的无用信号进行消除或衰减,同时,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中的信号转换滤波电路能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转换为数据信号,并将转换得到的数据信号中的谐波滤出,最后将滤出谐波的数据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有效的提高单片机接收的电信号的准确性。
(4)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网状烘烤架能使热风通过网孔均匀的对贝母药材进行烘干,从而确保了贝母药材的烘干质量,并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烘烤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网状烘烤架的网孔为直径为0.3~1cm的圆形孔,该网孔可让热风通过对贝母药材的烘干时形成对流,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圆形网孔的网状烘烤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补偿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1,进风风道2,除湿机3,抽风机4,加热装置5,以及网状烘干架6组成。其中,烘烤风道1是由水泥和砖垒砌而成其内部底面设有用于网状烘干架6移动的轨道,该网状烘干架6的网孔为直径为0.3~1cm的圆形孔,烘烤风道1内的热风通过网状烘干架6的网孔形成对流,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烘干效率。进风风道2位于烘烤风道1的上方,其由位于烘烤风道1顶部的隔板隔离而成,也可以用单独的金属、水泥或木材等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温度补偿装置则如图3所示,其由控制装置71,发热器72,鼓风机73,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以及温度传感器74组成。其中,所述的控制装置71由单片机,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显示器71-2和键盘71-1组成。为了更好的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单片机则优先采用了FM8PE59A单片机来实现,该FM8PE59A单片机的SCK管脚与键盘71-1相连接,CKI管脚与显示器71-2相连接,ROUT1管脚与发热器72相连接,ROUT2管脚与鼓风机73相连接,同时,FM8PE59A单片机的VSS管脚与外部电源相连接。其中,FM8PE59A单片机的ROUT2管脚则与鼓风机73的控制端相连接。
实施时,用于检测烘烤风道1的温度传感器74则设置在烘烤风道1的进风口下端的内侧,本实用新型则优先采用了DS18B20温度传感器来实现,该温度传感器74将检测到的烘烤风道1内的温度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放大电路输出,该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中的信号接收电路对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有效的将电信号中的无用信号进行消除或衰减,同时,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中的信号转换滤波电路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转换为数据信号,并将转换得到的数据信号中的谐波滤出,最后将滤出谐波的数据信号进行放大后传输给单片机,其单片机内储存有贝母药材的所需的烘干温度值。其用于对烘烤风道1进行温度补偿的发热器72设置在烘烤风道1的进风口端内侧底面,该发热器72本实用新型则优先采用了平行分布的发热片组成的发热器,该发热器72加热后则需要鼓风机73对发热器72进行散热,使发热器72的加热的温度均匀的分布到烘烤风道1内来增加烘烤风道1内的温度。
其中,当温度传感器7采集的温度小于贝母药材所需的烘干温度值时,单片机接受到该信息后则同时输出控制控制电流给线性驱动电路,该线性驱动电路中的电流检测电路对单片机输出的瞬间高电流进行调节,同时该电路在单片机输出低电流进时进行欠压保护;该线性驱动电路中的集成驱动电路能输出不的驱动电流,同时,该线性驱动电路的稳压输出电路能为发热器72供稳定的工作电流,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发热器发热的稳定性。此时,发热器72和鼓风机73得电后,发热器72则开始加热,同时,单片机控制鼓风机73开始转动,该鼓风机73对发热器进行散热,使烘烤风道1内的温度达到贝母药材所需的烘干温度值。当温度传感器7采集的温度大于贝母药材所需的烘干温度值时,单片机接受到该信息后则输出控制电流给鼓风机73,鼓风机73开始工作,使烘烤风道1内热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使烘烤风道1内的温度及时降低到贝母药材所需的烘干温度值范围内。从而有效的确保了贝母药材能在正常的烘干温度下进行烘干,有效的提高了烘干后贝母药材的质量,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烘干效率。
同时,为了操作者能更好的了解烘烤风道1的温度信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显示器71-1和键盘71-1,该显示器71-2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器74所检测到烘烤风道1的实际温度值,该显示器71-2还能显示烘干的产品的所需的正常温度值。其键盘71-1则用于操作者将烘干产品的所需温度值输入到单片机内进行储存,从而使操作者的操作更方便。
为更好的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进风风道2设有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且该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烘烤风道1相连通。为确保能将进风风道2内高温空气输送到烘烤风道1内部进行贝母药材烘烤,因此在进风风道2的出风口处设有抽风机4。同时,为确保进风风道2内能产生干燥的高温空气,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烘烤风道1的出风口与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连接处设置了一台除湿机3,同时在沿着进风风道2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的设置了两台除湿机3,以确保在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处形成“S”形的空气流动通道。为了对所述进风风道2吸入外部的新鲜空气进行除湿加热,使其形成干燥的高温空气,因此本实用新型独创性的采用热泵来作为加热装置5,以取代传统的电加热方式。
为了确保对干燥冷空气的加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热泵需要进行部分结构改动,如图1所示,即将传统的热泵的机组51和其冷凝管52进行分离,使其机组51部分位于进风风道2的外侧,而其冷凝管52则位于进风风道2的内部。如此设置后,机组51内部的冷媒从外界空气中吸收热能后形成高温气体,经压缩机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气体,且该高温高压气体输送至位于进风风道2内部的冷凝管52内部。从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经除湿机3除湿后,再与冷凝管52进行充分的接触,使得冷凝管释放出的高温能充分的对干燥的冷空气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进风风道2内部的高温干燥空气能从出风口进入到烘烤风道1中,以对贝母药材进行烘烤。
为了确保冷凝管52对干燥冷空气的加热效果,该冷凝管52需要在进风风道2的内部呈波浪形或螺旋形布置。根据情况,该冷凝管52需要均匀的分布在进风风道2的内部,即冷凝管52呈波浪形或螺旋形的平面需要与进风风道2的中心轴线垂直。该冷凝管52在进风风道2内部的排列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优先制作为3排以上。同时,本实用新型为了确保进风风道2内的空气的流通,便也在进风风道2内设置了用于加快空气流通的抽风机4。
本实用新型的热泵优先采用空气源热泵来实现,能有效的节约电力资源。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来实现。
如图4所示,所述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由信号接收电路和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组成;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由放大器P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极性电容C1,极性电容C2,二极管D1,以及二极管D2组成。
连接时,极性电容C1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入端并与温度传感器74相连接。极性电容C2的正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阻R1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二极管D1的N极经电阻R3后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电阻R2与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接。二极管D2的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4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1的输出端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并与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放大器P2,电阻R5,电阻R6,可调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极性电容C3,极性电容C4,极性电容C5,二极管D3,二极管D4,以及二极管D5组成。
连接时,极性电容C3的正极经电阻R5后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二极管D3的P极经可调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极性电容C4的负极经电阻R10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二极管D4的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9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
其中,电阻R6的一端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极性电容C5的负极经电阻R12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1后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5的P极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3后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
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接地,同时该极性电容C5的负极作为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并与FM8PE59A单片机的INT管脚相连接。
运行时,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中的信号接收电路能对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有效的将电信号中的无用信号进行消除或衰减,同时,模数转换放大电路中的信号转换滤波电路能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转换为数据信号,并将转换得到的数据信号中的谐波滤出,最后将滤出谐波的数据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有效的提高单片机接收的电信号的准确性。
如图5所示,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电流检测电路,集成驱动电路,以及稳压输出电路组成;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由与非门IC,三极管VT3,三极管VT4,电感L,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20,电阻R21,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9,以及二极管D6组成。
连接时,电感L的一端与与非门IC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极性电容C7的正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极性电容C6的正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FM8PE59A单片机的ROUT1管脚相连接。电阻R14的一端与与非门IC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
同时,二极管D6的P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极性电容C9的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1后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所述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并与集成驱动电路相连接。所述与非门IC的正极与FM8PE59A单片机的ROUT2管脚相连接。
其中,所述集成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三极管VT5,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2,极性电容C8,二极管D7,以及稳压二极管D8组成。
连接时,极性电容C8的负极经电阻R18后与驱动芯片U的TRIG管脚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二极管D7的P极与驱动芯片U的TRIG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电阻R19的一端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的RE管脚相连接。稳压二极管D8的P极与驱动芯片U的RE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22后与驱动芯片U的VCC管脚相连接。
所述驱动芯片U的THRE管脚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该驱动芯片U的GND管脚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该驱动芯片U的CONT管脚与其OUT管脚相连接后与稳压二极管D的N极共同形成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并与稳压输出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由三极管VT6,场效应管MOS,放大器P3,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极性电容C10,极性电容C11,极性电容C13,二极管D9,二极管D10,以及二极管D11组成。
连接时,极性电容C11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8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7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极性电容C10的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10的N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25后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4的一端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二极管D9的P极经电阻R26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
其中,二极管D11的P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极性电容C13的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29的一端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6的基极与驱动芯片U的CONT管脚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3的负极接地,其输出端与二极管D11的N极共同形成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并与发热器72相连接。
运行时,线性驱动电路中的电流检测电路能对单片机输出的瞬间高电流进行调节,同时该电路还能进行欠压保护;该线性驱动电路中的集成驱动电路能输出不的驱动电流,同时,该线性驱动电路的稳压输出电路能为发热器和鼓风机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流,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发热器发热的稳定性。为确保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驱动芯片U则优先采用了NE555集成芯片来实现。
按照上述实施例,即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Claims (9)

1.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温度补偿装置,烘烤风道(1),设置在烘烤风道(1)上方的进风风道(2),设置在进风风道(2)进风口处的除湿机(3),设置在进风风道(2)出风口处的抽风机(4),设置在烘烤风道(1)的内部底面的网状烘干架(6),以及设置在进风风道(2)中部的加热装置(5)组成;所述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烘烤风道(1)相连通;所述温度补偿装置由控制装置(71),均与控制装置(71)相连接的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73),以及与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74)组成;所述控制装置(71)设置在烘烤风道(1)进风口端外侧;所述控制装置(71)由单片机,与线性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发热器(72),以及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显示器(71-2)和键盘(71-1)组成;所述单片机分别与信号增强处理电路、线性驱动电路和鼓风机(73)相连接;所述线性驱动电路由输入端与单片机相连接的电流检测电路,输入端与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集成驱动电路,以及输入端与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稳压输出电路;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发热器(72)相连接;
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由与非门IC,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一端与与非门IC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感L,正极经电阻R15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正极经电阻R17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与非门IC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与非门IC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正极经电阻R20后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1后与二极管D6的N极相连的极性电容C9组成;所述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共同形成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U,三极管VT5,负极经电阻R18后与驱动芯片U的TRIG管脚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P极与驱动芯片U的TRIG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一端与二极管D7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的RE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9,以及P极与驱动芯片U的RE管脚相连接、N极经电阻R22后与驱动芯片U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8组成;所述驱动芯片U的THRE管脚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该驱动芯片U的GND管脚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后接地,同时,该驱动芯片U的CONT管脚与其OUT管脚相连接后与稳压二极管D的N极共同形成集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由三极管VT6,场效应管MOS,放大器P3,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8的N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7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负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栅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23后与极性电容C11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0,N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25后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一端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4,P极经电阻R26后与场效应管MOS的漏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P极经电阻R28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正极与场效应管MOS的源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3,以及一端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29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基极与驱动芯片U的CONT管脚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3的负极接地,其输出端与二极管D11的N极共同形成稳压输出电路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数转换放大电路由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74)相连接的信号接收电路,和输入端与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组成;所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由放大器P1,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入端的极性电容C1,正极顺次经电阻R2和电阻R1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N极经电阻R3后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电阻R2与电阻R1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D1,以及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经电阻R4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组成;所述放大器P1的输出端作为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放大器P2,正极经电阻R5后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P极经可调电阻R7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负极经电阻R10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P极经电阻R8后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9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一端与极性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6,负极经电阻R12后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1后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以及P极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N极经电阻R13后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组成;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接地,同时该极性电容C5的负极作为信号转换滤波电路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U为NE555集成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机(3)为三台,且其中两台除湿机(3)平行的分布在进风风道(2)的两侧,而另一台则设置在烘烤风道(1)的出风口与进风风道(2)的进风口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5)为热泵,且该热泵的机组(51)位于进风风道(2)的外侧,而其冷凝管(52)则设置在进风风道(2)的内部;所述冷凝管(52) 在进风风道(2)的内部呈波浪形或螺旋形布置;所述热泵为空气热泵、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烘干架(6)的网孔为直径为0.3~1cm的圆形孔。
CN201620338269.5U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35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38269.5U CN206235133U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38269.5U CN206235133U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35133U true CN206235133U (zh) 2017-06-09

Family

ID=58985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3826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35133U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35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35133U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CN105928338A (zh) 一种党参药材用移动温差补偿的烘干节能系统
CN206235092U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多电路处理的温度补偿式烘干节能系统
CN105806050A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烘干节能系统
CN206235128U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封闭式烘干节能系统
CN206235099U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烘干节能系统
CN105783445A (zh) 一种麦冬药材用高精度烘干节能系统
CN105910398A (zh) 一种党参药材用高性能烘干节能系统
CN205939980U (zh) 一种麦冬药材用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烘干节能系统
CN105910397A (zh) 一种田七药材用导流式烘干系统
CN205939953U (zh) 一种麦冬药材用高精度烘干节能系统
CN206235127U (zh) 一种温度补偿式贝母药材用热泵烘干节能系统
CN205718272U (zh) 一种田七药材用导流式烘干系统
CN206020963U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性能稳定的烘干智能系统
CN205940056U (zh) 一种麦冬药材用多电路处理式烘干节能系统
CN105928356A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温度自恒式智能烘干系统
CN105910417A (zh) 一种贝母药材用多电路处理的温度补偿式烘干节能系统
CN205940058U (zh) 一种党参药材用高性能烘干节能系统
CN205940055U (zh) 一种麦冬药材用温度可控烘干节能系统
CN205747747U (zh) 一种田七药材用智能烘干系统
CN205718388U (zh) 一种川芳药材用循环制热式烘干系统
CN205940057U (zh) 一种党参药材用性能稳定的烘干节能系统
CN205718266U (zh) 一种川芳药材用智能烘干节能系统
CN205718234U (zh) 一种川芳药材用烘干节能系统
CN105953544A (zh) 一种党参药材用性能稳定的烘干节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