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2250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22504U
CN206222504U CN201621236788.7U CN201621236788U CN206222504U CN 206222504 U CN206222504 U CN 206222504U CN 201621236788 U CN201621236788 U CN 201621236788U CN 206222504 U CN206222504 U CN 206222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opening
blower fan
fa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3678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玉香
杨检群
安智
李松
熊华祥
游俊雄
谭宋平
李瑞敏
马艳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62123678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22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22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22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风道结构和风机部。壳体具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风道结构设置于壳体内,风道结构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均连通,风道结构上设置有切换结构。风机部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风机部设置于风道结构内,三个以上风机部中的位于中部的风机部通过切换结构可选择地从上出风口出风或从下出风口出风。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增加了空调器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的出风量,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分体落地式空调都采用上部出风结构,这种出风模式仅有利于制冷状态下使用,违背了热空气的对流扩散规律,导致室内很难达到风量与温度的均匀过渡,使得用户制热舒适性体验效果差。进一步地,现有落地式空调结构形式单一,室内空气经过风道后需再经过蒸发器换热,造成换热过程中空调器的气流流通阻力増大,能量损耗也大,导致送风距离短,造成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风道结构,设置于壳体内,风道结构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均连通,风道结构上设置有切换结构;风机部,风机部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风机部设置于风道结构内,三个以上风机部中的位于中部的风机部通过切换结构可选择地从上出风口出风或从下出风口出风。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内形成有蜗壳,风道结构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三个以上风机部中位于中部的风机部与蜗壳相对应,蜗壳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出风口与上出风口相连通,第二出风口与下出风口相连通,第一出风口与第一开口可通断地相连通,第二出风口与第二开口可通断地相连通。
进一步地,切换结构包括:第一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开口处,第一挡风板具有打开第一开口以使第一开口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将第一开口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
进一步地,切换结构还包括:第二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开口处,第二挡风板具有打开第二开口以使第二开口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将第二开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
进一步地,三个以上风机部包括第一风机部和第二风机部,第一风机部位于第二风机部的上方,第一风机部的出风口与上出风口相连通,第二风机部的出风口可选择地从上出风口出风或从下出风口出风。
进一步地,第二风机部具有第二蜗壳,第二蜗壳设置于风道结构内,第二蜗壳具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二风机部通过第三开口与上出风口相连通,第二风机部通过第四开口与下出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包括底板和盖板,盖板设置于底板上,第二风机部设置于底板上,底板上开设有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分别与上出风口和第三开口相连通,第四出风口分别与下出风口和第四开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切换结构包括:第三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开口处,第三挡风板具有打开第三开口以使第三开口与第三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将第三开口关闭的第三关闭位置;第四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四开口处,第四挡风板具有打开第四开口以使第四开口与第四出风口相连通的第四打开位置,以及将第四开口关闭的第四关闭位置。
进一步地,第三挡风板处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三挡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第三开口处的气流速度的方向相平行,和/或,第四挡风板处于第四打开位置时,第四挡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第四开口处的气流速度的方向相平行。
进一步地,风机部还包括第三风机部,第三风机部位于第二风机部的下方,第三风机部的出风口与下出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出风口形成于第一风机部与第二风机部之间,第四出风口形成于第三风机部与第二风机部之间,第三开口靠近第三出风口设置,第四开口靠近第四出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出风筒,设置于壳体内并位于风道结构的上方,出风筒的一端与上出风口相连通,出风筒的另一端与风道结构相连通。
进一步地,风机部相互独立工作。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空调器包括壳体、风道结构和风机部。壳体具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风道结构设置于壳体内,风道结构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均连通,风道结构上设置有切换结构。风机部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风机部设置于风道结构内,三个以上风机部中的位于中部的风机部通过切换结构可选择地从上出风口出风或从下出风口出风。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增加了空调器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的出风量,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风道结构出风方式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风道结构出风方式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风道结构出风方式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风道结构出风方式实施例二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出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上出风口;12、下出风口;20、风道结构;21、底板;22、盖板;221、第三出风口;222、第四出风口;23、第三挡风板;24、第四挡风板;30、风机部;31、第一风机部;32、第二风机部;321、第二蜗壳;322、离心风叶;
3211、第三开口;3212、第四开口;33、第三风机部;40、出风筒;
50、进风面板;60、蒸发器;70、前面板;80、出风格栅;9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空调器包括壳体10、风道结构20和风机部30。壳体10具有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风道结构20设置于壳体10内,风道结构20与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均连通,风道结构20上设置有切换结构。风机部30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风机部30设置于风道结构20内,三个以上风机部30中的位于中部的风机部30通过切换结构可选择地从上出风口11出风或从下出风口12出风。
在本实施例中,将位于中部的风机部设置成可以选择从上出风口出风及可以选择从下出风口出风的方式,能够有效增加了空调器的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的出风量,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进一步地,由于是将中部的风机部设置成可选的方式,使得从该风机部吹出的风到达上出风口或下出风的距离相当,使得从位于从中部风机部吹出的风的温度变化改变不少很大,几乎温差为零,有效地提高了该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
风道结构20内形成有蜗壳,风道结构20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三个以上风机部30中位于中部的风机部30与蜗壳相对应,蜗壳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出风口与上出风口11相连通,第二出风口与下出风口12相连通,第一出风口与第一开口可通断地相连通,第二出风口与第二开口可通断地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出风口与第一开口连通时,使第二出风口与第二开口不相连通以使空调器实现上出风口出风。或是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出风口与第一开口不连通时,使第二出风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以使空调器实现下出风口出风。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实现上出风时能够实现远距离送风,增加室内空气的循环效率增加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使得空调器实现下出风时,使得暖风能够紧贴地面送风,有效地避免了室内温度出现分层的现象,造成人体不适的感觉。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其中,切换结构包括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第一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开口处,第一挡风板具有打开第一开口以使第一开口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将第一开口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第二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开口处,第二挡风板具有打开第二开口以使第二开口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将第二开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空调器实现上出风或是下出风的可靠性。
三个以上风机部30包括第一风机部31和第二风机部32,第一风机部31位于第二风机部32的上方,第一风机部31的出风口与上出风口11相连通,第二风机部32的出风口可选择地从上出风口11出风或从下出风口12出风。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实现上出风时能够实现远距离送风,增加室内空气的循环效率增加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使得空调器实现下出风时,使得暖风能够紧贴地面送风,有效地避免了室内温度出现分层的现象,造成人体不适的感觉。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如图3至图6所示,第二风机部32具有第二蜗壳321,第二蜗壳321设置于风道结构20内,第二蜗壳321具有第三开口3211和第四开口3212,第二风机部32通过第三开口3211与上出风口11相连通,第二风机部32通过第四开口3212与下出风口12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蜗壳321形成于风道结构内,即第二蜗壳321与风道结构一体成型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实现空调器上出风和下出风。
为了有效提高空调器出风的可靠性和舒适性,风道结构20包括底板21和盖板22,盖板22设置于底板21上,第二风机部32设置于底板21上,底板21上开设有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第三出风口221分别与上出风口11和第三开口3211相连通,第四出风口222分别与下出风口12和第四开口3212相连通。
为了方便控制空调器实现上出风和下出风,将切换结构设置成包括第三挡风板23和第四挡风板24。第三挡风板2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开口3211处,第三挡风板23具有打开第三开口3211以使第三开口3211与第三出风口221相连通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将第三开口3211关闭的第三关闭位置。第四挡风板2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四开口3212处,第四挡风板24具有打开第四开口3212以使第四开口3212与第四出风口222相连通的第四打开位置,以及将第四开口3212关闭的第四关闭位置。
进一步地,当第三挡风板23处于第三打开位置时,第三挡风板23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第三开口3211处的气流速度的方向相平行,第四挡风板24处于第四打开位置时,第四挡风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第四开口3212处的气流速度的方向相平行。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三开口3211和第四开口3212处的风阻,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优选地,为了增加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出风的舒适性,多个风机部30还包括第三风机部33。第三风机部33位于第二风机部32的下方,第三风机部33的出风口与下出风口12相连通。
优选地,第三出风口221形成于第一风机部31与第二风机部32之间,第四出风口222形成于第三风机部33与第二风机部32之间,第三开口3211靠近第三出风口221设置,第四开口3212靠近第四出风口222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缩短第三出风口221与上出风口,第四出风口222和下出风口之间的送风距离,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该空调器还设置了出风筒40。其中,出风筒40设置于壳体10内并位于风道结构20的上方,出风筒40的一端与上出风口11相连通,出风筒40的另一端与风道结构20相连通。
为了使得设置于空调器中的多个风机能够实现单独出风,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将多个风机部设置成相互独立工作。这样设置使得用户可根据空调器制冷、制热需求,自由选择出风模式,提高用户舒适性体验。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可实现“1+2”双向出风模式,上出风口设置独立的离心风机部件、下出风口设置独立的离心风机部件,在上下风机部件中间再增加一个独立的离心风机部件,供用户自由选择出风模式。当上挡风板开、下挡风板关的时候,即可实现双上出风(即两个风机向上出风)+单下出风(即一个风机向下出风),同时上挡风板打开的角度平行于气流出口速度方向,有利于疏导气流、减小噪音,提高制冷气流流量。当上挡风板关、下挡风板开的时候,即可实现单上出风+双下出风,同时下挡风板打开的角度平行于气流出口速度方向,有利于疏导气流、减小噪音,提高制热气流流量。
为减少气流在空调内部的能量损失,该空调器利用烟囱效应,将空调顶部出风筒设置为内部光滑的直筒型,使气流在能在空调内部自然上升再吹出,中间能量耗散减小,提高送风距离。通过蜗壳上开孔,挡风板可插入蜗壳,挡板背面再通过螺钉固定电机,电机驱动挡板旋转,使得开孔实现开闭。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如图2所示,空调器包括双出风口即上、下出风口,顶出风组件和前面板70下方的出风口,以及进风面板50、蒸发器60、设置在下出风口处的出风格栅80、支撑整个空调器壳体的底座90,包括上出风口设置的独立的离心风机部件、下出风口设置的独立的离心风机部件,以及上、下风机部件中间的独立的离心风机部件。其中,风机部件包括离心风叶322。
中间离心风机部件的出风模式通过控制位于中间蜗壳两端的挡板开合来控制。如图3所示,当上挡风板开、下挡风板关的时候,将即可实现双上出风+单下出风,同时上挡风板打开的角度平行于气流出口速度方向,有利于疏导气流、减小噪音,提高制冷气流流量。如图5所示,当上挡风板关、下挡风板开的时候,将即可实现单上出风+双下出风,同时下挡风板打开的角度平行于气流出口速度方向,有利于疏导气流、减小噪音,提高制热气流流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
风道结构(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风道结构(20)与所述上出风口(11)和所述下出风口(12)均连通,所述风道结构(20)上设置有切换结构;
风机部(30),所述风机部(30)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所述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风道结构(20)内,三个以上所述风机部(30)中的位于中部的所述风机部(30)通过所述切换结构可选择地从所述上出风口(11)出风或从所述下出风口(12)出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20)内形成有蜗壳,所述风道结构(20)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三个以上所述风机部(30)中位于中部的所述风机部(30)与所述蜗壳相对应,所述蜗壳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上出风口(11)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12)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可通断地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可通断地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结构包括:
第一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挡风板具有打开所述第一开口以使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打开位置,以及将所述第一开口关闭的第一关闭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结构还包括:
第二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挡风板具有打开所述第二开口以使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二打开位置,以及将所述第二开口关闭的第二关闭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三个以上所述风机部(30)包括第一风机部(31)和第二风机部(32),所述第一风机部(31)位于所述第二风机部(32)的上方,所述第一风机部(31)的出风口与所述上出风口(11)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部(32)的出风口可选择地从所述上出风口(11)出风或从所述下出风口(12)出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部(32)具有第二蜗壳(321),所述第二蜗壳(321)设置于所述风道结构(20)内,所述第二蜗壳(321)具有第三开口(3211)和第四开口(3212),所述第二风机部(32)通过所述第三开口(3211)与所述上出风口(11)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部(32)通过所述第四开口(3212)与所述下出风口(12)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20)包括底板(21)和盖板(22),所述盖板(22)设置于所述底板(21)上,所述第二风机部(32)设置于所述底板(21)上,所述底板(21)上开设有第三出风口(221)和第四出风口(222),所述第三出风口(221)分别与所述上出风口(11)和所述第三开口(3211)相连通,所述第四出风口(222)分别与所述下出风口(12)和所述第四开口(3212)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结构包括:
第三挡风板(23),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开口(3211)处,所述第三挡风板(23)具有打开所述第三开口(3211)以使所述第三开口(3211)与所述第三出风口(221)相连通的第三打开位置,以及将所述第三开口(3211)关闭的第三关闭位置;
第四挡风板(2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开口(3212)处,所述第四挡风板(24)具有打开所述第四开口(3212)以使所述第四开口(3212)与所述第四出风口(222)相连通的第四打开位置,以及将所述第四开口(3212)关闭的第四关闭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风板(23)处于所述第三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三挡风板(23)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三开口(3211)处的气流速度的方向相平行,和/或,所述第四挡风板(24)处于所述第四打开位置时,所述第四挡风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第四开口(3212)处的气流速度的方向相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30)还包括第三风机部(33),所述第三风机部(33)位于所述第二风机部(32)的下方,所述第三风机部(33)的出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12)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口(221)形成于所述第一风机部(31)与所述第二风机部(32)之间,所述第四出风口(222)形成于所述第三风机部(33)与所述第二风机部(32)之间,所述第三开口(3211)靠近所述第三出风口(221)设置,所述第四开口(3212)靠近所述第四出风口(222)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出风筒(4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并位于所述风道结构(20)的上方,所述出风筒(40)的一端与所述上出风口(11)相连通,所述出风筒(40)的另一端与所述风道结构(20)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相互独立工作。
CN201621236788.7U 2016-11-18 2016-11-18 空调器 Active CN206222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36788.7U CN206222504U (zh) 2016-11-18 2016-11-1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36788.7U CN206222504U (zh) 2016-11-18 2016-11-1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22504U true CN206222504U (zh) 2017-06-06

Family

ID=58790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36788.7U Active CN206222504U (zh) 2016-11-18 2016-11-1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225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2317A (zh) * 2016-11-18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2317A (zh) * 2016-11-18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923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64231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489122A (zh) 立式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CN208238003U (zh) 空调器
CN106594868A (zh) 空调器
CN206222507U (zh) 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206222503U (zh) 空调器
CN209279279U (zh) 立式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6123262A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361810U (zh) 空调柜机
CN206291317U (zh) 空调器
CN206160286U (zh) 空调器
CN106594867A (zh) 空调器
CN107143922A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6222504U (zh) 空调器
CN106642317A (zh) 空调器
CN207196710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6222510U (zh) 空调器
CN210601928U (zh) 一种空调风道结构及室内空调风道系统
CN106642318A (zh) 空调器
CN205425162U (zh) 空调器
CN206222509U (zh) 空调器
CN215951723U (zh)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