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94606U -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94606U
CN206194606U CN201621160281.8U CN201621160281U CN206194606U CN 206194606 U CN206194606 U CN 206194606U CN 201621160281 U CN201621160281 U CN 201621160281U CN 206194606 U CN206194606 U CN 206194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connector
madial wall
mobile device
butt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6028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伟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se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6028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94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94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94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包括固定部、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固定部上设有安置孔,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均匀间隔设在安置孔的内壁上,第一按键部与第二按键部均单独与安置孔的内壁相连接,使得操作第一按键部时,不会影响第二按键部,从而非常有效的防止误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的精准,进一步的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设备配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按键结构包括固定部,在固定部上设置一个连接部4,在连接部4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这样设置非常容易造成按键的按键的误操作,在按压第一按键22时,施加给第一按键22的作用力带动连接部4的变形,从而非常容易带动第二按键32造成误操作,而且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在按压时均有作用力作用在连接部4上,使得连接部的寿命进一步的降低,从而使得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非常的不耐用。鉴于此,业内亟需一种能够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误操作的按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包括固定部、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安置孔,所述第一按键部和所述第二按键部均匀间隔设在所述安置孔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按键部包括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二按键部包括第二连接体,所述安置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体固定设在所述第一内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体固定设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这样,将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分别连接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上,使得对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的操作更加的独立,更加有效的防止误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的精准,进一步的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按键部包括第一按键,所述第二按键部包括第二按键,所述安置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壁和第二弧形壁,所述第一按键沿第一内侧壁向所述第一弧形壁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按键沿第二内侧壁向所述二弧形壁延伸设置。这样,非常有效的增加了第一按键和第二案件的长度,使得对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的操作更加的省力,进一步的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使得操作更加的舒适。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按键部之间设置一个镂空凹口,所述镂空凹口为S型设置。这样,镂空凹口的设置方便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的操作活动,而且这种S型的设置使得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的设置非常的方便,使得第一按键部与第二按键部关于安置孔的中心点形成中心对称,使得按键结构更加简洁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体设在所述第一内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体设在所述第二内侧壁的中间位置。这样,相对于将第一连接体设在第一弧形壁,将第二连接体设在第二弧形壁,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向安置孔中间延伸的方案,这样设置能够更好的防止误操作的发生,更加方便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夹角为锐角。这样,在第一按键与第一内侧壁相同的间隔下,第一连接体与第一内侧壁的夹角为锐角能够有效的延长第一连接体的长度,在对第一按键进行按压式,第一连接体具有更大的形变距离,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体的耐用性进一步的提高,同理第二连接体的耐用性进一步的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第一按键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夹角为钝角。这样,对于锐角的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做的更长,从而能够非常好的提高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的按压手感,使得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的按压更加的舒适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按键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按键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高出所述固定部的外表面。这样,非常方便对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进行盲操作,通过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可以很好的定位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的位置,使得操作更加的方便简单,进一步的提高了按键的操作速度。
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包括上述任一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结构与所述保护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设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按键部与第二按键部均单独与安置孔的内壁相连接,使得操作第一按键部时,不会影响第二按键部,从而非常有效的防止误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的精准,进一步的提高了操作的效率;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均单独与固定部相连接,使得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的寿命更长,进一步的提高了按键结构的耐用性;同时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均单独与固定部相连接,在操作第一按键部或第二按键部时,操作按键部的作用力会直接作用在固定部上,而固定部几乎不会产生形变,使得按键结构的操作手感更好,使得按键结构的操作使用更加的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固定部,11、安置孔,111、第一内侧壁,112、第二内侧壁,113、第一弧形壁,114、第二弧形壁,12、镂空凹口,2、第一按键部,21、第一连接体,22、第一按键,221、第一凸起,3、第二按键部,31、第二连接体,32、第二按键,321、第二凸起,4、连接部,5、保护壳、6、按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外,“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6,包括固定部1、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固定部1上设有安置孔11,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均匀间隔设在安置孔11的内壁上。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按键部2与第二按键部3设在在同一个横置的连接部上,本实施例的第一按键部2与第二按键部3均单独与安置孔11的内壁相连接,使得操作第一按键部2时,不会影响第二按键部3,从而非常有效的防止误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的精准,进一步的提高了操作的效率;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均单独与固定部1相连接,使得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的寿命更长,进一步的提高了按键结构6的耐用性;同时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均单独与固定部1相连接,在操作第一按键部2或第二按键部3时,操作按键部的作用力会直接作用在固定部1上,而固定部1几乎不会产生形变,使得按键结构6的操作手感更好,使得按键结构6的操作使用更加的舒适。
第一按键部2包括第一连接体21,第二按键部3包括第二连接体31,安置孔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11和第二内侧壁112,第一连接体21固定设在第一内侧壁111上,第二连接体31固定设在第二内侧壁112上,将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分别连接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11和第二内侧壁112上,使得对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的操作更加的独立,更加有效的防止误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的精准,进一步的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第一按键部2包括第一按键22,第二按键部3包括第二按键32,安置孔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壁113和第二弧形壁114,第一按键22沿第一内侧壁111向第一弧形壁113延伸设置,第二按键32沿第二内侧壁112向二弧形壁延伸设置,这样设置非常有效的增加了第一按键22和第二案件的长度,使得对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的操作更加的省力,进一步的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使得操作更加的舒适。
固定部1与按键部之间设置一个镂空凹口12,镂空凹口12为S型设置,镂空凹口12的设置方便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32的操作活动,而且这种S型的设置使得第一按键部2和第二按键部3的设置非常的方便,使得第一按键部2与第二按键部3关于安置孔11的中心点形成中心对称,使得按键结构6更加简洁美观。
第一内侧壁111和第二内侧壁112平行设置,第一连接体21设在第一内侧壁111的中间位置,第二连接体31设在第二内侧壁112的中间位置,相对于将第一连接体21设在第一弧形壁113,将第二连接体31设在第二弧形壁114,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向安置孔11中间延伸的方案,这样设置能够更好的防止误操作的发生,更加方便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的操作。
第一连接体21与第一内侧壁111的夹角为锐角,第二连接体31与第二内侧壁112的夹角为锐角,在第一按键22与第一内侧壁111相同的间隔下,第一连接体21与第一内侧壁111的夹角为锐角能够有效的延长第一连接体21的长度,在对第一按键22进行按压式,第一连接体21具有更大的形变距离,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体21的耐用性进一步的提高,同理第二连接体31的耐用性进一步的提高。
第一连接体21与第一按键22的夹角为钝角,第二连接体31与第二按键32的夹角为钝角,这样设置相对于锐角的设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做的更长,从而能够非常好的提高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的按压手感,使得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的按压更加的舒适省力。
第一按键22上设有第一凸起221,第二按键32上设有第二凸起321,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321高出固定部1的外表面,这样设置非常方便对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进行盲操作,通过第一凸起221和第二凸起321可以很好的定位第一按键22和第二按键32的位置,使得操作更加的方便简单,进一步的提高了按键的操作速度。
如图4所示,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5,包括权上述按键结构6。
按键结构6与保护壳5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设置。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第一按键部和第二按键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安置孔,所述第一按键部和所述第二按键部均匀间隔设在所述安置孔的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部包括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二按键部包括第二连接体,所述安置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体固定设在所述第一内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体固定设在所述第二内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部包括第一按键,所述第二按键部包括第二按键,所述安置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弧形壁和第二弧形壁,所述第一按键沿第一内侧壁向所述第一弧形壁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按键沿第二内侧壁向所述二弧形壁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按键部之间设置一个镂空凹口,所述镂空凹口为S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所述第二内侧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体设在所述第一内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体设在所述第二内侧壁的中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夹角为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第一按键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夹角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键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按键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高出所述固定部的外表面。
9.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移动设备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结构与所述保护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设置。
CN201621160281.8U 2016-11-01 2016-11-01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Active CN206194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0281.8U CN206194606U (zh) 2016-11-01 2016-11-01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0281.8U CN206194606U (zh) 2016-11-01 2016-11-01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94606U true CN206194606U (zh) 2017-05-24

Family

ID=58732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60281.8U Active CN206194606U (zh) 2016-11-01 2016-11-01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94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45088U (zh) 一种采用合金制成的高强度电刷
CN206194606U (zh)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按键结构
CN206357911U (zh) 脚轮组件和可移动电器
CN206685333U (zh) 一种取电方便断路器
CN205211644U (zh) 一种安全开关
CN202855975U (zh) 电插套
CN209109834U (zh) 一种穿孔机顶头与顶杆连接装置
CN206774791U (zh) 一种新型安全插座
CN210300640U (zh) 一体式电压力锅的底壳侧面连接结构
CN206576616U (zh) 按摩沙发的座部焊接架
CN206365803U (zh) 一种导线挂扣及外壳罩和电烹饪器具
CN207381574U (zh) 血氧体温探头端子
CN205758039U (zh) 一种可拆卸的电暖茶几
CN204095616U (zh) 一种面板结构
CN209129989U (zh) 一种快速固定于铁塔的锁紧机构
CN209434437U (zh) 一种圆柱形电器陶瓷连接端子
CN207003354U (zh) 新型雪铲
CN213698559U (zh) 一种多用途导入仪
CN217470543U (zh) 一种平面上挂销联锁固定端盖
CN217464532U (zh) 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燃气灶
CN212176091U (zh) 一种土建施工用混凝土预埋件
CN208425957U (zh) 外壳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0464783U (zh) 气体密度继电器用指针及气体密度继电器
CN209535692U (zh) 一种奶桶
CN207686403U (zh) 围栏连接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7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Shenzhen province Longhua New District Guanlan street, view city community, third industrial zone, Fairview Road, No. four, building 4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irst Wei 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Longhua province Shenzhen New District Guanlan streets, view city community, third industrial zone, Fairview Road, No. four, building 4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tong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408, floor 4, No. 1, Longq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Hengla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is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loor 4, No. 40, Jinxiu Road, No. 3 industrial zone, Guancheng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new area,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IYIWEI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