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56035U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56035U CN206156035U CN201621199413.8U CN201621199413U CN206156035U CN 206156035 U CN206156035 U CN 206156035U CN 201621199413 U CN201621199413 U CN 201621199413U CN 206156035 U CN206156035 U CN 2061560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entric
- pin
- concentric pin
- slide cartridge
- elastic heli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安全、无污染、操作方便且能精确控制给取量的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密封壳体、导向滑筒、导向块、刺针以及与第一同心针,第一同心针的下部随着导向块在导向滑筒内上下移动而从刺针的针孔中穿出或退入,第一同心针的外径比刺针的内径小,密封壳体的上端盖设置有至少两个与密封壳体内部相连通的连接头,第一同心针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螺旋管,第一弹性螺旋管的另一端与一个连接头连接,从第一同心针到第一弹性螺旋管再到连接头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从刺针到导向滑筒至密封壳体的腔室再到另一个连接头形成刺针通道,在导向块与导向滑筒的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输送装置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背景技术
需要向容器内送入或取出液体或气体时,需要设置专用的输送装置伸入到容器内。在进行从容器内取出液体或气体的动作时,需要利用吸取管本身刺穿容器的密封胶盖,然后将吸取管伸入到容器内直至容器内的气体中或液面以下,通过外围的抽吸机将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抽出。对于液体而言,这种方式由于直接利用吸取管刺穿密封胶盖,在完成一次吸取动作后,吸取管退出容器时会在密封胶盖处残留有容器内的溶液,这极可能在密封胶盖处形成污染物;在进行第二次吸取时,由于还是直接利用吸取管刺穿密封胶盖而进入到容器内,这极有可能将密封胶盖处的污染物带入到容器内而对整个容器造成污染,致使整个容器无法使用。另外,往容器内送入或从容器内取出液体或气体时,容器内液体或气体记得减少或增加会使得容器内的压强减小或增加。在容器内的压强减小时,会致使从容器中取出液体或气体变得困难;在容器内的压强增加时,会致使向容器中加入液体或气体时变更困难,甚至导致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溢出或泄露。这种情况的发生致使液体或气体的加入量或取出量无法精确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无污染、操作方便且能精确控制给取量的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密封壳体、与所述密封壳体一体连接且内部相连通的导向滑筒、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滑筒内的导向块、设置在所述导向滑筒下端的刺针以及与所述导向块固定配合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同心针,所述第一同心针的下部随着所述导向块在所述导向滑筒内上下移动而从所述刺针的针孔中穿出或退入,所述第一同心针的外径比所述刺针的内径小,所述密封壳体的上端盖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密封壳体内部相连通的连接头,所述第一同心针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螺旋管,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连接头连接,从所述第一同心针到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再到所述连接头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从所述刺针到所述导向滑筒至密封壳体的腔室再到另一个连接头形成刺针通道,在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导向滑筒的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常规状态下,所述弹簧推动所述第一同心针伸出到所述刺针外,按压所述第一同心针底端时,所述导向块带动所述第一同心针退回到所述导向滑筒内。
上述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在在导向滑筒中设置导向块,在导向滑筒的下端设置刺针,在导向滑筒内设置第一同心针,第一同心针通过第一弹性螺旋管连接到上端盖上的连接头,形成从所述第一同心针到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再到所述连接头的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密封壳体内,也通过设置在上端盖上的连接头至密封壳体内腔至导向滑筒再到刺针,形成独立的刺针通道,通过弹簧的设置,在常规状态下,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第一同心针被推动露出在刺针之外;当需要向容器中添加液体/气体或者从容器中取出液体/气体时,所述第一同心针接触到位于容器口部的薄膜盖,由于受到薄膜盖的阻力,弹簧受到进一步的压缩,导向块向上运动,此时第一同心针缩回到所述导向滑筒内,刺针接触到薄膜盖,在外力的作用下,刺针刺破薄膜盖,并进入到容器之内,此时,第一同心针失去薄膜盖的支撑,在弹簧的作用下进入到容器中并伸入到容器之内,从而一步实现液体/气体的输入或取出,操作方便简单;由刺针、导向滑筒、密封壳体以及连接头形成的刺针通道能够保证容器内的压强与连接头外围连接着的空间的压强一致,使得无论是向容器内输入液体/气体,还是从容器内取出液体/气体,都无需另外增加压力调节装置,其结构更加简单,液体/气体从第一同心针中传输也更加顺畅,在容器内外压力一致的情况,通过测量设备可实现精确的液体/气体输入或输出,实现给取量精确控制,避免了原来的在未增加压力测试装置的情况,容器内外压力不一致而导致传输无法精确控制的情况;此外,利用刺针来刺破薄膜盖,而用第一同心针来进行取液/气,保证了第一同心针在使用时更加安全,不会受到污染。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同心针外还套设有第二同心针,所述第二同心针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同心针的长度短,所述第二同心针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同心针的外壁之间存在空隙,在所述第二同心针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弹性螺旋管,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的上端与位于所述上端盖的第三个所述连接头相连通,所述第二同心针与所述第一同心针之间的间隙到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再到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相连接的所述连接头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
上述方案可见,设置的第二同心针与第一同心针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和与其相连接的第二弹性螺旋管及相应的连接头形成第二同心针的传输通道,且第一同心针与第二同心针的长度不一致,这可使得两根同心针同时进入到容器中时,两根同心针到达容器内的深度不同,从而可实现分层取液/气或给液/气,实现不同层同时取液/气或给液/气的功能。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同心针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二同心针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卡套式三通接头,所述卡套式三通接头包括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复合出口和接头腔室,所述第一进口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相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同心针相连接,所述第一同心针经过所述接头腔室并从所述复合出口中穿出,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相连接,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接头腔室相连通,所述接头腔室的下端与所述复合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同心针上端与所述复合出口相密封连通。
上述方案可见,通过所述卡套式三通接头的设置,使得第一同心针与第一弹性螺旋管以及第二同心针与第二弹性螺旋管之间的连接和其在密封壳体内的布置更加合理,使其配合更加紧凑,整个结构布置更加合理,从而降低整个结构的成本可占用的空间。
再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导向块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导向块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在所述密封壳体与所述导向滑筒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固定座,所述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弹簧固定座上,在所述弹簧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和同心针穿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密封壳体与所述导向滑筒,所述第一同心针与所述第二同心针套设后穿过所述同心针穿孔,所述第二同心针的外壁与所述同心针穿孔之间存在间隙。
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导向块上设置第一连通孔,在弹簧固定座上设置第二连通孔,这使得从密封壳体至导向滑筒的上部分至导向滑筒的下部分之间的通道连通为一体形成刺针通道,使得形成的刺针通道畅通无阻,保障刺针刺破容器的薄膜盖后能够使得容器内外的压强一致。
又再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同心针的最下端管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上凹进的凹槽。
上述方案可见,在第一同心针的最下端管端处设置若干凹槽,使得管端为非平面,在第一同心针从容器中取液时,能够尽可能将位于容器瓶底处的液体抽出,避免现有的容器中往往会剩下较大量的液体而造成浪费,甚至污染环境。
更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同心针和所述第二同心针退回到所述导向滑筒内时,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和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的螺旋盘管分别位于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
上述方案可见,将第一弹性螺旋管与第二弹性螺旋管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使得第一弹性螺旋管和第二弹性螺旋管在发生螺旋变形时,两者之间无干涉,保证两个传输通道的顺利进行,且其结构简单,布局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取液/气或给液/气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刺针以下部分的简易结构剖视图;
图6是在取液/气或给液/气时所述传输通道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在收起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在收起状态时所述传输通道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给取装置包括密封壳体1、与所述密封壳体1一体连接且内部相连通的导向滑筒2、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滑筒2内的导向块3、设置在所述导向滑筒2下端的刺针4以及与所述导向块3固定配合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同心针5。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最下端管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上凹进的凹槽17。这便于第一同心针将容器底部的液体抽出,避免容器中的液体无法被抽出而造成浪费,也避免倒掉的液体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下部随着所述导向块3在所述导向滑筒2内上下移动而从所述刺针4的针孔中穿出或退入,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外径比所述刺针4的内径小,这保证第一同心针5可在刺针中自由穿出或退入。所述密封壳体1的上端盖6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密封壳体1内部相连通的连接头7,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螺旋管8,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连接头7连接,从所述第一同心针5到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再到所述连接头7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从所述刺针4到所述导向滑筒2至密封壳体1的腔室再到另一个连接头7形成刺针通道,在所述导向块3与所述导向滑筒2的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9,所述弹簧9处于压缩状态,在常规状态下,所述弹簧9推动所述第一同心针5伸出到所述刺针4外,按压所述第一同心针5底端时,所述导向块3带动所述第一同心针5退回到所述导向滑筒2内。
为了丰富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在所述第一同心针5外还套设有第二同心针10,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长度短,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外壁之间存在空隙,在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弹性螺旋管11,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的上端与位于所述上端盖6的第三个所述连接头7相连通,所述第二同心针10与所述第一同心针5之间的间隙到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再到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相连接的所述连接头7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
为解决结构臃肿、布局不美观的问题,所述第一同心针5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二同心针10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的连接处设置有卡套式三通接头12,所述卡套式三通接头12包括第一进口121、第二进口122、复合出口123和接头腔室124,所述第一进口1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相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同心针5相连接,所述第一同心针5经过所述接头腔室124并从所述复合出口123中穿出,所述第二进口122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相连接,所述第二进口122与所述接头腔室124相连通,所述接头腔室124的下端与所述复合出口123相连通,所述第二同心针10上端与所述复合出口123相密封连通。
为了使得刺针通道内的连通更加顺畅,在所述导向块3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3,所述第一连通孔13连通所述导向块3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同时,在所述密封壳体1与所述导向滑筒2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固定座14,所述弹簧9的上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弹簧固定座14上,在所述弹簧固定座14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15和同心针穿孔16,所述第二连通孔15连通所述密封壳体1与所述导向滑筒2,所述第一同心针5与所述第二同心针10套设后穿过所述同心针穿孔16,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外壁与所述同心针穿孔16之间存在间隙。
当所述第一同心针5和所述第二同心针10退回到所述导向滑筒2内时,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和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的螺旋盘管分别位于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当第一同心针和第二同心针从刺针中穿出时,第一弹性螺旋管和第二弹性螺旋管发生向下旋转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根据容器的高度设置第一同心针和第二同心针的高度,以将第一同心针置入到容器中时,第一同心针的底端能够触及容器底部为准。将第一同心针的底端接触到容器的薄膜盖上,由于受到薄膜盖的阻力,将密封壳体向下推时,第一同心针和第二同心针一起被推入到导向滑筒中。当第一同心针的最下端退入到与刺针的最下端相平齐时,刺针向下运动时刺穿薄膜盖,在同心针不再受到阻力后,从刺针中穿出并进入到容器中,外围的与连接头相连接的抽吸装置将容器中的液体/气体抽出或者将外围的液体/气体送入容器中。当需要同时抽取容器中位于不同层的液体或气体时,采用具有第一同心针和第二同心针的结构,由于第一同心针和第二同心针的长度不同,其到达容器内的高度也不同,根据需要,可设定相应的长度,从而完成不同层抽取。
本实用新型使用安全,无污染,操作方便且能精确控制给取量。除上述描述结构外,还可根据需要设置同心针、弹性螺旋管以及连接头的数量,同心针之间相互套设形成同心结构,而针与针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成为传输通道。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输送装置领域。
Claims (7)
1.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密封壳体(1)、与所述密封壳体(1)一体连接且内部相连通的导向滑筒(2)、可自由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向滑筒(2)内的导向块(3)、设置在所述导向滑筒(2)下端的刺针(4)以及与所述导向块(3)固定配合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同心针(5),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下部随着所述导向块(3)在所述导向滑筒(2)内上下移动而从所述刺针(4)的针孔中穿出或退入,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外径比所述刺针(4)的内径小,所述密封壳体(1)的上端盖(6)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密封壳体(1)内部相连通的连接头(7),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螺旋管(8),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连接头(7)连接,从所述第一同心针(5)到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再到所述连接头(7)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从所述刺针(4)到所述导向滑筒(2)至密封壳体(1)的腔室再到另一个连接头(7)形成刺针通道,在所述导向块(3)与所述导向滑筒(2)的上端之间设置有弹簧(9),所述弹簧(9)处于压缩状态,在常规状态下,所述弹簧(9)推动所述第一同心针(5)伸出到所述刺针(4)外,按压所述第一同心针(5)底端时,所述导向块(3)带动所述第一同心针(5)退回到所述导向滑筒(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同心针(5)外还套设有第二同心针(10),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长度短,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外壁之间存在空隙,在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弹性螺旋管(11),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的上端与位于所述上端盖(6)的第三个所述连接头(7)相连通,所述第二同心针(10)与所述第一同心针(5)之间的间隙到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再到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相连接的所述连接头(7)形成独立的传输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心针(5)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二同心针(10)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的连接处设置有卡套式三通接头(12),所述卡套式三通接头(12)包括第一进口(121)、第二进口(122)、复合出口(123)和接头腔室(124),所述第一进口(1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相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同心针(5)相连接,所述第一同心针(5)经过所述接头腔室(124)并从所述复合出口(123)中穿出,所述第二进口(122)与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相连接,所述第二进口(122)与所述接头腔室(124)相连通,所述接头腔室(124)的下端与所述复合出口(123)相连通,所述第二同心针(10)上端与所述复合出口(123)相密封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向块(3)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3),所述第一连通孔(13)连通所述导向块(3)的上端面与下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壳体(1)与所述导向滑筒(2)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固定座(14),所述弹簧(9)的上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弹簧固定座(14)上,在所述弹簧固定座(14)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15)和同心针穿孔(16),所述第二连通孔(15)连通所述密封壳体(1)与所述导向滑筒(2),所述第一同心针(5)与所述第二同心针(10)套设后穿过所述同心针穿孔(16),所述第二同心针(10)的外壁与所述同心针穿孔(16)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心针(5)的最下端管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上凹进的凹槽(17)。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同心针(5)和所述第二同心针(10)退回到所述导向滑筒(2)内时,所述第一弹性螺旋管(8)和所述第二弹性螺旋管(11)的螺旋盘管分别位于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99413.8U CN206156035U (zh) | 2016-11-07 | 2016-11-07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99413.8U CN206156035U (zh) | 2016-11-07 | 2016-11-07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56035U true CN206156035U (zh) | 2017-05-10 |
Family
ID=58657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99413.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56035U (zh) | 2016-11-07 | 2016-11-07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5603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95121A (zh) * | 2016-11-07 | 2017-02-15 | 珠海聚能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
2016
- 2016-11-07 CN CN201621199413.8U patent/CN20615603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95121A (zh) * | 2016-11-07 | 2017-02-15 | 珠海聚能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CN106395121B (zh) * | 2016-11-07 | 2018-02-16 | 珠海聚能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95121B (zh)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
CN206156035U (zh) | 一种同心多通道给取装置 | |
CN109700075A (zh) | 烟弹的注液方法及注液机构 | |
CN206950173U (zh) | 一种真空采血管 | |
CN103230636A (zh) | 一种安全穿刺器滴斗 | |
CN205514623U (zh) | 指尖安全采血器 | |
CN206304132U (zh) | 一种密闭式流体转移装置 | |
CN201324410Y (zh) | 瓶塞穿刺器 | |
CN205948107U (zh) | 一种内瘘针底座 | |
CN204684330U (zh) | 排气止液输液器 | |
CN207412400U (zh) | 低阻力加药器 | |
CN108354618A (zh) | 一种可视采血针 | |
CN103920549A (zh) | 一种改进的微量定量吸管 | |
CN216777531U (zh) | 一种用于药液混合吸取的转换结构 | |
CN219630285U (zh) | 一种减少血液气泡的滴斗 | |
CN104773550B (zh) | 一种塑料薄膜吸盘 | |
CN204896301U (zh) | 一种万向定量气雾剂阀门 | |
CN201807015U (zh) | 瓶塞穿刺器 | |
CN214688050U (zh) | 一种树脂集气区补充注射器 | |
CN211856056U (zh) | 一种石油化工检测中气体取样和进样装置 | |
CN202136644U (zh) | 一种带侧孔针的输液器 | |
CN221578881U (zh) | 一种抽气式针刺拔罐一体化治疗装置 | |
CN213283255U (zh) | 一种关节炎积液吸液治疗装置 | |
CN203043186U (zh) | 自动止液自动排气输液器 | |
CN203263812U (zh) | 一种用于塑料输液袋的接口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