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8976U - 电池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8976U
CN206148976U CN201621038491.XU CN201621038491U CN206148976U CN 206148976 U CN206148976 U CN 206148976U CN 201621038491 U CN201621038491 U CN 201621038491U CN 206148976 U CN206148976 U CN 206148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incoming end
charging
negative pole
channel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3849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uang Chi Sp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kou Institute Of Futur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kou Institute Of Futur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ikou Institute Of Futur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2103849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8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8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8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控制系统,该电池控制系统包括:正极接入端和负极接入端,分别连接至充电设备或用电负载的正极和负极;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控制开关;放电模块,包括放电控制开关;电池管理系统,控制充电控制开关和放电控制开关导通和/或断开;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当接入充电设备时,放电控制开关断开,充电控制开关以预定时间间隔导通,充电模块构成充电回路;当接入负载时,充电控制开关断开,放电控制开关导通,放电模块构成放电回路。通过采用充放电同口的方式,实现了通过供电母线给电池包恒流或者恒压充电,避免了多个电池包并联工作时易出现的大电流互充现象。

Description

电池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电池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采用AC/DC和电池一起供电的不间断供电系统。然而当多节电池串联或并联使用时,由于单体电池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可能导致某一节电池先于其他电池达到过充或者过放,因此实际应用时需要配有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来采集电池数据、监控电池状态、控制电池的充电和放电、防止电池的过充和过放,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由于供电母线是由AC/DC的输出构成的稳压电源,只有充放电通路的电池管理系统无法直接接入供电母线中。
为了给电池充电,传统的做法是给电池加上一个额外的充电器,并单独给电池包引出充电接口,这样既增加了接口数目,也增加了充电系统的体积,降低了充电效率。
针对相关技术中电池管理系统无法直接接入供电母线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电池管理系统无法直接接入供电母线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控制系统,通过采用充放电同口,能够实现用供电母线给电池包恒流或者恒压充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控制系统,该电池控制系统包括:正极接入端和负极接入端,正极接入端和负极接入端之间接入充电设备或用电负载;电池,电池的正极与正极接入端电连接,电池的负极通过充电模块或放电模块连接至负极接入端;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控制开关,充电模块的第一接入端连接至正极接入端,充电模块的第二接入端连接至负极接入端,充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电池的正极,充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放电模块,包括放电控制开关,放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负极接入端;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连接至充电控制开关、放电控制开关。
优选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出信号包括用于控制电池的充电电流的PWM信号。
优选地,电池的充电电流随PWM信号的占空比增大而增大。
优选地,充电控制开关为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漏极连接至二极管的阳极,源极连接至负极接入端;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正极接入端;充电模块还包括:电容器,电容器的一端连接至正极接入端,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器的一端;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的阳极。
优选地,放电控制开关为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漏极连接至电容器的另一端,源极连接至负极接入端。
优选地,电池控制系统还包括:公共开关,公共开关为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源极连接至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漏极连接至负极接入端。
优选地,还包括:采样电阻器,采样电阻器的一端连接至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接地端,接地端连接至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和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
优选地,电池管理系统还连接至正极接入端、负极接入端、电池的正极、电池的负极、和接地端。
优选地,当正极接入端与负极接入端接入充电设备时或当正极接入端与负极接入端接入用电负载时,公共开关导通。
优选地,还包括:使电池管理系统采集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的采样电阻器,与电池串联,并且采样电阻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充放电同口的方式,能够实现通过供电母线给电池包恒流或者恒压充电,避免了在要求高可靠供电的系统中多个电池包并联工作时出现的大电流互充现象,降低了单电池系统中由于单个电池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失效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控制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控制系统。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控制系统包括:
正极接入端PA和负极接入端PB,正极接入端PA和负极接入端PB之间接入充电设备(未示出)或用电负载(未示出);
电池14,电池14的正极与正极接入端电连接PA,电池14的负极B通过充电模块或放电模块连接至负极接入端PB;
充电模块11,包括充电控制开关,用于形成电池14的充电路径,进一步地,该充电控制开关为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充电模块的第一接入端连接至正极接入端PA,第二接入端连接至负极接入端PB,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电池的正极,第二输出端连接至电池的负极,当正极接入端PA和负极接入端PB之间接入充电设备时,第一接入端和第二接入端用于接入充电设备的充电电压,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提供为电池14充电的电压;
放电模块12,包括放电控制开关,用于形成电池14的放电路径,进一步地,该放电控制开关为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
电池管理系统13,与充电控制开关和放电控制开关相连,并控制充电控制开关和放电控制开关导通和/或断开;电池管理系统还连接至正极接入端、负极接入端、电池的正极、电池的负极、和接地端;
当正极接入端与负极接入端接入充电设备时,放电控制开关断开,充电控制开关以预定时间间隔导通,由充电模块构成充电回路;当正极接入端与负极接入端接入用电负载时,充电控制开关断开,放电控制开关导通,由放电模块构成放电回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采样电阻器R,用于使电池管理系统13采集流经采样电阻器R的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具体的,采样电阻器R的一端连接至电池的负极B,另一端连接至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的漏极。其中,电池14的正极还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13,电池14的负极B还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13,电池14可以是电池单体,或者是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13通过采集采样电阻器R的电压以获取电池14的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通过采集电池14的数据以获取电池14的电压信息。
具体的,充电模块11包括: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的栅极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13,漏极连接至二极管D的阳极,源极连接至接地端GND;二极管D,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至正极接入端PA;电容器C,电容器C的一端连接至正极接入端PA,并另一端连接至电感器L的一端;电感器L,电感器L的另一端连接至二极管D的阳极。上述的二极管D、电容器C和电感器L的连接,使得在充电的时候,充电电流从正极接入端PA流向电池14,而不是直接通过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从而起到限制电流流向、保护电路的作用。
放电模块12包括: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的栅极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13,漏极连接至电容器C的另一端,源极连接至接地端GND。
优选地,还包括:公共开关,公共开关为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F,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F的栅极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13,源极连接至接地端GND,漏极连接至负极接入端PB。
当正极接入端PA和负极接入端PB之间连接用电负载时,电池14作为电源,向外输出电流:电池管理系统13控制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断开,并且控制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导通、和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F导通;电流经电池14、用电负载、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F、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和采样电阻器R构成放电闭合回路。
当正极接入端PA和负极接入端PB之间接入充电设备时,充电设备对电池14进行充电:电池管理系统13控制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以预定时间间隔导通,并且控制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断开、和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QF导通。具体的,当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导通并且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断开时,此时流向充电模块11的充电电流增加,流向电感器L的电流增加,从而充入电池的电压也增加。当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断开并且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QD也断开时,此时流向充电模块11的充电电流减小,流向电感器L的电流减小,从而充入电池的电压降低。因此,电池管理系统13通过输出PWM信号控制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QC的导通或断开,以控制电池的充电电流。PWM信号的占空比越大,相应的充电电流越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控制系统可以与有源电源一起使用作为备用电池系统,当有源电源失效时,充当用电负载的电源。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充放电同口的方式,能够实现通过供电母线给电池包恒流或者恒压充电,避免了在要求高可靠供电的系统中多个电池包并联工作时出现的大电流互充现象,降低了单电池系统中由于单个电池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失效的概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接入端和负极接入端,所述正极接入端和所述负极接入端之间接入充电设备或用电负载;
电池,电池的正极与所述正极接入端电连接,电池的负极通过充电模块或放电模块连接至所述负极接入端;
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控制开关,充电模块的第一接入端连接至所述正极接入端,充电模块的第二接入端连接至所述负极接入端,充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正极,充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
放电模块,包括放电控制开关,放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负极接入端;以及
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开关、所述放电控制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输出信号包括用于控制电池的充电电流的PWM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的充电电流随所述PWM信号的占空比增大而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控制开关为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漏极连接至二极管的阳极,源极连接至所述负极接入端;
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正极接入端;
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
电容器,电容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正极接入端,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器的一端;
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二极管的阳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控制开关为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漏极连接至所述电容器的另一端,源极连接至所述负极接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控制系统还包括:
公共开关,所述公共开关为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源极连接至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漏极连接至所述负极接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样电阻器,所述采样电阻器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
接地端,所述接地端连接至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三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还连接至所述正极接入端、所述负极接入端、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电池的负极、和所述接地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正极接入端与所述负极接入端接入充电设备时或当所述正极接入端与所述负极接入端接入用电负载时,所述公共开关导通。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使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采集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的采样电阻器,与所述电池串联,并且所述采样电阻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
CN201621038491.XU 2016-09-06 2016-09-06 电池控制系统 Active CN206148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8491.XU CN206148976U (zh) 2016-09-06 2016-09-06 电池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8491.XU CN206148976U (zh) 2016-09-06 2016-09-06 电池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8976U true CN206148976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18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38491.XU Active CN206148976U (zh) 2016-09-06 2016-09-06 电池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89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0162A (zh) * 2016-09-06 2018-03-13 海口未来技术研究院 电池控制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0162A (zh) * 2016-09-06 2018-03-13 海口未来技术研究院 电池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12892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其负载检测电路
CN204012789U (zh) 车载监控平台电源管理模块
CN208142855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组
CN107370201A (zh) 基于蓄电池串并联组合的直流电源系统
CN104505905A (zh) 一种独立充电串联放电的锂电池组
CN207719860U (zh) 一种电池阵列均衡电路
CN104300605B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48976U (zh) 电池控制系统
CN211239354U (zh) 储能设备的主回路控制电路
CN106026174B (zh) 一种具有智能化功率分配功能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CN210380317U (zh) 一种组合式储能电站
CN207117203U (zh) 一种锂离子储能单元及单元组
CN107946528A (zh) 电池组和电池组系统
CN107317358A (zh) 一种智能型离并网升级储能一体机
CN103199580A (zh) 智能充电系统
CN208257438U (zh) 多电池并联放电装置和系统
CN209016762U (zh) 一种充放电控制低压电源
CN201623513U (zh) 一种电能分配电路及移动终端
CN202150719U (zh) 蓄电池组互充式节能充电电路
CN207150208U (zh) 一种电池组管理系统及供电系统
CN107800162A (zh) 电池控制系统
CN202840605U (zh) 充电电池保护装置和不间断电源系统
CN210985720U (zh) 一种混合型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系统
CN205921422U (zh) 动力电池组bms大电流平衡电路系统
CN108599328A (zh) 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慢充快放的储能充放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2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301-b077, building 2, No.1, Mawu Road, Baoan community, Yuansh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UANG-CHI SPACE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570100 building a, business incubation center, Haikou national high tech Zone, no.6, Yaogu 1st Road, Nanhai Avenue, Haikou City, Hai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IKOU INSTITUTE OF FUTURE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