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7577U - 互容式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互容式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7577U
CN206147577U CN201621067678.2U CN201621067678U CN206147577U CN 206147577 U CN206147577 U CN 206147577U CN 201621067678 U CN201621067678 U CN 201621067678U CN 206147577 U CN206147577 U CN 2061475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connecting line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676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秉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i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aiw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aiwan filed Critical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aiwan
Priority to CN2016210676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75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7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757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互容式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触控感测组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三电极以及多个第四电极。第一电极彼此电性连接,且第二电极彼此电性连接,其中各第一电极与各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依序交替排列。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分别沿第一方向排列。一第三电极与相邻的第四电极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电极的一侧与对应的第二电极的一侧且彼此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互容式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互容式触控面板,尤指一种可降低接垫数量的单层互容式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触控面板由于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型手机(smart 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电脑(tablet PC)以及笔记型电脑(laptop PC)等电子产品上。传统互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元件系由多条驱动电极与多条感应电极所构成,且两者交错排列。为了避免两者产生电连接,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系由两层导电层所形成。但透过两层导电层形成触控感测元件还需于其间设置绝缘层,以绝缘两者,因此在越来越薄的设计趋势中无疑限制了触控面板的厚度。为此目前已发展出单层结构的互容式触控感测元件。
传统单层结构的互容式触控感测元件系由感应电极以及驱动电极所构成,且每一条感应电极对应一个驱动电极设置,使每一个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不同部分形成一感测单元。虽然单层结构的触控感测元件可缩减触控面板的厚度,但此设计的每一条感应电极与每一个驱动电极必须分别透过导线电性连接至对应的接垫。因此相较于两层导电层的触控感测元件而言,接垫的数量大幅增加;如此不仅造成驱动元件的负荷,且用以电性连接接垫与驱动元件的软性电路板必须设计为具有较多的走线以及较大的面积,导致软性电路板的制作成本增加以及设计上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互容式触控面板,以降低接垫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互容式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以及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基板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侧边与一第二侧边。触控感测组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于基板上,且触控感测组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个第三电极以及多个第四电极。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电性连接。第二电极沿第 一方向排列,且彼此电性连接,其中各第一电极与各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依序交替排列。第三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三电极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电极面对第一侧边的一侧,并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形成一第一感测单元。第四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且与第三电极相邻的第四电极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电极面对第二侧边的一侧,并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形成一第二感测单元,且第三电极与相邻的第四电极彼此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 触控面板。
102 基板 104 触控感测元件。
106、206、306、406、506 触控感测组。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C1 第一连接线 C2 第二连接线。
C3 第三连接线 C4 第四连接线。
E1、E12、E14、E15 第一电极 E2、E22、E24、E25 第二电极。
E3、E32、E34、E35 第三电极 E4、E42、E44、E45 第四电极。
P1 第一接垫 P2 第二接垫。
P3 第三接垫 S1 第一侧边。
S2 第二侧边 SU1 第一感测单元。
SU2 第二感测单元 SR 感测区。
PR 周边区 CP1 第一连接部。
CP2 第二连接部 CP3 第三连接部。
CP 4第四连接部 EF1 第一电极指。
EF2 第二电极指 EF3 第三电极指。
EF4 第四电极指 FE 浮接电极。
CC1、CC2、CC3、CC4、CC5、CC6 凹口。
A1、A2 锚状部 H1、H2、H3、H4 钩状部。
SP1、SP2 螺旋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互容式触控面板的结构,图1所显示的触控面板仅为示意,其尺寸与比例并不以所示为限。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02以及触控感测元件104。基板102可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S1与第二侧边S2,且基板102可另具有感测区SR以及周边区PR。于本实施例中,周边区PR围绕感测区SR,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基板102可包括硬质基板或软性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强化玻璃基板、石英基板、蓝宝石基板、硬质覆盖板(cover lens)、塑胶基板、软性覆盖板、软性塑胶基底、薄玻璃基板或一显示器的基板,而上述显示器的基板可为一液晶显示器的彩色滤光基板或一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封装盖板,但并不以此为限。触控感测元件104设置于基板102上,且包括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106,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于本实施例中,触控感测元件104可包括多条触控感测组106,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
各触控感测组106包括多个第一电极E1、多个第二电极E2、多个第三电极E3以及多个第四电极E4,设置于感测区SR内的基板102上。以单一条触控感测组106而言,各第一电极E1与各第二电极E2沿第一方向D1依序交替排列。其中,第一电极E1彼此电性连接,第二电极E2彼此电性连接,且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彼此电性绝缘。具体而言,各触控感测组106可另包括多条第一连接线C1与多条第二连接线C2,设置于感测区SR内的基板102上。各第一连接线C1分别连接于任两相邻的第一电极E1之间并延伸至对应的第二电极E2面对第一侧边S1的一侧,用以将同一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一电极E1电性串联成一第一电极串列。各第二连接线C2分别连接于任两相邻的第二电极E2之间并延伸至对应的第一电极E1面对第二侧边S2的一侧,用以将同一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二电极E2电性串联成一第二电极串列。
再者,第三电极E3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彼此电性绝缘。各第三电极E3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电极E1面对第一侧边S1的一侧并分别以一间隔与对应的第一电极E1的一部分分隔开,以产生电容耦合,使得各第三电极E3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电极E1的一部分形成一第一感测单元SU1。第四电极E4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彼此电性绝缘。各第四电极E4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电极E2面对第二侧边S2的一侧并分别以一间隔与对应的第二电极E2的一部分分隔开,以产生电容耦合,使得各第四电极E4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电极E2的一部分形成一第二感测单元SU2。值得一提的是,各第三电极E3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极E4彼此电性连接,以构成一电极单元。并且,排列于第二方向D2上位于不同的触控感测组106的同一列第三电极E3彼此电性连接,以及排列于第二方向D2上位于不同的触控感测组106的同一列第四电极E4亦彼此电性连接。因此,排列于第二方向D2上的同一列电极单元可彼此电性连接而形成一第三电极串列。由于彼此相邻且电性连接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分别对应相邻的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设置,因此各电极单元可于第二方向D2上分别与第一电极E1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电极E2的一部分重迭并产生电容耦合,藉此同一电极单元可分别与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形成不同的感测单元,也就是说相邻的第一感测单元SU1与第二感测单元SU2可由同一电极单元与相邻的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耦合形成,如此可减少触控感测元件104的接垫数量。举例来说,当单一触控感测组106具有20个感测单元,且触控感测组106的数量为12条时,也就是以20X12个感测单元为例,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元件104仅需34个用于传送与接收信号的接垫,即所有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共用20/2=10个接垫,每个触控感测组106中的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各使用1个接垫,共计10+2*12=34个接垫。然而,已知触控感测元件由于每一条感应电极与每一个驱动电极均须电性连接至对应的接垫,因此以20X12个感测单元为例,其需264个接垫,即每个触控感测组106中的20个感测单元,无论是第三电极E3或第四电极E4,每一个都需要1个接垫;此外,每个触控感测组106中的第一电极串列以及第二电极串列各需要1个接垫。共计(20+2)*12=264个接垫。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元件104可大幅减少接垫数量。须注意的是,此处与各第三电极E3相邻的第四电极E4指距离每一个第三电极E3最接近的第四电极E4。
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的各第三电极E3与各第四电极E4可分别为驱动电极。由于各第三电极E3分别与相邻的第四电极E4彼此电性连接构成一电极单元,各电极单元可视为单一驱动电极,且分别用以接收一驱动信号。各第一电极E1与各第二电极E2可分别为感应电极,用以在对应的电极单元接收驱动信号时因电容耦合产生对应的感应信号。以单一条触控感测组106来说,于进行触控检测时,控制元件会依序传送驱动信号分别至各电极单元,并从第一电极E1串联而成的第一电极串列以及从第二电极E2串联而成的第二电极串列接收对应的感应信号。由于各电极单元可分别与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产生电容耦合而形成不同的感测单元,因此当传送单一驱动信号至一电极单元时,对应的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可分别产生感应信号,以达到两个感测单元的检测。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元件104可有效地减少传送驱动信号的数量,减轻控制元件的负荷。于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E1与各第二电极E2亦可分别为驱动电极,且各第三电极E3与各第四电极E4则可分别为感应电极。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理解此一操作特性可套用于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以下不再赘述。
详细而言,每两相邻的第三电极E3对应一个第一电极E1设置且于第二方向D2上与对应的第一电极E1重迭,进而形成两相邻的第一感测单元SU1。每两相邻的第四电极E4对应一个第二电极E2设置且于第二方向D2上与对应的第二电极E2重迭,进而形成两相邻的第二感测单元SU2。每两相邻的第二感测单元SU2与每两相邻的第一感测单元SU1依序沿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且第一感测单元SU1与第二感测单元SU2可呈阵列方式排列,进而可以针对触摸物的位置或移动轨迹进行触控检测。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在第二方向D2上有一位移,且相邻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于第二方向D2上亦有相同位移,使得单一条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一感测单元SU1与第二感测单元SU2可排列于一直线上,以准确检测触摸物的位置。
于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另包括多条第三连接线C3,设置于触控感测组106的一侧,且各第三电极E3透过对应的一第三连接线C3分别电性连接至相邻的第四电极E4。具体而言,第三连接线C3可设置于周边区PR的基板102上,且较佳设置于触控感测组106的一端点侧,使得第三连接线C3可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进而连接不同触控感测组106中同一列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举例而言,同一列的第三电极E3可透过同一第三连接线C3彼此电性连接,且当 同一列的第四电极E4分别与同一列的第三电极E3相邻时,此列的第四电极E4与相邻的第三电极E3电性连接至同一第三连接线。进一步而言,各触控感测组106可另包括多条第四连接线C4,从感测区SR延伸至周边区PR。各第三电极E3可透过对应的一第四连接线C4与对应的第三连接线C3连接,且各第四电极E4可透过对应的另一第四连接线C4与对应的第三连接线C3连接。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各第四连接线C4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仅与对应的第三连接线C3连接,因此部分第四连接线C4会透过绝缘结构横跨部分第三连接线C3,以与非对应的第三连接线C3绝缘,进而与对应的第三连接线C3连接。举例而言,第三连接线C3与第四连接线C4可由不同导电层所形成,且其间可设置有绝缘层,但不以此为限。透过第三连接线C3与第四连接线C4的设计,同一电极单元中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极E1面对第一侧边S1的一侧以及第二电极E2面对第二侧边S2的一侧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可彼此电性连接。并且,透过将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极E1面对第一侧边S1的一侧以及第二电极E2面对第二侧边S2的一侧,连接两相邻第一电极E1的第一连接线C1可从第三电极E3与第二电极E2之间延伸至第二电极E2面对第一侧边S1的一侧,因此不会设置于第二电极E2与第四电极E4之间,藉此可避免第一连接线C1的信号干扰或降低第二电极E2与第四电极E4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量。同样地,第二连接线C2可从第四电极E4与第一电极E1之间延伸至第一电极E1面对第二侧边S2的一侧,因此亦不会设置于第一电极E1与第三电极E3之间,因此可避免第二连接线C1的信号干扰或降低第一电极E1与第三电极E3之间的电容耦合变化量。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元件104可保持一定的电容耦合感应量,也就是可具有优越的触控感应量,藉此降低杂讯对触控感测元件104的干扰,并可具有较佳的讯躁比(signal-to-noiseratio,SNR),还可促使每个感测单元具有一致的电容耦合量,以避免触控灵敏度随着位置而变化。
此外,第三电极E3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第一电极E1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且可约略为第一电极E1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但不限于此。第四电极E4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第二电极E2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且可约略为第二电极E2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但不限于此。较佳地,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彼此相同,且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于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彼此相同,但不限于此。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第三电极E3、第四电极E4、第一连接线C1、第二连接线C2与第四连接线C4可由图案化同一透明导电层所形成,因此可设置于同一平面,而为所谓的单层结构。透明导电层可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或其它透明导电材料。
触控面板100可另包括多个第一接垫P1、多个第二接垫P2与多个第三接垫P3。各第三连接线C3可分别延伸至电性连接对应的一第一接垫P1,各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一电极E1,即各第一电极串列,可从其一端分别透过导线电性连接至对应的一第二接垫P2,且各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二电极E2,即第二电极串列,可从其一端分别透过导线电性连接至对应的一第三接垫P3。触控面板100可另包括接地线G以及接地接垫GP,其中接地线G可设置于触控感测组的周围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线C3与连接第二接垫P2与第一电极串列的导线之间或第三连接线C3与连接第三接垫P3与第二电极串列的导线之间,用以避免触控感测元件受到静电破坏以及避免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受到第三连接线C3上的信号干扰。触控面板100的第一接垫P1、第二接垫P2、第三接垫P3与接地接垫可另透过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控制元件,用以传送驱动信号至触控感测元件104,并从触控感测元件104接收感应信号,以判断触摸物的位置或动作。
针对互容式触控面板100的每一个第一感测单元SU1或第二感测单元SU2,能够正确判断触摸物的位置或动作的基础在于:整个互容式触控面板100仅有该第一感测单元SU1或第二感测单元SU2同时对应于其所包含的驱动电极对应的接垫以及感应电极所对应的接垫。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逻辑可以被简化为:一、在同一个触控感测组106中,对应于第一电极串列的每个第三电极E3都必须连接至不同的接垫,对应于第二电极串列的每个第四电极E4都必须连接至不同的接垫;二、同一个触控感测组106中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相邻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由于分别对应于第一电极串列以及第二电极串列,可电性连接以共用同一接垫;三、由于不同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一电极串列以及第二电极串列对应于不同的接垫,位于不同触控感测组106而于第二方向D2上具有相同位置的第三电极E3以及第四电极E4可电性连接以共用同一接垫。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彼此相邻且电性连接的第三电极E3与第四电极E4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极E1面对第一侧边S1的一侧以及第二电极E2面对第二侧边S2的 一侧,因此对应各电极单元的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可在单一个驱动信号下分别产生两个感应信号,以达到两个感测单元的检测,进而可有效地减少传送驱动信号的数量,减轻控制元件的负荷。并且,透过将排列于第二方向D2上位于不同的触控感测组106的同一列的第三电极E3电性连接,且将排列于第二方向D2上位于不同的触控感测组106的同一列的第四电极E4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元件104所需的第一接垫P1、第二接垫P2与第三接垫P3的数量可更有效地减少。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接垫数量可大幅减少,如此不仅可减轻控制元件的负荷,还可节省软性电路板的制作成本并简化其设计。并且,透过本实施例触控感测元件104的设计,触控感测元件104针对触摸物沿着直线移动时所检测到线性度亦可提升,且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上的误差均可小于1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下文将依序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与变化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且为了便于比较各实施例与各变化实施例的相异处并简化说明,在下文的各实施例与各变化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号标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针对各实施例与各变化实施例的相异处进行说明,而不再对重复部分进行赘述。
请参考图2,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2仅绘示单一触控感测组的部分第一感测单元与第二感测单元,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各触控感测组206的各第一电极E12包括一第一连接部CP1以及多条第一电极指EF1,第一电极指EF1分别从第一连接部CP1沿着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延伸出,使得第一电极E12为梳状,且梳状第一电极E12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第三电极E32包括一第二连接部CP2以及多条第二电极指EF2,第二电极指EF2分别从第二连接部CP2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出,使得第三电极E32亦为梳状,且梳状第三电极E32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D2。并且,各第二电极指EF2分别延伸至任两相邻的第一电极指EF1之间,因此相较第一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E12与第三电极E32之间的电容耦合区域较高,以提升第一电极E12与第三电极E32之间的耦合电容。同样地,各第二电极E22包括一第三连接部CP3以及多条第三电极指EF3,且第三电极指EF1分别从第三连接部CP3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出。各第四电极E42包括一第四连接部CP4以及多条第四电极指EF4,且各第四电极指EF4分别 从第四连接部CP4沿着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延伸至任两相邻的第三电极指EF3之间,因此亦可提升第二电极E22与第四电极E42之间的耦合电容,藉此可进一步增加触控感测组206在检测触摸物时的电容耦合感应量,以提高触控面板200的触控灵敏度。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12与第二电极E22在第二方向D2上没有位移,且排列于一直线上。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指EF1与第三电极指EF3亦可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第二电极指EF2与第四电极指EF4可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的相反方向延伸。
请参考图3,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3仅绘示单一触控感测组的部分第一感测单元与第二感测单元,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00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各触控感测组306另包括多个浮接电极FE,设置于各第三电极E32与对应的第一电极E12之间以及各第四电极E42与对应的第二电极E22之间。透过于第一电极E12与第三电极E32之间的间隙中以及第二电极E22与第四电极E42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浮接电极FE可有效地提升第一电极E12与第三电极E32之间的电容耦合感应量以及第二电极E2与第四电极E4之间的电容耦合感应量,以进一步增加触控灵敏度。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在第二方向D2上有些微的位移。此配合单一条触控感测组106的第一感测单元SU1与第二感测单元SU2可排列于一直线上的适应结果,可减少触控感测组306中未被电极填满的区域,且使触控感测组306具有更规则的形状,并准确检测触摸物的位置。
请参考图4,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4仅绘示单一触控感测组的部分第一感测单元与第二感测单元,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4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组406的各第一电极E14包括两凹口CC1,面对第一侧边S1,也就是凹口CC1朝向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设置,且两相邻的第三电极E34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凹口CC1内。进一步而言,各第一电极E14包括两个锚状部A1,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凹口CC1内,且各锚状部A1具有两凹口CC2,朝向第二方向D2设置。各第三电极E34包括两钩状部H1,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凹口CC2内,藉此可提升第一电极E14与第三电极E34之间的耦合电容。同样地,各第二电极E24包括两凹口CC3,面对第二侧边S2, 也就是凹口CC3朝向第二方向D2设置,且两相邻的第四电极E44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凹口CC3内。进一步而言,各第二电极E24包括两个锚状部A2,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凹口CC3内。各锚状部A2具有两凹口CC4,朝向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设置,且各第四电极E44包括两钩状部H2,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凹口CC4内。藉此,可提升触控感测组406在检测触摸物时的电容耦合感应量,以提高触控面板400的触控灵敏度。
参考图5,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显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5仅绘示单一触控感测组的部分第一感测单元与第二感测单元,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500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各第一电极E15包括两个钩状部H3,取代锚状部。各钩状部H3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凹口CC1内,并从凹口CC1的侧壁延伸出。举例而言,各第一电极E15的钩状部H3的形状图案对称于第二方向D2,因此钩状部H3分别从对应的凹口CC1沿着第一方向D1的相反方向与第一方向D1延伸出,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E15的钩状部H3亦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图案。具体而言,各第一电极E15的钩状部H3可分别具有一凹口CC5,且凹口CC5分别朝向第一方向D1与其相反方向。各第三电极E35包括一螺旋状部SP1,延伸至对应的凹口CC5内,藉此可提升第一电极E15与第三电极E35之间的耦合电容。同样地,各第二电极E25可包括两个钩状部H4,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凹口CC3内,且各钩状部H4可以对称第二方向D2的方式分别从凹口CC3的侧壁延伸出,但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二电极E25的钩状部H4亦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图案。各钩状部H4具有一凹口CC6,且各第四电极E45包括一螺旋状部SP2,延伸至对应的凹口CC6内。藉此,可提升触控感测组506在检测触摸物时的电容耦合感应量,以提高触控面板500的触控灵敏度。
综上所述,于本实用新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中,彼此相邻的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彼此电性连接且分别对应相邻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因此所构成的各电极单元可于第二方向上分别与第一电极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电极的一部分重迭。并且,透过将同一列的第三电极电性连接,且将同一列的第四电极电性连接,触控面板所需的接垫数量可有效地减少。如此不仅可减轻控制元件的负荷,还可节省软性电路板的制作成本并简化其设计,并提升触控面板针对触摸物沿着直线移动时所检测到的线 性度。另外,由于第一连接线可延伸至第二电极面对第一侧边的一侧,且第二连接线可延伸至第一电极面对第二侧边的一侧,因此可避免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的信号干扰或降低第二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以及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电容耦合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8)

1.一种互容式触控面板,包括:
一基板,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侧边与一第二侧边;以及
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于该基板上,且该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彼此电性连接;
多个第二电极,彼此电性连接,其中各该第一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沿该第一方向依序交替排列;
多个第三电极,沿该第一方向排列,且一该第三电极设置于对应的一该第一电极面对该第一侧边的一侧,并与对应的该第一电极形成一第一感测单元;以及
多个第四电极,沿该第一方向排列,且与该第三电极相邻的一该第四电极设置于对应的一该第二电极面对该第二侧边的一侧,并与对应的该第二电极形成一第二感测单元,且该第三电极与相邻的该第四电极彼此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触控感测组另包括多条第一连接线与多条第二连接线,各该第一连接线分别连接于任两相邻的这些第一电极之间并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二电极面对该第一侧边的一侧,且各该第二连接线分别连接于任两相邻的这些第二电极之间并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一电极面对该第二侧边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条该触控感测组,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且这些触控感测组中排列于该第二方向上的同一列这些第三电极彼此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多条第三连接线,设置于这些触控感测组的一侧,其中该同一列的这些第三电极与相邻的这些第四电极系透过同一该第三连接线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多个第一接垫、多个第二接垫与多个第三接垫,各该第三连接线分别电性连接至对应的一该第一接垫,各该触控感测组的这些第一电极电性连接至对应的一该第二接垫,且各该触控感测组的这些第二电极电性连接至对应的一该第三接垫。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触控感测组另包括多条第四连接线,各该第三电极可透过对应的一该第四连接线与对应的该第三连接线电性连接,且各该第四电极可透过对应的另一该第四连接线与对应的该第三连接线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包括多条第一电极指,该第三电极包括多条第二电极指,且各该第二电极指分别延伸至任两相邻的这些第一电极指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包括多条第三电极指,该第四电极包括多条第四电极指,且各该第四电极指分别延伸至任两相邻的这些第三电极指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另包括多个浮接电极,设置于各该第三电极与对应的该第一电极之间以及各该第四电极与对应的该第二电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包括两第一凹口,面对该第一侧边,且该两相邻的第三电极分别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一凹口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包括两个锚状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一凹口内,各该锚状部具有两第二凹口,且各该第三电极包括两钩状部,分别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二凹口内。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包括两个钩状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一凹口内,各该钩状部具有一第五凹口,且各该第三电极包括一螺旋状部,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五凹口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包括两第三凹口,面对该第二侧边,且该两相邻的第四电极分别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三凹口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包括两个锚状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三凹口内,各该锚状部具有两第四凹口,且各该第四电极包括两钩状部,分别延伸至对应的一该第四凹口内。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电极包括两个钩状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三凹口内,各该钩状部具有一第六凹口,且各该第四电极包括一螺旋状部,延伸至对应一该第六凹口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条触控感测组的这些第一电极、这些第二电极、这些第三电极与这些第四电极由图案化同一透明导电层所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分别为一感应电极,且各该第三电极与各该第四电极分别为一驱动电极。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分别为一驱动电极,且各该第三电极与各该第四电极分别为一感应电极。
CN201621067678.2U 2016-09-21 2016-09-21 互容式触控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475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67678.2U CN206147577U (zh) 2016-09-21 2016-09-21 互容式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67678.2U CN206147577U (zh) 2016-09-21 2016-09-21 互容式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7577U true CN206147577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18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67678.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47577U (zh) 2016-09-21 2016-09-21 互容式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75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4221A (zh) * 2016-09-21 2018-03-27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面板
CN110134293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面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4221A (zh) * 2016-09-21 2018-03-27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面板
CN110134293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面板
CN110134293B (zh) * 2018-02-09 2022-05-10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互容式触控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99216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449990B (zh) 整合型觸控螢幕
US9372360B2 (en) Touc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4028859U (zh) 触控面板
CN103885223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
CN109582181B (zh) 集成触摸屏
CN103488332B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4731412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605375B (zh) 雙層互容式觸控面板
CN108227326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N104571655B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4679365B (zh) 触摸感测系统
CN201438247U (zh) 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CN106855765A (zh) 触控面板的互容式触控感测元件
CN105302378A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205507727U (zh) 一种触摸传感器、触摸显示面板及触摸显示装置
US20120062469A1 (en) Touch screen poly layer electrode distribution
CN104503648A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3135851B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摸显示屏
CN105807979A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4699357A (zh) 一种电子设备、触摸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基板
CN109753867A (zh) 指纹传感器
CN106990878A (zh) 触摸屏面板
CN103577018A (zh) 触控感测结构及触控装置
CN107153474A (zh) 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3

Address after: Taiwan Hsinchu County China jhubei City, Taiwan two yuan Street No. 1 10 floor 1

Patentee after: Ilitek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wan Hsinchu County Tai Yuan Street China jhubei City, No. 26 4 floor 1

Patentee before: MStar Semiconductor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