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29272U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29272U CN206129272U CN201621065456.7U CN201621065456U CN206129272U CN 206129272 U CN206129272 U CN 206129272U CN 201621065456 U CN201621065456 U CN 201621065456U CN 206129272 U CN206129272 U CN 2061292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ce
- rocking arm
- traction
- knife
- oil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外主销与内主销分别于采空侧与煤壁侧处同轴状固定连接牵引与摇臂,油缸分别通过前销与后销于底部位置固设连接摇臂与牵引;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并且各对应连接耳端面轴向间隙相等,牵引外端面与摇臂外端面初始状态处于同一平面,油缸后套与后销的径向间隙为0.08‑0.10mm;当摇臂主连接耳的一个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的对应端面贴紧时,摇臂该主连接耳的另一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对应端面轴向间隙为0.8‑1.2mm,此时牵引外端面与摇臂外端面处于相近的两个平面;在摇臂与牵引产生相对轴向窜动时,油缸均不出现轴向憋卡,并且油缸能在小范围内作自适应调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属于采煤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向矮机身化发展,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变的越来越紧凑,随着薄煤层高效开采的需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紧凑型连接的可靠性变得更为关键。薄煤层采煤机高效开采时,现有的牵引与摇臂的连接问题有:设计空间小,油缸设计支撑裕度小容易因挤煤或硬干涉受到侧向力损坏密封、缸筒等;同时,牵引、摇臂连接耳尺寸小强度低,根部应力高,尤其是在根部圆角因摆动空间需求被局部加工出直角时,容易出现折断、断裂。针对紧凑型连接油缸可靠性低的问题,业者在密封的选型、缸筒内孔与活塞杆的耐磨性等作了改进工作;针对牵引与摇臂的连接耳强度低的问题,业内在紧凑的空间壳体设计时局部增大了圆角,减小了理论应力。然而对于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在矮机身状态下运行,煤、矸石挤压等造成有的油缸密封与缸筒或油缸密封与活塞杆出现适应能力不足导致的异常损伤,最终导致漏油等问题;对于牵引、摇臂的连接耳应力,往往由于摆动空间需要,圆角出现加工尖角导致连接耳应力集中出现断裂;上述大量的技术措施仍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功率薄煤层采煤机油缸、壳体连接耳的连接问题。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可靠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薄煤层采煤机的大功率化与矮机身化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设置优化的间隙空间,可避免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提高牵引与摇臂连接油缸的可靠性;可保证牵引、摇臂连接耳处于低应力状态,大大提高连接耳的可靠性,从而提高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包括牵引1、摇臂2、外主销3、内主销4、前销5、油缸6、后销7;外主销3与内主销4分别于采空侧与煤壁侧处同轴状固定连接牵引1与摇臂2,油缸6分别通过前销5与后销7于底部位置固设连接摇臂2与牵引1,牵引1的连接耳处设置有牵引刀检面8,摇臂2的连接耳处设置有摇臂刀检面9;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并且各对应连接耳端面轴向间隙相等,该轴向间隙为0.4-0.6mm,牵引外端面15与摇臂外端面25初始状态处于同一平面,油缸前套69与前销5的径向间隙为0.08-0.10mm,油缸后套68与后销7的径向间隙为0.08-0.10mm;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当摇臂主连接耳的一个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的对应端面贴紧时,摇臂该主连接耳的另一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对应端面轴向间隙为0.8-1.2mm,此时牵引外端面15与摇臂外端面25处于相近的两个平面,油缸6由于支撑力的作用沿轴向作小角度偏斜,油缸前套69与前销5、油缸后套68与后销7间隙均为正值;在摇臂2与牵引1产生相对轴向窜动时,油缸6均不出现轴向憋卡,并且油缸能在小范围内作自适应调整。
进一步的,牵引刀检面8包括牵引偏置刀检面81、牵引重合刀检面82,牵引偏置刀检面81为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偏置一定距离后的平行面,牵引重合刀检面82为牵引外凸壳体理论表面的重合面,通过刀检的方式保证牵引偏置刀检面内及牵引重合刀检面外的空间是有效的;摇臂刀检面9包括摇臂偏置刀检面91、摇臂重合刀检面92,摇臂偏置刀检面91为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偏置一定距离后的平行面,摇臂重合刀检面92为摇臂外凸壳体理论表面的重合面,通过刀检的方式保证摇臂偏置刀检面内及摇臂重合刀检面外的空间是有效的;牵引偏置刀检面81与摇臂重合刀检面92间,摇臂偏置刀检面91与牵引重合刀检面82间,各自形成一定的间隙,保证摇臂相对牵引的正常摆动上、下极限位置均不出现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1包括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牵引大平面10;所述摇臂2包括摇臂第一端面21、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摇臂第四端面24、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摇臂大平面20;轴向定位如下:牵引第一端面11与摇臂第一端面21相对,牵引第二端面12与摇臂第二端面22相对,牵引第三端面13与摇臂第三端面23相对,牵引第四端面14与摇臂第四端面24相对;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第三端面13的距离为D1,牵引第二端面12与牵引第四端面14的距离为D2,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第三端面23的距离为D3,摇臂第二端面22与摇臂第四端面24的距离为D4,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外端面15的距离为H1,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外端面25的距离为H2,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大平面10的距离为B1,牵引大平面10与牵引外端面15的距离为B2,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大平面20的距离为B3,摇臂大平面20与摇臂外端面25的距离为B4,牵引外端面15与牵引内端面16的距离为C,摇臂外端面25与摇臂内端面26的距离为C,D1与D3相等,D2与D4相等,H1比H2大0.4-0.6mm或者B2减B1的差值比B4减B3的差值大0.4-0.6mm;D1、D2、D3、D4、H1、H2、B1、B2、B3、B4、C值的公差都在±0.1mm的范围以内。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6包括:对称轴线61、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油缸头圆弧66、油缸倒角67、油缸后套68、油缸前套69;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分别至对称轴线61的距离均为等值G,油缸第一端面62与油缸第二端面63的距离、油缸第三端面64与油缸第四端面65的距离均为等值G1;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分别与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相对应,油缸头圆弧66与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相对应,油缸后套68、油缸前套69分别与后销7、前销5相对应。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牵引刀检面8包括:牵引偏置刀检面81、牵引重合刀检面82;牵引偏置刀检面81包括: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牵引油缸刀检面814;牵引重合刀检面82包括:牵引外圆弧刀检面821、牵引斜面刀检面822;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分别与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1,K1范围为10-15mm;牵引油缸刀检面814与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7,K7范围为10-20mm。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摇臂刀检面9包括:摇臂偏置刀检面91、摇臂重合刀检面92;摇臂偏置刀检面91包括: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摇臂油缸斜角刀检面915;摇臂重合刀检面92包括:摇臂外圆弧刀检面921、摇臂过渡圆刀检面922、摇臂外斜面刀检面923、摇臂支撑腿外圆弧924;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分别与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4,K4范围为10-15mm;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与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9,K9范围为10-15mm。
再进一步的,摇臂外圆弧刀检面921与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间的距离为K2,K2范围为3-5mm;牵引外圆弧刀检面821与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的距离为K5,K5范围为3-5mm;牵引油缸刀检面814与油缸外圆的距离为K8,K8范围为5-10mm;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与油缸头圆弧66的距离为K10,K10范围为3-5mm。
进一步的,牵引外端面15与牵引内端面16的距离C,较之油缸第一端面62与油缸第二端面63的距离,大0.5-1.0mm;摇臂外端面25与摇臂内端面26的距离,较之油缸第三端面64与油缸第四端面65的距离G1大0.5-1.0mm。
牵引内凹壳体的刀检范围为: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与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形成的空间;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与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形成的空间;牵引油缸刀检面814形成的特定位置的空间;牵引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牵引主连接耳根部的圆角的间隙K3不小于6mm。
更进一步的,摇臂内凹壳体的刀检范围为: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一端面21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四端面24形成的空间;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摇臂油缸斜角刀检面915与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摇臂主连接耳根部的圆角的间隙K6不小于6mm,摇臂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摇臂支撑腿连接耳根部的圆角的间隙K11不小于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避免了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与保证了牵引、摇臂连接耳处于低应力状态,最终提高了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可靠性。
2)提高了牵引与摇臂的连接油缸的可靠性及壳体强度,解决了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设置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薄煤层采煤机的可靠性。
3)牵引、摇臂、油缸、前销、后销形成的连接为无憋卡式连接,避免了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提高了牵引与摇臂连接的可靠性;牵引刀检面、摇臂刀检面形成的尺寸空间,保证了摇臂相对牵引从上极限位置至下极限位置的整个摆动空间,减小了加工量,保证了壳体的强度。
4)通过摇臂主连接耳与牵引主连接耳端面轴向间隙设置,油缸套与油缸销的对应径向间隙设置,实现了牵引1、摇臂2、油缸6、前销5、后销7形成的无憋卡式连接,提高了连接可靠性。
5)由于偏置刀检面相对于内凹壳体表面偏置了一定距离,在对偏置刀检面与两个轴向凸台端面形成的腔体进行刀检时,保证了摇臂相对牵引从上极限位置至下极限位置的整个摆动空间,减小了壳体的加工量,尤其是过渡圆角的完整保留,大大提高了壳体的强度。
6)彻底解决油缸异常损伤、壳体连接耳可靠性问题。
7)该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所涉及到的尺寸,根据牵引、摇臂的尺寸大小,作适当的调整与控制,也可以达到:避免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提高了牵引与摇臂油缸连接的可靠性;保证摇臂相对牵引从上极限位置至下极限位置的整个摆动空间不干涉,减小加工量,保证壳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轴向定位展开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油缸主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油缸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主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展开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摇臂相对牵引摆动下极限位置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摇臂相对牵引摆动下极限位置展开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摇臂相对牵引摆动上极限位置示意图。
图7b是与图7a相应的牵引、摇臂展开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另一刀检范围展开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的油缸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10,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a至7b,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所述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包括:牵引1、摇臂2、外主销3、内主销4、前销5、油缸6、后销7、牵引刀检面8、摇臂刀检面9,外主销3与内主销4分别于采空侧与煤壁侧处同轴状固设连接牵引1与摇臂2,油缸6分别通过前销5与后销7于底部位置固设连接摇臂2与牵引1,牵引1的连接耳处设置有牵引刀检面8,摇臂2的连接耳处设置有摇臂刀检面9;牵引1、摇臂2、油缸6、前销5、后销7形成的连接为无憋卡式连接,避免了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提高了牵引与摇臂连接的可靠性;牵引刀检面8、摇臂刀检面9形成的尺寸空间,保证了摇臂2相对牵引1从上极限位置至下极限位置的整个摆动空间,减小了加工量,保证了壳体的强度。
所述牵引1、摇臂2、油缸6、前销5、后销7形成的无憋卡式连接,其特征在于: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并且各对应连接耳端面轴向间隙相等,该轴向间隙为0.4-0.6mm,牵引外端面15与摇臂外端面25处于同一平面,油缸前套69与前销5的有效径向间隙为0.08-0.10mm,油缸后套68与后销7的有效径向间隙为0.08-0.10mm;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当摇臂主连接耳的一个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的对应端面贴紧时,摇臂该主连接耳的另一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对应端面轴向间隙为0.8-1.2mm,此时牵引外端面15与摇臂外端面25处于相近的两个平面,油缸6由于支撑力的作用将沿轴向作小角度偏斜,但油缸前套69与前销5、油缸后套68与后销7理论间隙均为正值;在摇臂2与牵引1产生相对轴向窜动时,油缸6均不出现轴向憋卡,并且油缸能在小范围内作自适应调整;通过摇臂主连接耳与牵引主连接耳端面轴向间隙设置,油缸套与油缸销的对应径向间隙设置,实现了牵引1、摇臂2、油缸6、前销5、后销7形成的无憋卡式连接,提高了连接可靠性。
参见图4、5,所述牵引刀检面8、摇臂刀检面9形成的尺寸空间,牵引刀检面8包括牵引偏置刀检面81、牵引重合刀检面82,牵引偏置刀检面81为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偏置一定距离后的平行面,牵引重合刀检面82为牵引外凸壳体理论表面的重合面,通过刀检的方式保证牵引偏置刀检面内及牵引重合刀检面外的空间是有效的;摇臂刀检面9包括摇臂偏置刀检面91、摇臂重合刀检面92,摇臂偏置刀检面91为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偏置一定距离后的平行面,摇臂重合刀检面92为摇臂外凸壳体理论表面的重合面,通过刀检的方式保证摇臂偏置刀检面内及摇臂重合刀检面外的空间是有效的;牵引偏置刀检面81与摇臂重合刀检面92间,摇臂偏置刀检面91与牵引重合刀检面82间,各自形成一定的间隙,保证摇臂相对牵引的正常摆动而不出现干涉,包括摇臂相对牵引在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由于偏置刀检面相对于内凹壳体表面偏置了一定距离,在对偏置刀检面与两个轴向凸台端面形成的腔体进行刀检时,保证了摇臂相对牵引从上极限位置至下极限位置的整个摆动空间,减小了壳体的加工量,尤其是过渡圆角的完整保留,大大提高了壳体的强度。
参见图2、3a,所述牵引1包括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牵引大平面10;所述摇臂2包括摇臂第一端面21、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摇臂第四端面24、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摇臂大平面20;轴向定位如下:牵引第一端面11与摇臂第一端面21相对,牵引第二端面12与摇臂第二端面22相对,牵引第三端面13与摇臂第三端面23相对,牵引第四端面14与摇臂第四端面24相对;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第三端面13的距离为D1,牵引第二端面12与牵引第四端面14的距离为D2,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第三端面23的距离为D3,摇臂第二端面22与摇臂第四端面24的距离为D4,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外端面15的距离为H1,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外端面25的距离为H2,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大平面10的距离为B1,牵引大平面10与牵引外端面15的距离为B2,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大平面20的距离为B3,摇臂大平面20与摇臂外端面25的距离为B4,牵引外端面15与牵引内端面16的距离为C,摇臂外端面25与摇臂内端面26的距离为C,D1与D3相等,D2与D4相等,H1比H2大0.4-0.6mm或者B2减B1的差值比B4减B3的差值大0.4-0.6mm;D1、D2、D3、D4、H1、H2、B1、B2、B3、B4、C值的公差都在±0.1mm的范围以内。
参见图1a-3b,所述油缸包括:对称轴线61、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油缸头圆弧66、油缸倒角67、油缸后套68、油缸前套69;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分别至对称轴线61的距离均为等值G,油缸第一端面62与油缸第二端面63的距离、油缸第三端面64与油缸第四端面65的距离均为等值G1;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分别与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相对应,油缸头圆弧66与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相对应,油缸后套68、油缸前套69分别与后销7、前销5相对应。
参见图4、5、6a、6b,所述的牵引刀检面8包括:牵引偏置刀检面81、牵引重合刀检面82;牵引偏置刀检面81包括: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牵引油缸刀检面814;牵引重合刀检面82包括:牵引外圆弧刀检面821、牵引斜面刀检面822;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分别与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1,K1范围为10-15mm;牵引油缸刀检面814与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7,K7范围为10-20mm。
参见图1b、4、6b、7b,所述的摇臂刀检面9包括:摇臂偏置刀检面91、摇臂重合刀检面92;摇臂偏置刀检面91包括: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摇臂油缸斜角刀检面915;摇臂重合刀检面92包括:摇臂外圆弧刀检面921、摇臂过渡圆刀检面922、摇臂外斜面刀检面923、摇臂支撑腿外圆弧924;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分别与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4,K4范围为10-15mm;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与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9,K9范围为10-15mm。
参见图6a、6b,摇臂外圆弧刀检面921与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间的距离为K2,K2范围为3-5mm;牵引外圆弧刀检面821与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的距离为K5,K5范围为3-5mm;牵引油缸刀检面814与油缸外圆的距离为K8,K8范围为5-10mm;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与油缸头圆弧66的距离为K10,K10范围为3-5mm。
参见图2,牵引外端面15与牵引内端面16的距离C,较之油缸第一端面62与油缸第二端面63的距离,大0.5-1.0mm;或摇臂外端面25与摇臂内端面26的距离,较之油缸第三端面64与油缸第四端面65的距离G1大0.5-1.0mm。
参见图4、5、6b牵引内凹壳体的刀检范围为: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与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形成的空间;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与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形成的空间;牵引油缸刀检面814形成的特定位置的空间。牵引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牵引主连接耳根部的理论圆角的间隙K3不小于6mm。
参见图7a、7b,摇臂内凹壳体的刀检范围指: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一端面21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四端面24形成的空间;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摇臂油缸斜角刀检面915与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摇臂主连接耳根部的理论圆角的间隙K6不小于6mm,摇臂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摇臂支撑腿连接耳根部的理论圆角的间隙K9不小于5mm。
该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所涉及到的尺寸,根据牵引、摇臂的尺寸大小,作适当的调整与控制,也可以达到:避免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提高了牵引与摇臂油缸连接的可靠性;保证摇臂相对牵引从上极限位置至下极限位置的整个摆动空间不干涉,减小加工量,保证壳体的强度。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另一刀检范围: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摇臂第一端面21、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摇臂第四端面24与各垂直刀检面间,可以采用过渡圆角K15刀检,则牵引主连接耳的根部圆角可增大至牵引大圆角17为K16,摇臂主连接耳的根部圆角可增大至摇臂大圆角27为K17,摇臂支撑腿连接耳的根部圆角可增大至支撑腿大圆角28为K18,过渡圆角K15范围R5-R15mm,牵引大圆角17尺寸K16、摇臂大圆角27尺寸K17、支撑腿大圆角28尺寸K18范围:R25-R45mm。
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摇臂第一端面21、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摇臂第四端面24、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各端面外沿可以设置有引导斜角18,便于摇臂2与牵引1、摇臂2与油缸6、牵引1与油缸6的安装。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9,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为:另一连接结构:牵引主连接耳、摇臂主连接耳、摇臂支撑腿连接耳内可设置套19,提高壳体孔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油缸的另一结构:油缸套69’内可设置耐磨薄壁套60,既保证油缸孔寿命,又提高了油缸6与前销5(或后销7)的连接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避免了油缸内部支撑的异常受力与保证了牵引、摇臂连接耳处于低应力状态,最终提高了薄煤层大功率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牵引与摇臂的连接油缸的可靠性及壳体强度,解决了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设置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薄煤层采煤机的可靠性。
这里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
Claims (10)
1.一种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牵引(1)、摇臂(2)、外主销(3)、内主销(4)、前销(5)、油缸(6)、后销(7);
外主销(3)与内主销(4)分别于采空侧与煤壁侧处同轴状固定连接牵引(1)与摇臂(2),油缸(6)分别通过前销(5)与后销(7)于底部位置固设连接摇臂(2)与牵引(1),牵引(1)的连接耳处设置有牵引刀检面(8),摇臂(2)的连接耳处设置有摇臂刀检面(9);
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并且各对应连接耳端面轴向间隙相等,该轴向间隙为0.4-0.6mm,牵引外端面(15)与摇臂外端面(25)初始状态处于同一平面,油缸前套(69)与前销(5)的径向间隙为0.08-0.10mm,油缸后套(68)与后销(7)的径向间隙为0.08-0.10mm;摇臂主连接耳插入牵引主连接耳槽;
当摇臂主连接耳的一个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的对应端面贴紧时,摇臂该主连接耳的另一端面与牵引主连接耳槽对应端面轴向间隙为0.8-1.2mm,此时牵引外端面(15)与摇臂外端面(25)处于相近的两个平面,油缸(6)由于支撑力的作用沿轴向作小角度偏斜,油缸前套(69)与前销(5)、油缸后套(68)与后销(7)间隙均为正值;在摇臂(2)与牵引(1)产生相对轴向窜动时,油缸(6)均不出现轴向憋卡,并且油缸能在小范围内作自适应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牵引刀检面(8)包括牵引偏置刀检面(81)、牵引重合刀检面(82),牵引偏置刀检面(81)为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偏置一定距离后的平行面,牵引重合刀检面(82)为牵引外凸壳体理论表面的重合面,通过刀检的方式保证牵引偏置刀检面内及牵引重合刀检面外的空间是有效的;摇臂刀检面(9)包括摇臂偏置刀检面(91)、摇臂重合刀检面(92),摇臂偏置刀检面(91)为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偏置一定距离后的平行面,摇臂重合刀检面(92)为摇臂外凸壳体理论表面的重合面,通过刀检的方式保证摇臂偏置刀检面内及摇臂重合刀检面外的空间是有效的;牵引偏置刀检面(81)与摇臂重合刀检面(92)间,摇臂偏置刀检面(91)与牵引重合刀检面(82)间,各自形成一定的间隙,保证摇臂相对牵引的正常摆动上、下极限位置均不出现干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1)包括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牵引大平面(10);所述摇臂(2)包括摇臂第一端面(21)、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摇臂第四端面(24)、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摇臂大平面(20);
轴向定位如下:
牵引第一端面(11)与摇臂第一端面(21)相对,牵引第二端面(12)与摇臂第二端面(22)相对,牵引第三端面(13)与摇臂第三端面(23)相对,牵引第四端面(14)与摇臂第四端面(24)相对;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第三端面(13)的距离为D1,牵引第二端面(12)与牵引第四端面(14)的距离为D2,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第三端面(23)的距离为D3,摇臂第二端面(22)与摇臂第四端面(24)的距离为D4,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外端面(15)的距离为H1,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外端面(25)的距离为H2,牵引第一端面(11)与牵引大平面(10)的距离为B1,牵引大平面(10)与牵引外端面(15)的距离为B2,摇臂第一端面(21)与摇臂大平面(20)的距离为B3,摇臂大平面(20)与摇臂外端面(25)的距离为B4,牵引外端面(15)与牵引内端面(16)的距离为C,摇臂外端面(25)与摇臂内端面(26)的距离为C,D1与D3相等,D2与D4相等,H1比H2大0.4-0.6mm或者B2减B1的差值比B4减B3的差值大0.4-0.6mm;D1、D2、D3、D4、H1、H2、B1、B2、B3、B4、C值的公差都在±0.1mm的范围以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缸(6)包括:对称轴线(61)、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油缸头圆弧(66)、油缸倒角(67)、油缸后套(68)、油缸前套(69);
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分别至对称轴线(61)的距离均为等值G,油缸第一端面(62)与油缸第二端面(63)的距离、油缸第三端面(64)与油缸第四端面(65)的距离均为等值G1;
油缸第一端面(62)、油缸第二端面(63)、油缸第三端面(64)、油缸第四端面(65)分别与牵引外端面(15)、牵引内端面(16)、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相对应,油缸头圆弧(66)与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相对应,油缸后套(68)、油缸前套(69)分别与后销(7)、前销(5)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牵引刀检面(8)包括:牵引偏置刀检面(81)、牵引重合刀检面(82);牵引偏置刀检面(81)包括: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牵引油缸刀检面(814);牵引重合刀检面(82)包括:牵引外圆弧刀检面(821)、牵引斜面刀检面(822);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分别与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1,K1范围为10-15mm;牵引油缸刀检面(814)与牵引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7,K7范围为10-20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摇臂刀检面(9)包括:摇臂偏置刀检面(91)、摇臂重合刀检面(92);摇臂偏置刀检面(91)包括: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摇臂油缸斜角刀检面(915);摇臂重合刀检面(92)包括:摇臂外圆弧刀检面(921)、摇臂过渡圆刀检面(922)、摇臂外斜面刀检面(923)、摇臂支撑腿外圆弧(924);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分别与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4,K4范围为10-15mm;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与摇臂内凹壳体理论表面的距离为K9,K9范围为10-15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摇臂外圆弧刀检面(921)与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间的距离为K2,K2范围为3-5mm;牵引外圆弧刀检面(821)与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的距离为K5,K5范围为3-5mm;牵引油缸刀检面(814)与油缸外圆的距离为K8,K8范围为5-10mm;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与油缸头圆弧(66)的距离为K10,K10范围为3-5mm。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牵引外端面(15)与牵引内端面(16)的距离C,较之油缸第一端面(62)与油缸第二端面(63)的距离,大0.5-1.0mm;
摇臂外端面(25)与摇臂内端面(26)的距离,较之油缸第三端面(64)与油缸第四端面(65)的距离G1大0.5-1.0mm。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牵引内凹壳体的刀检范围为: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与牵引第三端面(13)、牵引第四端面(14)形成的空间;牵引内圆弧刀检面(811)、牵引上筋刀检面(812)、牵引下筋刀检面(813)与牵引第一端面(11)、牵引第二端面(12)形成的空间;牵引油缸刀检面(814)形成的特定位置的空间;牵引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牵引主连接耳根部的圆角的间隙K3不小于6mm。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摇臂内凹壳体的刀检范围为: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一端面(21)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二端面(22)、摇臂第三端面(23)形成的空间;摇臂内圆弧刀检面(911)、摇臂上筋刀检面(912)、摇臂内斜面刀检面(913)与摇臂第四端面(24)形成的空间;摇臂支撑腿圆弧刀检面(914)、摇臂油缸斜角刀检面(915)与摇臂外端面(25)、摇臂内端面(26)形成的空间;
摇臂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摇臂主连接耳根部的圆角的间隙K6不小于6mm,摇臂内凹壳体刀检范围与摇臂支撑腿连接耳根部的圆角的间隙K11不小于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65456.7U CN206129272U (zh) | 2016-09-20 | 2016-09-20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65456.7U CN206129272U (zh) | 2016-09-20 | 2016-09-20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29272U true CN206129272U (zh) | 2017-04-26 |
Family
ID=58569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65456.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29272U (zh) | 2016-09-20 | 2016-09-20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2927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3946A (zh) * | 2016-09-20 | 2016-12-14 | 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
2016
- 2016-09-20 CN CN201621065456.7U patent/CN20612927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3946A (zh) * | 2016-09-20 | 2016-12-14 | 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CN106223946B (zh) * | 2016-09-20 | 2018-05-11 | 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23946B (zh)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
CN206129272U (zh) | 薄煤层采煤机牵引与摇臂的连接结构 | |
CN102839973A (zh) | 掘进机用截割头结构及掘进机 | |
CN206917611U (zh) | 一种钻管的连接结构 | |
CN103375383B (zh) | 活塞压缩机连杆组件及使用该连杆组件的活塞压缩机 | |
CN205533827U (zh) | 一种万向连接结构 | |
CN201354754Y (zh) | 单泵壳渣浆泵的泵体组合密封结构 | |
CN202845935U (zh) | 往复锯 | |
CN206982047U (zh) | 一种盾构尾盾防变形工装 | |
CN204471296U (zh) | 一种野战手术灯插头管拆卸工具 | |
CN201863638U (zh) | 微型车后桥桥壳 | |
CN206799832U (zh) | 罗拉防尘连接结构 | |
CN205838401U (zh) |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 |
CN217348602U (zh) | 一种传动保持架 | |
CN206329722U (zh) | 一种球头型变档连杆 | |
CN209025751U (zh) | 一种发动机压缩机支架 | |
CN203219469U (zh) | 一种可折叠头戴式耳机 | |
CN217976271U (zh) | 一种薄煤层液压支架推杆用连接件 | |
CN216866674U (zh) | 采煤机破碎装置 | |
CN213573541U (zh) | 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 | |
CN208390190U (zh) | 药品粉碎机用粉碎刀具 | |
CN206397640U (zh) | 一种新型单向器内部排气结构 | |
CN204179285U (zh) | 连接器的针孔连接结构 | |
CN201866198U (zh) | 一种新型轴间差速器 | |
CN212625793U (zh) | 一种辅助电池壳切口的导塞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