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13721U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13721U CN206113721U CN201621074854.5U CN201621074854U CN206113721U CN 206113721 U CN206113721 U CN 206113721U CN 201621074854 U CN201621074854 U CN 201621074854U CN 206113721 U CN206113721 U CN 2061137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transfer
- tower body
- heat
- connecting tube
- m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塔体内从上至下间隔设有多个传热混合单元,相邻两个传热混合单元之间呈90°交叉布置,传热混合单元包括连接管I,连接管I的封闭端固定于塔体内壁,另一端连接有热媒进管,连接管I的顶部通过多个分布腔连接有连接管II,连接管II的封闭端固定于热媒进管上方的塔体内壁,另一端连接有热媒出管,分布腔的两侧均设有多组换热盘管,每组换热盘管由呈90°交叉布置的两根蛇形管连接而成。本实用新型采用交叉布置多个传热混合单元的方式,既提高了传热效率,又能有效解决管外冷热流体分布不均、管内热媒的气蚀振动等问题,且不改变原工艺流态,使用时直接与管道联接即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换热设备通常为独立的一整台,特殊工艺和体系所要求的模块化、组合式、复合型传热方式都无法实现。在这些设备中,最为典型的列管式换热器等等型号均,受工艺条件限制,受压力限制,制造困难,受安装位置限制等所以造价成倍提升,设备安装检修都成了问题,而且都要改变原塔内流态,这是工艺所不允许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检修方便,传热均匀,混合效率高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包括塔体,塔体内从上至下间隔设有多个传热混合单元,且相邻两个传热混合单元之间呈90°交叉布置,传热混合单元包括连接管I,连接管I的封闭端通过支座固定于塔体内壁,另一端连接有贯穿塔体的热媒进管,连接管I的顶部通过并排布置的多个分布腔连接有连接管II,连接管II的封闭端通过支座固定于热媒进管上方的塔体内壁,另一端连接有贯穿塔体的热媒出管,分布腔的两侧均设有多组换热盘管,每组换热盘管由呈90°交叉布置的两根蛇形管连接而成,换热盘管的底部支承于支撑架上。
所述传热混合单元的首尾两个分布腔与塔体之间设有挡料板,挡料板的外沿与塔体的内壁相适应。
所述分布腔包括腔体,腔体的底部通过进口接管与连接管I连接、顶部通过出口接管与连接管II连接,腔体的内壁对称设有弧形的端盖,端盖之间设有分隔板,腔体的两侧均设有上下两排接口,上排接口与换热盘管的出口端连接,下排接口通过阻尼管与换热盘管的进口端连接。
所述腔体的截面为圆形或内椭圆形。
所述阻尼管的长度为换热盘管内径的5-10倍,阻尼管的外径与换热盘管的外径相同。
所述塔体位于相邻两个传热混合单元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人孔。
所述连接管I靠近热媒进管的位置处、连接管II靠近热媒出管的位置处均设有膨胀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交叉布置多个传热混合单元的方式,对管内流体按等换热强度提供热媒传热,对管外流体进行冷热流体的高效混合,既提高了传热效率,又能有效解决管外冷热流体分布不均、管内热媒的气蚀振动等问题,且不改变原工艺流态;同时模块化程度高,易于运输,成本低,使用时直接与管道联接即可,便于安装检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分布腔与换热盘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分布腔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阻尼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采用φ14x2换热盘管时阻尼管的清水流量系数拟合曲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采用φ9x1.5换热盘管时阻尼管的清水流量系数拟合曲线图。
其中,1、塔体,2、支撑架,3、分布腔,31、腔体,32、进口接管,33、出口接管,34、端盖,35、分隔板,36、接口,4、连接管I,41、热媒进管,5、支座,6、挡料板,7、连接管II,71、热媒出管,8、换热盘管,9、人孔,10、膨胀节,11、阻尼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包括塔体1,塔体1内从上至下间隔设有多个传热混合单元,且相邻两个传热混合单元之间呈90°交叉布置,传热混合单元包括连接管I4,连接管I4的封闭端通过支座5固定于塔体1内壁,另一端连接有贯穿塔体1的热媒进管41,连接管I4的顶部通过并排布置的多个分布腔3连接有连接管II7,连接管II7的封闭端通过支座5固定于热媒进管41上方的塔体1内壁,另一端连接有贯穿塔体1的热媒出管71,分布腔3的两侧均设有多组换热盘管8,每组换热盘管8由呈90°交叉布置的两根蛇形管连接而成,换热盘管8的底部支承于支撑架2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盘管8也可以是由一根管材按蛇形管结构弯制而成,传热混合单元的这种特制结构既不会改变原工艺的流态,也便于装置的模块化,同时,传热混合单元的首尾两个分布腔3与塔体1之间设有挡料板6,挡料板6的外沿与塔体1的内壁相适应,有效确保了塔体1内冷热流体的互混效果,进而提高了整个装置的传热效率。
如图4和图5所示,分布腔3包括腔体31,腔体31的截面为圆形或内椭圆形,以提高在塔体1内部承受外压压力的性能,腔体31的底部通过进口接管32与连接管I4连接、顶部通过出口接管33与连接管II7连接,腔体31的内壁对称设有弧形的端盖34,端盖34之间设有分隔板35,利用流体压力达到分隔板35两侧的压力平衡,腔体31的两侧均设有上下两排接口36,上排接口36与换热盘管8的出口端连接,下排接口36通过阻尼管11与换热盘管8的进口端连接,阻尼管11的长度为换热盘管8内径的5-10倍,阻尼管11的外径与换热盘管8的外径相同,阻尼管11的内径由传热学及流体力学计算确定,根据换热盘管8传热面积的大小,确定流经换热盘管8内热媒流量的大小,达到在各换热盘管8之间传热面积与管内流量的比值相等或相近,以确保换热盘管8对塔体1内流体达到等强度的换热效果。
进行阻尼管11的清水流量系数拟合实验时,为了设计的规范化,取阻尼管11的长度为换热盘管8理论内径的5倍,故φ14x2换热盘管8配用的阻尼管11长度为(14-2×2)×5=50mm,φ9x1.5换热盘管8配用的阻尼管11长度为(9-1.5×2)×5=30mm。
对于φ14x2换热盘管8配用的阻尼管11,分别对φ10、φ7.1、φ5.3、φ4.1、φ3.3五种内径进行实验,所得到数据按二次多项式拟合,其清水流量系数的关系为:
fV=-0.31262432+0.14746245di-0.001627834di 2 ,
对应的拟合曲线图如图6所示,其中:横坐标为阻尼管11内径di,纵坐标为通过阻尼管11的流量系数fv。可知,随着阻尼管11内径di的减小,通过阻尼管11内的流量相应减少。
同理,对于φ9x1.5换热盘管8配用的阻尼管11,分别对φ6、φ4.18、φ2.8三种内径进行实验,所得到数据按二次多项式拟合,其清水流量系数的关系为:
f’V=-0.31262432+0.14746245di-0.001627834di 2 ,
对应的拟合曲线图如图7所示,其中:横坐标为阻尼管11内径di,纵坐标为通过阻尼管11的流量系数f’v。可知,随着阻尼管11内径di的减小,通过阻尼管11内的流量也相应减少。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直接与外部管道联接即可,大大方便了操作,而且塔体1位于相邻两个传热混合单元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人孔9,模块化后便于传热混合单元安装时人员、工具以及传热混合单元部件进出塔体1,使得安装检修更加方便,适用于各种粘度介质体系的换热,特别适用于高粘稠物料、热敏性物料的加热和冷却。
当热媒介质为蒸汽时,为了有效缓解管道热胀冷缩引起的振动,在连接管I4靠近热媒进管41的位置处、连接管II7靠近热媒出管71的位置处均可设置膨胀节10;如与热媒进管41和热媒出管71联接的外部管道较长,也可在外部管道的适当位置增设膨胀节10,从而达到最佳的减振效果。
Claims (7)
1.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包括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内从上至下间隔设有多个传热混合单元,且相邻两个所述传热混合单元之间呈90°交叉布置,所述传热混合单元包括连接管I,所述连接管I的封闭端通过支座固定于塔体内壁,另一端连接有贯穿塔体的热媒进管,所述连接管I的顶部通过并排布置的多个分布腔连接有连接管II,所述连接管II的封闭端通过支座固定于热媒进管上方的塔体内壁,另一端连接有贯穿塔体的热媒出管,所述分布腔的两侧均设有多组换热盘管,每组所述换热盘管由呈90°交叉布置的两根蛇形管连接而成,所述换热盘管的底部支承于支撑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混合单元的首尾两个分布腔与塔体之间设有挡料板,所述挡料板的外沿与塔体的内壁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腔包括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通过进口接管与连接管I连接、顶部通过出口接管与连接管II连接,所述腔体的内壁对称设有弧形的端盖,所述端盖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腔体的两侧均设有上下两排接口,上排所述接口与换热盘管的出口端连接,下排所述接口通过阻尼管与换热盘管的进口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截面为圆形或内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管的长度为换热盘管内径的5-10倍,所述阻尼管的外径与换热盘管的外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位于相邻两个传热混合单元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人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I靠近热媒进管的位置处、连接管II靠近热媒出管的位置处均设有膨胀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74854.5U CN206113721U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74854.5U CN206113721U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13721U true CN206113721U (zh) | 2017-04-19 |
Family
ID=5852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7485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13721U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137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5520A (zh) * | 2016-09-23 | 2016-12-14 | 启东市巨龙石油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
2016
- 2016-09-23 CN CN201621074854.5U patent/CN20611372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5520A (zh) * | 2016-09-23 | 2016-12-14 | 启东市巨龙石油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CN106225520B (zh) * | 2016-09-23 | 2018-01-19 | 启东市巨龙石油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89440A (zh) | 一种翅片与螺旋盘管式热交换器耦合的储氢反应器及系统 | |
CN109724277B (zh) | 地热井换热装置 | |
CN206113721U (zh)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
CN204881271U (zh) | 一种内插分段丝网的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1187959Y (zh) | 外导流折流杆式闭式循环水热交换器 | |
CN210128640U (zh) | 一种双管板换热器 | |
CN106225520B (zh) | 一种强化传热混合换热装置 | |
CN217424066U (zh) | 一种便于精确组装的立式超长换热器 | |
CN205403572U (zh) | 一种换热器进口导流板型分布器 | |
CN110822976A (zh) | 一种开架式海水气化器用传热管 | |
CN102831941B (zh) | 一种0型铅铋换热装置 | |
CN210773558U (zh) | 一种双壳程半容积式换热器 | |
CN203413862U (zh) | 一种同轴套管换热同侧出水闭式射流集热板芯 | |
CN203100529U (zh) |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扰流装置 | |
CN208042539U (zh) | 新型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 | |
CN112284162A (zh) | 一种使换热介质呈螺旋流动的高效热交换器 | |
CN206321093U (zh) | 一种内翅片套管式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
CN105466266B (zh) | 一种冷热分流的多管程节能蓄热器 | |
CN219390626U (zh) | 一种机舱空调用循环式套管回热器 | |
CN205425922U (zh) | 一种冷热分流的多管程节能蓄热器 | |
CN218210147U (zh) | 一种中深层地热能换热器 | |
CN217004646U (zh) | 量子能热源机 | |
CN209802146U (zh) | 一种盘管式烟气换热器壳体 | |
CN108775828A (zh) | 超导换热单元及其装置、系统 | |
CN201335639Y (zh) | 内肋片式换热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