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73286U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73286U
CN206073286U CN201621028471.4U CN201621028471U CN206073286U CN 206073286 U CN206073286 U CN 206073286U CN 201621028471 U CN201621028471 U CN 201621028471U CN 206073286 U CN206073286 U CN 206073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rface plate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win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84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杰林
蔡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84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732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73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73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出风装置包括散风面板、出风框和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位于空调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出风框上安装有上下导风叶片,所述上下导风叶片位于出风口处;所述散风面板位于上下导风叶片的外侧;所述散风面板通过切换装置可移动至出风口处;所述散风面板设有微型散风孔。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上述的空调出风装置,所述空调出风装置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均设置的壳体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合理的设置可以气流在经过散风面板上的微型散风孔时被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蔓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作为一种家用电器,已经逐渐应用于各普通家庭。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中均是通过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热风来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的,但是由于冷风或热风直接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出,吹到室内的用户的身上,会使用户造成过冷或过热的感觉,用户感觉不舒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既能够向房间内提供冷量和热量,又能够使用户感觉舒服,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位于空调室内机的方形壳体内,包括散风面板、出风框和风道组件;
所述风道组件位于壳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出风框上安装有上下导风叶片,所述上下导风叶片位于出风口处;所述散风面板位于上下导风叶片的外侧;所述散风面板通过切换装置可移动至出风口处;所述散风面板设有微型散风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散风面板以及微型散风孔的设置,使气流在经过散风面板上的微型散风孔时被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蔓延,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用户感觉更加舒服,使用体验更好。在散风面板设置微型散风孔,而不是直接在导风叶片设置微型散风孔,可以避免导风叶片排列不整齐以及避免产生噪音等问题。如果采用导风叶片上设置,在进行操作时,容易导致导致多个导风叶片的调节不一致等问题,采用整块的散风面板可以很好的克服上述问题。利用散风面板作为壳体的一部分相比导风叶片,密封面更好,能够避免出现在出风状态时,气流通过缝隙而造成的噪音,能够避免出现凝露问题。同时,在散风面板设置微型散风孔可以进一步提高出风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切换装置的设置可以实现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散风面板移动至出风口处,但空调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种模式,即微风出风模式,散风面板移动至出风口处,空调室内机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气流在经过散风面板上的微型散风孔时被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蔓延,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可以为用户提供无风的体验;第三种模式,散风面板没有移动至出风口处,此时,导风叶片开启,为常规工作模式,有风体验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支撑座、齿条、齿条导槽和驱动装置;所述支撑座包括两个滑槽和连接两个滑槽的支撑杆;
所述散风面板的底部与支撑座的滑槽滑动连接,散风面板可在滑槽内前后滑动,支撑座的支撑杆固定在齿条上;
所述齿条安装在齿条导槽内,所述齿条导槽与出风框固定连接,驱动装置可驱动齿条沿齿条导槽上下移动,并通过支撑座带动散风面板上下移动的同时前后滑动。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滑槽的设置可以实现散风面板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有利于散风面板移动至出风口处或者从出风口处移开;通过驱动装置的设置可以实现散风面板的位置的上下调节。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设置可以方便的实现上述的三种模式的切换,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进一步,所述滑槽呈封闭的环形,沿前后方向布置,其后部高于前部。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滑槽的形状以及设置方式有利于使散风面板实现上下移动的同时进行前后移动。
进一步,在出风框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导槽;两个第二导槽对应设置;
所述散风面板的底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面设有第二导杆,所述第二导杆可在第二导槽内滑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支撑座的滑槽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导槽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使散风面板沿着预定的轨迹运行。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槽为竖直设置的条形导槽,其顶端向前侧延伸。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导槽与其他的结构配合,可以保证散风面板沿着预定的轨迹运行。
进一步,在出风框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槽;两个第一导槽对应设置;第一导槽位于第二导槽的上方;
所述散风面板的顶部设有向出风框延伸的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可在第一导槽内滑动。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导槽和第一导杆配合使用,具有导向作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槽为倾斜设置的条形槽,所述第一导槽的顶端向前倾斜,第一导槽的底端向后倾斜。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导槽与其他的结构配合,可以进一步保证散风面板沿着预定的轨迹运行。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安装座和齿轮,所述电机安装座固定在出风框上,所述电机安装在电机安装座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齿轮连接,带动齿轮旋转,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机带动齿轮旋转,齿轮与齿条啮合,从而实现散风面板的升降,使散风面板移动至出风口或者从出风口处移开,从而完成模式的切换。
进一步,还包括左右导风叶片,所述左右导风叶片安装在出风框上,用于左右方向的导风。
进一步,所述微型散风孔为设于所述散风面板上的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散风面板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散风面板在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散风面板的微型散风孔,每个所述微型散风孔的面积均为10-100mm2,且多个所述微型散风孔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面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气流在经过散风面板上的微型散风孔时被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蔓延,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上述的空调出风装置,所述空调出风装置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合理的出风装置的设置,可以实现三种模式的自由切换,便于用户使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风体验,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一种上述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所述空调室内机上的控制板根据接收的控制信号选择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S2,根据所述控制板接收的控制信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或微风出风模式;
S3,在微风出风模式下,切换装置控制所述散风面板关闭所述出风口,通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温度T1,将室内温度T1与预设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当T1落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控制风道组件内的风机减速;
在常规出风模式下,切换装置驱动所述散风面板打开所述出风口,通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温度T2,并将T2与预设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当T2落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空调室内机自动切换为微风出风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种模式(即关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1A和图1B,图1A为主视图,图1B为A-A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三种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2A和图2B,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图2A在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种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3A和图3B,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图3A在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散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图4A和图4B,图4A为立体图,图4B为图4A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第三种模式时散风面板的驱动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包括图5A和图5B,图5A为侧视图,图5B为主视图;
图6为第一种模式或第二种模式的散风面板的驱动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包括图6A至图6B,图6A为侧视图,图6B为主视图;
图7为在第二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下的在出风框上的位置的轴侧图;包括图7A和图7B,图7A为第二种模式下的在出风框上的位置的轴侧图,图7B为第三种模式下的在出风框上的位置的轴侧图;
图8为散风面板和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散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微型散风孔为横向设置的长条形通孔;
图10为散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微型散风孔为纵向设置的长条形通孔;
图11为没有设置散风面板时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示意图;
图12为设有散风面板时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示意图;
图13为微型散风孔为圆孔时空调室内机直吹的出风示意图;
图14为微型散风孔为圆孔时空调室内机斜着出风的示意图;
图15是微型散风孔为长条形孔时空调室内机直吹的出风示意图;
图16是微型散风孔为长条形孔时空调室内机斜着出风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壳体,2、出风口,3、上下导风叶片,4、散风面板,41、微型散风孔,42、第一导杆,43、支撑板,44、第二导杆,45、支撑座,451、滑槽,46、支撑杆,47、齿条,48、齿条导槽,49、齿轮,401、电机,402、第二电机安装座,5、左右导风叶片,6、离心风机,7、换热器组件,8、进风口,9、风道组件,10、出风框,101、第一导槽,102、第二导槽,103、风道外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17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和空调出风装置,所述空调出风装置设置在壳体1内部,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均设置的壳体上。
所述空调出风装置包括散风面板4、出风框10和风道组件9;
所述壳体1内形成容纳腔,所述散风面板4、出风框10、离心风机6、换热器组件7和风道组件9均位于容纳腔内;
所述壳体1设有进风口8和出风口2;风道组件9位于进风口8和出风口2之间,风道组件9内形成气流通道,所述风道组件9的气流通道内设有离心风机6和换热器组件7,所述离心风机6和换热器组件7沿着进风口8到出风口2的方向依次设置在壳体1内;出风框10上安装有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位于出风口2处;所述散风面板4位于导风叶片的外侧;所述散风面板4通过切换装置可移动至出风口2处;所述散风面板4设有微型散风孔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出风框10的顶部与壳体1固定连接。出风框10为一侧开口的框型结构,散风面板4位于出风框10的外侧,出风框10的内侧为气流通道,出风框10与气流通道接触的壁为风道外壁103。
所述壳体1呈方形,所述壳体1的下方两侧和/或者下方后侧设有进风口8,所述壳体1上方设有出风口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壳体1呈方形,所述壳体1的下方两侧设有进风口8,所述壳体1上方设有出风口2。所导风叶片用于将气流导入出风口2,导风叶片包括上下导风叶片3和左右导风叶片10,上下导风叶片3和左右导风叶片10均设置在出风框10上。
图1和图3分别示意了三种模式的空调室内机。图1为第一种模式,即空调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散风面板4位于出风口2处,将出风口2挡住,散风面板4作为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的一部分,即散风面板4与壳体1形成了空调关机时的外观。
图2为第三种模式,即常规的出风模式,在此出风模式下,利用切换装置将散风面板4收纳在出风口2下侧的壳体1与风道组件的壁外侧包围的腔体内。此时导风叶片出风,气流从出风口流出。
图3为第二种模式为微风出风模式,该种模式下,散风面板4在切换装置的作用下向上同时向前移动至出风框11的上部,此时出风口2被散风面板4挡住,离心风机6吹出的集中气流再经风道9、换热器7进行热交换后,再经散风面板4的微型散风孔41后,被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蔓延,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体验。
将散风面板4和切换装置等安放在壳体1内,既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又能避免风直吹用户、产生使人不适的凉感。
为了保证上述模式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其中一种切换装置的具体结构。
如图4至图8所示,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支撑座45、齿条47、齿条导槽48和驱动装置;所述支撑座45包括两个滑槽451和连接两个滑槽451的支撑杆46;
所述散风面板4的底部与支撑座45的滑槽451滑动连接,散风面板4可在滑槽451内前后滑动,支撑座45的支撑杆46固定在齿条上;
所述齿条47安装在齿条导槽48内,所述齿条导槽48与出风框10固定连接,驱动装置可驱动齿条沿齿条导槽48上下移动,并通过支撑座45带动散风面板4上下移动的同时前后滑动。
为了保证散风面板4可以在预定轨道上滑动,在出风框10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槽101和第二导槽102;两个第一导槽101对应设置;两个第二导槽102对应设置;第一导槽101位于第二导槽102的上方;
所述散风面板4的顶部设有向出风框10延伸的第一导杆42,所述第一导杆42可在第一导槽101内滑动;
所述散风面板4的底部设有支撑板43,所述支撑板43的侧面设有第二导杆44,所述第二导杆44可在第二导槽102内滑动;所述支撑板43的底部与支撑座45的滑槽451滑动连接。
所述滑槽呈封闭的环形,沿前后方向布置,其后部高于前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槽451倾斜设置,从前到后依次升高,所述滑槽451优选为弧形并向前上方凸出。
所述第一导槽101为倾斜设置的条形槽,所述第一导槽101的顶端向前倾斜,第一导槽101的底端向后倾斜。
所述第二导槽102为竖直设置的条形导槽,其顶端向前侧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槽101的形状为上下设置的折线,第二导槽102的形状为与数字“7”的形状类似。第一导槽101和第二导槽102不连通。
当散风面板4的底部滑动至滑槽451的最前端时,第二导杆44滑动至第二导槽112的“7”字型轨道的顶端的末端,第一导杆42滑动至第一导槽111的顶端。当散风面板4的底部滑动至滑槽451的最后端时,第二导杆44滑动至第二导槽112的“7”字型轨道的底端,第一导杆42滑动至第一导槽111的底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401、电机安装座402和齿轮49,所述电机安装座402固定在出风框10上,所述电机401安装在电机安装座402内,所述电机401的输出端与齿轮49连接,带动齿轮49旋转,所述齿轮49与齿条47啮合。
本实用新型对于微型散风孔41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或者其他形状的通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设于所述散风面板4上的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散风面板4上均匀分布。这样使得整个散风面板的表面形状更加整齐,外观更好,同时也避免出风的地方都集中于一处导致用户的体验不佳。
对于微型散风孔41的孔径等参数也并无特别严格的限制,只要能够保证用户的舒适体验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风面板4在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散风面板4的微型散风孔41,每个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均为10-100mm2,且多个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面板4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发明人在研究中意外的发现,设置上述参数可以使出风时风速更加均匀、风速更小、出风效果更好,风吹到人体上的感觉更加轻微。另外,每个所述圆孔的面积在10-100mm2,优选地,圆孔的面积为30、35、50或60mm2,这样既能够使经过圆孔的气流被分解成细微的气丝,进入室内的气流不会被用户感受到,又能够满足送风量的需求,优选地,在所述圆孔的面积为50mm2时其出风效果最好。
如图9和10所示,散风面板4上的微型散风孔41为长条形通孔,所述长条形孔在所述散风面板4上横向设置(即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风面板4的宽度方向相同),且多个所述长条形通孔在所述散风面板4上均匀分布;这样使得整个散风面板4的表面形状更加整齐,外观更好;另外,每个所述长条形孔的面积在10-100mm2,优选地,长条形孔的面积为30、35、50或60mm2,这样既能够使经过长条形孔的气流被分解成细微的气丝,进入室内的气流不会被用户感受到,达到无风感送风的效果,又能够满足送风量的需求,优选地,在所述长条形孔的面积为30、35、50或60mm2时其出风效果最好;当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长条形孔时,在直吹出风的时候,气流经过所述长条形孔时出风的方向不变,直接通过出风口向外侧出风;而在斜着出风时,气流斜着进入长条形孔内,在进过长条形孔后斜着从向外侧送风,送风范围更广、送风效果更好,同时直吹或者斜着出风的控制更准确;并且多个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之和占所述导风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能够使送风量满足需求,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总面积之和为散风面板4总面积的80%以上,这样在实现无风感送风的同时,也能够满足送风风量的需求。
如图10所示,散风面板4上的长条形孔也可以是纵向设置的(即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风面板4的长度方向相同),且多个所述长条形通孔在所述散风面板4上均匀分布;这样使得整个散风面板4的表面形状更加整齐,外观更好。
当然所述散风面板4上的微型散风孔41还可已设置成其他形式,如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圆形通孔,在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圆孔时直吹风时,气流经过所述圆孔时出风的方向不变直接通过所述圆孔向外侧送风,在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圆孔且斜着出风时,气流倾斜着进入圆孔内,在圆孔内气流的方向发生改变,由倾斜的出风方向变成直吹风;当然所述微型散风孔41可以为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通孔,只要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在10-100mm2范围内,即能够满足无风感出风的需求,就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1是常规空调室内机(即没有使用设有微型散风孔41的散风面板4的空调室内机室内机1)的出风示意图。图12是采用设有微型散风孔41的散风面板4的示意图,在图11和图12中箭头线长表示的是风速大小,由图11和图12对比可知,不设有散风面板4的空调室内机在出风时,其出风的风速呈阶梯状分布,出风口各个位置的出风速度不均匀,且出风速度更大,出风效果较差;而图12中在使用设有微型散风孔41的散风面板4时,出风时风速更加均匀、风速更小、出风效果更好,风吹到人体上的感觉更加轻微,用户使用更加舒适。
如图13所示,当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圆孔且直吹风时,气流经过所述圆孔时出风的方向不变直接通过所述圆孔向外侧送风,如图14所示,在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圆孔且斜着出风时,气流倾斜着进入圆孔内,在圆孔内气流的方向发生改变,由倾斜的出风方向变成直吹风,送风效果更好,同时直吹或者斜着出风的控制更准确;另外多个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面板4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能够使送风量满足需求,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总面积之和为散风面板4总面积的80%以上,这样在实现无风感送风的同时,也能够满足送风风量的需求。
如图15和图16所示,当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长条形孔时,在直吹出风的时候,气流经过所述长条形孔时出风的方向不变,直接通过出风口2向外侧出风;而在斜着出风时,气流斜着进入长条形孔内,在进过长条形孔后斜着从向外侧送风,送风范围更广、送风效果更好,同时直吹或者斜着出风的控制更准确,送风更加均匀;并且多个所述微型散风孔的面积之和占所述微型散风孔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能够使送风量满足需求,所述微型散风孔的总面积之和为微型散风孔总面积的80%以上,这样在实现微风送风的同时,也能够满足送风风量的需求。
当然所述散风面板4上的微型散风孔41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形式,如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三角形通孔、方形通孔、长条形通孔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通孔,只要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在10-100mm2范围内,即能够满足将经过微型散风孔41的气流疏散成气丝来向室内舒适送风的需求,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在关闭状态时,散风面板覆盖在出风口处,散风面板与壳体一起形成了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在开机状态下,如图17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所述空调室内机上的控制板根据接收的控制信号选择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S2,根据所述控制板接收的控制信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或微风出风模式;
S3,在微风出风模式下,切换装置控制所述散风面板关闭所述出风口,通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温度T1,并将室内温度T1与预设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当T1落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控制风道组件内的风机减速;
在常规出风模式下,切换装置驱动所述散风面板打开所述出风口,通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温度T2,并将T2与预设的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当T2落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时,空调室内机自动切换为微风出风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可根据检测到的控制信号选择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空调室内机可以根据控制信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或者微风出风模式,这样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更加多样,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需要快速改变室内温度时,可选择常规出风模式,由于常规出风模式下出风口是完全打开的,因此出风量较为充足,能够迅速的改变室内温度,同时在常规出风模式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室内温度T1,同时将T1与预设的温度值进行对比判断,在室内温度T1快速调节至预设的温度范围时,控制空调室内机自动切换至微风出风状态,这样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状态的切换更加智能化,不必使用者经常对空调器的出风状态进行调节,空调室内机的的使用更加便捷;当然,如果使用者需要空调室内机一直处于常规出风状态时,也可以通过对控制面板进行设定,这样在室内温度达到预定的温度范围时,空调器室内仍然进行常规出风,不自动对出风状态进行切换;另外,在微风送风状态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室内温度T2,同时将T2与预设的温度值进行对比判断,在室内温度T2快速调节至预设的温度范围时,控制风道组件内的风机减速。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位于空调室内机的方形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散风面板(4)、出风框(10)和风道组件(9);
所述风道组件(9)位于壳体上设有的进风口(8)和出风口(2)之间,风道组件(9)内形成气流通道;出风框(10)上安装有上下导风叶片,所述上下导风叶片位于出风口(2)处;所述散风面板(4)位于上下导风叶片的外侧;所述散风面板(4)通过切换装置可移动至出风口(2)处;所述散风面板(4)设有微型散风孔(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支撑座(45)、齿条(47)、齿条导槽(48)和驱动装置;所述支撑座(45)包括两个滑槽(451)和连接两个滑槽(451)的支撑杆(46);
所述散风面板(4)的底部与支撑座(45)的滑槽(451)滑动连接,散风面板(4)可在滑槽(451)内前后滑动,支撑座(45)的支撑杆(46)固定在齿条上;
所述齿条(47)安装在齿条导槽(48)内,所述齿条导槽(48)与出风框(10)固定连接,驱动装置可驱动齿条沿齿条导槽(48)上下移动,并通过支撑座(45)带动散风面板(4)上下移动的同时前后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呈封闭的环形,沿前后方向布置,其后部高于前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出风框(10)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导槽(102);两个第二导槽(102)对应设置;
所述散风面板(4)的底部设有支撑板(43),所述支撑板(43)的侧面设有第二导杆(44),所述第二导杆(44)可在第二导槽(102)内滑动;所述支撑板(43)的底部与支撑座(45)的滑槽(451)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槽(102)为竖直设置的条形导槽,其顶端向前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出风框(10)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槽(101);两个第一导槽(101)对应设置;第一导槽(101)位于第二导槽(102)的上方;
所述散风面板(4)的顶部设有向出风框(10)延伸的第一导杆(42),所述第一导杆(42)可在第一导槽(101)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101)为倾斜设置的条形槽,所述第一导槽(101)的顶端向前倾斜,第一导槽(101)的底端向后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401)、电机安装座(402)和齿轮(49),所述电机安装座(402)固定在出风框(10)上,所述电机(401)安装在电机安装座(402)内,所述电机(401)的输出端与齿轮(49)连接,带动齿轮(49)旋转,所述齿轮(49)与齿条(47)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导风叶片(5),所述左右导风叶片(5)安装在出风框(10)上,用于左右方向的导风。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散风孔(41)为设于所述散风面板(4)上的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散风面板(4)上均匀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面板(4)在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散风面板(4)的微型散风孔(41),每个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均为10-100mm2,且多个所述微型散风孔(41)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面板(4)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12.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壳体(1)和空调出风装置,所述空调出风装置设置在壳体(1)内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
CN201621028471.4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60732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8471.4U CN206073286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8471.4U CN206073286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73286U true CN206073286U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35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8471.4U Active CN206073286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732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6306A (zh) * 2016-08-31 2016-12-07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6306A (zh) * 2016-08-31 2016-12-07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
CN106196306B (zh) * 2016-08-31 2020-04-1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23120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控制方法
CN20666988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73280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6152290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57422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6113128U (zh) 壁挂式空调的室内机
CN106369797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463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464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47586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807644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6073277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03228A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25078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447B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
CN20607327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8U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6145792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
CN106152465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073351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607327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6073286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714654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073274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6287969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