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55691U - 柴火炉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柴火炉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55691U
CN206055691U CN201621084148.9U CN201621084148U CN206055691U CN 206055691 U CN206055691 U CN 206055691U CN 201621084148 U CN201621084148 U CN 201621084148U CN 206055691 U CN206055691 U CN 206055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tove
platform
heater
main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414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晓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08414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55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55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5569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柴火炉及其系统。柴火炉包括主炉体、副炉体和用于放置烹煮锅具的烹煮装置;主炉体包括主炉腔体,主炉腔体在主炉体上形成主炉进口;副炉体包括副炉腔体,副炉腔体在副炉体上形成副炉进火口和副炉出火口;主炉体包括主炉第二侧板,主炉第二侧板开设有主炉出口;主炉体与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主炉出口与副炉进火口连通;烹煮装置与副炉体可拆卸连接。柴火炉系统,包括上述柴火炉,还包括烟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火炉及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柴火炉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柴火炉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柴火炉是一种使用木柴、树枝、树叶等作为燃料燃烧的炉子。其体积轻便、占地面积小,被广泛的运用于一些移动场合及面积不大的场合,例如:户外露营、度假小木屋、山区没有电或者煤气来烹煮食物的环境下使用,也可当做灾后应急物资使用:灾后没有电、没有煤气,可用柴火炉来做饭或者取暖。
但是,现有的柴火炉存在以下问题:一、为了携带方便,占用体积小,户外露营等情况下会携带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但是这种柴火炉由于燃烧室体积小,可放木柴等燃料的数量少,因此对饭菜等食品的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并且,炉腔体积小的柴火炉能够一次性加热的饭菜等食品的容量小,在用户多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因此用户等候很长时间才能享受美食,使用不方便;二、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减少加热时间,以及避免将食品分多次加热,户外露营等情况下会携带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但是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体积大,携带不方便,而且储存占用空间大,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柴火炉及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火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柴火炉系统,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柴火炉,包括主炉体、副炉体和用于放置烹煮锅具的烹煮装置;
所述主炉体包括主炉腔体,所述主炉腔体沿所述主炉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主炉腔体的一端贯穿所述主炉体,在所述主炉体上形成主炉进口;
所述副炉体包括副炉腔体,所述副炉腔体沿所述副炉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副炉腔体贯穿所述副炉体,在所述副炉体上形成副炉进火口和副炉出火口;
所述主炉体包括主炉第二侧板,所述主炉第二侧板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开设有主炉出口,所述主炉出口与所述主炉腔体连通;
所述主炉体与所述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主炉体与所述副炉体连接时,所述主炉出口与所述副炉进火口连通;
所述烹煮装置与所述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烹煮装置与所述副炉出火口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烹煮装置包括烹煮平台;
所述烹煮平台包括加热腔、平台顶板和平台底板;
所述平台顶板位于所述加热腔的顶部,所述平台底板位于所述加热腔的底部;所述平台顶板上具有加热区域;
所述平台顶板上开设有排烟口,且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
所述平台底板上开设有平台进火口,所述平台进火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且所述加热区域与所述平台进火口相对设置;
所述烹煮平台与所述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平台进火口与所述副炉出火口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平台进火口连通有进火通道,所述进火通道位于所述加热腔内;
所述进火通道与所述副炉体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的一端相匹配,且所述进火通道能够嵌套于所述副炉体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的一端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平台顶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平台顶板位于所述加热区域的位置开设有观火口;
所述观火口上扣设有加热盖,且所述加热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观火口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柴火炉,还包括空气隔板;
所述空气隔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炉腔体内,使所述主炉进口形成进气口和进柴口,且使所述主炉腔体形成进气道和进柴道。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主炉体还包括主炉顶盖,所述主炉顶盖覆盖所述主炉进口;
所述主炉顶盖包括进气盖和进柴盖;
所述进气盖与所述进气口扣合,且所述进气盖能够相对于所述进气口开启与闭合;
所述进柴盖与所述进柴口扣合,且所述进柴盖能够相对于所述进柴口开启与闭合。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柴火炉,还包括脚架;
所述脚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炉体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主炉体包括主炉底板,所述主炉底板设置于所述主炉体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
所述主炉底板上开设有排灰口;
所述排灰口上盖设有排灰开关板;
所述主炉体上开设有开关板口;所述排灰开关板穿过所述开关板口,且能够沿所述开关板口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以覆盖或者远离所述排灰口;
所述主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柴火炉系统,包括上述柴火炉,还包括烟囱;
所述烟囱与所述排烟口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火炉,主炉体与副炉体可拆卸连接,烹煮装置与副炉体远离副炉进火口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接、扣接的方式实现;在使用时,将主炉体与副炉体连接,烹煮装置与副炉体连接,从主炉进口处向主炉腔体内加柴,点燃,使得木柴等燃料在主炉腔体内燃烧,随着主炉腔体内的空气的消耗,主炉腔体内形成了真空,吸引外界空气从主炉进口进入主炉腔体内,为燃料添加氧气;燃料燃烧使得空气上升,带动产生的火焰以及热量上升,通过主炉出口进入副炉腔体内,进而通过副炉腔体传热到副炉出火口,副炉出火口与烹煮装置连接,因而,副炉出火口的火焰、热量传递到烹煮装置,烹煮装置用于放置烹煮锅具或者用于烧烤食品等。同时,主炉腔体内氧气不断被消耗,促进了空气的流动,既实现了对烹煮锅具等的加热,也能够增加燃料的燃烧效率,使得燃烧更充分。
不需使用时,可以将主炉体与副炉体拆开,将副炉体与烹煮装置拆开,从而减小了柴火炉的体积,便于携带,例如可放置于汽车的后备箱中等;另外,由于拆开后的柴火炉能够减小放置柴火炉的储存空间,从而便于储存。外出露营等情况下,不需要考虑方便携带的因素而携带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解决了为了方便携带而使得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对饭菜等食品的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的技术问题。因此,外出露营等情况下,携带炉腔体积较大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既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又能解决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火炉系统,包括上述柴火炉,还包括烟囱;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烹煮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烹煮平台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烹煮平台);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烹煮平台);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主炉体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空气隔板和排灰开关板);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主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副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空气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前脚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炉体; 2-副炉体; 11-主炉第一侧板;
12-主炉第二侧板; 121-主炉出口; 122-第一卡口;
13-主炉顶盖; 131-进气盖; 132-进柴盖;
133-第二进气口; 14-主炉底板;
21-副炉进火口; 22-副炉出火口; 23-第一卡钩;
31-前脚架; 311-前脚板; 312-连接板;
313-支撑架; 321-第一后脚架; 322-第二后脚架;
4-烹煮平台; 41-平台顶板; 411-排烟口;
412-加热区域; 42-平台底板; 421-平台进火口;
43-烟囱; 44-限位卡板; 5-空气隔板;
61-第一把手; 62-第二把手; 7-排灰口;
8-排灰开关板; 81-排灰把手; 9-第二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烹煮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烹煮平台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烹煮平台);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烹煮平台);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主炉体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空气隔板和排灰开关板);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主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副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空气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前脚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更清楚的现实结构,图6和图7的主炉第一侧板、主炉第二侧板、主炉第三侧板、主炉第四侧板、主炉顶盖和主炉底板均透明显示。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0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柴火炉,包括主炉体1、副炉体2和烹煮平台4;
所述主炉体1包括主炉腔体,所述主炉腔体沿所述主炉体1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主炉腔体的一端贯穿所述主炉体1,在所述主炉体1上形成主炉进口;
所述副炉体2包括副炉腔体,所述副炉腔体沿所述副炉体2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副炉腔体贯穿所述副炉体2,在所述副炉体2上形成副炉进火口21和副炉出火口22;
所述主炉体1包括主炉第二侧板12,所述主炉第二侧板12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开设有主炉出口121,所述主炉出口121与所述主炉腔体连通;
所述主炉体1与所述副炉体2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主炉体1与所述副炉体2连接时,所述主炉出口与所述副炉进火口连通;
所述烹煮装置与所述副炉体2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烹煮装置与所述副炉出火口连接。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主炉体1包括依次围接的主炉第一侧板11、主炉第二侧板12、主炉第三侧板和主炉第四侧板,且主炉第一侧板11和主炉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主炉第一侧板11、主炉第二侧板12、主炉第三侧板和主炉第四侧板使主炉体1形成主炉腔体以及主炉进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火炉,主炉体1与副炉体2可拆卸连接,烹煮装置与副炉体2远离副炉进火口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接、扣接的方式实现;
柴火炉可捡拾小枯枝当燃料,也可以使用较环保方便的木质颗粒燃料。在使用时,将主炉体与副炉体连接,烹煮装置与副炉体连接,从主炉进口处向主炉腔体内加柴,点燃,使得木柴等燃料在主炉腔体内燃烧,随着主炉腔体内的空气的消耗,主炉腔体内形成了真空,吸引外界空气从主炉进口进入主炉腔体内,为燃料添加氧气;燃料燃烧使得空气上升,带动产生的火焰以及热量上升,通过主炉出口进入副炉腔体内,进而通过副炉腔体传热到副炉出火口,副炉出火口与烹煮装置连接,因而,副炉出火口的火焰、热量传递到烹煮装置,烹煮装置用于放置烹煮锅具或者用于烧烤食品等。同时,主炉腔体内氧气不断被消耗,促进了空气的流动,既实现了对烹煮锅具等的加热,也能够增加燃料的燃烧效率,使得燃烧更充分。
不需使用时,可以将主炉体与副炉体拆开,将副炉体与烹煮装置拆开,从而减小了柴火炉的体积,便于携带,例如可放置于汽车的后备箱中等;另外,由于拆开后的柴火炉能够减小放置柴火炉的储存空间,从而便于储存。外出露营等情况下,不需要考虑方便携带的因素而携带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解决了为了方便携带而使得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对饭菜等食品的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的技术问题。因此,外出露营等情况下,携带炉腔体积较大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既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又能解决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所述副炉体2能够放置于所述主炉腔体的内部。
不需使用时,将主炉体1与副炉体2拆开,且将副炉体2放置于主炉腔体的内部,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柴火炉的体积,便于携带;另外,由于柴火炉的体积减小了,也进一步减小了放置柴火炉的储存空间,从而便于储存。
优选地,参见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主炉体1与所述副炉体2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主炉体1与所述副炉体2连接时,所述主炉出口121与所述副炉进火口21连通;
可选地,主炉体1与副炉体2可以通过卡接、扣接、螺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优选地,主炉体1与副炉体2通过卡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使得拆装方便、拆装快捷;
可选地,副炉体2靠近副炉进火口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钩23,且第一卡钩23有多个;主炉第二侧板12上还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卡钩23相应的第一卡口122,多个第一卡钩23能够分别与多个第一卡口122卡接,以使主炉体1与副炉体2可拆卸连接;
主炉体1与副炉体2拆卸后,实现了将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拆成了两个体积较小的部分,从而便于携带以及方便储存。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副炉体2可以放置于所述主炉腔体的内部。
不需使用时,将主炉体1与副炉体2拆开,且将副炉体2放置于主炉腔体的内部,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柴火炉的体积,便于携带,例如可放置于汽车的后备箱中等;另外,由于拆开后的柴火炉的体积减小了,也减小了放置柴火炉的储存空间,从而便于储存。外出露营等情况下,不需要考虑方便携带的因素而携带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解决了为了方便携带而使得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对饭菜等食品的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的技术问题。因此,外出露营等情况下,携带炉腔体积较大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既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需要将食品分多次加热,又能解决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火炉结构简单,体积小,拆装方便,便于携带。
可选地,所述烹煮装置包括烹煮平台4;所述烹煮装置还可以为支架,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副炉体2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22的一侧,支架上用于放置烹煮锅具等。
烹煮装置为烹煮平台4时,所述烹煮平台4包括加热腔、平台顶板41和平台底板42;
所述平台顶板41位于所述加热腔的顶部,所述平台底板42位于所述加热腔的底部;所述平台顶板41上具有加热区域412;
所述平台顶板41上开设有排烟口411,且所述排烟口411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排烟口411可用于连接烟囱43;
所述平台底板42上开设有平台进火口421,所述平台进火口421与所述加热腔连通,且所述加热区域412与所述平台进火口421相对设置;
所述烹煮平台4与所述副炉体2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平台进火口421与所述副炉出火口22连通。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烹煮平台4包括依次相围接的平台第一侧板、平台第二侧板、平台第三侧板和平台第四侧板,且平台第一侧板与平台第三侧板相对;平台第一侧板、平台第二侧板、平台第三侧板、平台第四侧板、平台顶板41和平台底板42使烹煮平台4形成加热腔;
优选地,参见图1-图3所示,平台底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与平台顶板41平行设置,第一板连接平台第一侧板,第二板连接平台第三侧板,且平台第三侧板沿排烟口的延伸方向的高度小于平台第一侧板沿排烟口的延伸方向的高度,使得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有角度,且排烟口位于第二板的上方,加热腔位于第一板上的空间叫第一空间,加热腔位于第二板上的空间叫做第二空间。一方面,使得第二空间小于第一空间,从而第二空间能够储存的烟雾等少于第一空间,使得第二空间的重量小于第一空间的重量,当排烟口上连接烟囱时,烟囱使得烹煮平台靠近第二空间的部分的重量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烹煮平台靠近第一空间的部分与靠近第二空间的部分之间达到平衡,避免了烹煮平台由于质量不均匀而发生倾斜;另一方面,第二板能够引导从平台进火口421进入加热腔的灰尘、废气等杂质向排烟口流动,有利于灰尘、废气等杂质的排出。
使用时,从主炉进口处向主炉腔体内加柴,点燃,使得木柴等燃料在主炉腔体内燃烧,随着主炉腔体内的空气的消耗,主炉腔体内形成了真空,吸引外界空气从主炉进口进入主炉腔体内,为燃料添加氧气;燃料燃烧使得空气上升,带动产生的火焰、热量以及烟尘上升,通过主炉出口121进入副炉腔体内,进而通过副炉腔体传热到副炉出火口22,副炉出火口22与平台进火口421连通,因而,副炉出火口22的火焰、热量以及烟尘传递到加热腔,又由于加热区域412与平台进火口421相对设置,因而副炉出火口22的热量直接作用于加热区域412,加热区域412用于放置烹煮锅具或者用于烧烤食品等,加热区域412传递加热腔的火焰、热量至烹煮锅具等,加热区域的材料为耐高温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高速钢等。
由于平台顶板41上开设有排烟口411,且排烟口411与加热腔连通,因而加热腔内的烟尘能够随热空气从排烟口411排出。本实施例的柴火炉也可以用于室内,只需要在排烟口411连接烟囱43,烟囱43延伸至室外,可实现将柴火炉排出的烟尘等污染物排入室外,使得柴火炉既能用于露营等情况的室外场合,也能用于室内,而且,烹煮平台上在排烟口旁边可放置小水壶,用于对其保温加热,多功能使用。
另外,由于副炉出火口22连接有烹煮平台4,副炉腔体内的火焰、热量被封闭在烹煮平台4的加热腔内,而不会暴露在炉体外,使用安全,不易发生火灾。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火炉,解决了现有的柴火炉存在的容易发生火灾、功能单一,只能用于室外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平台进火口421连通有进火通道,所述进火通道位于所述加热腔内;进火通道由侧壁形成,侧壁与平台进火口421连接。
所述进火通道与所述副炉体2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22的一端相匹配,且所述进火通道能够嵌套于所述副炉体2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22的一端上。
也就是说,进火通道嵌套于副炉体2靠近副炉出火口22的一端,实现了进火通道与副炉体2的连接,即实现了烹煮平台4与副炉体2的可拆卸连接。使用时,将烹煮平台4套设在副炉体2上,即可在烹煮平台4上加热食品,不需要使用时,将烹煮平台4与副炉体2拆开,以便于携带或者储存。此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使得拆装便捷,且连接可靠。
优选地,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进火通道与所述副炉体2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22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
具体而言,进火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进火道连接孔,副炉体2靠近副炉出火口22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副炉连接孔,进火道连接孔与副炉连接孔通过螺丝连接;使得烹煮平台4与副炉体2在套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螺纹连接,双重连接,使得烹煮平台4与副炉体2的连接更牢固可靠。
优选地,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平台顶板41位于所述加热区域412的位置开设有观火口;
所述观火口上扣设有加热盖,且所述加热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观火口上。
由于加热区域412与平台进火口421相对设置,加热区域412的温度最高,因此加热区域412用于放置烹煮锅具或者可以直接用于烧烤食品;加热盖盖设于观火口上,且与平台顶板41可拆卸连接,例如观火口周围设置有与加热盖相匹配的限位凸台,限位凸台的内部用于放置加热盖,用于为加热盖限定位置,防止加热盖移动;
可选地,加热盖上开设有开启孔,可以使用棍状工具插入开启孔内,从而将加热盖挑起,由于加热区域412与平台进火口421相对设置,且平台进火口421与副炉出火口22连通,因此,挑开加热盖后,可以直接观察副炉腔体,以便于观察火势,根据火势情况添柴。
优选地,参见图3所示,所述进火通道内还设置有用于为副炉体限位的限位卡板44;
限位卡板44为有一定厚度的板子,限位卡板44固定连接于进火通道内,例如可以通过螺接、胶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使用时,副炉体靠近副炉出火口的一端靠接于限位卡板44上,从而实现定位。
优选地,所述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平台顶板41。便于燃料燃烧产生的火焰以及热量上升,加热平台顶板41上的加热区域,使得火焰以及热量对加热区域的加热效率最高。
优选地,使用时平台顶板水平设置,从而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使得主炉体1底部燃料燃烧产生的火焰能够全部进入副炉腔体,减少热量的损失。
优选地,参见图4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还包括脚架;
所述脚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炉体1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脚架可放置于所述副炉腔体内。
脚架包括前脚架31和后脚架;
前脚架31包括前脚板311、连接板312和支撑架313;前脚板311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与连接板312可拆卸连接,另一侧用于与地面接触;支撑架313的一侧与前脚板311可拆卸连接,当前脚架31与主炉体1连接时,支撑架313的另一侧与主炉体1远离主炉腔体的一侧接触;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形式,前脚板311上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槽体,且第一槽体贯穿前脚板311沿宽度方向的一边,第一槽体的槽宽略大于连接板312的板厚,连接板312能够卡设入第一槽体内,实现连接板312与前脚板311的可拆卸连接;前脚板311上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二槽体,第二槽体与第一槽体连通,且第二槽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槽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可选地,支撑架313包括相对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安装时,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设置于前脚板3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对称轴的位置卡设于第二槽体内,左支架和右支架分别与主炉体1远离主炉腔体的一侧接触,用以支撑前脚板311,防止前脚板311向左右两侧晃动,而导致对主炉体1的支撑不稳定。
使用时,将支撑架313自身的对称轴的位置穿过第一槽体,到达第二槽体,且卡设于第二槽体内,实现支撑架313与前脚板311的可拆卸连接;继而,将连接板312插入第一槽体,且卡设于第一槽体内,实现了连接板312与前脚板311的可拆卸连接,且连接板312与主炉第四侧板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接、扣接等方式,可选地,连接板312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主炉第四侧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通过螺钉螺接;实现了前脚板311通过连接板312与主炉体1连接,即实现了前脚架31与主炉体1的连接,达到前脚架31对主炉体1的支撑作用。
后脚架包括第一后脚架321和第二后脚架322,第一后脚架321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与主炉第一侧板11可拆卸连接,另一侧用于与地面接触;第二后脚架322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与主炉第三侧板可拆卸连接,另一侧用于与地面接触。第一后脚架321、第二后脚架322与主炉体1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接、扣接等方式;
可选地,主炉体上需要安装后脚架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上开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的可延伸方向远离主炉腔体,第一后脚架321或第二后脚架322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能够嵌套于连接槽内,另一侧用于与地面接触,实现第一后脚架321或第二后脚架322与主炉体的可拆卸连接;
通过前脚架31以及两个后脚架对主炉体1的支撑作用,实现了对主炉体1稳定、可靠的支撑。
另外,拆卸下来的前脚架31和两个后脚架能够放置于副炉腔体内,节省了携带和储存空间,使得方便携带、方便储存,不容易丢失。
优选地,参见图6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还包括空气隔板5;
所述空气隔板5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炉腔体内,使所述主炉进口形成进气口和进柴口;所述进气口小于所述进柴口。
可选地,空气隔板5沿延伸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卡钩9,第二卡钩9有两个,且两个第二卡钩9的方向相同;第二卡钩9能够卡设于主炉第四侧板上,实现空气隔板5可拆卸连接于主炉腔体内,此种连接方法使得拆装方便、且拆装快捷。另外,拆卸后的空气隔板5可放置于副炉腔体内,节省了携带和储存空间,使得方便携带、方便储存,不容易丢失。
空气隔板5连接于主炉腔体内时,空气隔板5将主炉腔体分成进气道和进柴道,其中进气口连通进气道,进柴口连通进柴道,进气道和进柴道均连通主炉体1的底部,将进气口和进柴口分开,由于主炉腔体内燃料燃烧将内部空气消耗,形成真空,从而使得外界空气能够被吸入,进气口小于进柴口,使得空气进入的表面积小,从而空气流入的速度快,且在进气道内完成了加速,在进气道内的流动速度快,从而空气从进气道进入主炉体1的底部与燃料接触的速度也快,使得燃料的燃烧更充分,不会造成燃料的浪费,且产热更快,等待的时间短。
优选地,参见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主炉体1还包括主炉顶盖13,所述主炉顶盖13覆盖所述主炉进口;
所述主炉顶盖13包括进气盖131和进柴盖132;
所述进气盖131与所述进气口扣合,且所述进气盖131能够相对于所述进气口开启与闭合;
所述进柴盖132与所述进柴口扣合,且所述进柴盖132能够相对于所述进柴口开启与闭合。
开启进柴盖132,可以为进柴道添加木柴等燃料,木柴等燃料在主炉体1的底部与主炉腔体内的空气混合,点燃燃烧,使得主炉腔体内的空气消耗,从而形成真空,开启进气盖131,关闭进柴盖132,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通过进气口进入主炉腔体内,而不会从进柴口进入空气,使得空气流入的表面积小,从而空气流动的速度快,从而使得燃料的燃烧更充分,燃烧效率高,不会造成燃料浪费,而且,流速快的空气与燃料混合,会使得使得主炉体1内的火焰喷射而出,进入副炉体2内,犹如喷射引擎尾焰一般;另一方面,燃料在主炉腔体内燃烧时,由于空气流动的单向性以及燃料燃烧时进柴盖132处于闭合状态,使得燃料燃烧产生的火焰和热量不会从进气口和进柴口排出,只能通过主炉出口121进入副炉体2内,从而用于为烹煮锅具提供热量,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不会造成能源浪费和损失;并且,燃料燃烧产生的废弃烟尘也不会从进气口和进柴口排出,只能从排烟口411排出,因此,在排烟口411连接烟囱43,且烟囱43延伸至室外时,可以将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用于室内。
不需要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时,只需要关闭进气盖131,停止为主炉腔体提供空气,从而实现熄火。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使得燃料的燃烧充分,燃烧效率高,因而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烟很少,节能环保。
作为可实现的一种方式,进柴盖132与主炉第二侧板12铰接;
进柴盖132远离主炉第二侧板12的一边与进气盖131铰接;
优选地,进气盖131上设置有第一把手61。
也就是说,主炉顶盖13为折叠式,需要添柴时,将第一把手61向上掀开,即同时打开了进气盖131和进柴盖132,此时可向进柴口添加燃料;添加完燃料,关闭进柴盖132,开启进气盖131,即仅仅使得进气盖131掀起,可实现主炉腔体内进气。
作为可实现的另外一种方式,所述进柴盖132与所述主炉第二侧板12铰接;
所述进柴盖132远离所述主炉第二侧板12的一侧连接有与所述进气口相对应的滑轨,所述进气盖能够相对所述滑轨滑动。
优选地,所述进气盖131上设置有第一把手61,第一把手61设置于进气盖131远离进气口的一侧;
所述主炉顶盖13上设置有第二把手62。
也就是说,进气盖131为推拉式,需要添柴时,将第二把手62向上掀开,即同时打开了进气盖131和进柴盖132,此时可向进柴口添加燃料;添加完燃料,关闭主炉顶盖13,此时,进气口和进柴口都被关闭,推动第一把手61,开启进气盖131,且可调节进气口的大小,既可实现主炉腔体内进气,又能调节主炉腔体内的进风量,从而调节温度。
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所述进柴盖132与所述主炉第二侧板12铰接;
所述进柴盖132远离所述主炉第二侧板12的一侧连接有与所述进气口相对应的滑轨,所述进气盖能够相对所述滑轨滑动;
滑轨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图中未标注),限位凸起用于防止进气盖滑出滑轨。
优选地,参见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主炉体1包括主炉底板14,所述主炉底板14设置于所述主炉体1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
所述主炉底板14上开设有排灰口7,排灰口7的口径略大于燃料燃烧的灰烬,用于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灰烬排出;
所述排灰口7上盖设有排灰开关板8;优选地,所述排灰开关板8上连接有排灰把手81;所述主炉体1上开设有开关板口,所述排灰开关板8穿过所述开关板口,且能够沿所述开关板口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以覆盖或者远离所述排灰口;即需要排灰时,向远离主炉体1的方向拉动排灰把手81,使得灰烬能够与排灰口7接触,且能够通过排灰口7排出;
另外,由于排灰口7使得主炉腔体能够与外界连通,因而,当需要升温时,可以开启排灰开关板8,使得外界空气也能够通过排灰口7进入主炉腔体内,增加空气进入量,更多的为燃料提供氧气,也可以通过调节排灰开关板8来调节排灰口7的开启大小,从而调整主炉腔体内的火势。
优选地,所述主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可选地,主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与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35°、40°、45°、50°、55°、60°等,又由于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竖直,因此实现了主炉腔体内的木柴等燃料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落下,而不需要手工进柴,另外,由于采用上方入柴的方式,查看燃料的燃烧状况不需要整个人趴在地上看,省时省力。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柴火炉系统,所述柴火炉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柴火炉,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柴火炉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柴火炉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柴火炉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1-图10中,因此,结合图1-图10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柴火炉系统,包括上述柴火炉,还包括烟囱;
所述烟囱与所述排烟口连接。
加热腔内的烟尘能够随热空气从排烟口411排出,本实施例的柴火炉也可以用于室内,只需要在排烟口411连接烟囱43,烟囱43延伸至室外,可实现将柴火炉排出的烟尘等污染物排入室外,使得柴火炉既能用于露营等情况的室外场合,也能用于室内,实现多功能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柴火炉存在功能单一,只能用于室外的技术问题。也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炉腔体积较小的柴火炉加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炉腔体积较大的柴火炉携带、使用以及储存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所述的柴火炉系统具有实施例一所述柴火炉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柴火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炉体、副炉体和用于放置烹煮锅具的烹煮装置;
所述主炉体包括主炉腔体,所述主炉腔体沿所述主炉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主炉腔体的一端贯穿所述主炉体,在所述主炉体上形成主炉进口;
所述副炉体包括副炉腔体,所述副炉腔体沿所述副炉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所述副炉腔体贯穿所述副炉体,在所述副炉体上形成副炉进火口和副炉出火口;
所述主炉体包括主炉第二侧板,所述主炉第二侧板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开设有主炉出口,所述主炉出口与所述主炉腔体连通;
所述主炉体与所述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主炉体与所述副炉体连接时,所述主炉出口与所述副炉进火口连通;
所述烹煮装置与所述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烹煮装置与所述副炉出火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烹煮装置包括烹煮平台;
所述烹煮平台包括加热腔、平台顶板和平台底板;
所述平台顶板位于所述加热腔的顶部,所述平台底板位于所述加热腔的底部;所述平台顶板上具有加热区域;
所述平台顶板上开设有排烟口,且所述排烟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
所述平台底板上开设有平台进火口,所述平台进火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且所述加热区域与所述平台进火口相对设置;
所述烹煮平台与所述副炉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平台进火口与所述副炉出火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进火口连通有进火通道,所述进火通道位于所述加热腔内;
所述进火通道与所述副炉体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的一端相匹配,且所述进火通道能够嵌套于所述副炉体靠近所述副炉出火口的一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平台顶板。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顶板位于所述加热区域的位置开设有观火口;
所述观火口上扣设有加热盖,且所述加热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观火口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隔板;
所述空气隔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炉腔体内,使所述主炉进口形成进气口和进柴口,且使所述主炉腔体形成进气道和进柴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炉体还包括主炉顶盖,所述主炉顶盖覆盖所述主炉进口;
所述主炉顶盖包括进气盖和进柴盖;
所述进气盖与所述进气口扣合,且所述进气盖能够相对于所述进气口开启与闭合;
所述进柴盖与所述进柴口扣合,且所述进柴盖能够相对于所述进柴口开启与闭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脚架;
所述脚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主炉体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炉体包括主炉底板,所述主炉底板设置于所述主炉体远离所述主炉进口的一侧;
所述主炉底板上开设有排灰口;
所述排灰口上盖设有排灰开关板;
所述主炉体上开设有开关板口;所述排灰开关板穿过所述开关板口,且能够沿所述开关板口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以覆盖或者远离所述排灰口;
所述主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副炉腔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10.一种柴火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柴火炉,还包括烟囱;
所述烟囱与所述排烟口连接。
CN201621084148.9U 2016-09-27 2016-09-27 柴火炉及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55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4148.9U CN206055691U (zh) 2016-09-27 2016-09-27 柴火炉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4148.9U CN206055691U (zh) 2016-09-27 2016-09-27 柴火炉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55691U true CN206055691U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67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414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55691U (zh) 2016-09-27 2016-09-27 柴火炉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556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7821A (zh) * 2016-09-27 2017-01-04 吴晓鹏 柴火炉及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7821A (zh) * 2016-09-27 2017-01-04 吴晓鹏 柴火炉及其系统
CN106287821B (zh) * 2016-09-27 2018-07-17 吴晓鹏 柴火炉及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55691U (zh) 柴火炉及其系统
CN206094165U (zh) 一种带烤箱的取暖炉
CN110089954B (zh) 户外多用途节能炉
CN206369246U (zh) 一种可回收利用烟气余热的带汤锅广式燃气炒灶
CN106287821B (zh) 柴火炉及其系统
CN206055690U (zh) 柴火炉及其系统
CN200996636Y (zh) 多功能家用锅炉
CN201297660Y (zh) 热水恒温省柴灶
CN209951084U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烧烤炉
CN108006700A (zh) 一种炉子
CN206803223U (zh) 一种新型节能环保柴火炉
CN209026859U (zh) 一种具有复合式加热功能的集成灶
CN105823076A (zh) 便携式自主增压引风户外炉
CN2290772Y (zh) 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
CN213599427U (zh) 一种轻便式铝制炉
CN205579644U (zh) 家居取暖煤炉
CN202002151U (zh) 多功能节能柴火炉
CN212108502U (zh) 一种可折叠的户外炉
CN208804716U (zh) 一种双烟道对流换热采暖炉具
CN2934953Y (zh) 家用多功能节能锅炉
CN217987352U (zh) 一种燃木和燃气两用披萨炉
CN201488009U (zh) 节能环保供暖炊事多用炉
CN209706139U (zh) 一种燃料型炉头回流装置
CN102135278B (zh) 生物质秸秆燃气炉
CN216244414U (zh) 一种便携式生物质燃烧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