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49520U - 露营车辆 - Google Patents

露营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49520U
CN206049520U CN201620945357.1U CN201620945357U CN206049520U CN 206049520 U CN206049520 U CN 206049520U CN 201620945357 U CN201620945357 U CN 201620945357U CN 206049520 U CN206049520 U CN 206049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folding
cushion
parts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453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璧电ǔ
赵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Dal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Dal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Dal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Dalo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453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49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49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4952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露营车辆。所述露营车辆包括车身、座位、躺卧组件以及升降组件。所述车身的顶部开设有天窗。所述座位包括坐垫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的靠垫。所述躺卧组件包括折叠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折叠架上的折叠垫。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台以及升降杆,所述升降台形成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盖上,所述升降杆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内,所述升降杆支撑所述后备箱盖并使所述后备箱开启,所述升降台支撑所述折叠架上并使所述折叠垫的两端形成夹角。所述露营车辆便于使用者就地休息而且所述升降组件能够使所述折叠垫产生夹角以提供更舒服的躺卧角度。

Description

露营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露营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也逐渐兴旺了起来,尤其是节假日,全国各个旅游景点的游客爆满。同时,景点周边的酒店及旅店也爆满。对于没有及时预定酒店或旅馆的游客而言,夜晚只有凑合在车上休息。然而,在酷热的夏夜,在不启动发动机的情况下启动车内空调,则制冷效果不好,此时待在车里休息太过闷热,影响休息。而启动发动机时启动车内空调,则耗费汽油太多,而且容易发生废气中毒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使用者就地休息的露营车辆。
一种露营车辆,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的顶部开设有天窗;
座位,包括坐垫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的靠垫,所述坐垫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车身内部,所述靠垫背离所述坐垫的一侧设置有阶梯部,所述阶梯部朝向所述天窗;
躺卧组件,包括折叠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折叠架上的折叠垫,所述折叠架一端可收叠地设置于所述靠垫中并支撑于车身的顶部,所述折叠垫安装于所述折叠架的另一端,所述折叠垫展开于所述车身的顶部并形成躺卧面,所述躺卧面与所述车身的顶部间隔设置,所述折叠垫上对应所述天窗开设有通道口,所述通道口中转动地设置有网格板;以及
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台以及升降杆,所述升降台形成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盖上,所述升降杆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内,所述升降杆支撑所述后备箱盖并使所述后备箱开启,所述升降台支撑所述折叠架上并使所述折叠垫的两端形成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台包括基底层以及设置于基底层上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支撑所述折叠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基底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层的表面上设置有白色涂层,所述白色涂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基底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杆为Y形且包括压力柱以及形成于所述压力柱上的两个顶持端,所述两个顶持端之间形成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柱的直径沿朝向所述后备箱盖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持端上形成有仿形层。
将折叠架从靠垫中抽出并展开折叠垫即可供使用者于车顶上睡觉,因而便于在车身的顶部休息,使用者可以于旅游景点周边任意地点就地休息,而阶梯部可供使用者爬出天窗并从通道口来到折叠垫上,因此也便于使用者爬上车身的顶部。
利用升降杆带动后备箱盖上的升降台即可将折叠垫的一端抬升,从而使折叠垫的两端形成夹角,因此使得该折叠垫的躺卧更为舒服,可以有更多的支撑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露营车辆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躺卧组件及座位的剖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天窗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帐篷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楼梯组件的剖视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尾翼的俯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升降组件的剖视图;以及
图8为一实施例的照明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露营车辆。所述露营车辆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的顶部开设有天窗;
座位,包括坐垫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的靠垫,所述坐垫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车身内部,所述靠垫背离所述坐垫的一侧设置有阶梯部,所述阶梯部朝向所述天窗;
躺卧组件,包括折叠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折叠架上的折叠垫,所述折叠架一端可收叠地设置于所述靠垫中并支撑于车身的顶部,所述折叠垫安装于所述折叠架的另一端,所述折叠垫展开于所述车身的顶部并形成躺卧面,所述躺卧面与所述车身的顶部间隔设置,所述折叠垫上对应所述天窗开设有通道口,所述通道口中转动地设置有网格板;以及
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台以及升降杆,所述升降台形成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盖上,所述升降杆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内,所述升降杆支撑所述后备箱盖并使所述后备箱开启,所述升降台支撑所述折叠架上并使所述折叠垫的两端形成夹角。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露营车辆100,所述露营车辆100包括车轮10及设置于车轮10上的车身20。所述车身20的顶部开设有天窗21。
所述露营车辆100还包括座位30及躺卧组件40。座位30设置于所述车身20内部。所述座位30包括坐垫31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31上的靠垫33,所述坐垫3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车身20内部,所述靠垫33背离所述坐垫21的一侧设置有阶梯部331,所述阶梯部331朝向所述天窗21并延伸至所述天窗21的周缘。所述躺卧组件40包括折叠架41以及设置于所述折叠架41上的折叠垫43,所述折叠架41一端可收叠地设置于所述靠垫33中并支撑于所述天窗21的周缘,例如,支撑于所述车身的顶部,所述折叠垫43安装于所述折叠架41的另一端,所述折叠垫43展开于所述车身20的顶部并形成躺卧面431,所述躺卧面431与所述车身20的顶部间隔设置,所述折叠垫43上对应所述天窗21开设有通道口433,所述通道口433中转动地设置有网格板;或者,所述通道口上设置有安装位及承载网,承载网可拆卸安装于安装位,用于在通道口的位置处承载用户;可以理解,由于承载网具有网孔,因此可以在安装位处方便地通过承载网两面均可安装或拆卸承载网。例如,所述折叠垫包括充气泵、具有充气腔的垫体、以及连接所述充气泵与所述充气腔的连通管;又如,所述连通管还设置有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充气腔与所述充气泵或外部的连通。这样,在使用时,打开天窗,将所述折叠垫的垫体放上车顶,之后启动充气泵即可,不用时断开充气泵与连通管的连接,打开开关阀即可实现放气,或者也可以通过充气泵反向抽气模式实现放气,使得所述折叠垫方便使用及收纳;又如,所述充气泵采用车载电池为电源,以方便充气。又如,所述垫体中间开设有通道口。
将座位30移动至天窗21下方并将靠垫33中的折叠架41展开于天窗21外,即可铺展所述折叠垫43,从而可供使用者于车顶上睡觉,因而该露营车辆便于使用者于旅游景点周边就地休息,使靠垫33相对坐垫31转动并使阶梯部331朝向天窗21,使用者可以从阶梯部331爬出天窗21,并通过通道口433来到折叠垫43上,因此也便于使用者爬上车顶。当使用者休息时,可将网格板封闭于通道口433中以起支撑作用。当需要行驶时,可将网格板叠设于折叠垫43上,并将折叠架41收叠从而带动折叠垫43折叠并收容于靠垫33中。然后将靠垫33转动至正常位置并移动座位30至正常位置。上述折叠架41也适合在露营中使用,既可以避免折叠垫被地面玷污,也可以观赏到更高处的风景。
请一次能够参阅图3,例如,为了给网格板更强的支撑,还包括天窗组件50。所述天窗组件50包括支撑连杆51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连杆51上的支撑垫53,所述支撑连杆51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车身20内,所述支撑垫53凸伸于所述通道口433中并抵持所述网格板。由于折叠垫53能够在使用者躺卧于折叠垫43后抵持于网格板上,因此可以对网格板提供强力的支撑,提高了折叠垫43的支撑强度。可以理解,当设置有天窗组件50时,网格板也可以省略,此时直接将支撑垫53设置于通道口433中并与折叠垫43的上表面平齐。
例如,所述支撑连杆51包括处于自身两端的连接部511与支撑部513,所述连接部511邻近所述天窗21且设置于所述车身20内,所述支撑部513与所述支撑垫53连接。所述支撑部513相对所述连接部511弯折设置并凸伸于所述天窗21外。所述支撑部513包括多个支撑枝5131,所述多个支撑枝5131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连接部511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多个支撑枝5131的端部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形成支撑面,所述支撑垫53固定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支撑垫53的面积于所述通道口433的面积相等。所述支撑垫53的面积小于所述天窗21的面积。
例如,各实施例中,所述折叠垫上还设置有帐篷组件,例如,其居有蚊帐结构。例如,所述折叠垫上还设置有收纳式蚊帐结构。例如,蚊帐结构为蒙古包式蚊帐结构,其包括弹性支撑杆体及可拆卸地固定于弹性支撑杆体上的蚊帐。这样,特别适合蚊虫多的季节或地点。请一并参阅图4,例如,由于在景区周边蚊虫较多,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还包括帐篷组件60。例如,所述帐篷组件60包括多个伸缩杆61以及设置于所述伸缩杆61上的蚊帐63,所述多个伸缩杆61伸缩地设置于所述折叠垫43的周缘,所述蚊帐63挂设于所述多个伸缩杆61上并围绕所述折叠垫43的周缘以形成躺卧空间631。由于将伸缩杆61拉伸以支撑蚊帐63,即可支撑并展开蚊帐63,因而可以快速地组装帐篷组件60以防止蚊虫叮咬,并提高了其便携性。
所述伸缩杆61包括多个伸缩节611,所述多个伸缩节611依次滑动连接。所述多个伸缩节611的直径沿远离所述折叠垫43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蚊帐63包括遮盖部632以及沿所述遮盖部632周缘向所述折叠垫43方向延伸的网孔部633。所述网孔部63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磁性件6331,所述多个磁性件6331吸附于所述车20的顶部上。所述磁性件6331上包裹有橡胶层6333。所述橡胶层6333上形成有弧形适配面6335。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例如,为了便于使用者从车尾走下折叠垫43,还包括楼梯组件70。所述楼梯组件70包括尾翼71以及活动卡设于所述尾翼71上的楼梯架73,所述尾翼71固定设置于所述车身20的尾部并凸伸于所述折叠垫43的一端外,所述楼梯架73相对于所述尾翼71倾斜设置。由于将楼梯架73卡设于所述尾翼71上即可实现安装,因此器安装方便且便于使用者从所述楼梯架73上下来。
所述尾翼71为U形,包括两个固定部711以及设置于所述两个固定部711之间的卡设部713,所述两个固定部711固定于所述车身20上。所述卡设部713为矩形条状,所述楼梯架73卡设于所述卡设部713上。所述楼梯架73包括本体部731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部731中间位置的两个卡爪733,所述两个卡爪733卡设于所述卡设部713上。所述两个卡爪733相对设置且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731上,所述两个卡爪733之间形成有卡止空间7333,所述卡设部713穿设于所述卡止空间7333内。所述楼梯架7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731一端的套设环735,所述套设环735活动套设于所述折叠架43上。所述套设环735包括两个半环7351,所述半环7351内侧形成有防滑凸点。
请一并参阅图7,例如,为了使折叠垫43产生适度的折弯以抬高使用者的头部及胸部,还包括升降组件80。所述升降组件80包括升降台81以及升降杆83,所述升降台81形成于所述车身20的后备箱盖上,所述升降杆83设置于所述车身20的后备箱内,所述升降杆83支撑所述后备箱盖并使所述后备箱开启,所述升降台81支撑所述折叠架41并使所述折叠垫43的两端形成夹角。利用升降杆83带动后备箱盖上的升降台81即可将折叠垫43的一端抬升,从而使折叠垫43的两端形成夹角,因此使得该折叠垫43的躺卧更为舒服,可以有更多的支撑角度。
所述升降台81包括基底层811以及设置于基底层811上的缓冲层813,所述缓冲层813支撑于所述折叠架41上。所述缓冲层813的厚度大于所述基底层811的厚度。所述缓冲层813的表面上设置有白色涂层815,所述白色涂层815的厚度小于所述基底层811的厚度。所述升降杆83为Y形且包括压力柱831以及形成于所述压力柱831上的两个顶持端833,所述两个顶持端833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压力柱831的直径沿朝向所述后备箱盖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顶持端833上形成有仿形层8331。
请一并参阅图8,例如,为了实现夜间照明以便于寻找物品或者观赏景区周边的景色,还包括照明组件90。所述照明组件90包括吸附座91、弯折杆93以及LED模组95,所述吸附座91吸附于所述车身20的后视镜上,所述弯折杆9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吸附座91与所述LED模组95。由于LED模组95可以对折叠垫43周边环境进行照明,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灯光寻找物品或者进行其他娱乐活动。
所述LED模组95包括灯板951以及设置于所述灯板951上的多个LED灯珠953。所述LED灯珠953为圆球状,所述多个LED灯珠953均匀分布于所述灯板951上。所述LED模组95还包括透明灯罩955,所述透明灯罩955装设于所述灯板951上并罩设所述多个LED灯珠953。所述弯折杆93包括主杆93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杆931上的弹性部933,所述灯板951支撑于所述弹性部933上。所述主杆931外设置有透明包覆层935。所述主杆931的截面为椭圆形。由于设置有弹性部933,因此即使不小心碰到LED模组95,弹性部933也能避免LED模组95受到损害。而弯折杆93可以弯折,则使用者可以根据照明需求任意折弯该弯折杆93。
例如,由于旅行途中天气会比较酷热,为了防止热量导入露营车辆100内部,所述车身20的顶部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散热层、硬质层、隔热层以及缓冲层。反射层用于将太阳光的大部分能量反射出去。而散热层用于将顶部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硬质层用于增强顶部的硬度以弥补其他层硬度的不足,隔热层用于隔绝散热层向车内的辐射散热。当乘客头触碰到车身20的顶部时,缓冲层则起到缓冲作用。
例如,所述反射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5-35份的铝、20-26份的锡、18-23份的聚乙烯、13-17份的纤维编织物、12-17份的氧化铝、8-15份的硅胶、8-14份的银、8-9份的铜、7-8份的金、6-8份的铁、4-7份的铅以及3-5份的钛。由于反射层中的铝及锡的比重较大,可以形成铝箔结构,其能够将较大部分的太阳光反射出去,而吸收的部分热量也能够通过其余的成分快速的传导出去。
例如,为了将反射层吸收的热量尽快散发且使车身20的顶部更有光泽,所述反射层还可以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5-35份的铝、20-26份的锡、18-23份的聚乙烯、13-17份的纤维编织物、12-17份的氧化铝、11-12份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混合物、9-10份的甲基氢基聚硅氧烷混合物、7-8份的铂金催化剂、6-7份的氢氧化铝、5-7份的氮化硼以及1-2份的醇类延迟剂。由于其中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混合物、甲基氢基聚硅氧烷混合物、铂金催化剂为导热硅脂的有效成分,其能够充分增加车身20的顶部的光泽。
所述散热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散热子层与第二散热子层,第二散热子层邻近硬质层设置,即靠近车身内部设置。因此,为了避免第二散热子层的热量进入车身内部,所述第二散热子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一散热子层的散热系数。所述第一散热子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10-12份的偏硅酸纤维、9-13份的硅酸钙铝纤维、9-12份的纳米石墨、8-12份的钛合金、8-12份的锌合金、7-9份的鳞片石墨、5-7份的石墨烯、5-6份的热解碳、5-5.5份的热解石墨、4-5份的碳纳米管、4-5.5份的碳纤维、3-6份的树脂、3-5份的碳化钛、3-4份的陶瓷纤维、2-3份的石英纤维、1-3份的氧化锆、1-2.5份的氮化硼、1.5-2.5份的氮化硅、1.5-2.5份的碳化硼、1-2.5份的碳化硅、1-2份的氧化镁粉、1-2份的氧化铝纤维、1-2份的铜。由于散热层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以及金属合金,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热量导出。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层凸出于所述反射层的周缘并形成有散热毛丝,所述散热毛丝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上方,利用露营车辆行驶时的气流将热量散逸出去。
所述硬质层为车身20的顶部提供硬度支撑,以弥补其他层硬度的不足。所述硬度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19-25份的碳素纤维、18-25份的钨钢、16-19份的聚甲醛、14-17份的尼龙、13-15份的氧化铝、10-11份的碳化钨、9-10份的立方氮化硼、8-10份的金刚石、7-9份的陶瓷、6-8份的碳化钛、5-6份的金刚石、4-6份的铝酸锂、1-3份的钽酸锂、1-2份的砷化镓以及1-1.5份的氟金云母。由于硬质层以碳素纤维及钨钢、不锈钢及聚甲醛为主,因此可以提高硬度,同时由于这些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因此不易将热量导入车内空间。
隔热层包括基质子层以及设置于基质子层上的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发泡涂层。所述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发泡涂层的厚度比例为1:2:2.5:4。由于发泡涂层在高温时会产生少量的发泡,因此,发泡涂层中设置有微孔,因此可以适当发泡涂层的厚度,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以便于发泡涂层的发泡。
例如,所述基质子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35-40份的酚醛泡沫、30-35份的聚氨酯泡沫、20-24份的超细玻璃棉、18-19份的高硅氧棉、15-16份的岩棉。在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发泡涂层隔绝热量之后,基质子层需要隔绝的热量较小,因此,可以采用较薄的厚度,例如所述基质子层与所述发泡涂层厚度的比例为2:3。
例如,为了尽量增加缓冲效果,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硬质层厚度的4-5倍。例如,所述缓冲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0-10份的聚苯乙烯泡沫、16-18份的聚乙烯泡沫、15-17份的聚氨酯泡沫、14-18份的聚氯乙烯泡沫、12-17份的聚丙烯泡沫、10-18份的珍珠棉、9-12份的醋酸乙烯共聚物、8-10份的聚氨甲基酸酯。通过上述涉及的缓冲层,可以降低乘客碰上头部的风险。而且,由于隔热层已经将热量隔绝,因此缓冲层的性能不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的顶部开设有天窗;
座位,包括坐垫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的靠垫,所述坐垫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车身内部,所述靠垫背离所述坐垫的一侧设置有阶梯部,所述阶梯部朝向所述天窗;
躺卧组件,包括折叠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折叠架上的折叠垫,所述折叠架一端可收叠地设置于所述靠垫中并支撑于车身的顶部,所述折叠垫安装于所述折叠架的另一端,所述折叠垫展开于所述车身的顶部并形成躺卧面,所述躺卧面与所述车身的顶部间隔设置,所述折叠垫上对应所述天窗开设有通道口,所述通道口中转动地设置有网格板;以及
升降组件,包括升降台以及升降杆,所述升降台形成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盖上,所述升降杆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后备箱内,所述升降杆支撑所述后备箱盖并使所述后备箱开启,所述升降台支撑所述折叠架上并使所述折叠垫的两端形成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包括基底层以及设置于基底层上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支撑所述折叠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基底层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的表面上设置有白色涂层,所述白色涂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基底层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为Y形且包括压力柱以及形成于所述压力柱上的两个顶持端,所述两个顶持端之间形成夹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柱的直径沿朝向所述后备箱盖的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露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持端上形成有仿形层。
CN201620945357.1U 2016-08-25 2016-08-25 露营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49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45357.1U CN206049520U (zh) 2016-08-25 2016-08-25 露营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45357.1U CN206049520U (zh) 2016-08-25 2016-08-25 露营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49520U true CN206049520U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81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4535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49520U (zh) 2016-08-25 2016-08-25 露营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495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0476A (zh) * 2016-08-25 2016-12-21 惠州市大隆科技有限公司 露营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0476A (zh) * 2016-08-25 2016-12-21 惠州市大隆科技有限公司 露营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49520U (zh) 露营车辆
CN206012444U (zh) 躺卧式乘用车
CN205970975U (zh) 柴油车
CN205971026U (zh) 旅行车
CN205970976U (zh) 休闲用车
CN201721297U (zh) 多用车辆防护罩
CN106240476B (zh) 露营车辆
CN106274593B (zh) 休闲用车
CN106183937B (zh) 柴油车
CN106183957B (zh) 旅行车
CN106183958B (zh) 躺卧式乘用车
CN216714040U (zh) 透明车顶帐篷
CN2927789Y (zh) 充气隔热式遮阳伞
CN205971099U (zh) 汽油车
CN206067456U (zh) 一种汽车外遮阳装置
CN205970754U (zh) 机动车
CN208411633U (zh) 一种汽车内饰顶棚背部隔音装置
CN205970759U (zh) 教练车
CN203358309U (zh) 便携式汽车遮阳棚
CN201313588Y (zh) 巴士观光车二层叶状顶棚
CN203331803U (zh) 汽车遮阳罩
CN218683668U (zh) 一种隔音遮阳窗帘
CN205531129U (zh) 一种新型保温装饰一体板
CN205531621U (zh) 一种旅游多功能帐篷
CN108973612A (zh) 运用复合材料进行隔热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