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70754U - 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70754U CN205970754U CN201620940526.2U CN201620940526U CN205970754U CN 205970754 U CN205970754 U CN 205970754U CN 201620940526 U CN201620940526 U CN 201620940526U CN 205970754 U CN205970754 U CN 2059707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 telescoping tubes
- motor vehicles
- collecting cavity
- back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所述机动车包括车轮及设置于所述车轮上的轮胎。所述车身上设置有前挡风玻璃及挡设组件,所述挡设组件包括伸缩驱动泵、旋转件、两个伸缩管、多个连接杆以及多个挡设带。所述车身上还设有除尘组件。所述除尘组件包括出风泵、出风管以及除尘头,所述车身内相对设置有前座与后座,所述出风泵设置于所述后座上,所述出风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风泵与所述除尘头,所述除尘头上转动设置有多个出风圆管。所述机动车的安全性能较高且便于后座的除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越来越普及。人们逐渐习惯开车去办公、旅行、兜风甚至买菜。然而在晴天里,尤其在夏天里,充沛的阳光照射在车子上会提高汽车的温度,例如当阳光照射在前挡风玻璃上,会使驾驶室内的气温升高。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当车辆行驶时,阳光如果直射于前挡风玻璃上,则会影响司机的视线,甚至会使司机发生短暂性失明,产生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机动车。
一种机动车,包括:
车轮;
车身,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车身上设置有前挡风玻璃及挡设组件,所述挡设组件包括伸缩驱动泵、旋转件、两个伸缩管、多个连接杆以及多个挡设带,所述两个伸缩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缘的两侧,所述伸缩驱动泵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之间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用于向所述两个伸缩管中泵入压力气体使所述两个伸缩管凸伸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所述旋转件邻近所述伸缩驱动泵设置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用于旋转所述两个伸缩管以使所述两个伸缩管与所述前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所述多个连接杆间隔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之间,每个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所述多个挡设带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杆上,所述挡设带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漂浮于空中,所述多个挡设带共同形成挡设面;以及
除尘组件,包括出风泵、出风管以及除尘头,所述车身内相对设置有前座与后座,所述出风泵设置于所述后座上,所述出风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风泵与所述除尘头,所述除尘头上转动设置有多个出风圆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尘头内形成有碗形腔,所述碗形腔上设置有柔性封盖,所述多个出风圆管设置于所述碗形腔内并穿设于所述柔性封盖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尘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座上的抽风泵以及抽风壳,所述抽风泵设置于所述抽风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尘组件还包括伸缩隔板,所述伸缩隔板设置于所述抽风壳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抽风壳内形成有集尘腔,所述伸缩隔板将所述集尘腔分隔成第一集尘腔与第二集尘腔,所述第一集尘腔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集尘腔的容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座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抽风壳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隔板用于将所述后座分隔为第一座位部与第二座位部,所述第一集尘腔位于所述第一座位部一侧,所述第二集尘腔位于所述第二座位部一侧。
在机动车的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风流,所述风流吹过所述多个挡设带,从而使得所述多个挡设带漂浮于空中并共同形成挡设面,从而实现对阳光的挡设以防止阳光直射司机的眼睛,提高了机动车的安全性能。
出风泵泵出风流后,即可利用除尘头吹尽座位上的灰尘,从而有利于后座上灰尘的清除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机动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挡设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连接杆及挡设带的剖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踩踏台的俯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冲刷组件的剖视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饮料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VII处的剖视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除尘组件的俯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除尘头的剖视图;
图10为一实施例的第一座体、第二座体及第三座体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11为图10中的第二座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所述机动车包括:
车轮;
车身,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车身上设置有前挡风玻璃及挡设组件,所述挡设组件包括伸缩驱动泵、旋转件、两个伸缩管、多个连接杆以及多个挡设带,所述两个伸缩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缘的两侧,所述伸缩驱动泵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之间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用于向所述两个伸缩管中泵入压力气体使所述两个伸缩管凸伸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所述旋转件邻近所述伸缩驱动泵设置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用于旋转所述两个伸缩管以使所述两个伸缩管与所述前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所述多个连接杆间隔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之间,每个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所述多个挡设带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杆上,所述挡设带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漂浮于空中,所述多个挡设带共同形成挡设面;以及
除尘组件,包括出风泵、出风管以及除尘头,所述车身内相对设置有前座与后座,所述出风泵设置于所述后座上,所述出风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风泵与所述除尘头,所述除尘头上转动设置有多个出风圆管。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机动车100,所述机动车100包括车轮10以及设置于车轮10上的车身20。所述车身20上设置有前挡风玻璃21及挡设组件30。所述挡设组件30设置于前挡风玻璃21的上边缘。
请参阅图2,所述挡设组件30包括伸缩驱动泵31、旋转件33、两个伸缩管35、多个连接杆36以及多个挡设带37,所述两个伸缩管35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上缘的两侧,所述伸缩驱动泵31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35之间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35连接,用于向所述两个伸缩管35中泵入压力气体使所述两个伸缩管35凸伸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上,所述旋转件33邻近所述伸缩驱动泵31设置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35连接,用于旋转所述两个伸缩管35以使所述两个伸缩管35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所述多个连接杆36间隔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35之间,每个连接杆3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伸缩管35连接,所述多个挡设带37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杆36上,所述挡设带37远离所述连接杆36的一侧漂浮于空中,所述多个挡设带37共同形成挡设面。
其中所述伸缩管35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伸缩节351,每个伸缩节上设置有褶皱部3511,相邻两个伸缩节351之间形成有缓冲部353,所述缓冲部353的直径小于所述伸缩节351的直径,所述连接杆36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缓冲部353上,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连接杆36包括圆筒体361以及从所述圆筒体361边缘沿径向向外凸伸的肋条363,所述挡设带37连接于所述肋条363上。
在机动车100的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风流,所述风流吹过所述多个挡设带37,从而使得所述多个挡设带37漂浮于空中并共同形成挡设面,从而实现对阳光的挡设以防止阳光直射司机的眼睛,提高了机动车100的安全性能。且由于多个挡设带37被风吹过后平行于地面,因此其对前挡风玻璃的视野不造成挡设,不影响司机的视野。
旋转件33用于调整两个伸缩管35相对于前挡风玻璃21的角度,即可改变所述挡设面与前挡风玻璃21的角度,从而有利于改变司机的视野。由于旋转件33设置于前挡风玻璃21上边缘,因此其对前挡风玻璃的视野不造成挡设。当机动车100停止时,旋转件33可旋转两个伸缩管35,使得两个伸缩管35贴设于前挡风玻璃21上,既可以防止阳光照射到前挡风玻璃21,又可以防止行人朝车内偷窥,提高了车内的隐秘性。另外,当伸缩驱动泵31停止工作并将两个伸缩管35中的气体释放后,可以将所述挡设组件30缩回并收容起来。
例如,为了防止机动车内气温的升高,所述多个挡设带3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图案层与反光层,所述反光层处于背离所述前挡风玻璃21的一侧,因此,当挡设组件30贴设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上时,能够将照射于其上的阳光反射回去。例如,也可以利用旋转件33驱动所述挡设组件30竖立起来,从而使得多个挡设带37上的图案层能够拼接成一个广告,例如招聘广告,或者房产的推广广告。例如,所述多个挡设带37的两侧均设置反光层,则旋转件21也可以将挡设组件30旋转贴设于车顶上,从而将车顶的天窗部分遮挡。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例如,为了有利于所述挡设带37的漂浮,所述挡设组件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上缘的漂浮驱动泵38以及与所述漂浮驱动泵38连接的两个连通软管39,所述挡设带37内设置有漂浮腔371,所述两个连通软管39与所述多个挡设带37的漂浮腔371连通,所述漂浮驱动泵38用于向所述漂浮腔371中泵入轻质气体,例如氢气或氦气等,以使所述挡设带漂浮。这样可以利用漂浮腔371中的氢气抬升挡设带37,因此即使挡设带37上侧设置有金属片等重物时,也能够使挡设带37漂浮起来,从而形成与地面平行的挡设面。优选地,所述漂浮腔371中氢气产生的浮力与挡设带37的重力相等。
所述两个连通软管39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35的侧壁上,所述连接杆36的肋条363中形成有连接孔3631,所述连通软管39通过所述连接孔3631与所述挡设带37的漂浮腔371连通。所述肋条363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出气孔3633,所述多个出气孔3633与所述连接孔3631连通。所述挡设带37的一侧形成有狭长的开口373,所述开口373连通所述漂浮腔36与所述出气孔3633。相邻两个连接杆36之间形成有挡设间隔365,所述挡设带37封闭对应的挡设间隔365。所述两个伸缩杆35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之间形成的角度范围为0-90度。例如,所述两个伸缩杆35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之间形成的角度范围为30-60度。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例如,为了洗净司机脚底的泥,还包括冲刷组件40。冲刷组件40包括踩踏台41、冲刷件42、连接管43以及水箱44,所述踩踏台41从所述车身20底部边缘凸伸出来,所述踩踏台41上形成有脚形腔411并环绕所述脚形腔411周缘形成有踩踏部413,所述冲刷件42设置于所述脚形腔411中,所述连接管43与所述冲刷件42连接,所述水箱44设置于所述车身20内,所述连接管43远离所述冲刷件42的一端与所述水箱44连通。当司机进入车内时,先踩踏于踩踏部413上,利用冲刷件42向司机的鞋底冲刷,从而可以将司机脚底的泥冲刷下来并带入脚形腔411中,既可以洗净司机脚底泥,又可以利用脚形腔411收集污水,不会造成污水横流。又如,所述踩踏部还凸设有若干束刷毛,其配合冲刷件,能够集刷除与冲刷而达成极好的清洁效果。
所述冲刷组件40还包括排水管45,所述脚形腔411底部开设有排水孔4111,所述排水管45连接于所述排水孔4111上。所述脚形腔411内形成有互相平滑连接的仿形侧面4113与圆锥面4115,所述圆锥面4115形成于所述脚形腔411的底部,所述排水孔4111开设于所述圆锥面4115的锥顶。所述脚形腔411的仿形侧面4113上开设有进水孔4117,所述连接管43穿设于所述进水孔4117中。所述踩踏部413沿所述脚形腔411周缘向所述脚形腔411内凸设,所述踩踏部413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踩踏条4131。所述多个踩踏条4131共同围绕形成冲刷开口4133,相邻两个踩踏条4131之间形成有冲刷间隙4135。所述多个冲刷间隙4135的宽度相异设置。所述踩踏台41还包括收容侧壁415,所述收容侧壁415围绕设置于所述脚形腔411周缘并向远离所述脚形腔411底部的方向延伸。
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例如,为了便于向司机供应饮料,还包括饮料组件50。所述饮料组件50包括收容罐51、引流管53以及泵出件55,所述车身20内设置有座位及相对所述座位设置的中控台,所述收容罐51设置于所述座位旁,所述引流管53活动卡设于所述中控台的一侧且一端与所述收容罐51连接,所述泵出件55设置于所述引流管53上,所述引流管53远离所述收容罐51的一侧形成有饮用口531。由于引流管53活动卡设于中控台的一侧,因此司机在不转身的情况即可通过引流管53吸食饮料,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能。
所述饮用口531的直径大于所述引流管53的直径。所述座位的一侧设置有置物台,所述置物台上开设有置物隔间,所述收容罐51设置于所述置物隔间中。所述车身20内形成有乘坐空间,所述乘坐空间的顶部设置有挂设部,所述引流管53的中部挂设于所述挂设部上。所述泵出件55邻近所述挂设部设置并位于所述座位的上方。所述引流管53上设置有插接套57,所述插接套57套设于所述饮用口531周缘,所述插接套57为喇叭状。所述插接套57包括塑料底层571以及形成于所述塑料底层571上的柔性套层573。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例如,机动车上的座位上通常有灰尘,尤其有小孩在上面玩耍时,灰尘更多。为了清除座位上的灰尘,还包括除尘组件60。所述除尘组件60包括出风泵61、出风管63以及除尘头65,所述车身20内相对设置有前座与后座23,所述出风泵61设置于所述后座23上,所述出风管6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风泵61与所述除尘头65,所述除尘头65上转动设置有多个出风圆管651。出风泵61泵出风流后,即可利用除尘头65吹去座位上的灰尘,从而有利于灰尘的清除作业。
所述除尘头65内形成有碗形腔653,所述碗形腔653上设置有柔性封盖6531,所述多个出风圆管651设置于所述碗形腔653内并穿设于所述柔性封盖6531上。所述除尘组件6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座23上的抽风泵67以及抽风壳68,所述抽风泵67设置于所述抽风壳68内。所述抽风壳68内形成有集尘腔681,所述除尘组件60还包括伸缩隔板69,所述伸缩隔板69设置于所述抽风壳68中部。所述伸缩隔板69将所述集尘腔681分隔成第一集尘腔6811与第二集尘腔6812,所述第一集尘腔6811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集尘腔6812的容积。所述后座23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抽风壳68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所述伸缩隔板69将所述后座23分隔为第一座位部231与第二座位部232,所述第一集尘腔6811位于所述第一座位部231一侧,所述第二集尘腔6812位于所述第二座位部232一侧。清除灰尘时,利用除尘头65向集尘腔681的方向吹所述后座23,而集尘腔681中的抽风泵67配合将灰尘吸入集尘腔681中。而伸缩隔板69可以保证吹动的灰尘不会从后座23的另一侧掉落车内地板上。当需要乘坐时,伸缩隔板69可缩入后座23中。
请参阅图10及图11,例如,为了便于小孩乘坐,所述车身20内相对设置有前座与后座70,所述后座7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座体71、第二座体73与第三座体75,所述第一座体71与所述第三座体75之间形成有座设空间76,所述第二座体73包括坐垫731以及连接于所述坐垫731上的靠垫733,所述坐垫731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座设空间76中且部分凸伸于所述第一座体71与所述第三座体75的前端。由于第二座体73伸缩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71与第三座体75之间的座设空间76中,因此可以调整第二座体73的高度,以使其与儿童的身高相符合,便于小孩的乘坐,而且由于第二座体73设置于第一座体71与第三座体75之间,因此便于小孩左右两侧的倚靠。
所述第二座体73还包括两个扶手杆735,所述两个扶手杆735相对设置于所述靠垫733的两侧。所述第二座体73还包括T形架77,所述T形架77连接于所述两个扶手杆735上。所述T形架77包括支杆771以及防护带773,所述支杆77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坐垫731与所述防护带773上,所述防护带77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扶手杆735。所述第二座体73还包括伸缩柱737,所述坐垫731设置于所述伸缩柱737上。所述座设空间76内设置有倾斜的升降履带,所述靠垫733一侧设置有履带配合部,所述履带配合部与所述升降履带配合。所述伸缩柱73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升降履带的长度方向平行。
例如,为了防止热量导入机动车内部,所述车身20的顶部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层、散热层、硬质层、隔热层以及缓冲层。反射层用于将太阳光的大部分能量反射出去。而散热层用于将顶部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硬质层用于增强顶部的硬度以弥补其他层硬度的不足,隔热层用于隔绝散热层向车内的辐射散热。当乘客头顶触碰到车身20的顶部时,缓冲层则起到缓冲作用。
例如,所述反射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5-35份的铝、20-26份的锡、18-23份的聚乙烯、13-17份的纤维编织物、12-17份的氧化铝、8-15份的硅胶、8-14份的银、8-9份的铜、7-8份的金、6-8份的铁、4-7份的铅以及3-5份的钛。由于反射层中的铝及锡的比重较大,可以形成铝箔结构,其能够将较大部分的太阳光反射出去,而吸收的部分热量也能够通过其余的成分快速的传导出去。
例如,为了将反射层吸收的热量尽快散发且使车身20的顶部更有光泽,所述反射层还可以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5-35份的铝、20-26份的锡、18-23份的聚乙烯、13-17份的纤维编织物、12-17份的氧化铝、11-12份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混合物、9-10份的甲基氢基聚硅氧烷混合物、7-8份的铂金催化剂、6-7份的氢氧化铝、5-7份的氮化硼以及1-2份的醇类延迟剂。由于其中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混合物、甲基氢基聚硅氧烷混合物、铂金催化剂为导热硅脂的有效成分,其能够充分增加车身20的顶部的光泽。
所述散热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散热子层与第二散热子层,第二散热子层邻近硬质层设置,即靠近车身内部设置。因此,为了避免第二散热子层的热量进入车身内部,所述第二散热子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一散热子层的散热系数。所述第一散热子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10-12份的偏硅酸纤维、9-13份的硅酸钙铝纤维、9-12份的纳米石墨、8-12份的钛合金、8-12份的锌合金、7-9份的鳞片石墨、5-7份的石墨烯、5-6份的热解碳、5-5.5份的热解石墨、4-5份的碳纳米管、4-5.5份的碳纤维、3-6份的树脂、3-5份的碳化钛、3-4份的陶瓷纤维、2-3份的石英纤维、1-3份的氧化锆、1-2.5份的氮化硼、1.5-2.5份的氮化硅、1.5-2.5份的碳化硼、1-2.5份的碳化硅、1-2份的氧化镁粉、1-2份的氧化铝纤维、1-2份的铜。由于散热层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以及金属合金,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热量导出。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层凸出于所述反射层的边缘并形成有散热毛丝,所述散热毛丝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21上方,利用机动车行驶时的气流将热量散逸出去。
所述硬质层为车身20的顶部提供硬度支撑,以弥补其他层硬度的不足。所述硬度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19-25份的碳素纤维、18-25份的钨钢、16-19份的聚甲醛、14-17份的尼龙、13-15份的氧化铝、10-11份的碳化钨、9-10份的立方氮化硼、8-10份的金刚石、7-9份的陶瓷、6-8份的碳化钛、5-6份的金刚石、4-6份的铝酸锂、1-3份的钽酸锂、1-2份的砷化镓以及1-1.5份的氟金云母。由于硬质层以碳素纤维及钨钢、不锈钢及聚甲醛为主,因此可以提高硬度,同时由于这些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因此不易将热量导入车内空间。
隔热层包括基质子层以及设置于基质子层上的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发泡涂层。所述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发泡涂层的厚度比例为1:2:2.5:4。由于发泡涂层在高温时会产生少量的发泡,因此,发泡涂层中设置有微孔,因此可以适当发泡涂层的厚度,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以便于发泡涂层的发泡。
例如,所述基质子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35-40份的酚醛泡沫、30-35份的聚氨酯泡沫、20-24份的超细玻璃棉、18-19份的高硅氧棉、15-16份的岩棉。在镀铝薄膜、镀铝聚酯薄膜、镀铝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发泡涂层隔绝热量之后,基质子层需要隔绝的热量较小,因此,可以采用较薄的厚度,例如所述基质子层与所述发泡涂层厚度的比例为2:3。
例如,为了尽量增加缓冲效果,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硬质层厚度的4-5倍。例如,所述缓冲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0-10份的聚苯乙烯泡沫、16-18份的聚乙烯泡沫、15-17份的聚氨酯泡沫、14-18份的聚氯乙烯泡沫、12-17份的聚丙烯泡沫、10-18份的珍珠棉、9-12份的醋酸乙烯共聚物、8-10份的聚氨甲基酸酯。通过上述涉及的缓冲层,可以降低乘客碰上头部的风险。而且,由于隔热层已经将热量隔绝,因此缓冲层的性能不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轮;
车身,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车身上设置有前挡风玻璃及挡设组件,所述挡设组件包括伸缩驱动泵、旋转件、两个伸缩管、多个连接杆以及多个挡设带,所述两个伸缩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缘的两侧,所述伸缩驱动泵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之间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用于向所述两个伸缩管中泵入压力气体使所述两个伸缩管凸伸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所述旋转件邻近所述伸缩驱动泵设置并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用于旋转所述两个伸缩管以使所述两个伸缩管与所述前挡风玻璃之间形成预设的夹角,所述多个连接杆间隔设置于所述两个伸缩管之间,每个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伸缩管连接,所述多个挡设带连接于所述多个连接杆上,所述挡设带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漂浮于空中,所述多个挡设带共同形成挡设面;以及
除尘组件,包括出风泵、出风管以及除尘头,所述车身内相对设置有前座与后座,所述出风泵设置于所述后座上,所述出风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风泵与所述除尘头,所述除尘头上转动设置有多个出风圆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头内形成有碗形腔,所述碗形腔上设置有柔性封盖,所述多个出风圆管设置于所述碗形腔内并穿设于所述柔性封盖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座上的抽风泵以及抽风壳,所述抽风泵设置于所述抽风壳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组件还包括伸缩隔板,所述伸缩隔板设置于所述抽风壳中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抽风壳内形成有集尘腔,所述伸缩隔板将所述集尘腔分隔成第一集尘腔与第二集尘腔,所述第一集尘腔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集尘腔的容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抽风壳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隔板用于将所述后座分隔为第一座位部与第二座位部,所述第一集尘腔位于所述第一座位部一侧,所述第二集尘腔位于所述第二座位部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40526.2U CN205970754U (zh) | 2016-08-25 | 2016-08-25 | 机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40526.2U CN205970754U (zh) | 2016-08-25 | 2016-08-25 | 机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70754U true CN205970754U (zh) | 2017-02-22 |
Family
ID=58035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4052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70754U (zh) | 2016-08-25 | 2016-08-25 | 机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7075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14153A (zh) * | 2016-08-25 | 2016-11-16 | 惠州市大隆科技有限公司 | 机动车 |
-
2016
- 2016-08-25 CN CN201620940526.2U patent/CN20597075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14153A (zh) * | 2016-08-25 | 2016-11-16 | 惠州市大隆科技有限公司 | 机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970754U (zh) | 机动车 | |
CN205970759U (zh) | 教练车 | |
CN205970756U (zh) | 越野车 | |
CN205970755U (zh) | 家用轿车 | |
CN206012289U (zh) | 轮式运输工具 | |
CN106218366B (zh) | 轮式运输工具 | |
CN106114155B (zh) | 教练车 | |
CN106218364B (zh) | 家用轿车 | |
CN106218363B (zh) | 越野车 | |
CN201484268U (zh) | 充气式车顶帐篷 | |
CN106114153A (zh) | 机动车 | |
CN208396227U (zh) | 一种防潮可吸水式复合陶瓷砖 | |
CN206012482U (zh) | 扩展式乘用车 | |
CN211441407U (zh) | 一种防滑脚垫 | |
TWD101773S1 (zh) | 汽車用散熱器格柵 | |
CN212544760U (zh) | 一种用于城市绿化墙体结构 | |
CN206049520U (zh) | 露营车辆 | |
CN205970976U (zh) | 休闲用车 | |
CN209031795U (zh) | 一种地垫 | |
CN206012444U (zh) | 躺卧式乘用车 | |
CN206678753U (zh) | 一种汽车罩 | |
CN205970975U (zh) | 柴油车 | |
CN106218523A (zh) | 扩展式乘用车 | |
CN106114389A (zh) | 货运轿车 | |
CN210420770U (zh) | 一种地面的装配式快速排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