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46258U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46258U CN206046258U CN201620894171.8U CN201620894171U CN206046258U CN 206046258 U CN206046258 U CN 206046258U CN 201620894171 U CN201620894171 U CN 201620894171U CN 206046258 U CN206046258 U CN 2060462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air
- positive
- negative
-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02A50/2351—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e.g. carbon smoke microparticles, smog, aerosol particles, dus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电机、风轮和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呈环状设置在风轮外侧的静电集尘模块,静电集尘模块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进风结构,进风结构环设在静电集尘模块上,静电集尘模块的中部设有竖向设置并且连通进风结构和外界的出风通道,电机驱动风轮转动,以使空气沿装置的外周进入静电集尘模块,并通过静电集尘模块的吸附处理后进入出风通道并从顶部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设有静电集尘模块,其结构简单,空气通过进风结构可沿装置的外周进入静电集尘模块,有效地提高单位时间内静电集尘模块吸附处理空气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空气质量伴随工业化的进程不断下降,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越来越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空气的质量,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广泛用于公共、办公、家庭等场所。
目前空气净化器大多数是过滤式,即将空气通过风机送到过滤器上,经过各种不同功能的过滤网,分别达到虑粗、中、细颗粒物的效果;更进一步的是具有物理捕集中和化学分解功能的滤网;除了上述的空气净化器,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采用高压静电除尘的方法来治理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现有的高压静电除尘器,结构复杂,进风的方向单一,导致空气过滤效率低,净化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多方位进风、净化效果好的空气净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电机、风轮和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呈环状设置在所述风轮外侧的静电集尘模块,所述静电集尘模块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进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环设在所述静电集尘模块上,所述静电集尘模块的中部设有竖向设置并且连通所述进风结构和外界的出风通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风轮转动,以使空气沿装置的外周进入静电集尘模块,并通过静电集尘模块的吸附处理后进入出风通道并从顶部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设有静电集尘模块,其结构简单,能过滤细微的灰尘、烟雾和细菌,而且所述静电集尘模块环设有进风结构,空气通过所述进风结构可沿装置的外周进入静电集尘模块,其进风方式可提高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的数量,有效地提高单位时间内静电集尘模块吸附处理空气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静电集尘模块包括高压包和环状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由若干环状的正极板和若干环状的负极板由上至下间隔层叠而成,所述高压包的正极与所述正极板连接,其负极与所述负极板连接,所述吸附板内环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出风通道,所述进风结构设置在相邻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所述静电集尘模块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多层正极板和负极板的间隔配合可有效地吸附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进一步的,所述风轮包括上壁、下壁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壁和下壁之间的若干竖向设置的风叶,所述风叶沿所述下壁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上壁呈环状结构,所述风轮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中,所述下壁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风轮的设置方式增大了风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空气的流动性,增大了进入出风通道的空气量。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板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导电体,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均为绝缘材质,所述导电体与所述高压包的正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导电体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夹板设有与所述导电体相适配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夹板设有与所述导电体相适配的第二安装槽,所述导电体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之间。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与导电体的配合方式,能防止带正电的正极板与带负电的负极板直接接触而引起的短路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结构有两种设置方式。
作为所述进风结构的第一种设置方式,所述负极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有若干向外侧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负极板的上、下端面,上侧凸起的顶端与上一层第二夹板接触,下侧凸起的底端与下一层第一夹板接触,沿所述负极板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进风结构。
作为所述进风结构的第二种设置方式,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二夹板的下端面分别设有若干向外侧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间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面和第二夹板的下端面,上侧凸起的顶端与上一层负极板接触,下侧凸起的底端与下一层负极板接触,沿所述正极板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进风结构。
所述进风结构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有利于空气顺畅地进入出气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包的正极通过正导线与所述正极板连接,其负极通过负导线与所述负极板连接。所述正极板的一侧设有供所述正导线通过的第一过孔,所述负极板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套孔,所述正导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一套孔与所述正极板连接,所述正极板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正导线外侧的第一套筒,其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正导线外侧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向上延伸至上一层负极板的所述第一套孔内,所述第二套筒向下延伸至下一层负极板的所述第一套孔内,并与下一层正极板的所述第一套筒套接,每一层正极板的第一套筒与上一层正极板的第二套筒套接,每一层正极板的第二套筒与下一层正极板的第一套筒套接,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和第二套筒的内腔形成正导线通道,所述正导线通过所述正导线通道与正极板连接,所述正导线通道隔离所述正导线与负极板;
所述负极板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过孔,所述正极板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套孔,所述负导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和第二套孔与所述负极板连接,所述负极板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负导线外侧的第三套筒,其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负导线外侧的第四套筒,所述第三套筒向上延伸至上一层正极板的所述第二套孔内,所述第四套筒向下延伸至下一层正极板的所述第二套孔内,并与下一层负极板的所述第三套筒套接,每一层负极板的第三套筒与上一层负极板的第四套筒套接,每一层负极板的第四套筒与下一层负极板的第三套筒套接,所述第三套筒的内腔、第四套筒的内腔形成负导线通道,所述负导线通过所述负导线通道与负极板连接,所述负导线通道隔离所述负导线与正极板。该设置方式能有效地防止静电集尘模块发生短路。
进一步的,所述静电集尘模块还包括上紧固板和下紧固板,所述上紧固板设置所述吸附板的上端,所述下紧固板设置在所述吸附板的下端,所述上紧固板、吸附板和下紧固板通过螺栓锁紧。所述静电集尘模块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可使正、负极板配合更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电机、风轮和过滤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侧部和顶部分别设有连通外界与壳体内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通道的顶部与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风轮带动外界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经由过滤组件吸附处理后通过出风通道由出风口排到外界。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上盖,所述外壳上端开口,所述上盖盖合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开口处,所述进风口环设在所述外壳的侧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上盖的顶部。所述壳体美观实用,可阻挡外界中较大的异物进入装置内部,有效地防止较大的衣物堵塞静电集尘模块。
附图说明
图1为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空气净化装置省略部分正极板和负极板的局部视图
图3为图2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正极板与负极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1
图5为正极板与负极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2
图6为空气净化装置滤网的示意图
图7为空气净化装置的卡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电机1、风轮2和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呈环状设置在所述风轮2外侧的静电集尘模块3,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进风结构34,所述进风结构34环设在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上,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的中部设有竖向设置并且连通所述进风结构34和外界的出风通道35,所述电机1驱动所述风轮2转动,以使空气沿装置的外周360度地进入静电集尘模块3,并通过静电集尘模块3的吸附处理后进入出风通道35并从顶部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设有静电集尘模块3,其结构简单,能过滤细微的灰尘、烟雾和细菌,而且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环设有进风结构34,空气通过所述进风结构34可沿装置的外周360度地进入静电集尘模块3,其进风方式可提高空气进入空气净化装置的数量,有效地提高单位时间内静电集尘模块3吸附处理空气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率。
参见图2至图3,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包括高压包31和环状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由若干环状的正极板32和若干环状的负极板33由上至下间隔层叠而成,所述高压包31的正极与所述正极板32连接,其负极与所述负极板33连接,所述吸附板内环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出风通道35,所述进风结构34设置在相邻的正极板32和负极板33之间。优选的,位于吸附板最顶层的为正极板32,位于吸附板最底层的为负极板33。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多层正极板32和负极板33的间隔配合可有效地吸附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参见图2,所述风轮2包括上壁21、下壁23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壁21和下壁23之间的若干竖向设置的风叶22,所述风叶22沿所述下壁23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上壁21呈环状结构,所述风轮2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35中,所述下壁23与电机1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图中未示)连接。所述风轮2的设置方式增大了风叶2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空气的流动性,增大了进入出风通道35的空气量。
参见图2至图5,所述正极板32包括第一夹板321、第二夹板32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321和第二夹板322之间的导电体323,所述第一夹板321设置在正极板32的上部,所述第二夹板322设置在正极板32的下部,所述第一夹板321和所述第二夹板322均为绝缘材质,例如塑料,所述导电体323与所述高压包31的正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导电体323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夹板321设有与所述导电体323相适配的第一安装槽321a,所述第二夹板322设有与所述导电体323相适配的第二安装槽322a,所述导电体323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321a和第二安装槽322a之间。所述第一夹板321、第二夹板322与导电体323的配合方式,能防止带正电的正极板32与带负电的负极板33直接接触而引起的短路现象。
所述进风结构34有两种设置方式。
参见图3和图4,作为所述进风结构34的第一种设置方式,所述负极板3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有若干向外侧延伸的凸起331,所述凸起331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负极板33的上、下端面,(当最上层的极板为负极板33时)除了最上层的负极板33外,每一层负极板33上侧的凸起331的顶端与上一层正极板32的第二夹板322的下端接触,每一层负极板33下侧的凸起331的底端与下一层正极板32的第一夹板321的上端接触,沿所述负极板33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凸起331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进风结构34。所述凸起331以负极板的中心环形队列设置,相邻两个凸起331之间的进风结构34沿径向设置。
作为所述进风结构的第二种设置方式(该方式图中未示),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二夹板的下端面分别设有若干向外侧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间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面和第二夹板的下端面,(当最上层的极板为正极板时)除了最上层的正极板外,每一层第一夹板上侧凸起的顶端与上一层负极板的下端接触,每一层第二夹板下侧凸起的底端与下一层负极板的上端接触,沿所述正极板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进风结构,所述凸起以正极板的中心环形队列设置,相邻两个凸起之间的进风结构沿径向设置。
所述进风结构34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有利于空气顺畅地进入出气通道。
参见图2,所述高压包31的正极通过正导线36与所述正极板32连接,其负极通过负导线37与所述负极板33连接。
参见图2和图4,所述正极板32的一侧设有供所述正导线36通过的第一过孔324,所述负极板33位于所述第一过孔324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套孔332,所述正导线36通过所述第一过孔324和第一套孔332与所述正极板32连接,所述正极板32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过孔324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正导线36外侧的第一套筒325,其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过孔324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正导线36外侧的第二套筒326,所述第一套筒325向上延伸至上一层负极板33的所述第一套孔332内,所述第二套筒326向下延伸至下一层负极板33的所述第一套孔332内,并与下一层正极板32的所述第一套筒325套接,每一层正极板32的第一套筒325与上一层正极板32的第二套筒326套接,每一层正极板32的第二套筒326与下一层正极板32的第一套筒325套接,所述第一套筒325的内腔和第二套筒326的内腔形成正导线通道361,所述正导线36通过所述正导线通道361与正极板32连接,所述正导线通道361隔离所述正导线36与负极板33;所述第一套筒325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321上,所述第二套筒326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板322上。
参见图2和图5,所述负极板33位于所述第一过孔324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过孔333,所述正极板32位于所述第二过孔333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套孔327,所述负导线37通过所述第二过孔333和第二套孔327与所述负极板33连接,所述负极板33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二过孔333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负导线37外侧的第三套筒334,其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二过孔333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负导线37外侧的第四套筒335,所述第三套筒334向上延伸至上一层正极板32的所述第二套孔327内,所述第四套筒335向下延伸至下一层正极板32的所述第二套孔327内,并与下一层负极板33的所述第三套筒334套接,每一层负极板33的第三套筒334与上一层负极板33的第四套筒335套接,每一层负极板33的第四套筒335与下一层负极板33的第三套筒334套接,所述第三套筒334的内腔、第四套筒335的内腔形成负导线通道371,所述负导线37通过所述负导线通道371与负极板33连接,所述负导线通道371隔离所述负导线37与正极板33。
参见图4,为了防止所述导电体323与所述正导线36接触不良,所述第一套筒325和/或第二套筒326内设有与所述导电体323和所述正导线36连接的金属套筒(所述金属套筒图中未示),所述金属套筒套设在所述正导线36的外侧。
参见图2,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还包括上紧固板38和下紧固板39,所述上紧固板38设置所述吸附板的上端,所述下紧固板39设置在所述吸附板32的下端,所述上紧固板38与位于所述吸附板最上层的正极板32或负极板33连接,所述下紧固板39与位于所述吸附板最下层的正极板32或负极板33连接,所述上紧固板38、吸附板和下紧固板39通过螺栓30锁紧。所述静电集尘模块3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可使正极板32、负极板33配合更牢固。
参见图1、图6和图7,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壳体4,所述电机1、风轮2和过滤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4内,所述壳体4的侧部和顶部分别设有连通外界与壳体4内腔的进风口41和出风口42,所述出风通道35的顶部与所述出风口42连接,所述风轮2带动外界空气由进风口41进入,并经由过滤组件吸附处理后通过出风通道35由出风口42排到外界。优选的,所述壳体4包括外壳43和上盖44,所述外壳43上端开口,所述上盖44盖合于所述外壳43的上端开口处,所述进风口41环设在所述外壳43的侧部,所述出风口42设置在所述上盖44的顶部。所述壳体4美观实用,可阻挡外界中较大的异物进入装置内部,有效地防止较大的衣物堵塞静电集尘模块3。外壳43与过滤组件之间设有进风区间,所述进风区间连通所述进风口41,该进风区间延伸到过滤组件的上端和下端,设置进风区间平衡各位置进入过滤组件的进风量,提高净化效果;同时,设置进风区间也可以减少进风口41设置位置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进而进风口41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均布设置在壳体4的下部。
参见图1、图6和图7,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上盖44与所述外壳43通过卡接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44的下端设有固定板45,所述高压包31安装在所述固定板45上,所述卡接结构包括两种设置方式。
参见图7,所述卡接结构的第一种设置方式,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板45侧部的卡槽451,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外壳43内部的卡扣件431,所述卡槽451上设有定位凸起451a,所述卡扣件431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451a相适配的凹槽431a,所述卡扣件431插入所述卡槽451内,所述定位凸起451a嵌入所述凹槽431内实现扣合。
所述卡接结构的第二种设置方式(该方式图中未示),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侧部的卡槽,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的卡扣件,所述卡槽包括插入槽和连接所述插入槽的扣合槽,所述扣合件自所述插入槽插入并通过旋转外壳活动至所述扣合槽内实现扣合。优选的,为了保证上盖与外壳连接紧固,所述卡接结构设有两个以上。
所述卡接结构结构简单紧凑,上盖与外壳配合牢固。
参见图6,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为了提高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滤网5,所述滤网5环设在所述风轮2或静电集尘模块3的外侧。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本方案图中未示),为了提高过滤的效果,所述滤网设有若干层,其中包括前置滤网、可清洗脱臭滤网、甲醛去除滤网、HEPA滤网和加湿滤网。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本方案图中未示),所述上盖位于所述出风口处设有用于调节出风风向的调风板,所述调风板通过连接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上。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调风板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安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左右两侧的第二安装板,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板分别与其对应一侧的第二安装板铰接,以通过拨动所述调风板实现出风风向的调节。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上设有定位结构,通过所述定位结构,限制所述调风板的位置。优选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凹孔和凸点,所述凹孔设有若干个,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或第二安装板上,所述凸点对应所述凹孔设有若干个,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或第一安装板上,所述调风板转至一定的角度时,所述凸点嵌入相应的凹孔内实现调风板的定位。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本方案图中未示),所述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通过阻尼结构连接,所述壳体可相对所述底座转动、定位,以调节出风风向。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电机、风轮和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呈环状设置在所述风轮外侧的静电集尘模块,所述静电集尘模块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进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环设在所述静电集尘模块上,所述静电集尘模块的中部设有竖向设置并且连通所述进风结构和外界的出风通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风轮转动,以使空气沿装置的外周进入静电集尘模块,并通过静电集尘模块的吸附处理后进入出风通道并从顶部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集尘模块包括高压包和环状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由若干环状的正极板和若干环状的负极板由上至下间隔层叠而成,所述高压包的正极与所述正极板连接,其负极与所述负极板连接,所述吸附板内环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出风通道,所述进风结构设置在相邻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包括上壁、下壁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壁和下壁之间的若干竖向设置的风叶,所述风叶沿所述下壁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上壁呈环状结构,所述风轮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中,所述下壁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导电体,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均为绝缘材质,所述导电体与所述高压包的正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有若干向外侧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负极板的上、下端面,上侧凸起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夹板接触,下侧凸起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夹板接触,沿所述负极板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进风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面以及所述第二夹板的下端面分别设有若干向外侧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间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上端面和第二夹板的下端面,上侧凸起的顶端与上一层负极板接触,下侧凸起的底端与下一层负极板接触,沿所述正极板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进风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夹板设有与所述导电体相适配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夹板设有与所述导电体相适配的第二安装槽,所述导电体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包的正极通过正导线与所述正极板连接,其负极通过负导线与所述负极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的一侧设有供所述正导线通过的第一过孔,所述负极板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套孔,所述正导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一套孔与所述正极板连接,所述正极板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正导线外侧的第一套筒,其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正导线外侧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向上延伸至上一层负极板的所述第一套孔内,所述第二套筒向下延伸至下一层负极板的所述第一套孔内,并与下一层正极板的所述第一套筒套接,每一层正极板的第一套筒与上一层正极板的第二套筒套接,每一层正极板的第二套筒与下一层正极板的第一套筒套接,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和第二套筒的内腔形成正导线通道,所述正导线通过所述正导线通道与正极板连接,所述正导线通道隔离所述正导线与负极板;
所述负极板位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另一侧设有第二过孔,所述正极板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套孔,所述负导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和第二套孔与所述负极板连接,所述负极板的上端面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负导线外侧的第三套筒,其下端面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外侧设有套设在所述负导线外侧的第四套筒,所述第三套筒向上延伸至上一层正极板的所述第二套孔内,所述第四套筒向下延伸至下一层正极板的所述第二套孔内,并与下一层负极板的所述第三套筒套接,每一层负极板的第三套筒与上一层负极板的第四套筒套接,每一层负极板的第四套筒与下一层负极板的第三套筒套接,所述第三套筒的内腔、第四套筒的内腔形成负导线通道,所述负导线通过所述负导线通道与负极板连接,所述负导线通道隔离所述负导线与正极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集尘模块还包括上紧固板和下紧固板,所述上紧固板设置所述吸附板的上端,所述下紧固板设置在所述吸附板的下端,所述上紧固板、吸附板和下紧固板通过螺栓锁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环设在所述风轮或所述静电集尘模块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电机、风轮和过滤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壳体侧部与过滤组件之间设有进风区间,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区间的进风口,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口所述风轮带动外界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经由过滤组件吸附处理后通过出风通道由出风口排到外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上盖,所述外壳上端开口,所述上盖盖合于所述外壳的上端开口处,所述进风口环设在所述外壳的侧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上盖的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位于所述出风口处设有用于调节出风风向的调风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壳体可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以调节出风风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94171.8U CN206046258U (zh) | 2016-08-16 | 2016-08-16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94171.8U CN206046258U (zh) | 2016-08-16 | 2016-08-16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46258U true CN206046258U (zh) | 2017-03-29 |
Family
ID=58380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89417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46258U (zh) | 2016-08-16 | 2016-08-16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4625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40471A (zh) * | 2016-08-16 | 2016-11-23 | 广东顺德亿美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
2016
- 2016-08-16 CN CN201620894171.8U patent/CN20604625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40471A (zh) * | 2016-08-16 | 2016-11-23 | 广东顺德亿美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11340B (zh) | 一种可拆卸的空气净化装置 | |
CN106140471B (zh)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
CN104728949B (zh) | 一种易拆装的通风过滤设备 | |
CN108278688A (zh) | 一种空气净化器 | |
CN206046258U (zh)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
CN203823970U (zh) | 多功能空气净化器 | |
CN206046261U (zh) | 一种可拆卸的空气净化装置 | |
CN206046257U (zh) | 一种空气净化模块 | |
CN206001608U (zh) | 一种厨房空气净化装置 | |
CN104266273A (zh) | 一种双向进风的塔式空气净化器结构 | |
CN207641656U (zh) | 一种与静电式空气净化设备中集尘装置相连的自清洁装置 | |
CN205909404U (zh) | 空气净化器 | |
CN206387022U (zh) | 一种双区静电空气清新机 | |
CN206113137U (zh) | 一种空气净化器 | |
CN204182243U (zh) | 一种窗式空气过滤机 | |
CN106196274A (zh) | 空气净化器 | |
CN205825263U (zh) |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 |
CN205351512U (zh) | 一种净化器 | |
CN207462863U (zh) | 一种多层过滤空气净化器 | |
CN205360843U (zh) | 一种空气净化器 | |
CN207214283U (zh) | 一种节能环保空气净化器 | |
CN208075116U (zh) | 新型净化腔和室内净化器 | |
CN105509177A (zh) | 户外静电除尘空气净化系统 | |
CN206055792U (zh) | 空气净化器 | |
CN109603383A (zh) | 一种呼吸科诊断室空气循环净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