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37242U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37242U CN206037242U CN201620930302.3U CN201620930302U CN206037242U CN 206037242 U CN206037242 U CN 206037242U CN 201620930302 U CN201620930302 U CN 201620930302U CN 206037242 U CN206037242 U CN 2060372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deflector
- air conditioner
- main body
- pu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置有推拉支架,所述推拉支架包括固定部和推拉部,所述固定部安装于所述进风格栅上,所述推拉部可推入所述固定部或从所述固定部拉出,所述推拉部上设置有净化模块。因而,本实用新型净化模块安装和拆卸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立式空调因出风量大、制冷制热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及家庭客厅中。
现有市场上的立式空调风道结构一般都由进风口、风机、热交换器和出风口组成。由于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现有立式空调风道内一般设置有净化模块,特别是PM2.5净化模块。现有净化模块一般直接安装在风道上,存在安装更换复杂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解决了现有立式空调净化模块安装更换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设置有推拉支架,所述推拉支架包括固定部和推拉部,所述固定部安装于所述进风格栅上,所述推拉部可推入所述固定部或从所述固定部拉出,所述推拉部上设置有净化模块。
如上所述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固定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进风格栅上。
如上所述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固定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推拉部可推入所述固定部的滑槽或从所述固定部的滑槽拉出。
如上所述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推拉部为推拉框架,所述净化模块安装于所述推拉框架内。
如上所述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推拉部上设置有把手。
如上所述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立式空调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
如上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引风通道的引风量,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如上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立式空调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进风口上设置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上设置有推拉支架,推拉支架包括固定部和推拉部,固定部安装于进风格栅上,推拉部可推入固定部或从固定部拉出,推拉部上设置有净化模块。因而,本实用新型净化模块安装和拆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在将空调内部的热交换风通过出风口送出的同时,在出风口处利用热交换风流动产生的负压通过引流风道吸入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将两部分风形成混合风同时送出,这样的混合风的温度符合人体体感舒适所需的温度,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利用出风口处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送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一引风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图1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引风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图3A-A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立式空调去掉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立式空调第一导风板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进风格栅部分的示意图;
图8为进风格栅、推拉支架、净化模块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
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左或右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用前或后、左或右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
立式空调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固定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位于出风口的两侧,第一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第一导风板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第一导风板远离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第二导风板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第二导风板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第二导风板远离出风口的一端与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此时,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不变。
当然,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也可滑动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以调节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本实施例以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滑动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固定安装于空调本体上相当于滑动安装于空调本体上且处于某一特定位置的一种实例。
请参见图1至图4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来说是一立式空调室内机。图1、图2示出了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一引风状态的示意图,图3、4示出了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引风状态的示意图。当然,本实用新型仅以上述两种状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在上述两种引风状态,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若干引风状态。
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包括整体呈圆柱体的基座7和空调本体100。但并不局限于圆柱体结构,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空调本体100和基座7均为长方体结构、椭圆体结构等等。在该立式空调中,基座7作为空调本体100的整体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将空调本体100抬高一定高度。空调本体100作为实现空调制冷、制热、除湿等基本空气调节功能的结构,在空调本体100内形成有送风风道、换热器、风机等(图中未标记),空调本体100的后部设置有与送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空调本体100的前部设置有与送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101。空调本体100启动时,在风机的作用下,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送风风道,经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形成热交换风,从出风口101送出。
空调本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可滑动地安装于空调本体100上。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也可定位于空调本体100上的某一特定位置,相当于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固定安装于空调本体100上的情形。
本实施例以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可滑动地安装于空调本体100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分别滑动至出风口101的两侧时,第一导风板200位于出风口101的左侧,第二导风板300位于出风口101的右侧。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对出风口101的送风均没有遮挡,第一导风板200与第二导风板300之间形成送风部400。其中,第一导风板200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导风板300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301,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板200与空调本体100的位置控制第一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板300与空调本体100的位置控制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
空调本体100内部的空气形成热交换风在出风口101处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引风通道301形成非热交换风到达送风部400,送风部400送出空调本体10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形成的混合风。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引风通道到达出风口101前侧的送风部400,形成非热交换风,非热交换风与出风口101送出的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混合后形成混合风从立式空调送出至室内。这样的混合风的温度符合人体体感舒适所需的温度,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具体的,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201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202,第一导风板200远离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一引风通道201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203。因而,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引风入口203、第一引风通道201和第一引风出口202形成非热交换风达到送风部400,非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处与出风口101送出的热交换风混合。
第二导风板300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301。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301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302,第二导风板300远离出风口101的一端与空调本体100之间形成与第二引风通道301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303。
因而,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二引风入口303、第二引风通道301和第二引风出口302形成非热交换风达到送风部400,非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处与出风口101送出的热交换风混合。热交换风和非热交换风在送风部400处混合得到适宜温度的气流后从送风部400送出。
其中,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所处的位置能够保证出风口101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引风通道到达送风部400,以保证送风部400能够送出空调本体100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具体的,第一导风板200所处的位置能够保证出风口101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一引风入口203、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一引风出口202后到达送风部400;第二导风板300所处的位置能够保证出风口101出风产生的负压使空调本体100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二引风入口303、第二引风通道301、第二引风出口302后到达送风部400。
优选的,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始终对称设置在出风口101的两侧。可以保证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的更加均匀,提高舒适度,而且可以避免气流紊乱,产生噪音等。
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影响越小,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引风量越小;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影响越小,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越小。本实施例中,图1、2中空调引风通道的引风量大于图3、4中空调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01为长条状,导风板的长度与出风口101的长度相适配,或者,导风板的长度大于出风口101的长度。
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影响越小,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引风量越小,通过控制第一导风板2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出风口101的距离调节第一引风通道201的引风量。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距离出风口101越远,出风口101产生的负压对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影响越小,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越小,通过控制第二导风板300靠近出风口101的一端与出风口101的距离调节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
为了实现对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的自动控制,以便使其自动调节引风风道引风量的大小,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立式空调优选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200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驱动第二导风板300的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风板300背向滑动。例如,第一导风板200向左或左后方滑动,而第二导风板300向右或右后方滑动,以减小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风板200、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风板300,使得第一导风板200和第二导风板300相向滑动。例如,第一导风板200向右或右前方滑动,而第二导风板300向作或左前方滑动,以增大第一引风通道201、第二引风通道301的引风量。
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采用齿轮与齿条的配合来实现。而且,对于长度较大的导风板,为保证滑动的稳定性,优选采用在导风板的中上端和中下端各设置一套驱动机构,同步对导风板进行驱动。
具体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齿条51,形成在第一导风板200靠近空调本体100的一侧;
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空调本体100上;
第一齿轮53,与第一电机转动连接,并与第一齿条51啮合;
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包括:
第二齿条(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第二导风板300靠近空调本体100的一侧;
第二电机(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空调本体100上;
第二齿轮(图中未示出),与第二电机转动连接,并与第二齿条啮合。
驱动机构在驱动导风板滑动时,导风板滑动的位置可以通过程序对电机进行控制来实现。
如图7-8所示,空调本体100的进风口101上设置有进风格栅8,进风格栅8上设置有推拉支架9,推拉支架9包括固定部91和推拉部92,固定部91通过螺钉可拆卸地安装于进风格栅8上,推拉部92可推入固定部91或从固定部91拉出,推拉部91上设置有净化模块93。
其中,固定部91设置有滑槽911,推拉部92可推入固定部91的滑槽911或从固定部91的滑槽911拉出。推拉部92为推拉框架,净化模块93安装于推拉框架内。为了进一步方便安装和拆卸,推拉部92上设置有把手92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进风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格栅上设置有推拉支架,所述推拉支架包括固定部和推拉部,所述固定部安装于所述进风格栅上,所述推拉部可推入所述固定部或从所述固定部拉出,所述推拉部上设置有净化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进风格栅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推拉部可推入所述固定部的滑槽或从所述固定部的滑槽拉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部为推拉框架,所述净化模块安装于所述推拉框架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部上设置有把手。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所述空调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立式空调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两侧,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出口,所述第一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一引风入口;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出口,所述第二导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本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连通的第二引风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空调本体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一引风通道的引风量,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空调本体的位置控制所述第二引风通道的引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调包括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导风板驱动机构和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30302.3U CN206037242U (zh) | 2016-08-24 | 2016-08-24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30302.3U CN206037242U (zh) | 2016-08-24 | 2016-08-24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37242U true CN206037242U (zh) | 2017-03-22 |
Family
ID=58305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30302.3U Active CN206037242U (zh) | 2016-08-24 | 2016-08-24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3724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18829A1 (zh) * | 2018-05-16 | 2019-11-21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
-
2016
- 2016-08-24 CN CN201620930302.3U patent/CN20603724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18829A1 (zh) * | 2018-05-16 | 2019-11-21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96285B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 |
CN106225057B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 |
CN20918110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1129802Y (zh) |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205957398U (zh) | 一种智能空调器 | |
CN106123264B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 |
CN201129806Y (zh) |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105698264A (zh) |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5627429A (zh) | 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7747761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5066082U (zh) | 空调室内送舒适温度风装置 | |
CN107726446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352471B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848420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 |
CN206037242U (zh) |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立式空调 | |
WO2020062707A1 (zh) | 空调器 | |
CN108361843A (zh) | 超薄送舒适风空调室内机 | |
CN106369790A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导风板滑动机构 | |
CN208222671U (zh) | 超薄送舒适风空调室内机 | |
CN106287945B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方法 | |
WO2019218829A1 (zh) |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 |
CN203336763U (zh) | 一种换新风装置 | |
CN206478809U (zh) |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 |
CN108758818A (zh) | 利用气膜换热的固壁辐射对流空调 | |
CN206207550U (zh) | 一种立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