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7331U -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87331U
CN205987331U CN201620947287.3U CN201620947287U CN205987331U CN 205987331 U CN205987331 U CN 205987331U CN 201620947287 U CN201620947287 U CN 201620947287U CN 205987331 U CN205987331 U CN 205987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ng diaphragm
induction coil
coil
speaker
diaphragm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472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雷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9472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87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87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8733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第一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第二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二感应线圈的缠绕方向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个振膜基片端面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感应线圈在振膜基片上不同的分布状态,能够得到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不同的振幅响应和适应不同的结构设计需求;还能够获得频向范围宽、灵敏度高等增益效果。

Description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不断地进步,扬声器的使用在社会中越来越普及,甚至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品。现有的扬声器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存在音质差、频向范围窄、灵敏度底、易失真、解析度底、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现有的扬声器虽然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但是满足不了人们对扬声器品质的追求和大规模生产时简化工艺以降低成本的需要。另外,现有的扬声器内部的感应线圈在分布上比较固定,所得到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振幅等音频效果比较单一,也不能适用与不同扬声器结构设计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频向范围宽、灵敏度高、工艺简单、成本低、通过不同类型的感应线圈分布可以得到不同的音频效果,且适用于不同扬声器结构设计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二感应线圈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端面上的缠绕方向和形状均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整个振膜基片端面上。
其中,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所述永磁铁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垫圈固定连接。
其中,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上下两端面上均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每块永磁铁均通过垫圈与其对应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端面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
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其中一个线圈外表面覆盖有绝缘振膜层。
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缠绕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两端面上,且第一感应线圈的内端点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内端点均贯穿振膜基片后电连接,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获得频向范围宽、灵敏度高、工艺简单、成本低等增益效果。另外,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个振膜基片端面上,不同的分布状态,能够得到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不同的振幅响应和适应不同的结构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实施方式一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面图;
图3为在图1的一侧设置有永磁铁后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实施方式二的结构图;
图5为图4的剖面图;
图6为在图4的一侧设置有永磁铁后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实施方式三的结构图;
图8为图7的剖面图;
图9为在图7的一侧设置有永磁铁后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实施方式四的结构图;
图11为图10的剖面图;
图12为在图10的一侧设置有永磁铁后的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1、振膜基片 21、第一感应线圈
31、第二感应线圈 41、永磁铁
51、垫圈 61、绝缘振膜层
12、振膜基片 22、第一感应线圈
32、第二感应线圈 42、永磁铁
52、垫圈 62、绝缘振膜层
13、振膜基片 23、第一感应线圈
33、第二感应线圈 43、永磁铁
53、垫圈 63、绝缘振膜层
14、振膜基片 24、第一感应线圈
34、第二感应线圈 44、永磁铁
54、垫圈 64、绝缘振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该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11、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第一感应线圈21印刷在振膜基片11的上端面上,第二感应线圈31印刷在振膜基片11的下端面上;第一感应线圈21与第二感应线圈31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缠绕方向和形状均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11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11端面的中部。此时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在振膜基片11上的分布均为中心分布,即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1一端面的中部。振膜基片11一端面的中部即端面上靠近端面几何中心的区域,假设第一感应线圈21从端面的几何中心开始向外缠绕,缠绕十圈后能够布满整个端面,则第一感应线圈21缠绕五圈左右会布满端面的中心部分,这时的分布即为中心分布。在本实用新型当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其它不同形式的分布,且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除采取印刷工艺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上,也可采用电镀和蚀刻等其它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41,永磁铁41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垫圈51固定连接。永磁铁41本身拥有一个磁场,振膜基片11位于永磁铁41产生的磁场中,当印刷在振膜基片11上的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通电时,感应线圈会产生一个磁场,与永磁铁41本身的磁场重叠后导致磁场发生变化,进而使振膜基片11震动发声。在本实用新型当中,也可以在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上下两端面均平行放置一块永磁铁,可以实现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振幅和频率的拓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61。绝缘振膜层61的覆盖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的作用,也能达到很好的绝缘效果;最重要的是,当振膜基片11在磁场中震动发声时,绝缘振膜层61也能跟随振膜基片11震动发声,进一步增强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发声效果。在本实用新型当中,可以在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61,也可以单独在第一感应线圈21或第二感应线圈31的外表面覆盖绝缘振膜层6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的缠绕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以及其它形状。第一感应线圈21和第二感应线圈31不同的缠绕形状与分布状态相互组合能够让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更好地得到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不同的振幅响应和适应不同的结构设计需求。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该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12、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22和第二感应线圈32,第一感应线圈22印刷在振膜基片12的上端面上,第二感应线圈32印刷在振膜基片12的下端面上;第一感应线圈22与第二感应线圈32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缠绕方向和形状均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12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第一感应线圈22和第二感应线圈32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1端面的四周。此时第一感应线圈22和第二感应线圈32在振膜基片12上的分布均为四周分布,即第一感应线圈22和第二感应线圈32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2一端面的四周。振膜基片12一端面的四周即为端面上靠近端面各边缘的区域,假设第一感应线圈22从端面的边缘开始向内缠绕,缠绕十圈后布满整个端面,则第一感应线圈22缠绕五圈左右会布满端面上靠近各边缘的区域,这时的分布即为四周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42,永磁铁42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垫圈5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线圈22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6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2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缠绕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7-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该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13、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23和第二感应线圈33,第一感应线圈23印刷在振膜基片13的上端面上,第二感应线圈33印刷在振膜基片13的下端面上;第一感应线圈23与第二感应线圈33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缠绕方向和形状均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13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第一感应线圈23和第二感应线圈33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整个振膜基片13端面上。此时第一感应线圈23和第二感应线圈33在振膜基片13上的分布均为全片分布,即第一感应线圈23和第二感应线圈33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3与其对应一端的端面上并布满整个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43,永磁铁43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垫圈53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线圈23和第二感应线圈33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6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3和第二感应线圈33的缠绕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该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14、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24和第二感应线圈34,第一感应线圈24印刷在振膜基片14的上端面上,第二感应线圈34印刷在振膜基片14的下端面上;第一感应线圈24与第二感应线圈34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缠绕方向和形状均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14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第一感应线圈24和第二感应线圈34在与其对应的整个振膜基片14端面上均呈环形分布。即第一感应线圈24和第二感应线圈34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4上后,两个感应线圈的最内圈距离振膜片14的中心有一定距离,两个感应线圈的最外圈距离振膜片14的端面边缘同样存在一定距离,就相当于将全片分布中的振膜片13上的两个线圈的最内部的几圈和最外部的几圈去掉。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44,永磁铁44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垫圈54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线圈24和第二感应线圈34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6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24和第二感应线圈34的缠绕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两端面上,且第一感应线圈的内端点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内端点均贯穿振膜基片后连接,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获得频向范围宽、灵敏度高、工艺简单、成本低等增益效果。另外,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个振膜基片端面上,不同的分布状态,能够得到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不同的振幅响应和适应不同的结构设计需求。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变化的磁场中会震动发声的振膜基片、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第二感应线圈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端面上的缠绕方向和形状均相同,二者的内端点贯穿振膜基片后固定连接,且二者的外端点均为电信号接入点;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与其对应的整个振膜基片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其特征在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所述永磁铁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通过垫圈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其特征在于,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的上下两端面上均平行放置有一块永磁铁,每块永磁铁均通过垫圈与其对应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端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振膜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其中一个线圈外表面覆盖有绝缘振膜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缠绕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
CN201620947287.3U 2016-08-26 2016-08-26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87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47287.3U CN205987331U (zh) 2016-08-26 2016-08-26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47287.3U CN205987331U (zh) 2016-08-26 2016-08-26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87331U true CN205987331U (zh) 2017-02-22

Family

ID=58035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4728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87331U (zh) 2016-08-26 2016-08-26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873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335A (zh) * 2020-02-10 2020-06-05 佛山市南海昶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层连续音圈线的耳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335A (zh) * 2020-02-10 2020-06-05 佛山市南海昶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层连续音圈线的耳机
CN111246335B (zh) * 2020-02-10 2021-07-02 佛山市南海昶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层连续音圈线的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15107U (zh) 一种新型全频扬声器
CN205051866U (zh) 发声装置
CN108769878B (zh) 音圈、振动组件及发声器
CN218416661U (zh) 发声器件
CN202759586U (zh) 发声器
JP2022541392A (ja) 多重入力駆動の小型ラウドスピーカー及び中高音ラウドスピーカー
CN205987331U (zh) 扬声器复合动圈振膜
CN204069332U (zh) 磁路系统及应用该磁路系统的电声器件
CN204046801U (zh) 一种低频振动器
CN108566596A (zh) 音圈绕制方法及音圈、设有该音圈的发声器
CN105848064B (zh) 双磁隙磁路系统和具有该双磁隙磁路系统的扬声器
CN203015108U (zh) 一种新型扬声器
CN103731769A (zh) 一种具有防撞抗摔功能的受话器
CN103220613B (zh) 扩频喇叭
WO2008010679A1 (en) A dynamic type unit with multiple magnetic field system
CN106341761A (zh) 一种多磁路结构的扬声器
CN207235111U (zh) 一种环形扬声器
CN204810536U (zh) 音圈振膜一体式结构
JPS54147028A (en) Speaker
CN210381295U (zh) 一种三重磁路的扬声器
CN203722784U (zh) 一种具有防撞抗摔功能的受话器
CN206559634U (zh) 微型扬声器及包含该微型扬声器的电子装置
JP2022537199A (ja) 多重入力駆動のラウドスピーカー
CN207304907U (zh) 扬声器磁路系统及扬声器
CN205847545U (zh) 微型发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