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磁性吸持装置的漏磁式导磁板,磁性吸持装置包括由磁源体和非导磁材料共同形成的吸持工作面,漏磁式导磁板覆盖磁性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漏磁式导磁板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制成。
通过这样的构造,漏磁式导磁板可以将吸持装置的磁力导入工件,从而将工件吸持住。漏磁式导磁板由单一的导磁材料一体构成,从而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不会造成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所引起的缝隙,因此,工件加工时使用的冷却液以及导磁杂质不会由上方渗入或进入吸持装置内部,造成吸持装置内部绝缘丧失,由于漏磁式导磁板覆盖了磁性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吸持装置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漏磁式导磁板密封磁性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
由于漏磁式导磁板覆盖且密封了吸持工作面,从而通过漏磁式导磁板使得整个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呈封闭状态,有效地保护了吸持装置内部构造,大大提高了吸持装置的耐用性与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漏磁式导磁板包括多个导磁区域和包围导磁区域的漏磁区域,多个导磁区域与磁性吸持装置内部的磁源体一一对应,漏磁区域包括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内表面上的内凹槽和/或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外表面上的外凹槽。
优选地,内凹槽与外凹槽相互隔离且对应。
优选地,内凹槽的深度大于外凹槽的深度。
进一步地,漏磁式导磁板通过紧固机构与磁性吸持装置相固定进行覆盖。
优选地,紧固机构为螺钉,漏磁式导磁板的多个导磁区域分别设有供螺钉插入的通孔。
优选地,紧固机构包括设置于漏磁式导磁板边缘的框壁,框壁用于和磁性吸持装置的相应结构相互嵌合,从而将漏磁式导磁板与磁性吸持装置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包括基座和多个磁源体,基座具有底壁,与底壁相垂直的侧壁,以及由底壁和侧壁包围形成的上面开口的空腔,多个磁源体分布于空腔内,磁源体的磁力线从开口向外导出,磁源体周围的空腔内填充有非导磁材料,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漏磁式导磁板。
通过这样的构造,漏磁式导磁板可以将吸持装置的磁力导入工件,从而将工件吸持住。漏磁式导磁板的外表面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构成,从而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不会造成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所引起的缝隙,因此,工件加工时使用的冷却液以及导磁杂质不会由上方渗入或进入吸持装置内部,造成吸持装置内部绝缘丧失,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吸持装置的使用寿命。由于漏磁式导磁板覆盖且密封了吸持工作面,从而通过漏磁式导磁板使得整个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呈封闭状态,有效地保护了吸持装置内部构造,大大提高了吸持装置的耐用性与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每个磁源体包括铁芯柱和环绕所述铁芯柱的励磁线圈,铁芯柱从底壁的内表面延伸至漏磁式导磁板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每个磁源体包括上部的铁芯块、下部的可逆磁体和一一对应地环绕可逆磁体的励磁线圈,铁芯块的上端抵接漏磁式导磁板的内表面,可逆磁体位于底壁的内表面和铁芯块之间。
优选地,每个磁源体还包括不可逆磁体,不可逆磁体设置于任意两个之铁芯块间,以及铁芯块和侧壁的内表面之间。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和漏磁式导磁板,利用漏磁式导磁板将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进行覆盖,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与工件的接触面是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构成,避免了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缝隙,使得冷却液、其他导磁物质等不会由上方深入吸持装置内部,从而延长了吸持装置的使用寿命,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漏磁式导磁板的整体结构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漏磁式导磁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d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底面插入紧固机构的漏磁式导磁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e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底面插入紧固机构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f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框壁的漏磁式导磁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g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框壁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h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框壁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沿图2a中线A-A的剖面图;
图2c是图2b的局部放大图;
图2d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沿图3a中线A-A的剖面图;
图3c是图3b的局部放大图;
图3d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4b是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d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4e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5b是图5a的局部放大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d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5e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6b是图6a的局部放大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d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6e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7b是图7a的局部放大图;
图7c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7d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7e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8b是图8a的局部放大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8d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8e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9c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9d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9e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磁性吸持装置 100
非导磁材料 101
吸持工作面 102
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 1
基座 2
底壁 21
侧壁 22
空腔 23
分隔壁 24
磁源体 3
铁芯块 31a
可逆磁体 31b
铁芯柱 31c
励磁线圈 32
不可逆磁体 33
漏磁式导磁板 4
导磁区域 41
漏磁区域 42
内凹槽 43
外凹槽 44
工件 5
紧固机构 6
螺孔 7
框壁 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顶”、“底”,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漏磁式导磁板的整体结构图;图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漏磁式导磁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c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d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底面插入紧固机构的漏磁式导磁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e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底面插入紧固机构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f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框壁的漏磁式导磁板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g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框壁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h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框壁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
如图1a-1c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磁性吸持装置100的漏磁式导磁板4,磁性吸持装置100包括由磁源体3和非导磁材料101共同形成的吸持工作面102,漏磁式导磁板4覆盖磁性吸持装置100的吸持工作面102,漏磁式导磁板4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制成。
优选地,漏磁式导磁板4是由单一的导磁材料构成的整体盖板,其中导磁材料是指例如低碳钢等导磁率较高的材料。
更进一步地,漏磁式导磁板4还密封磁性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通过这样的构造,使得整个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处于封闭状态,工件加工时使用的冷却液及导磁杂质等不会从吸持工作面102渗入或者进入吸持装置内部,有效地保护了吸持装置的内部构造。
本实施例中,漏磁式导磁板4可以设计为与吸持装置相对应的各种形状,如矩形、圆形等,漏磁式导磁板4包括多个导磁区域41和包围导磁区域的漏磁区域42,多个导磁区域41与磁性吸持装置100内部的多个磁源体3一一对应,漏磁区域42包括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上的内凹槽43和/或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外表面上的外凹槽44。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内凹槽43中可以填充非导磁材料101;或者在内凹槽43中设置不锈钢棒用来增强漏磁式导磁板4的强度,不锈钢棒可以是焊接在内凹槽43中,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设置于内凹槽43中,并且在内凹槽43中的不锈钢棒上覆盖非导磁材料10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铣削等方式在构成漏磁式导磁板4的板状单一导磁材料的内表面的漏磁区域42上形成包围导磁区域41的内凹槽43,并且在内凹槽43中放置不锈钢棒,然后,在已经放置了不锈钢棒的内凹槽43中浇注非导磁材料101,以使得整个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平整;或者仅仅在内凹槽43中浇注非导磁材料101而不放置不锈钢棒。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漏磁式导磁板4上形成与磁源体3一一对应的导磁区域41,和包围导磁区域41的漏磁区域42。更为具体地,非导磁材料101为环氧树脂。
进一步地,也可以不在内凹槽43中填充任何材料,以便吸持装置内部的非导磁材料受热膨胀时能够占据内凹槽43提供的容纳空间,从而保证整个吸持工作面的平整度。
更进一步地,漏磁区域42还包括单独或同时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的外凹槽44,当同时设置有内、外凹槽时,内凹槽43和外凹槽44之间相互隔离且对应,即漏磁区域42由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外表面的相互隔离且对应的内凹槽43和外凹槽44构成,内凹槽43和外凹槽44之间具有薄的夹层。更为具体地,外凹槽44的深度可以小于内凹槽43的深度。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标示出导磁区域41和漏磁区域42的位置,方便操作者从外部对漏磁式导磁板4上的各个区域进行识别。本实施例中的外凹槽44仅为一种从外部对漏磁式导磁板4上的各个区域进行标识的构造,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从外部对漏磁式导磁板4上的各个区域进行标识的构造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实施例。
更进一步,漏磁式导磁板4通过紧固机构6与磁性吸持装置100相固定。优选地,紧固机构6为螺钉,当螺钉6从漏磁式导磁板4向磁性吸持装置100插入时,漏磁式导磁板4的多个导磁区域41分别设有供螺钉插入的螺孔7该螺孔7可以分别设置在多个导磁区域41的中心,或者其他有利于固定的位置;螺孔7的上部分设置于漏磁式导磁板4上,下部分对应地设置于磁性吸持装置100上,螺钉6由螺孔7的上部分插入直至螺孔7的下部分,从而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进行固定。
优选地,如图1d和图1e所示,当螺钉6从磁性吸持装置的底面向漏磁式导磁板4插入时,此时,螺孔7的上部分便设置在磁性吸持装置上,对应地,螺孔7的下部分便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内表面的相应位置上,螺钉6由螺孔7的上部分插入直至螺孔7的下部分,以便自磁性吸持装置的底面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相固定。紧固机构还可以为螺栓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
优选地,如图1f-1h所示,紧固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漏磁式导磁板4的边缘的框壁8,框壁8用于和磁性吸持装置100的相应结构相互嵌合,从而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相固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简单地将漏磁式导磁板4固定到磁性吸持装置100上,从而简化了生产、制造过程,并且保证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之间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整个吸持装置的使用寿命和适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漏磁式导磁板4,由于漏磁式导磁板4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形成,并且该漏磁式导磁板4覆盖了吸持装置100的吸持工作面,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不会造成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所引起的缝隙,因此,工件5加工时使用的冷却液以及导磁杂质不会渗入或进入吸持装置100内部,造成吸持装置100内部绝缘丧失,从而可以保护吸持装置100的内部构造,有效地提高吸持装置10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由于漏磁区域42的厚度比较薄,因此,这种漏磁,对吸持装置100对外呈现磁性的影响比较小。这样的构造也有利于在磁性吸持装置退磁时,通过磁短路消除漏磁式导磁板4表面的剩磁,以减少剩磁带来的影响。
【第二实施方式】
图2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2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沿图2a中线A-A的剖面图;图2c为图2a的局部放大图;图2d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为漏磁非磁差式电永磁吸持装置。如图2a-2c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包括:基座2和多个磁源体3,基座2具有底壁21,与底壁相垂直的侧壁22,以及由底壁21和侧壁22包围形成的向上开口的空腔23,多个磁源体3分布于空腔23内,磁源体3的磁力线从开口向外导出,磁源体3周围的空腔内填充有非导磁材料101,还包括覆盖空腔23的开口的漏磁式导磁板4,漏磁式导磁板4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漏磁式导磁板4呈矩形板形状,并且该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为吸持装置对加工的工件5进行吸持的吸持工作面。磁源体3在空腔23中可以为均匀分布,其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四个,该四个磁源体在基座1的空腔23中呈两排、两列均匀排布。但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磁源体3的数量明显不仅限于四个,且漏磁式导磁板4、基座1的形状也不仅限于矩形形状,而且磁源体3在空腔23中的排列方式也不仅限于这种两排、两列的均匀排布方式。
通过这样的构造,漏磁式导磁板4可以将吸持装置的磁力导入工件5,从而将工件5吸持住。更进一步地,漏磁式导磁板4还密封磁性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由于漏磁式导磁板4覆盖了空腔23的开口,漏磁式导磁板4的边沿与基座1的侧壁22紧密相接,从而通过漏磁式导磁板4使得整个吸持装置1呈封闭状态,有效地保护了吸持装置内部构造,大大提高了吸持装置的耐用性与使用寿命。
更为具体地,如图2a-2c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中,漏磁式导磁板4包括多个导磁区域41和包围导磁区域41的漏磁区域42,导磁区域41在垂直于底壁21的内表面的方向上和磁源体3一一对应。导磁区域41将吸持装置内部的磁力进行导出,从而形成吸持工件5的磁极。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漏磁式导磁板4的漏磁区域42包括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的内凹槽43和/或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外表面上的外凹槽44。内凹槽43中可以填充非导磁材料101;或者在内凹槽43中设置不锈钢棒用来增强漏磁式导磁板4的强度,不锈钢棒可以是焊接在内凹槽43中,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设置于内凹槽43中,并且在内凹槽43中的不锈钢棒上覆盖非导磁材料10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铣削等方式在构成漏磁式导磁板4的板状单一导磁材料的漏磁区域42的内表面上形成包围导磁区域41的内凹槽43,并且在内凹槽43中放置不锈钢棒,然后,在已经放置了不锈钢棒的内凹槽43中浇注非导磁材料101,以使得整个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平整;或者仅仅在内凹槽43中浇注非导磁材料101而不放置不锈钢棒。优选地,非导磁材料101为环氧树脂。
进一步地,也可以不在内凹槽43中填充任何材料,以便吸持装置内部的非导磁材料受热膨胀时能够占据内凹槽43提供的容纳空间,从而保证整个吸持工作面的平整度。
更进一步地,漏磁区域42还包括单独或同时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的外凹槽44,当同时设置有内、外凹槽时,内凹槽43和外凹槽44之间相互隔离且对应,即漏磁区域42由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外表面的相互隔离且对应的内凹槽43和外凹槽44构成,内凹槽43和外凹槽44之间具有薄的夹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凹槽44的深度小于内凹槽43的深度。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标示出导磁区域41、漏磁区域42的位置,方便操作者从外部对漏磁式导磁板4上的各个区域进行识别。本实施例中的外凹槽44仅为一种从外部对漏磁式导磁板4上的各个区域进行标识的构造,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从外部对漏磁式导磁板4上的各个区域进行标识的构造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实施例。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每个磁源体3包括上部的铁芯块31a、下部的可逆磁体31b和一一对应地围绕可逆磁体3b的励磁线圈32,铁芯块31a的上端抵接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可逆磁体31b位于底壁的内表面和铁芯块31a之间,可逆磁体31b可以选用诸如铝镍钴磁体材料。如图2b中所示,可逆磁体31b设置在多个磁源体3中的每个铁芯块31a正下方抵接铁芯块31a,当励磁线圈32通瞬时电流时,可逆磁体31b励磁,上下呈N-S极,相邻的可逆磁体31b励磁后,上下呈S-N极,从而在可逆磁体31b、相邻的可逆磁体31b、铁芯块31a、漏磁式导磁板4、基座2以及工件5之间形成如图2b所示的磁路。由此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磁性,将被加工的工件5吸持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
在需要解除吸持的情况下,励磁线圈32通振荡逐渐衰减电流,可逆磁体31b逐渐消磁,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无磁,被加工的工件5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的吸持被解除。
更进一步,漏磁式导磁板4通过紧固机构6与磁性吸持装置100相固定。优选地,紧固机构6为螺钉,当螺钉6从漏磁式导磁板4向磁性吸持装置插入时,漏磁式导磁板4的多个导磁区域41分别设有供螺钉插入的螺孔7,该螺孔7可以分别设置在多个导磁区域41的中心,或者其他有利于固定的位置;螺孔7的上部分设置于漏磁式导磁板4上,下部分对应地设置于磁性吸持装置100上,螺钉6由螺孔7的上部分插入直至螺孔7的下部分,从而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进行固定。
优选地,如图1d和图1e所示,当螺钉6从磁性吸持装置的底面向漏磁式导磁板4插入时,此时,螺孔7的上部分便设置在磁性吸持装置上,对应地,螺孔7的下部分便设置在漏磁式导磁板内表面的相应位置上,螺钉6由螺孔7的上部分插入直至螺孔7的下部分,以便自磁性吸持装置的底面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相固定。紧固机构还可以为螺栓或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
优选地,如图1g-1h所示,紧固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漏磁式导磁板4的边缘的框壁8,框壁8用于和磁性吸持装置100的相应结构相互嵌合,从而将漏磁式导磁板4与磁性吸持装置100相固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简单地将漏磁式导磁板4固定到基座2上,从而简化了生产、制造过程,并且保证了漏磁式导磁板4与基座2之间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整个吸持装置的使用寿命和适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由于漏磁式导磁板4由单一导磁材料一体形成,并且该漏磁式导磁板4覆盖了基座2的空腔23开口,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不会造成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所引起的缝隙,因此,工件5加工时使用的冷却液以及导磁杂质不会渗入或进入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内部,造成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内部绝缘丧失,从而可以保护吸持装置100的内部构造,有效地提高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由于漏磁区域42的厚度比较薄,因此,这种漏磁,对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磁性的影响比较小。这样的构造也有利于在磁性吸持装置退磁时,通过磁短路消除漏磁式导磁板4表面的剩磁,以减少剩磁带来的影响。
【第三实施方式】
图3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3b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沿图3a中线A-A的剖面图;图3c为图3b的局部放大图;图3d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为漏磁磁差式电永磁吸持装置。
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不同在于,磁源体3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磁源体3中的每个铁芯块31a周边的不可逆磁体33。不可逆磁体33可以选用诸如钕铁硼磁体的永磁体。
如图3a、3b和3c所示,励磁线圈32通瞬时电流,可逆磁体31b正向励磁,上下呈N-S极,其相邻的可逆磁体31b励磁后,上下呈S-N极,从而在可逆磁体31b、相邻的可逆磁体31b、漏磁式导磁板4、铁芯块31a、工件5以及基座2之间,并且在铁芯块31a、不可逆磁体33、漏磁式导磁板4、侧壁22以及工件5之间,并且在铁芯块31a、不可逆磁体33、工件5以及漏磁式导磁板4之间形成如图3a所示的磁路。由此,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磁性,将被加工的工件5吸持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
在需要解除吸持的情况下,励磁线圈32通瞬时反向电流,可逆磁体31b反向励磁,上下呈S-N极,相邻的可逆磁体31b励磁后,上下呈N-S极,从而在可逆磁体31b、相邻的可逆磁体31b、不可逆磁体33、铁芯块31a以及下基座2之间并且在可逆磁体31b、下基座2、侧壁22、不可逆磁体33以及铁芯块31a之间形成磁短路。由此,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无磁,被加工的工件5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的吸持被解除。
【第四实施方式】
图4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图4c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4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4e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第四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4a-4d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区别在于,磁源体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并且三个磁源体3在基座2的空腔23中呈一排排列。更为具体地,磁源体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但不限于三个,并且在三个磁源体3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具有分隔壁24,分隔壁24从基座2的底壁21的内表面延伸而出,并延伸到漏磁式导磁板4面对底壁21的内表面。更为具体地,分隔壁24也由导磁材料构成,并且与底壁21形成为一体。
【第五实施方式】
图5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5b为图5a的局部放大图;图5c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5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5e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第五实施方式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5a-5d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区别在于,磁源体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并且三个磁源体3在基座2的空腔23中呈一排排列。更为具体地,磁源体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但不限于三个,并且在三个磁源体3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具有分隔壁24,分隔壁24从基座2的底壁21的内表面延伸而出,并延伸到漏磁式导磁板4面对底壁21的内表面。更为具体地,分隔壁24也由导磁材料构成,并且与底壁21形成为一体。
【第六实施方式】
图6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6b为图6a的局部放大图;图6c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6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6e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第六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6a-6c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二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区别在于,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呈圆柱状,漏磁式导磁板4的上表面为圆形,可以作为加工圆环形工件5的工作面,基座2的空腔23内的多个磁源体3在基座2的空腔23内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并且每个磁源体3中的铁芯块31a与漏磁式导磁板4的上表面平行的截面呈梯形。更为具体地,多个磁源体3的数量设置为八个但不限于八个,并且在多个磁源体3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具有分隔壁24,分隔壁24从基座2的底壁21的内表面延伸而出,并延伸到漏磁式导磁板4面对底壁21的内表面。更为具体地,分隔壁24也由导磁材料构成,并且与底壁21形成为一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漏磁性磁性吸持装置的构造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还可以包括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造,例如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磁源体3中的铁芯块31a与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平行的截面也可以呈矩形。
如图6a-6c所示,励磁线圈32通瞬时正向电流,全部的可逆磁体31b正向励磁,都上下呈N-S极,从而在工件5、侧壁22、基座2、漏磁式导磁板4、可逆磁体31b以及铁芯块31a之间并且在工件5、铁芯块31a、可逆磁体31b、漏磁式导磁板4、下基座2以及分隔壁24之间,形成如图6a所示的磁路,由此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磁性,将被加工的工件5吸持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
如图6d所示,在需要解除吸持的情况下,励磁线圈32通振荡逐渐衰减电流,可逆磁体31b逐渐消磁,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无磁,被加工的工件5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的吸持被解除。
【第七实施方式】
图7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7b为图7a的局部放大图;图7c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7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7e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第七实施方式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7a-7d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区别在于,第七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呈圆柱状,漏磁式导磁板4的上表面为圆形,可以作为加工圆环形工件5的工作面,基座2的空腔23内的多个磁源体3沿着基座2的空腔23内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并且每个磁源体3中的铁芯块31a与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平行的截面呈梯形。更为具体地,多个磁源体3的数量设置为八个但不限于八个,并且在多个磁源体3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具有分隔壁24,分隔壁24从基座2的底壁21的内表面延伸而出,并延伸到漏磁式导磁板4面对底壁21的内表面。更为具体地,分隔壁24也由导磁材料构成,并且与底壁21形成为一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漏磁性磁性吸持装置的构造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还可以包括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造,例如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磁源体3中的铁芯块31a与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平行的截面也可以呈矩形。
如图7a-7c所示,励磁线圈32通瞬时正向电流,全部的可逆磁体31b正向励磁,都上下呈N-S极,从而在工件5、侧壁4、下基座2、漏磁式导磁板4、可逆磁体31b以及铁芯块31a之间,并且在工件5、铁芯块31a、可逆磁体31b、漏磁式导磁板4、下基座2以及分隔壁24之间,并且在工件5、侧壁22、漏磁式导磁板4、不可逆磁体33以及铁芯块31a之间,并且在工件5、分隔壁24、漏磁式导磁板4、不可逆磁体33以及铁芯块31a之间形成如图7a所示的磁路,由此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磁性,将被加工的工件5吸持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
如图7d所示,在需要解除吸持的情况下,励磁线圈32通瞬时反向电流,全部的可逆磁体31b反向励磁,都上下呈S-N极,从而在侧壁22、下基座2、可逆磁体31b、铁芯块31a以及不可逆磁体33之间,并且在铁芯块31a、可逆磁体31b、下基座2、分隔壁24以及不可逆磁体33之间,形成如图7d所示的磁短路。由此,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对外呈现无磁,被加工的工件5在漏磁式导磁板4的外表面上的吸持被解除。
【第八实施方式】
图8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8b为图8a的局部放大图;图8c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8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8e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第八实施方式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8a-8c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区别在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为漏磁式电磁吸持装置,即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的磁源体3不具有可逆磁体31b,并且每个磁源体3包括从基座2的底壁21的内表面朝向空腔23内部,并且垂直于底壁21的内表面延伸到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的铁芯柱31c和一一对应地环绕铁芯柱31c设置的励磁线圈32。也就是说,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磁源体3不具有可逆磁体31b,而励磁线圈32环绕铁芯柱31c的周边设置。当励磁线圈32中通持续的直流电流时,铁芯柱31c产生磁通,形成如图8a的磁路,吸持装置对外显示磁性,当励磁线圈32中电流停止时,铁芯柱31c的磁通消失,吸持装置对外不显示磁性。
【第九实施方式】
图9a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9b为图9a的局部放大图;图9c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励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9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剖面图;图9e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在退磁状态下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所用附图中,与之前的实施例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之前的实施例中的定义。
第九实施方式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9a-9d所示,第九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与第六实施方式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的区别在于,第九实施方式中的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1为漏磁式电磁吸持装置,即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的磁源体3不具有可逆磁体31b,并且每个磁源体3包括从基座2的底壁21的内表面朝向空腔23内部,并且垂直于底壁21的内表面延伸到漏磁式导磁板4的内表面的铁芯柱31c和一一对应地环绕铁芯柱31c设置的励磁线圈32。也就是说,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磁源体3不具有可逆磁体31b,而励磁线圈32环绕铁芯柱31c的周边设置。当励磁线圈32中通持续的直流电流时,铁芯柱31c产生磁通,形成如图9a的磁路,吸持装置对外显示磁性,当励磁线圈32中电流停止时,铁芯柱31c的磁通消失,吸持装置对外不显示磁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磁式导磁板和漏磁式磁性吸持装置,利用漏磁式导磁板将吸持装置的吸持工作面进行覆盖,使得吸持装置与工件的接触面是由同一材料构成,避免了当环境温度变化时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缝隙,使得冷却液、其他导磁物质等不会深入吸持装置内部,从而延长了吸持装置的使用寿命,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