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57310U - 一种风洞机柜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洞机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57310U CN205957310U CN201620827585.9U CN201620827585U CN205957310U CN 205957310 U CN205957310 U CN 205957310U CN 201620827585 U CN201620827585 U CN 201620827585U CN 205957310 U CN205957310 U CN 2059573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 plate
- exhausting
- tu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洞机柜,包括机壳、换热器、风轮组件、密封件及出风结构,换热器、风轮组件设置在机壳内;机壳上端通过密封件与出风结构固定连接,机壳上对应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出风结构包括前出风板、后出风板、出风部及风洞,前出风板上形成有混合出风口,出风部设在前出风板和后出风板之间且与前出风板和后出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风道,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与混合出风口连通,出风部在混合出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混合出风口的外侧;风洞贯穿后出风板及出风部并连通混合出风口;出风部靠近前出风板的一端与混合出风口内周侧通过栅格板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保持美观的同时增加出风口面积,提升出风量,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洞机柜,属于生活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风洞空调的出风结构中,由于风从空调器机体内部向上吹向送风结构内部,并且从风洞结构的周围向前吹出,以便将风洞结构后方的空气向前引导,从而形成补充风。由于风从下部进入到出风风道内,当其流动到出风风道上部时,从出风风道上部吹出的风的风速降低、风量减小,由此会造成风洞周围的所送出的空气流量不均匀,因此出风结构需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洞机柜,克服现有技术中出风风道上部风速降低,风量减小,由此会造成风洞周围的所送出的空气流量不均匀,出风效果差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洞机柜,包括机壳、换热器、风轮组件、密封件及出风结构,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轮组件固定在所述机壳内侧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方;所述机壳上端通过密封件与所述出风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机壳上对应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进风经换热器换热后通过风轮组件进入所述出风结构的出风风道,
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前出风板、后出风板、出风部及风洞,所述前出风板上形成有混合出风口,所述出风部设在所述前出风板和所述后出风板之间且与所述前出风板和所述后出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洞贯穿所述后出风板及所述出风部并连通所述混合出风口;所述出风部靠近前出风板的一端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内周侧通过栅格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出风部在所述混合出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混合出风口的外侧;且所述出风部的前端通过栅格板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内周侧连接,在保持美观的同时增加出风口面积,提升出风量,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出风部包括2至6个从前向后依次通过连接板连接的环形导风板,最后侧的环形导风板靠近所述后出风板的一侧与所述后出风板固定连接,相邻两环形导风板之间为所述出风口,最前端的环形导风板靠近所述前出风板的一侧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内周侧通过栅格板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出风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出风口面积、提高风量。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环形导风板为两个,所述栅格板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垂直布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保证风洞柜机外形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后出风板中部向内凹陷连接并连通最后端的所述环形导风板形成风洞的后段。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环形导风板均包括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小头端均靠近所述前出风板的一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出风风道的出风口的风向混合出风口处流动,进而使得风洞前侧成负压以带动所述风洞后侧的风从后向风洞的前侧流动,出风风道的出风口的冷风与空气混合从出风口处流出,混合后的空气温度会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还包括引风口,所述引风口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上方的所述机壳上,经引风口进入机壳内的空气不经过换热器直接进入所述出风结构的出风风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在换热器上方的机壳上设有引风口,引风口的风经过风轮组件或者风轮组件与机壳之间的间隙直接进入出风结构的出风风道内,提升引风风量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机壳包括底盘和筒形进风板,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筒形进风板上对应换热器的位置设有环形的进风口,所述筒形进风板固定在所述底盘的周侧上,所述风轮组件固定在所述筒形进风板的上部,所述引风口在所述筒形进风板上呈环形布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将引风口布置成环形,可以使得进气流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筒形进风板包括密封连接的半圆形前进风板和半圆形后进风板,所述半圆形后进风板上部的两侧端向内延伸有第一连接板,所述风轮组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所述风轮组件包括导风圈及风轮结构,所述导风圈外侧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具有螺栓孔,所述螺栓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将所述导风圈与所述半圆形后进风板固定连接;所述风轮结构固定在所述导风圈内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种风洞机柜,进一步,还包括前保温泡沫板和后保温泡沫板,所述前保温泡沫板和后保温泡沫板分别对应与前出风板和后出风板形状适配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轴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中半圆形前进风板和半圆形后进风板及风轮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中出风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出风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出风结构另一角度的轴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另一角度的轴侧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机壳,11、进风口,12、底盘,13、筒形进风板,131、半圆形前进风板,132、半圆形后进风板,2、换热器,3、风轮组件,31、导风圈,32、风轮结构,321、风道壳,322、风轮,4、出风结构,41、前出风板,42、后出风板,43、出风部,431、环形导风板,4311、大头端,4312、小头端,44、风洞,45、混合出风口,46、出风口,47、栅格板,471、矩形通孔,48、前保温板,49、后保温板,5、引风口,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顶盖,9、支架,1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8所示,一种风洞机柜,包括机壳1、换热器2、风轮组件3、密封件10及出风结构4,所述换热器2设置在所述机壳1内,所述风轮组件3固定在所述机壳1内侧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2的上方;所述机壳1上端通过密封件10与所述出风结构4固定连接,所述机壳1上对应换热器2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11,所述进风口11的进风经换热器2换热后通过风轮组件3进入所述出风结构4的出风风道,
所述出风结构4包括前出风板41、后出风板42、出风部43及风洞44,所述前出风板41上形成有混合出风口45,所述出风部43设在所述前出风板41和所述后出风板42之间且与所述前出风板41和所述后出风板42之间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46与所述混合出风口45连通;所述风洞44贯穿所述后出风板42及所述出风部43并连通所述混合出风口45;所述出风部43靠近前出风板41的一端与所述混合出风口45内周侧通过栅格板47连接,优选地,所述栅格板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垂直,实现外形美观。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出风部43在所述混合出风口45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混合出风口45的外侧;且所述出风部43的前端通过栅格板47与所述混合出风口45内周侧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所述出风部43在所述混合出风口45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落在所述混合出风口45的外侧,即所述出风部的尺寸小于所述混合出风口的尺寸,在保持美观的同时增加出风口面积,提升出风量,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前出风板41和后出风板42上端密封连接有顶盖8。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还包括支架9,所述支架9固定在所述机壳1上端,所述出风结构4通过密封件4所述支架9固定连接。
本是实用新型一种风洞机柜,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部43包括2至6个从前向后依次通过连接板连接的环形导风板431,最后侧的环形导风板靠近所述后出风板的一侧与所述后出风板42固定连接,相邻两环形导风板431之间为所述出风口46,最前端的环形导风板靠近所述前出风板41的一侧与所述混合出风口45内周侧通过栅格板47连接。该结构保证出风结构4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出风口面积、提高风量。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导风板431为两个,所述栅格板47与所述混合出风口45垂直布置,所述栅格板47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矩形通孔471。该布置结构可以有效保证保证风洞44柜机外形的美观度且提高出风量。上述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后出风板42中部向内凹陷连接并连通最后端的所述环形导风板431形成风洞的后段,向前贯通出风部43连通所述混合出风口45形成所述风洞。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环形导风板431均包括大头端4311和小头端4312,所述小头端4312均靠近所述前出风板41的一侧。多个环形导风板形状可以相同,且多个环形导风板的小头端的面积从前侧至后侧依次减小。该结构有利于出风风道的出风口的风向混合出风口处流动,进而使得风洞前侧成负压以带动所述风洞后侧的风从后向风洞的前侧流动,出风风道的出风口的冷风与空气混合从出风口处流出,混合后的空气温度会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引风口5,所述引风口5设置在所述换热器2上方的所述机壳上,经引风口5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不经过换热器2直接进入所述出风结构4的出风风道。通过在在换热器上方的机壳1上设有引风口5,引风口5的风经过风轮组件3或者风轮组件3与机壳之间的间隙直接进入出风结构的出风风道内,提升引风风量。
具体地,所述机壳1包括底盘12和筒形进风板13,所述换热器2安装在所述底盘12上,所述筒形进风板13上对应换热器2的位置设有环形的进风口11,所述筒形进风板13固定在所述底盘12的周侧上,所述风轮组件3固定在所述筒形进风板13的上部,所述出风结构4通过支架9及密封圈10与所述筒形进风板13上端固定,所述引风口5在所述筒形进风板13上呈环形布置;该结构将引风口5布置成环形,可以使得进气流更加均匀。
更具体地,所述筒形进风板13包括密封连接的半圆形前进风板131和半圆形后进风板132,所述半圆形后进风板132上部的两侧端向内延伸有第一连接板6,所述风轮组件3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6固定连接。
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风轮组件3包括导风圈31及风轮结构32,所述导风圈31外侧设有第二连接板7,所述第一连接板6和所述第二连接板7上均具有螺栓孔,所述螺栓通过第一连接板6和第二连接板7将所述导风圈31与所述半圆形后进风板132固定连接;所述风轮结构32固定在所述导风圈31内的下部。具体地,所述风轮结构32包括风道壳321及风轮322,所述风道壳321内部形成贯通风道壳两端的风道,所述风轮322位于所述风道壳321内且与其连接成一体,所述风道壳321与所述导风圈31内侧固定连接。该结构所述风轮322位于所述风道壳321内且与其连接成一体,降低噪音,提高风量。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还包括前保温泡沫板48和后保温泡沫板49,所述前保温泡沫板48和后保温泡沫板49分别一一对应与前出风板41和后出风板42形状适配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顶”、“底”“内”、“外”、“垂直”、“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洞机柜,包括机壳、换热器、风轮组件、密封件及出风结构,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轮组件固定在所述机壳内侧的上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方;所述机壳上端通过密封件与所述出风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机壳上对应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进风经换热器换热后通过风轮组件进入所述出风结构,再通过出风结构出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前出风板、后出风板、出风部及风洞,所述前出风板上具有有混合出风口,所述出风部设在所述前出风板和所述后出风板之间且与所述前出风板和所述后出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洞贯穿所述后出风板及所述出风部并连通所述混合出风口;所述出风部靠近所述前出风板的一端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内周侧通过栅格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2至6个从前向后依次通过连接板连接的环形导风板,最后侧的环形导风板靠近所述后出风板的一侧与所述后出风板固定连接,相邻两环形导风板之间为所述出风口,最前端的环形导风板靠近所述前出风板的一侧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内周侧通过栅格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板为两个,所述栅格板与所述混合出风口垂直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出风板中部向内凹陷连接并连通最后端的所述环形导风板形成风洞的后段。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板均包括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小头端均靠近所述前出风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风口,所述引风口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上方的所述机壳上,经引风口进入机壳内的空气不经过换热器直接进入所述出风结构的出风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底盘和固定在所述底盘的周侧上的筒形进风板,所述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底盘上并位于筒形进风板内,所述筒形进风板上对应换热器的位置设有环形的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轮组件固定在所述筒形进风板内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进风板包括密封连接的半圆形前进风板和半圆形后进风板,所述半圆形后进风板上部的两侧端向内延伸有第一连接板,所述风轮组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组件包括导风圈及风轮结构,所述导风圈外侧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具有螺栓孔,所述螺栓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将所述导风圈与所述半圆形后进风板固定连接;所述风轮结构固定在所述导风圈内的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风洞机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保温泡沫板和后保温泡沫板,所述前保温泡沫板和后保温泡沫板分别对应与前出风板和后出风板形状适配并固定连接在内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27585.9U CN205957310U (zh) | 2016-08-02 | 2016-08-02 | 一种风洞机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27585.9U CN205957310U (zh) | 2016-08-02 | 2016-08-02 | 一种风洞机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57310U true CN205957310U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7973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827585.9U Active CN205957310U (zh) | 2016-08-02 | 2016-08-02 | 一种风洞机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57310U (zh) |
-
2016
- 2016-08-02 CN CN201620827585.9U patent/CN2059573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00092U (zh)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6287987B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204460621U (zh) | 引流部件及空调器 | |
CN106287948A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104864498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6196288A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103453641A (zh)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5091087A (zh)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6274183U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106225064A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106225063A (zh) |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 |
CN203857578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03857568U (zh)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
CN206222479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5505332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4848420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7676864A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202281315U (zh) | 上下出风空调器 | |
CN205860239U (zh) |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 |
CN205957311U (zh) | 一种风洞空调器 | |
CN205957310U (zh) | 一种风洞机柜 | |
CN105091118A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05091084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03857572U (zh) | 空调器 | |
CN203857569U (zh)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