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57064U -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57064U
CN205957064U CN201620911710.4U CN201620911710U CN205957064U CN 205957064 U CN205957064 U CN 205957064U CN 201620911710 U CN201620911710 U CN 201620911710U CN 205957064 U CN205957064 U CN 205957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ens
incidence
source module
lamp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117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佟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in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in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in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in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117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57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57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57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包括基座、光源、透镜及灯壳,灯壳包括入射面及出射面,入射面所在的平面与出射面所在的平面相交,光源设置于基座上并位于灯壳的入射面所在的一侧,透镜设置于光源与灯壳之间,透镜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在入光面上形成有透光凹槽,光源设置于透光凹槽内,在透光凹槽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从透光凹槽方向向出光面方向倾斜,透光凹槽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及第三入射面,第二入射面位于透光凹槽的底部,第一反射面、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第三入光面及第二反射面依次相连,第一入光面为向光源所在一侧凸出的曲面,第二入光面面向远离灯壳的出射面的一侧。

Description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领域,尤其是一种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器,平板灯具,尤其是以LED作为光源的平板灯具因其发光均匀、光线柔和、性能稳定及节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现有技术中,平板灯的出光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侧发光式,即光源发光方向与出光方向大致垂直,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面,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经过导光板对光线进行散射,散射后的光线从导光板射出,此种方式结构笨重,光学效率低;另一中是直下式,即光源发光方向与出光方向大致相同,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扩散板后,通过扩散板对光线进行扩散,扩散后的光线再从扩散板中射出,此种方式表面亮度的均匀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该光源模组能够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更柔和的表面亮度及更高的光学效率。
本实用新型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基座、光源、透镜及灯壳,所述灯壳包括入射面及出射面,所述入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出射面所在的平面相交,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位于所述灯壳的所述入射面所在的一侧,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灯壳之间,所述透镜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在所述入光面上形成有透光凹槽,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透光凹槽内,在所述透光凹槽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及所述第二反射面从所述透光凹槽方向向所述出光面方向倾斜,所述透光凹槽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及第三入射面,所述第二入射面位于所述透光凹槽的底部,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及所述第二反射面依次相连,所述第一入光面为向所述光源所在一侧凸出的曲面,所述第二入光面面向远离所述灯壳的出射面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光面及所述第三入光面均为自由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均为自由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出光面上设置有锯齿状的凸起及凹陷。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上靠近所述灯壳的出射面的一侧及远离所述灯壳的出射面的一侧均形成有卡合部,当所述透镜安装于所述光源模组上时,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基座与所述灯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LED,LED通过PCB板设置于基座上,并位于所述透光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包括多个LED,多个LED组成一个条状光源设置于PCB板上,所述透镜沿所述条状光源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设置于所述条状光源上。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为圆柱状,所述灯壳沿所述基座的周向环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多个LED组成的条状光源环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透镜为圆环状。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多个LED,多个LED组成多个条状光源,每一所述条状光源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透镜,所述透镜的长度与所述条状光源的长度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镜上入光面一侧依次形成第一反射面,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第三入射面及第二反射面,同时使第二入射面为向光源方向凸出的曲面,且面向远离灯壳出射面一侧,可以使光线均匀分散,且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灯壳,使光源模组能够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更柔和的表面亮度及更高的光学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发射面、第一入射面、第入射面及第二反射面设置成自由曲面,进一步地使光线均匀分散,且使更多地光线能够进入灯壳;通过将出光面设置成锯齿状,再一次使从透镜射出的光线能够更加地均匀分散。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透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基座及透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该光源模组能够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表面亮度分布柔和、光学效率高,且能够使射出的光线更加均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透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模组包括基座10、光源20、透镜30及灯壳40,灯壳40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包括入射面41及出射面42,灯壳40的入射面41所在的平面与出射面42所在的平面相交,即光源位于灯壳40的侧向,光源20设置于基座10上,并位于灯壳40入射面41所在的一侧,透镜30设置于光源20与灯壳40之间,灯壳40的内壁上形成有漫反射面。如图2的箭头所示,光源20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30后从灯壳40的入射面41进入灯壳40内,继而通过灯壳40的漫反射,再从灯壳40的出射面42射出。透镜30包括靠近壳体一侧的出光面31及靠近光源20一侧的入光面32,出光面31大致为平面,在入光面32上形成有透光凹槽33,光源20设置于透光凹槽33内,即光源20发出的光线通过透光凹槽33进入透镜30内部。在透光凹槽33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反射面321及第二反射面322,第一反射面321及第二反射面322均从透镜30的入光面32一侧向出光面31一侧倾斜。上述的透光凹槽3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入光面331、第二入光面332及第三入光面333,第二入光面332位于透光凹槽33的底部并连接于第一入光面331及第三入光面333之间,第一入光面331远离第二入光面332的一端与第一反射面321相连,第三入光面333远离第二入光面332的一端与第二反射面322相连,即如图2所示,在透镜30的入光面32上,第一反射面321、第一入光面331、第二入光面332、第三入光面333及第二反射面322从远离壳体出光面31的一侧至靠近壳体出光面31的一侧依次相连。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入光面332为向光源20所在的一侧凸出的曲面,第二入光面332与第一入光面331连接的一端距出光面31的距离大于第二入光面332与第三入光面333连接的一端距出光面31的距离,即第二入光面332面向远离灯壳40的出射面42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0发出的光线会通过第一入光面331、第二入光面332或第三入光面333进入透镜30中,当光线从第一入光面331进入透镜30时,光线会在第一入光面331上发生折射,使更多的光线向第一反射面321方向发生偏折,光线在第一反射面321上发生反射后穿过出光面31进入灯壳40,即第一入光面331与第一反射面321的配合能够在该方向上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灯壳40内,减少在该方向上光线的损失;同理,当光线从第三入光面333进入透镜30时,光线会在第三入光面333上发生折射,使更多的光线向第二反射面322方向发生偏折,光线在第二反射面322上发生反射后穿过出光面31进入灯壳40,即第三入光面333与第二反射面322的配合,能够在该方向上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灯壳40内;由于第二入光面332为向光源20所在的一侧凸出的曲面,且第二入光面332面向远离灯壳40出光面31的一侧,当光线从第二入光面332进入透镜30时,第二入光面332会对光线进行折射,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光线能够分散,使各束光线具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在整体上使更多的光线能够向灯壳40远离出射面42的一侧传播,从而射入灯壳40的内部。因此,通过透镜30的设置,能够使光线均匀分散,同时使更多的光线能够进入灯壳40内部,再通过灯壳40内表面的漫反射,使光线均匀地从灯壳40内射出。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源模组能够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更柔和的表面亮度及更高的光学效率。
为了使光源20射出的光线更加的分散,第一入光面331及第三入光面333可以为自由曲面,当光线穿过第一入光面331或第三入光面333时,不仅能够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其光线的传播方向也会变得分散。同样地,第一反射面321及第二反射面322也可以为自由曲面。当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321及第二反射面322进行反射时,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进一步地进行分散,因此,经过透镜30的光线可以更加分散且均匀地进入灯壳40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出光面31上可以设置有锯齿状的凸起及凹陷,当光线通过出光面31进入灯壳40内时,光线会再次进行分散。
为了便于安装透镜30,在透镜30上靠近灯壳40出射面42的一侧及远离灯壳40出射面42的一侧均形成有卡合部34,当透镜30安装于光源模组上时,卡合部34卡合于基座10与灯壳40之间。
图4为图1中基座及透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光源20可以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ED通过PCB(Printed CircuitBoard印刷线路板)板50设置于基座10上,并位于透光凹槽33内。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0可以为多个LED,多个LED组成一个条状光源设置于PCB板50上,透镜30沿条状光源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沿垂直于图1纸面的方向向内或向外延伸,并使条状光源设置于透光凹槽33内,在同一个沿垂直于条状光源长度方向的截面上,透光凹槽33内仅设置有一个LED。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0为圆柱状,灯壳40沿基座10的周向环设于基座10上,多个LED组成的条状光源环设于该基座10上,可以理解地,透镜30在长度方向上也呈圆环状。
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LED也可以组成多个条状光源,此时,每一条状光源上均设置有一个透镜30,该透镜30的长度与条状光源的长度相适应。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中,透镜30可以由玻璃或塑胶等透光性能较高的材料制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镜30上入光面32一侧依次形成第一反射面321,第一入射面41、第二入射面41、第三入射面41及第二反射面322,同时使第二入射面41为向光源20方向凸出的曲面,且面向远离灯壳40出射面42一侧,可以使光线均匀分散,且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灯壳40,使光源模组能够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更柔和的表面亮度及更高的光学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发射面、第一入射面41、第入射面41及第二反射面322设置成自由曲面,进一步地使光线均匀分散,且使更多地光线能够进入灯壳40;通过将出光面31设置成锯齿状,再一次使从透镜30射出的光线能够更加地均匀分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上述的光源模组,关于该灯具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基座(10)、光源(20)、透镜(30)及灯壳(40),所述灯壳(40)包括入射面(41)及出射面(42),所述入射面(4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出射面(42)所在的平面相交,所述光源(20)设置于所述基座(10)上并位于所述灯壳(40)上所述入射面(41)所在的一侧,所述透镜(30)设置于所述光源(20)与所述灯壳(40)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30)包括入光面(32)及出光面(31),在所述入光面(32)上形成有透光凹槽(33),所述光源(20)设置于所述透光凹槽(33)内,在所述透光凹槽(33)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反射面(321)及第二反射面(322),所述第一反射面(321)及所述第二反射面(322)从所述透光凹槽(33)方向向所述出光面(31)方向倾斜,所述透光凹槽(3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入光面(331)、第二入光面(332)及第三入光面(333),所述第二入光面(332)位于所述透光凹槽(33)的底部,所述第一反射面(321)、所述第一入光面(331)、所述第二入光面(332)、所述第三入光面(333)及所述第二反射面(322)依次相连,所述第一入光面(331)为向所述光源(20)所在一侧凸出的曲面,所述第二入光面(332)面向远离所述灯壳(40)的出射面(42)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331)及所述第三入光面(333)均为自由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321)及所述第二反射面(322)均为自由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31)上形成有锯齿状的凸起及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30)上靠近所述灯壳(40)的出射面(42)的一侧及远离所述灯壳(40)的出射面(42)的一侧均形成有卡合部(34),当所述透镜(30)安装于所述光源模组上时,所述卡合部(34)卡合于所述基座(10)与所述灯壳(4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为LED,LED通过PCB板(50)设置于基座(10)上,并位于所述透光凹槽(33)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包括多个LED,多个LED组成一个条状光源设置于PCB板(50)上,所述透镜(30)沿所述条状光源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设置于所述条状光源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0)为圆柱状,所述灯壳(40)沿所述基座(10)的周向环设于所述基座(10)上,所述多个LED组成的条状光源环设于所述基座(10)上,所述透镜(30)为圆环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为多个LED,多个LED组成多个条状光源,每一所述条状光源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透镜(30),所述透镜(30)的长度与所述条状光源的长度相适应。
10.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模组。
CN201620911710.4U 2016-08-19 2016-08-19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Active CN205957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11710.4U CN205957064U (zh) 2016-08-19 2016-08-19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11710.4U CN205957064U (zh) 2016-08-19 2016-08-19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57064U true CN205957064U (zh) 2017-02-15

Family

ID=5797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11710.4U Active CN205957064U (zh) 2016-08-19 2016-08-19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570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054A (zh) * 2016-08-19 2016-11-23 上海执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CN109915794A (zh) * 2019-04-09 2019-06-21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灯壳及灯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054A (zh) * 2016-08-19 2016-11-23 上海执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CN109915794A (zh) * 2019-04-09 2019-06-21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灯壳及灯具
CN109915794B (zh) * 2019-04-09 2024-04-26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灯壳及灯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0041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US9518705B2 (en) Lens and an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the lens
CN201137875Y (zh) 导光柱
TWM466278U (zh) 薄型化直下式led背光模組
WO2016074475A1 (zh) 照明装置
CN207895198U (zh) 背光模组和应用于背光模组的反射片
CN205957064U (zh)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CN106152054A (zh) 光源模组及具有该光源模组的灯具
CN104100876B (zh) 发光装置以及背光模块
CN103196097B (zh)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柱面透镜
US9140827B2 (en) Lens, LED light source unit having the lens and LED light source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unit
CN103104843B (zh) 照明装置
CN201434273Y (zh) 在非平面产生视觉上发光效果的装置
CN203533426U (zh) 新型led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CN201795430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的直下式导光板
CN105937749B (zh) 一种配光元件、光源组件以及照明设备
CN109027737B (zh) 一种透镜、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TWI414835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110032003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107640A (zh) 反射式显示设备
CN207394394U (zh) 照明模组
CN207394395U (zh) 照明模组
CN205842532U (zh) 一种配光元件、光源组件以及照明设备
CN101158773A (zh) 背光结构
KR20040021178A (ko) 면 광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