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54635U -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54635U
CN205954635U CN201520749983.9U CN201520749983U CN205954635U CN 205954635 U CN205954635 U CN 205954635U CN 201520749983 U CN201520749983 U CN 201520749983U CN 205954635 U CN205954635 U CN 205954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tressing force
support pil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bridle
profile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499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OUTH & EA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499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54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54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54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包括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包括支护桩、多个钢支座和预应力筋。支护桩竖直设置在待开挖基坑的一侧,多个钢支座自上而下设置在支护桩上,预应力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的下部。将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依次打入待开挖基坑的四周,多个钢支座均朝向待开挖基坑,在预应力支护单元的顶端设置冠梁,使预应力支护单元与冠梁形成整体;通过预应力筋施加拉力,将预应力预应力筋的上端锚固在冠梁上。预应力筋所受拉力的水平分量传递到支护结构,抵消了土体的部分土压力,提高了支护强度,减小了支护桩的变形;另外,支护结构可以回收再次利用,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深基坑围护时,现有的围护桩通常采用钻孔灌注桩或沉管灌注桩,并且均采取现场浇筑的施工方法。如申请号201420330061.X,发明名称为现浇式体外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桩及支护桩墙的实用新型专利,包括钢管、在所述钢管内部现浇而成的混凝土层和设置在所述钢管上的多根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沿钢管的轴线方向设置,包括顶段、中间段和底段,所述中间段位于钢管外侧,顶段和底段贯穿钢管管壁进入钢管内侧,所述钢管的上端开口,底端上具有一封闭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具有前述混凝土桩的支护桩墙。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现浇式体外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桩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能够更好的对桩体进行约束,提供抗拉力,有效的限制了支护桩墙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另外,可现场制作,节省运输成本,在保证基坑支护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且施工方便。但是所述现浇式桩必须在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方可开挖基槽,施工效率较低。
申请号201420720609.1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内部具有至少一根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包括靠近桩体底端的自锚固粘结段和靠近桩体顶端的非粘结段,所述非粘结段外部包覆有一预埋软管,所述预埋软管底端与预应力筋之间扎紧连接,所述预应力筋和预埋软管均向上穿出混凝土桩体,所述预应力筋底端延伸至混凝土桩体底部。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自锚固粘结段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来提供预应力施加过程中的锚固力,不需要安装锚固端锚具即可进行预应力施加,比较方便。该实用新型通过施加预应力提高了支护桩的本身的强度,但是随着基坑的开挖,支护桩所受土体的压力逐步增大,为防止基坑侧壁土体变形过大,影响支护结构稳定性,需要设置多道支撑,施工较繁琐,且工程造价高。
申请号201420339975.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H形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桩,桩身横截面形式采用传统的“H”形结构,多根桩排列则可以拼接成连续的格构式整体结构。桩的每一侧有两个接合点,分别为凹槽和凸槽,桩与桩之间拼接时凹凸槽咬合。本实用新型参考钢结构中的H型钢,加上预应力薄壁结构,引入到混凝土支护桩中,加大翼缘的支挡宽度,同时也提高了截面的惯性矩和刚度,具有支护强度高、施工效率高、占地少等综合优势。但是该种混凝土桩不能回收重复利用、成本高,且操作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申请号201420639760.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预应力技术的可回收预应力筋异形支护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内部具有至少一个预埋管,所述预埋管呈U字形,所述预埋管的底部折弯处位于混凝土桩体底部,所述预埋管的两个端部穿出混凝土桩体的顶部,所述预埋管中配设有U字形预应力预应力筋。通过上述方案在桩体完成主要目的后,释放掉张拉端预应力,通过机械力可以轻易地拉出预应力筋,达到回收的目的。
但是该种支护桩存在以下缺点:1)、只能回收预应力筋,而支护桩本身在完成基础施工后并不具有回收价值;2)、随着基坑的开挖,支护结构所受土体的压力逐步增大,为防止基坑侧壁土体变形过大,影响支护结构稳定性,需要设置一道或多道支撑,施工较繁琐,且工程造价高。若能对支护结构施加预应力,使其产生向坑外的应力,抵消部分土压力,则支护结构所受外力将会显著降低,达到减少布置支撑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差、不能回收再利用以及支撑工序繁琐、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包括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和冠梁,所述冠梁设置在预应力支护单元的上端,且将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固定在一起。
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包括支护桩、多个钢支座和预应力筋,所述支护桩为H型钢;所述钢支座自上而下垂直设置在支护桩上,且钢支座设置于支护桩朝向基坑中心的一侧,所述钢支座的长度自上而下先递增后递减,所有钢支座的端部均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钢支座为H型钢;所述预应力筋依次通过所有钢支座上的限位装置,预应力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的下部,另一端锚固于支护桩上端的冠梁上,所述预应力筋在钢支座支撑下呈拱形。通过设置限位装置使得每根预应力筋在施加预应力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涉,保证整个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所述钢支座为H型钢。所述H型钢翼缘宽、侧向刚度大、抗弯能力强,防止在施加预应力过程中钢支座变形,提高了整个支护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个支护桩上设置有三个或五或七个钢支座。每个支护桩上相邻钢支座的间距为1-3m。所述位于支护桩高度方向中间位置的钢支座长度为0.5-0.9m。所述支护桩的长度为15m-30m。根据待开挖基坑的地质资料、基坑设计深度及周边环境确定支护桩长度、间距和支撑结构布置等,基坑设计深度越深支护桩的长度越长,钢支座的数量越多,最长钢支座的长度越长。
进一步改进,根据待开挖基坑的地质资料,确定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预应力筋的数量,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预应力筋的数量为3-5根,基坑设计深度越深,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预应力筋的数量越多。
进一步改进,所述每个支护桩上的多个钢支座自上而下等间距设置,增加预应力支护单元的刚度。
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装置与预应力筋相接触的表面为弧形,减小预应力筋与限位装置的摩擦,减小磨损、提高预应力筋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改进,所述钢支座通过焊接与支护桩连接,增加钢支座与支护桩的连接强度,保证整个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护桩和钢支座的H型钢的腹板上设置有多个加劲肋板,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一种利用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进行支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制预应力支护单元:根据待开挖基坑的设计深度,选定支护桩的长度和每个支护桩上钢支座的数量以及相邻钢支座的间距,支护桩的长度为1.4-2.0倍基坑深度,每个支护桩上钢支座为三个或五个或七个,每个支护桩上相邻钢支座的间距为1-3m,在上述范围内,且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随着基坑设计深度增加支护桩的长度增加、每个支护桩上的钢支座的数量增加,将选定的支护桩和钢支座固定连接,预应力筋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的下部,预应力筋的另一端依次通过所有钢支座上的限位装置。
步骤二、打桩:利用打桩设备将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依次打入待开挖基坑的四周,支护桩设置钢支座的一侧朝向基坑中心,相邻支护桩的间距为0.8-1.6m,再次范围内,且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随着基坑设计深度增加相邻支护桩的间距减小。支护桩的下端深入待开挖基坑坑底以下,保证了在施加预应力时,基坑底部土体对支护桩下端支撑作用,提高了支护桩的稳定性。
步骤三、设置冠梁:在预应力支护单元的顶端设置冠梁,通过冠梁将所有预应力支护单元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所有预应力支护单元与冠梁形成一个整体,保证了整个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步骤四、施加预应力:通过预应力施加装置对预应力筋施加拉力,保证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的多根预应力筋受到相同的拉力,将预应力预应力筋的上端锚固在冠梁上。
步骤五、基坑开挖:进行基坑开挖,并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步提高预应力筋预应力,基坑开挖到坑底时,将预应力预应力筋上端锚固在冠梁上。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侧壁土体的侧压力增大,则需要逐步提高预应力筋预应力以抵抗基坑土体的侧压力。
步骤六、进行地下结构施工。
步骤七、支护单元回收:地下结构施工完毕后回填土方,拆除支撑结构,然后依次释放预应力筋预应力、拆除冠梁、利用拔桩设备回收预应力支护单元。
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三完成以后在冠梁朝向基坑中心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支撑结构。当基坑为单面支护时,支撑结构的另一端支撑在基坑另一面的土体上;当基坑为双面支护或三面支护或四面支护时,支撑结构的另一端支撑在基坑另一面的冠梁上,通过设置支撑结构抵抗基坑两侧土体的侧压力,进一步提高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
因为每个支护桩上的多个钢支座的长度自上而下先递增后递减,预应力筋受力张紧后呈弧形,则预应力筋所受拉力的水平分量施加给支护桩,相当于支护桩对基坑侧壁土体施加向外的推力,很好的抵抗了土体的侧压力,减少了支撑结构的数量,节约成本。且随着最长钢支座的长度越长,预应力筋与支护桩的夹角越大,则预应力筋所受拉力的水平分量越大,对基坑侧壁土体的抵抗力越大。另外,由于每个支护桩上设置有多个钢支座,使得支护桩本身的强度得到提高,能够有效的防止支护桩因为施加预应力或土体的侧压力而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通过对支护桩设置钢支座和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受力张紧后呈弧形,则预应力筋所受拉力的水平分量施加给支护桩,相当于支护桩对基坑侧壁土体施加向外的推力,则抵抗了土体的侧压力,提高了支护强度。
2、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通过对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来抵抗基坑侧壁土体的侧压力,减少了支撑的数量。
3、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支护桩为H型钢或钢板桩,钢支座为H型钢,H型钢翼缘宽、侧向刚度大、抗弯能力强,防止在施加预应力过程中钢支座变形,提高了整个支护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限位装置与预应力预应力筋相接触的表面为弧形曲面,减小预应力筋与限位装置的摩擦,减小磨损、提高预应力筋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根据待开挖基坑的地质资料、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确定支护桩的长度、钢支座的数量、钢支座的长度以及钢支座的间距,操作方便。
6、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支护单元的钢桩、钢支座、预应力筋及预应力筋与支护桩底部的锚固均可以在工厂预制、组装,运至现场可直接打入,使用完成后可以回收,重复利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含三个钢支座的示意图。
图2是钢支座的侧视图。
图3是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含五个钢支座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含七个钢支座的示意图。
图6是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含三个钢支座和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包括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所述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通过固定在其上端的冠梁2连在一起,冠梁2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结构6。所述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包括支护桩1、多个钢支座3和预应力筋4,支护桩1竖直设置在待开挖基坑的一侧,支护桩1的下端深入基坑坑底以下,支护桩1为H型钢或钢板桩,钢支座3为H型钢;所述多个钢支座3自上而下垂直设置在支护桩1上,多个钢支座3均朝向待开挖基坑,多个钢支座3的长度自上而下先递增后递减;所述多个钢支座3的端部均设置有限位装置5;预应力筋4依次通过所有钢支座3上的限位装置5,预应力筋4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的下部,另一端紧固于支护桩1上端的冠梁2上。
利用上述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待开挖基坑的地质资料、挖深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支护桩1的长度、钢支座3的数量、钢支座3的长度以及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相邻钢支座3的间距,将预应力筋4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的下部,预应力筋的另一端依次通过所有钢支座3上的限位装置5,预制预应力支护单元。
步骤二、利用打桩设备将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依次打入待开挖基坑的四周,支护桩1设置钢支座3的一侧朝向基坑中心;支护桩1的下端深入基坑坑底以下,保证对预应力筋4施加预应力时,基坑底部土体对支护桩1下端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支护桩1的稳定性。
步骤三、在预应力支护单元的顶端设置冠梁2,通过冠梁2将所有预应力支护单元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所有预应力支护单元与冠梁2形成一个整体,保证了整个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步骤四、通过预应力施加装置对预应力筋4施加预应力,张拉预应力筋4,保证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的多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受到相同的拉力,将预应力预应力筋4的上端锚固在冠梁2上。
步骤五、进行基坑开挖,并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步提高预应力筋4的预应力,基坑开挖到坑底时,将预应力预应力筋4上端锚固在冠梁上。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侧壁土体的侧压力增大,则需要逐步提高预应力筋4预应力以抵抗基坑土体的侧压力。
步骤六、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底板、侧墙、中板、顶板、换撑、地下防水等施工。
步骤七、回填支护桩1与地下室外墙孔隙间的土方,然后依次释放预应力筋4的预应力、拆除冠梁2、回收支护结构。对支护结构进行回收以便再次利用,节约成本。
每个支护桩1上的多个钢支座3的长度自上而下先递增后递减,预应力筋4受力张紧后呈弧形,则预应力预应力筋4将所受拉力的水平分量施加给支护桩1,相当于支护桩1对基坑侧壁土体施加向外的推力,很好的抵抗了土体的侧压力,减少了支撑结构6的数量,节约成本。另外,由于每个支护桩1上设置有多个钢支座3,使得支护桩1本身的强度得到提高,能够有效的防止支护桩1因为施加预应力或土体的侧压力而变形。
实施例一:
根据待开挖基坑的地质资料、设计深度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支护桩1的长度、钢支座3的数量、钢支座3的长度以及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相邻钢支座3的间距,将预应力筋4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的下部,预应力筋的另一端依次通过所有钢支座3上的限位装置5,预制预应力支护单元。
如图1所示,所述支护桩1的长度为15m,基坑开挖深度10m,相邻支护桩1间距为1.6m,每个支护桩1上设置有三个钢支座3,每个支护桩1上相邻钢支座3间距的最大值为3m,最小值为1m,最长的钢支座3长度为0.5m,所述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设置有三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每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的公称直径为15.2mm,支护桩1深入坑底以下5m。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所述支护桩1的长度为18m,基坑开挖深度12m,相邻支护桩1间距为1.2m每个支护桩1上设置有五个钢支座3,每个支护桩1上相邻钢支座3间距的最大值为3m,最小值为1m,最长的钢支座3长度为0.7m,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设置有四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每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的公称直径为15.2mm,支护桩1深入坑底以下6m。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所述支护桩1的长度为30m,基坑开挖深度15m,相邻支护桩1间距为0.8m,每个支护桩1上设置有七个钢支座3,每个支护桩1上相邻钢支座3间距的最大值为3m,最小值为1m,最长的钢支座3长度为0.9m,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上设置有五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每根预应力预应力筋4的公称直径为15.2mm,支护桩1深入坑底以下15m。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冠梁2朝向基坑中心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支撑结构6,基坑为四面支护,支撑结构6的另一端支撑在基坑另一面的冠梁2上,通过设置支撑结构6抵抗基坑两侧土体的侧压力,进一步提高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其他结构或步骤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Claims (8)

1.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和冠梁(2),所述冠梁(2)设置在预应力支护单元的上端,且将多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固连在一起;
所述每个预应力支护单元包括:
支护桩(1),所述支护桩(1)为H型钢;
至少三个钢支座(3),所述钢支座(3)自上而下垂直设置在支护桩(1)上,钢支座(3)设置于支护桩(1)朝向基坑中心的一侧,且钢支座(3)的长度自上而下先递增后递减,所有钢支座(3)的端部均设置有限位装置(5),所述钢支座(3)为H型钢;
预应力筋(4),所述预应力筋(4)依次通过所有钢支座(3)上的限位装置(5),预应力筋(4)的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的下部,另一端锚固于支护桩(1)上端的冠梁(2)上,所述预应力筋(4)在钢支座(3)支撑下呈拱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支护桩(1)上设置有三个或五个或七个钢支座(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支护桩(1)上相邻钢支座(3)的间距为1-3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支护桩(1)上最长钢支座(3)的长度为0.5-0.9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5)与预应力筋(4)相接触的表面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支座(3)通过焊接与支护桩(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的长度为15m-30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和钢支座(3)的H型钢的腹板上设置有加劲肋板。
CN201520749983.9U 2015-09-25 2015-09-25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Active CN205954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49983.9U CN205954635U (zh) 2015-09-25 2015-09-25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49983.9U CN205954635U (zh) 2015-09-25 2015-09-25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54635U true CN205954635U (zh) 2017-02-15

Family

ID=57966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49983.9U Active CN205954635U (zh) 2015-09-25 2015-09-25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546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6450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预应力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6450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预应力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8334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to reinforce excavation walls
CN106522236A (zh) 基坑支护的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777802A (zh) 深基坑高低跨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954636U (zh) 一种预应力钢板桩支护结构
CN210712863U (zh) 一种基坑围护结构
CN105256809B (zh) 一种利用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进行支护的施工方法
CN212248295U (zh) 一种既有桩增设预应力锚索的组合抗滑结构
CN205954635U (zh) 一种预应力h型钢支护结构
CN105133623B (zh) 一种利用预应力钢板桩支护结构进行支护的施工方法
KR102555541B1 (ko) 깊은 굴착의 단계별 지보를 위한 가이드브라켓과 지반앵커를 이용한 흙막이 가시설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CN215977295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109653191A (zh) 装配式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358029U (zh) 一种用于缆索吊机的隧道式锚碇结构
CN113090066A (zh) 一种既有建筑新增出入口及电梯井的施工方法
CN211871179U (zh) 一种拱桥缆索吊机桩梁式锚碇结构
CN210368935U (zh) 一种微型桩结构、冠梁结构及微型桩基坑支护体系
CN109056717B (zh) 一种无撑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1827316A (zh) 一种既有桩增设预应力锚索的组合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20768098U (zh) 一种基坑转换支撑结构
CN216920296U (zh) 一种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围护桩
CN111503373A (zh) 一种地下管线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6876529B (zh) 一种用于深大基坑的中心式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
CN206233244U (zh) 基坑的支护结构
CN108589738A (zh) 半重力坝式基坑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7629966U (zh) 一种临地铁的大跨度半逆作法基坑内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