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9292U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09292U CN205909292U CN201620686154.5U CN201620686154U CN205909292U CN 205909292 U CN205909292 U CN 205909292U CN 201620686154 U CN201620686154 U CN 201620686154U CN 205909292 U CN205909292 U CN 2059092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charging ram
- chamber
- air inlet
- energy consum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炉体、热风发生机构、第一进料机构、第二进料机构、第一抽气机构、第二抽气机构,第一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管体、第一推料杆和第一驱动机构,第一推料杆设置在第一进料管体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进料管体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推料杆外侧设有第一螺旋叶片,第一推料杆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二进料机构包括第二进料管体、第二推料杆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二推料杆设置在第二进料管体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二进料管体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推料杆外侧设有第二螺旋叶片,第二推料杆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壁螺旋布置有导热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对污泥处理效果好,充分利用能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固体废物污泥产生量急剧增加,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处置已十分重要。目前污泥的处理主要有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两种方式。由于在填埋处理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条件要求苛刻,处理不好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污泥焚烧处理具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显著优点。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干化焚烧方法投资大,设备复杂、焚烧效率普遍偏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炉体、用于向炉体内输送热风的热风发生机构、用于向炉体内输送污泥的第一进料机构和第二进料机构、第一抽气机构、第二抽气机构,其中:
炉体具有燃烧腔,炉体上设有与燃烧腔相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热风发生机构与进风口连接;
第一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管体、第一推料杆和第一驱动机构,第一进料管体设置在燃烧腔内,第一进料管体上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且第一进料口位于炉体外侧;第一推料杆设置在第一进料管体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进料管体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推料杆外侧设有第一螺旋叶片,第一推料杆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一推料杆靠近第一进料口一端设有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出气口,第一推料杆靠近第一出料口一端设有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气口;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推料杆连接并驱动第一推料杆转动;
第二进料机构包括第二进料管体、第二推料杆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二进料管体设置在燃烧腔内,第二进料管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且第二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接通;第二推料杆设置在第二进料管体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二进料管体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推料杆外侧设有第二螺旋叶片,第二推料杆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内壁螺旋布置有导热槽,第二推料杆靠近第二出料口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第二推料杆靠近第二进料口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推料杆连接并驱动第二推料杆转动;
第一抽气机构与第一出气口连接,第二抽气机构与第二出气口连接。
优选的,导热槽的螺旋间距从第二进气口朝向第二出气口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的,第一通道的内壁沿其轴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环形凹槽,且从第一进气口朝向第一出气口方向,环形凹槽的槽深逐渐增大。
优选的,第一螺旋叶片的螺旋间距从第一出气口朝向第一进气口方向逐渐减小,第一螺旋叶片的螺旋直径从第一出气口朝向第一进气口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的,第二螺旋叶片的螺旋间距从第二出气口朝向第二进气口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螺旋叶片的螺旋直径从第二出气口朝向第二进气口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的,第一推料杆与第一进料管体同轴设置且第一推料杆的长度小于第一进料管体的长度。
优选的,第二推料杆与第二进料管体同轴设置且第二推料杆的长度大于第一进料管体的长度。
优选的,燃烧腔内设有n个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隔墙,其中:n为整数且n≥1,隔墙竖直设置,多个隔墙将燃烧腔分隔成第一腔、第二腔、…、第n+1腔,进风口与第一腔连通,出风口与第n+1腔连通,隔墙上均设有通风孔且任意相邻的两个隔墙上的通风孔均错开布置。
优选的,第二出料口位于第一腔上方,第一腔内位于第二出料口下方位置设有炉排。
优选的,第一腔内位于炉排下方位置并排设有多个锥形储渣腔,锥形储渣腔两端均设有出渣口,各锥形储渣腔的底部设有双螺旋出渣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炉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设置热风发生机构向炉体的燃烧腔内通入热风,对燃烧腔进行预热,最后热风从出风口排出,进料机构向燃烧腔内进料,污泥在第一进料管体、第二进料管体内通过热交换进行预热,当污泥从第二出料口排出时达到燃烧点,并在燃烧腔内充分燃烧,污泥燃烧产生的热量对燃烧腔和污泥进行预热,通过热风发生机构向燃烧腔内通入一段时间热风后,燃烧腔内会达到热量自给自足状态,无需再通入热风,降低了能量消耗。本实用新型污泥在预热时,污泥中的水分会散发掉,并沿着进料方向移动至第一进气口处,通过在第一推料杆内设置第一通道,通过第一抽气机构在第一出气口进行抽气,可以快速将污泥在预热时散发掉的水汽完全抽走,同时水汽携带的热量可以对第一进料管体内的污泥进一步加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预热效果且又避免水汽对污泥燃烧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推料杆内设置第二通道,通过第二抽气机构在第二出气口进行抽气,将燃烧腔内的高温气体抽进第二通道,高温气体在第二通道内对第二进料管体内的污泥进行加热,在第二通道内壁螺旋布置有导热槽,增大了高温气体与第二推料杆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污泥的加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进料时对污泥进行预热,预热效果好,污泥能充分燃烧,对污泥处理效果好,充分利用能源,降低了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一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二转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炉体10、热风发生机构20、用于向炉体10内输送污泥的第一进料机构和第二进料机构、第一抽气机构50、第二抽气机构60和炉排70,其中:
炉体10具有燃烧腔,炉体10上设有与燃烧腔相通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燃烧腔内设有n个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隔墙80,其中:n为整数且n≥1,隔墙80竖直设置,多个隔墙80将燃烧腔分隔成第一腔103、第二腔104、…、第n+1腔,进风口101与第一腔103连通,出风口102与第n+1腔连通,隔墙80上均设有通风孔且任意相邻的两个隔墙80上的通风孔均错开布置。热风发生机构20与进风口101连接,用于向炉体10内输送热风。在燃烧腔内设置多个隔墙80,隔墙80将燃烧腔分隔成第一腔103、第二腔104、…、第n+1腔,在热风发生机构20向燃烧腔内通入热风时,延长了热风在燃烧腔内的停留时间,预热效果好。
第一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管体301、第一推料杆302和第一驱动机构310,第一进料管体301设置在燃烧腔内,第一进料管体301上设有第一进料口303和第一出料口304且第一进料口303位于炉体10外侧。第一推料杆302设置在第一进料管体301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进料管体301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推料杆302外侧设有第一螺旋叶片305,第一推料杆302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306,第一推料杆302靠近第一进料口303一端设有与第一通道306连通的第一出气口307,第一推料杆302靠近第一出料口304一端设有与第一通道306连通的第一进气口308;第一通道306的内壁沿其轴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环形凹槽309,且从第一进气口308朝向第一出气口307方向,环形凹槽309的槽深逐渐增大;第一驱动机构310与第一推料杆302连接并驱动第一推料杆302转动。
第二进料机构包括第二进料管体401、第二推料杆402和第二驱动机构410,第二进料管体401设置在燃烧腔内,第二进料管体401上设有第二进料口403和第二出料口404,第二进料口403与第一出料口304接通,第二出料口404位于第一腔103上方。第二推料杆402设置在第二进料管体401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二进料管体401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推料杆402外侧设有第二螺旋叶片405,第二推料杆402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道406,第二通道406内壁螺旋布置有导热槽407,第二推料杆402靠近第二出料口404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408,第二推料杆402靠近第二进料口403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409,导热槽407的螺旋间距从第二进气口408朝向第二出气口409方向逐渐减小;第二驱动机构410与第二推料杆402连接并驱动第二推料杆402转动。
第一抽气机构50与第一出气口307连接,第二抽气机构60与第二出气口409连接。
本实施例中,炉排70设置在第一腔103内且位于第二出料口404下方,第一腔103内位于炉排70下方位置并排设有多个锥形储渣腔105,锥形储渣腔105两端均设有出渣口,各锥形储渣腔105的底部设有双螺旋出渣机构106。及时将污泥燃烧后产生的炉渣排走。
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叶片305的螺旋间距从第一出气口307朝向第一进气口308方向逐渐减小,第一螺旋叶片305的螺旋直径从第一出气口307朝向第一进气口308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螺旋叶片405的螺旋间距从第二出气口409朝向第二进气口408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螺旋叶片405的螺旋直径从第二出气口409朝向第二进气口408方向逐渐减小。通过以上设计,能够快速均匀进料,避免污泥在第一进料管体301、第二进料管体401内堆积,造成堵塞。
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料杆302与第一进料管体301同轴设置且第一推料杆302的长度小于第一进料管体301的长度。第二推料杆402与第二进料管体401同轴设置且第二推料杆402的长度大于第一进料管体301的长度。第一推料杆302的长度小于第一进料管体301的长度,当污泥移动至第一出料口304就掉进第二进料管体401内,不会在第一出料口304处堆积,造成堵塞;第二推料杆402的长度大于第一进料管体301的长度,有利于将高温气体抽入第二通道406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炉体1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通过设置热风发生机构20向炉体10的燃烧腔内通入热风,对燃烧腔进行预热,最后热风从出风口102排出,进料机构向燃烧腔内进料,污泥在第一进料管体301、第二进料管体401内通过热交换进行预热,当污泥从第二出料口404排出时达到燃烧点,并在燃烧腔内充分燃烧,污泥燃烧产生的热量对燃烧腔和污泥进行预热,通过热风发生机构20向燃烧腔内通入一段时间热风后,燃烧腔内会达到热量自给自足状态,无需再通入热风,降低了能量消耗。本实用新型污泥在预热时,污泥中的水分会散发掉,并沿着进料方向移动至第一进气口308处,通过在第一推料杆302内设置第一通道306,通过第一抽气机构50在第一出气口307进行抽气,可以快速将污泥在预热时散发掉的水汽完全抽走,同时水汽携带的热量可以对第一进料管体301内的污泥进一步加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预热效果且又避免水汽对污泥燃烧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推料杆4023内设置第二通道406,通过第二抽气机构60在第二出气口409进行抽气,将燃烧腔内的高温气体抽进第二通道406,高温气体在第二通道406内对第二进料管体401内的污泥进行加热,在第二通道406内壁螺旋布置有导热槽407,增大了高温气体与第二推料杆402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污泥的加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进料时对污泥进行预热,预热效果好,污泥能充分燃烧,对污泥处理效果好,充分利用能源,降低了能量消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0)、用于向炉体(10)内输送热风的热风发生机构(20)、用于向炉体(10)内输送污泥的第一进料机构和第二进料机构、第一抽气机构(50)、第二抽气机构(60),其中:
炉体(10)具有燃烧腔,炉体(10)上设有与燃烧腔相通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热风发生机构(20)与进风口(101)连接;
第一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管体(301)、第一推料杆(302)和第一驱动机构(310),第一进料管体(301)设置在燃烧腔内,第一进料管体(301)上设有第一进料口(303)和第一出料口(304)且第一进料口(303)位于炉体(10)外侧;第一推料杆(302)设置在第一进料管体(301)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进料管体(301)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推料杆(302)外侧设有第一螺旋叶片(305),第一推料杆(302)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306),第一推料杆(302)靠近第一进料口(303)一端设有与第一通道(306)连通的第一出气口(307),第一推料杆(302)靠近第一出料口(304)一端设有与第一通道(306)连通的第一进气口(308);第一驱动机构(310)与第一推料杆(302)连接并驱动第一推料杆(302)转动;
第二进料机构包括第二进料管体(401)、第二推料杆(402)和第二驱动机构(410),第二进料管体(401)设置在燃烧腔内,第二进料管体(401)上设有第二进料口(403)和第二出料口(404)且第二进料口(403)与第一出料口(304)接通;第二推料杆(402)设置在第二进料管体(401)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二进料管体(401)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推料杆(402)外侧设有第二螺旋叶片(405),第二推料杆(402)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道(406),第二通道(406)内壁螺旋布置有导热槽(407),第二推料杆(402)靠近第二出料口(404)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408),第二推料杆(402)靠近第二进料口(403)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409);第二驱动机构(410)与第二推料杆(402)连接并驱动第二推料杆(402)转动;
第一抽气机构(50)与第一出气口(307)连接,第二抽气机构(60)与第二出气口(40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槽(407)的螺旋间距从第二进气口(408)朝向第二出气口(409)方向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306)的内壁沿其轴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环形凹槽(309),且从第一进气口(308)朝向第一出气口(307)方向,环形凹槽(309)的槽深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叶片(305)的螺旋间距从第一出气口(307)朝向第一进气口(308)方向逐渐减小,第一螺旋叶片(305)的螺旋直径从第一出气口(307)朝向第一进气口(308)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螺旋叶片(405)的螺旋间距从第二出气口(409)朝向第二进气口(408)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螺旋叶片(405)的螺旋直径从第二出气口(409)朝向第二进气口(408)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推料杆(302)与第一进料管体(301)同轴设置且第一推料杆(302)的长度小于第一进料管体(301)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推料杆(402)与第二进料管体(401)同轴设置且第二推料杆(402)的长度大于第一进料管体(301)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燃烧腔内设有n个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隔墙(80),其中:n为整数且n≥1,隔墙(80)竖直设置,多个隔墙(80)将燃烧腔分隔成第一腔(103)、第二腔(104)、…、第n+1腔,进风口(101)与第一腔(103)连通,出风口(102)与第n+1腔连通,隔墙(80)上均设有通风孔且任意相邻的两个隔墙(80)上的通风孔均错开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出料口(404)位于第一腔(103)上方,第一腔(103)内位于第二出料口(404)下方位置设有炉排(7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腔(103)内位于炉排(70)下方位置并排设有多个锥形储渣腔(105),锥形储渣腔(105)两端均设有出渣口,各锥形储渣腔(105)的底部设有双螺旋出渣机构(10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6154.5U CN205909292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86154.5U CN205909292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09292U true CN205909292U (zh) | 2017-01-25 |
Family
ID=57813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8615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09292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0929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6300A (zh) * | 2016-06-30 | 2016-10-12 |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20686154.5U patent/CN20590929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6300A (zh) * | 2016-06-30 | 2016-10-12 |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CN106016300B (zh) * | 2016-06-30 | 2018-12-07 |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14812A (zh) | 污泥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
CN105805765B (zh) | 一种污泥热解焚烧炉 | |
CN205909292U (zh)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
CN205909288U (zh) | 一种高效快速处理污泥的设备 | |
CN105565315B (zh) | 内辐射热式活性炭生产装置 | |
CN103615712A (zh) | 大型生物质气化炉燃烧器 | |
CN205909290U (zh) | 一种污泥高效节能处理装置 | |
CN103742919B (zh) | 一种太阳能垃圾焚烧炉系统 | |
CN205527771U (zh) | 内辐射热式活性炭生产装置 | |
CN205907152U (zh) | 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 | |
CN205909293U (zh) | 一种污泥充分燃烧处理装置 | |
CN205909298U (zh) | 一种节能型污泥处理装置 | |
CN106051788B (zh) | 一种污泥充分燃烧处理装置 | |
CN107228383A (zh) | 一种高效生物质能炉灶 | |
CN105805756B (zh) | 垃圾环保高效热解装置 | |
CN106016300B (zh) | 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污泥处理装置 | |
CN105972616B (zh) | 一种污泥节能处理装置 | |
CN206430132U (zh) | 一种辅热型双炉体垃圾燃烧系统 | |
CN205909303U (zh) | 一种节能环保污泥快速处理装置 | |
CN106801873B (zh) | 一种高效率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 |
CN107420911B (zh) | 一种热值适应范围广的垃圾焚烧装置及方法 | |
CN206430131U (zh) | 一种垃圾分仓高效处理装置 | |
CN201801490U (zh) | 高温反应釜 | |
CN205619278U (zh) | 一种便于排渣的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 |
CN206430123U (zh) | 一种高效率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2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