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6590U -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06590U
CN205906590U CN201620752489.2U CN201620752489U CN205906590U CN 205906590 U CN205906590 U CN 205906590U CN 201620752489 U CN201620752489 U CN 201620752489U CN 205906590 U CN205906590 U CN 205906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der
lifting device
shift fork
support arm
tens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524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登华
李刚
张洋
宋毅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fting and conveying machiner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ATERIALS HANDL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ATERIALS HANDLING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ATERIALS HANDL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6207524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065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06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065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n Conve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挂索道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包括:能够将吊具从地下运输至地面上的环形链条式的运输组件;与所述运输组件的第一端相啮合的主动链轮;与所述运输组件的第二端相啮合的从动链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链轮上且能调节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之间的中心距的张紧组件。该提升装置具有可实现大中心距调节、传动效率高、传动平稳的优点,以及还具有能够消除由于运输的路线长使得链条的挠度增大的影响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挂索道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吊具通常位于地面上,但随着吊具数量的不断增多,其占用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大。因而,当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在地面上建设吊具时,就需将吊具建设在地下。基于这样的考虑,需有专门的运输装置来将吊具运输到地面上。现有的运输装置通常采用链传动的方式来实现动力的传递,以将吊具运输到地面上。但由于运输的线路较长,因而,现有的运输装置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链条往往会发生下挠的现象,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地将吊具运输到地面上的问题。
另外,在脱挂索道地下车库的运输设备中,对于链条传动的张紧通常采用的方法分别为调节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之间的中心距和将现有的张紧装置安装在链条的松边上,从而实现对链条的松边的张紧,或者通过采用拆除链节的方法来实现对链条的张紧。然而,通过将现有的张紧装置应用在运输设备中,以防止链条的松动时,往往会产生与其他部件相干涉的问题。另外,通过拆除链节来实现对链条的张紧的操作又相对复杂。
基于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分析,需设计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准确且灵活地完成对链传动的张紧的问题,以及还解决了由于运输装置的运输线路较长而使得链条容易发生下挠的现象,从而造成无法顺利地将吊具运输到地面上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包括:能够将吊具从地下运输至地面上的环形链条式的运输组件;与所述运输组件的第一端相啮合的主动链轮;与所述运输组件的第二端相啮合的从动链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链轮上且能调节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之间的中心距的张紧组件。
其中,所述张紧组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呈对称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内部均构造为中空结构。
其中,所述从动链轮包括中心轮轴,所述中心轮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内部,所述中心轮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内部。
其中,所述张紧组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内的第一张紧构件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内的第二张紧构件,所述第一张紧构件和所述第二张紧构件均能使所述从动链轮朝远离所述主动链轮的方向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张紧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第一端部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并朝向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一导向杆。
其中,所述第一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的右侧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
其中,所述第一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的左侧的第三紧固件和第一防松件,其中,所述第一防松件紧邻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的左侧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张紧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一端部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导向杆。
其中,所述第二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右侧的第四紧固件和第五紧固件。
其中,所述第二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左侧的第六紧固件和第二防松件,其中,所述第二防松件紧邻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左侧设置。
其中,所述运输组件包括支撑轨道和设置在所述支撑轨道内且能沿所述支撑轨道进行运动的移动构件;以及与所述移动构件相连接且能将所述吊具运输至地面上的拨叉。
其中,所述支撑轨道包括呈对称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轨和第二支撑轨,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轨的朝向所述第二支撑轨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一轨道凹槽,在所述第二支撑轨的朝向所述第一支撑轨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二轨道凹槽。
其中,所述移动构件包括多个呈间隔式设置的滚轮组,各所述滚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凹槽内的第一滚轮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轨道凹槽内的第二滚轮,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连接杆。
其中,所述拨叉包括第一拨叉侧板和第二拨侧叉板,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拨叉侧板和所述第二拨叉侧板的推力板,其中,所述推力板的延伸端构造成小端朝向上游的锥形结构,所述延伸端分别凸出于所述第一拨叉侧板的端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拨叉侧板的端部的外表面之外。
其中,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拨叉的两侧的第一外侧板和第二外侧板,其中,所述连接杆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外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外侧板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外侧板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外侧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拨叉的连接端的紧固件。
其中,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能使所述拨叉进行复位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扣接在所述连接杆上,另一端与所述拨叉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提升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施例的提升装置中,通过利用第一防松件和第二防松件来实现对链条的张紧,不仅具有调节准确且灵活的优点,并且也大大地降低了张紧操作的难度。
另外,由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可均为螺杆,然而,螺杆由于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受力均匀性,因而,螺杆特别适用于作为链传动张紧的承力部件。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导向通孔和第二导向通孔具有较长的孔径,因而,便使得链传动的张紧具有较大的行程,从而可以准确且灵活地实现对链传动的张紧。
此外,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张紧构件、第二张紧构件以及从动链轮三者结合为一体,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安装空间。
通过将由多个滚轮组组成的移动构件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同时,为移动构件专门地增设了支撑轨道。这样,即使运输吊具的路线较长,也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在纵向上产生垂度的问题,从而使得拨叉能够时刻与吊具相接触,保证了吊具在运输过程中的平稳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本申请的拨叉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可以较为灵活地对吊具进行避让,同时,也能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进行自动复位。
将本申请的推力板由柔性材料制造而成,因而大大地降低了对吊具的损伤程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的张紧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的张紧组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的张紧组件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的运输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的运输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提升装置;200:吊具;10:运输组件;101:运输组件的第一端;102:运输组件的第二端;20:主动链轮;30:从动链轮;1:支撑框架;11:第一支撑臂;11a:第一端部;11b:第二端部;12:第二支撑臂;12a:第一端部;12b:第二端部;2:从动链轮;21:第一端;22:第二端;23:中心轮轴;23a:第一端;23b:第二端;3:第一张紧组件;31:第一导向杆;31a:一端;31b:另一端;32:第一紧固件;33:第二紧固件;34:第三紧固件;35:第一防松件;4:第一张紧组件;41:第二导向杆;41a:一端;41b:另一端;42:第四紧固件;43:第五紧固件;44:第六紧固件;45:第二防松件;7:调节螺母;1a:支撑轨道;11a:第一支撑轨;12a:第二支撑轨;111:第一轨道凹槽;121:第二轨道凹槽;2a:移动构件;21a:滚轮组;211:第一滚轮;212:第二滚轮;213:连接杆;3a:拨叉;311:第一拨叉侧板;32a:第二拨叉侧板;33a:推力板;34a:连接端;31c:第一拨叉侧板的外表面;32c:第二拨叉侧板的外表面;331:延伸端;4a:第一外侧板;41a:第一外侧板的第一端;42a:第一外侧板的第二端;5a:第二外侧板;51a:第二外侧板的第一端;52a:第二外侧板的第二端;6:紧固件;7a:弹性复位件;71: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72:弹性复位件的第二端;α:第一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其中,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提升装置100包括运输组件10、主动链轮20、从动链轮30和张紧组件40。
该运输组件10能够将吊具200从地下运输至地面上。
主动链轮20与运输组件10的第一端101相啮合,从动链轮30与运输组件10的第二端102相啮合。这样,在主动链轮20转动的情况下,通过主动链轮20与运输组件10之间的啮合来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链轮30,以促使从动链轮30进行转动。
张紧组件40设置在从动链轮30上且能调节主动链轮20和从动链轮30之间的中心距。这样,便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对主动链轮20和从动链轮30之间的中心距的调节,避免上述环形链条式的运输组件10发生松脱的现象,即,能够很好地完成对运输组件10的张紧。
另外,通过运输组件10的设置,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对吊具200的定位,避免该吊具200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下滑或掉落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支撑框架1包括呈对称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臂11和第二支撑臂12,其中,该第一支撑臂11和第二支撑臂12的内部均构造为中空结构。这样,便为安装如下所述的第一张紧构件3和第二张紧构件4提供了足够的安装空间。同时,在上述从动链轮30进行运动的过程中,也有效地避免了第一张紧构件3和第二张紧构件4会与其他部件之间发生相互干涉的弊端。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从动链轮30包括中心轮轴23,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伸入第一支撑臂11的内部,该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伸入第二支撑臂12的内部。这样,通过该中心轮轴23的设置,便实现了从动链轮30在支撑框架1上的安装,使其与支撑框架1连接成为一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张紧组件40还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支撑臂11内的第一张紧构件3和位于第二支撑臂12内的该第二张紧构件4,该第一张紧构件3和第二张紧构件4均能使从动链轮30朝远离主动链轮20的方向运动,即,实现对连接该主动链轮20和从动链轮30的运输组件10的张紧,避免该运输组件10由于发生松脱而产生跳动或无法与主动链轮20以及从动链轮30上的轮齿进行很好地啮合的弊端。
该第一张紧构件3包括第一导向杆31,该第一导向杆31的一端31a与第一支撑臂11的第一端部11a相连接,另一端穿过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并朝向第一支撑臂11的第二端部11b延伸。具体地,该第一张紧构件3的一端31a通过一对调节螺母7来实现与第一支撑臂11的第一端部11a的固定连接,该一对调节螺母7均套设在如下所述的第一导向杆31的外周壁上且分别位于第一支撑臂11的第一端部11a的两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张紧构件3还包括分别套设在第一导向杆31上且均位于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右侧的第一紧固件32和第二紧固件33。具体地,该第一紧固件32和第二紧固件33可均为调节螺母,该调节螺母与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为螺纹连接。这样,通过可拆卸式连接的方式大大地方便了操作、节省了操作时间。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该第一张紧构件3还包括分别套设在第一导向杆31上且均位于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左侧的第三紧固件34和第一防松件35,其中,该第一防松件35紧邻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左侧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第三紧固件34和第一防松件35可均为圆螺母。
上述第一紧固件32和第二紧固件33的设置,主要是用来固定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右侧,防止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沿水平向右(图示远离主动链轮20的方向)发生窜动。该第三紧固件34的设置,主要是用来固定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左侧,防止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沿水平向左(图示靠近主动链轮20的方向)发生窜动。
实施例1,当连接主动链轮20和从动链轮30的链条发生松动时,即,在纵向上具有垂度时,则可首先旋松上述第一紧固件32和第二紧固件33,从而使得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右侧失去约束的限制,即,使得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可沿水平向右的方向进行自由移动。
其次,旋松上述第三紧固件34,此时使得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左侧失去约束的限制,即,使得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可沿水平向左的方向进行自由移动。
然后,拧紧上述第一防松件35,此时,便可使得上述从动链轮300朝远离主动链轮的方向运动,以实现对链条的张紧。
最后,当从动链轮30运动至链条的纵向上不再有垂度时,即,完成了对上述链条的张紧时,则表明从动链轮30已经运动到了合适的位置。此时,分别拧紧上述第一紧固件32、第二紧固件33和第三紧固件34便可实现对该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的固定。
如图2所示,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该第二张紧构件4包括第二导向杆41,该第二导向杆41的一端41a与第二支撑臂12的第一端12a相连接,另一端41b穿过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并朝向第二支撑臂12的第二端部12b延伸。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向杆31和第二导向杆41可均为螺栓杆或截面为圆形的其它杆部件。另外,由于螺栓杆具有受力均匀和力学性能好的优点,因而,适用于作为链传动张紧的承力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导向杆31和第二导向杆41的设置,可用来引导上述中心轮轴23的第一端23a和第二端23b的同步运动,避免上述从动链轮30在上述支撑框架1上发生不平行移动的现象。
如图2所示,该第二张紧构件4还包括分别套设在第二导向杆41上且均位于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b的右侧的第四紧固件42和第五紧固件43。由于该第四紧固件42和第五紧固件43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均与上述第一紧固件32和第二紧固件33的结构的设置的方式相同,为了描述的简要,此处不做详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2还示意性地显示了该第二张紧构件4还包括分别套设在第二导向杆41上且均位于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的左侧的第六紧固件44和第二防松件45,其中,该第二防松件45紧邻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的左侧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第四紧固件42、第五紧固件43、第六紧固件44以及第二防松件45可均为普通螺母或圆螺母。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旋松上述第一防松件35和第二防松件45来实现链条的张紧的方法,大大地降低了操作的难度,使得整个张紧过程更容易被操作。
上述第四紧固件42和第五紧固件43的设置,主要是用来固定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的右侧,防止该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沿水平向右(图示远离主动链轮20的方向)发生窜动。该第六紧固件34的设置,主要是用来固定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的左侧,防止该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沿水平向左(图示靠近主动链轮的方向)发生窜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2还示意性地显示了该第二张紧构件4还包括分别套设在第二导向杆41上且均位于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的左侧的第六紧固件44和第二防松件45,其中,该第二防松件45紧邻中心轮轴23的第二端23b的左侧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运输组件10包括支撑轨道1a和设置在支撑轨道1a内且能沿支撑轨道1a进行运动的移动构件2a,以及与移动构件2a相连接且能将吊具200运输至地面上的拨叉3a,其中,该支撑轨道1a的外形类似铁路轨道,为保证该支撑轨道1a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该支撑轨道1a的制造材料应当具有一定的刚度和硬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支撑轨道1a可由合金钢材料制造而成。
另外,为方便本申请的运输装置100将吊具200顺利地从地下运输到地面上,因而,可将该支撑轨道1a构造成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轨道。该一定角度的具体大小可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来具体确定。比如,可为30度、45度或60度等。
该移动构件2a设置在支撑轨道1内且能沿该支撑轨道1a进行运动。具体地,将该移动构件2a设置在支撑轨道1a内,该支撑轨道1a为该移动构件2a的运动提供了足够的运动空间。
另外,通过将上述移动构件2a设置在支撑轨道1a内,在该支撑轨道1a的支撑作用下,使得上述移动构件2a在纵向上的位置能够一直保持不变,有效地避免了移动构件2a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上下起伏的弊端。
拨叉3a与移动构件2a相连接且能将吊具200运输至地面上。具体地,通过将拨叉3a与移动构件2a相连接,因而,使得拨叉3a能够随着移动构件2a的运动而运动,通过该拨叉3a推动吊具200沿斜坡逐渐向上运动,从而将该吊具200顺利地从地下运输到地面上。
另外,在支撑轨道1a的支撑作用下,使得上述移动构件2a在纵向的位移能够一直保持不变。然而,由于本申请中的拨叉3a与该移动构件2a连成一体,因而,该支撑轨道1a也对拨叉3a间接地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该拨叉3a在纵向的位置也能够一直保持不变。进一步地,保证了该拨叉3a能够一直与吊具200相接触,以将该吊具200顺利地从地下运输到地面上。
如图5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支撑轨道1a包括呈对称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轨11a和第二支撑轨12a,其中,在该第一支撑轨11a的朝向第二支撑轨12a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一轨道凹槽111,在该第二支撑轨12a的朝向第一支撑轨11a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二轨道凹槽121。具体地,上述第一轨道凹槽111和第二轨道凹槽121的设置,为上述移动构件2a的设置,提供了安装空间。另外,将上述第一轨道槽111的开口端112和第二轨道凹槽121的开口端122呈相对式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移动构件2a和拨叉3a在运动的过程中,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弊端,保证了移动构件2a和拨叉3a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遇阻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该移动构件2a包括多个呈间隔式设置的滚轮组21a,各滚轮组21a包括设置在第一轨道凹槽111内的第一滚轮211和设置在第二轨道凹槽121内的第二滚轮212,以及分别连接第一滚轮211和第二滚轮212的连接杆213。具体地,该第一滚轮211和第二滚轮212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该连接杆213上。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由多个滚轮组21a组成的移动构件2a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同时,为移动构件2a专门地增设了支撑轨道1a。这样,即使运输吊具200的路线较长,也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在纵向上产生垂度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吊具200在运输过程中的平稳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拨叉3a包括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以及分别连接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的推力板33a。具体地,该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主要起到将拨叉3a和移动构件2a连成一体的作用,因而,该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应当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可由合金钢材料制造而成。
该推力板3a大致呈方形或矩形,该推力板33a可通过可拆卸式连接的方式实现与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的固定。例如,该推力板33a可通过螺栓或螺钉依次穿过第一拨叉侧板311、推力板33a以及第二拨叉侧板32a,从而实现了推力板33a的固定安装。容易理解,为使得推力板33a能够牢固地固定在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上,可适当地增加螺栓或螺钉的个数,以提高该推力板33a的固定强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推力板33a的设置,能够将上述吊具200顺利地从地下运输到地面上。
另外,在吊具200运输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该拨叉3a可能会与吊具200发生碰撞,为降低该拨叉3a与吊具200碰撞的损伤程度,可将上述推力板33a构造成柔性板,即,使得该推力板33a由柔性材料制造而成。例如,该推力板33a可由橡胶材料制造而成。
该推力板33的延伸端331构造成小端朝向上游的锥形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上游被定义为图示的上方区域。
该延伸端331分别凸出于第一拨叉侧板311的端部的外表面31c和第二拨叉侧板32a的端部的外表面32c之外。这样,在该拨叉3a推动吊具200的过程中,为防止上述具有一定硬度的第一拨叉侧板311和第二拨叉侧板32a因磕碰到该吊具200而对其造成损坏。因而,可将延伸端331设计成分别凸出于第一拨叉侧板311的端部的外表面31c和第二拨叉侧板32a的端部的外表面32c之外。即,只使得延伸端331与吊具200相接触。这样,便大大地降低了吊具200的损伤程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提升装置10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拨叉3a的两侧的第一外侧板4a和第二外侧板5a,其中,连接杆213分别穿过第一外侧板4a的第一端41a和第二外侧板5a的第一端51a。这样,便实现了第一外侧板4a和第二外侧板5a与轮组21a的固定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提升装置100还包括依次穿过第一外侧板4a的第二端42a、第二外侧板5a的第二端52a以及拨叉3a的连接端34a的紧固件6。这样,通过该紧固件6的设置,便实现了第一外侧板4a、第二外侧板5a和拨叉3a的固定连接。由此,便实现了该拨叉3a与移动构件2a的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提升装置100还包括能使拨叉3a进行复位的弹性复位件7a,该弹性复位件7a的一端71扣接在连接杆213上,另一端与拨叉3a的连接端34a固定连接。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7a的一端71扣接在连接杆213上,另一端72可通过焊接或可拆卸式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拨叉3a的连接端34a。这样,当拨叉3a与吊具200发生干涉时,即,当该吊具200需要越过该拨叉3a时,该弹性复位件7a会因受到吊具200的压力而被压缩,该弹性复位件7a将与支撑轨道1a大致处于相互平行的状态。
当上述吊具200完全越过拨叉3a后,该拨叉3a会在弹性复位件7a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逐渐回到最初的状态(即,该拨叉3a会与支撑轨道1a之间构造有尖端朝向下游的第一夹角α)。由此可见,本申请中的拨叉3a在弹性复位件7a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不仅能够灵活地避让吊具200,避免与该吊具200发生干涉的现象。同时,还能够在弹性复位件7a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进行自动复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弹性复位件7a可为弹簧或扭簧。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提升装置100中,通过利用第一防松件35和第二防松件45来实现对链条的张紧,不仅具有调节准确且灵活的优点,并且也大大地降低了张紧操作的难度。
另外,由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导向杆31和第二导向杆41可均为螺杆,然而,螺杆由于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受力均匀性,因而,螺杆特别适用于作为链传动张紧的承力部件。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导向通孔11c和第二导向通孔12c具有较长的孔径,因而,便使得链传动的张紧具有较大的行程,从而可以准确且灵活地实现对链传动的张紧。
此外,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张紧构件3、第二张紧构件4以及从动链轮30三者结合为一体,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安装空间。
通过将由多个滚轮组21a组成的移动构件2a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同时,为移动构件2a专门地增设了支撑轨道1a。这样,即使运输吊具200的路线较长,也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的链条在纵向上产生垂度的问题,从而使得拨叉3a能够时刻与吊具200相接触,保证了吊具200在运输过程中的平稳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本申请的拨叉3a在弹性复位件7a的作用下可以较为灵活地对吊具200进行避让,同时,也能在弹性复位件7a的作用下进行自动复位。
将本申请的推力板33a由柔性材料制造而成,因而大大地降低了对吊具200的损伤程度、延长了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将吊具从地下运输至地面上的环形链条式的运输组件;
与所述运输组件的第一端相啮合的主动链轮;
与所述运输组件的第二端相啮合的从动链轮;以及
设置在所述从动链轮上且能调节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之间的中心距的张紧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组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呈对称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其中,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内部均构造为中空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链轮包括中心轮轴,所述中心轮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内部,所述中心轮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组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内的第一张紧构件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内的第二张紧构件,所述第一张紧构件和所述第二张紧构件均能使所述从动链轮朝远离所述主动链轮的方向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第一端部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并朝向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一导向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的右侧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的左侧的第三紧固件和第一防松件,其中,
所述第一防松件紧邻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一端的左侧设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紧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一端部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导向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右侧的第四紧固件和第五紧固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紧构件还包括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且均位于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左侧的第六紧固件和第二防松件,其中,
所述第二防松件紧邻所述中心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左侧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组件包括支撑轨道和设置在所述支撑轨道内且能沿所述支撑轨道进行运动的移动构件;以及
与所述移动构件相连接且能将所述吊具运输至地面上的拨叉。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轨道包括呈对称式设置的第一支撑轨和第二支撑轨,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轨的朝向所述第二支撑轨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一轨道凹槽,在所述第二支撑轨的朝向所述第一支撑轨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二轨道凹槽。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包括多个呈间隔式设置的滚轮组,各所述滚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凹槽内的第一滚轮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轨道凹槽内的第二滚轮,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连接杆。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包括第一拨叉侧板和第二拨侧叉板,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拨叉侧板和所述第二拨叉侧板的推力板,其中,所述推力板的延伸端构造成小端朝向上游的锥形结构,所述延伸端分别凸出于所述第一拨叉侧板的端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拨叉侧板的端部的外表面之外。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拨叉的两侧的第一外侧板和第二外侧板,其中,所述连接杆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外侧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外侧板的第一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外侧板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外侧板的第二端以及所述拨叉的连接端的紧固件。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还包括能使所述拨叉进行复位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扣接在所述连接杆上,另一端与所述拨叉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CN201620752489.2U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Active CN205906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2489.2U CN205906590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2489.2U CN205906590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06590U true CN205906590U (zh) 2017-01-25

Family

ID=57805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52489.2U Active CN205906590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065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5554B (zh) 钢球输送装置
CN201626682U (zh) 一种电动自流轮传输装置
CN102556891B (zh) 一种滑撬升降机
CN206203260U (zh) 一种皮带输送机
CN104960082A (zh) 一种牵引小车驱动的运输料斗
KR20110135808A (ko) 체인 전동 장치
CN107839697B (zh) 穿梭机驱动机构、穿梭机及索道系统
CN110239894A (zh) 无极车组链多点驱动带式输送机及链张紧方法
CN205906590U (zh) 一种用于吊具的提升装置
CN205824072U (zh) 一种用于链轮的张紧装置
CN107344554B (zh) 穿梭机驱动机构
US7611007B2 (en) Conveyer system with an offset bush
CN109533803A (zh) 一种pcb板运输装置
CN102923582B (zh) 一种门式起重机
US8925717B2 (en) Conveying installation for transporting bulk materials
CN207291994U (zh) 穿梭机驱动机构
CN208932255U (zh) 爬坡输送设备
CN105035851A (zh) 一种成品钢绞线束的推送机
CN107444854A (zh) 双层链条输送机
CN209582734U (zh) 一种pcb板运输装置
CN203158675U (zh) 钢球输送装置
CN208666265U (zh) 一种双层链条输送机
CN208814052U (zh) 一种斗式提升机四连杆自动张紧装置
KR200396958Y1 (ko) 체인컨베이어의 체인이동장치
CN209601440U (zh) 一种输送挠性件张紧装置及电石运输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07 Lama Temple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lifting and conveying machiner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07 Lama Temple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Materials Handling Research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