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97133U -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97133U
CN205897133U CN201620865301.5U CN201620865301U CN205897133U CN 205897133 U CN205897133 U CN 205897133U CN 201620865301 U CN201620865301 U CN 201620865301U CN 205897133 U CN205897133 U CN 205897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amer
tertiary
brown coal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653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泰生
张定海
冉燊铭
陈建梅
吉彦鹏
谢佳
韦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ang Boil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ang Boil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ang Boil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ang Boil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653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97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97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97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包括风箱、中心风管、一次风管、二次风管、二次风旋流器、三次风管,二次风管的前端喷口设有二次风扩锥,三次风管的前端喷口设有三次风扩锥,其特征在于:在一次风管前端设有一次风扩锥,一次风扩锥的角度为0~10°,且一次风扩锥短于二次风扩锥,二次风扩锥短于三次风扩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燃烧器的长期正常运行,并保证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褐煤的中心回流型旋流燃烧器。
背景技术
对于高水分褐煤而言,虽然从挥发份上看,属于极易着火稳燃煤质,但褐煤本身也存在热值低、水分高的特点,往往存在一次风率过大的特点,一次风中煤含水率高,一次风中含氧量降低,水蒸气含量高,煤粉着火中辐射热仅占煤粉着火所需热能的10%~30%,着火所需热能主要来源于高温回流烟气的对流所携带的热能。而作为烟气回流的两种形式:一种为中心回流区,一种为环形回流区;现有的传统旋流燃烧器对于燃烧烟煤来说,因其本身的易着火性,可以在很小的烟气回流量下就获得较为稳定的燃烧,而传统旋流燃烧器对于燃烧褐煤来说,极易出现烟气回流量不足以支撑高水分低热值褐煤的稳定燃烧,造成火焰延迟极其严重,影响整个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流场无法有效组织形成火焰内还原NOx的低NOx燃烧效果。作为稳定燃烧的一种方案,中心回流区一直是国内外采用的主要手段,如前面所述褐煤燃烧需要一个非常大的回流区,如何实现中心大回流区,目前常用的做法为在用一次风管内设置旋流器来实现,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燃烧器会因为长期运行、一次风的旋流器受高温损坏而造成燃烧器无法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它能实现燃烧器的长期正常运行,并保证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包括风箱、中心风管、一次风管、二次风管、二次风旋流器、三次风管,二次风管的前端喷口设有二次风扩锥,三次风管的前端喷口设有三次风扩锥,其特征在于:在一次风管前端设有一次风扩锥,一次风扩锥的角度为0~10°,且一次风扩锥短于二次风扩锥,二次风扩锥短于三次风扩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二次风旋流器形成的强旋流二次风带动一次风转动起来形成中心回流区,使得燃烧器中心形成一个足够支撑褐煤稳定燃烧所需回流高温烟气的回流区,一次风扩锥角度的范围和一次风扩锥短于二次风扩锥,可以使得二次风能够影响到一次风,使得一次风能够更容易被二次风带动旋转;二次风扩锥短于三次风扩锥,可避免造成扩锥烧损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不仅可形成较大的中心回流区,保证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实现低NOx的燃烧效果,还由于取消一次风管内的旋流器,能实现燃烧器的长期正常运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一次风扩锥长度为三次风扩锥长度的0.1~0.5,二次风扩锥长度为三次风扩锥长度的0.5~0.9;使得三者的长度配比更为优化,一次风动量适中,易被旋流二次风带动起来,二次风旋流强度不会过早的耗散,形成有效回流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在三次风管内设有三次风旋流器;可以形成弱的三次风,将产生的中心回流区巩固,同时使得燃烧器不会因为二次风的强旋流造成气流的飞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在中心风管内设有油枪;可实现一次风粉的油枪式点火;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实现燃烧器的长期正常运行,并保证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包括风箱1、中心风管2、一次风管4、二次风管5、二次风旋流器7、三次风管6,在中心风管2内设有油枪3,二次风管5的前端喷口设有二次风扩锥9,三次风管6的前端喷口设有三次风扩锥10,在一次风管4前端设有一次风扩锥8,一次风扩锥8的角度为0~10°,且一次风扩锥8的长度为三次风扩锥10长度的0.1~0.5,二次风扩锥9的长度为三次风扩锥10长度的0.5~0.9;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由中心风管2通入中心风、并通过油枪3点火由一次风管4通入的一次风粉混合物,一次风粉混合物喷入炉膛内燃烧,其它风量通过风箱1进入二次风管5和三次风管6形成二次风和三次风,二次风经过二次风旋流器7呈强旋流喷入炉膛助燃,二次风采用旋流速度/直流速度为1.3~1.8的旋流强度,三次风采用直流风喷入炉膛助燃;
本实用新型通过二次风旋流器7形成的强旋流二次风带动一次风转动起来形成中心回流区,使得燃烧器中心形成一个足够支撑褐煤稳定燃烧所需回流高温烟气的回流区;一次风扩锥8的角度范围,可以使得二次风能够影响到一次风,使得一次风能够更容易被二次风带动旋转;一次风扩锥8的长度为三次风扩锥10长度的0.1~0.5,二次风扩锥9的长度为三次风扩锥10长度的0.5~0.9,使得三者的长度配比更为优化,一次风动量适中,易被旋流二次风带动旋转,二次风旋流强度不会过早的耗散,形成有效回流区,并避免造成二次风扩锥9烧损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不仅可形成较大的中心回流区,保证燃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实现低NOx的燃烧效果,还由于取消原一次风管内的旋流器,能实现燃烧器的长期正常运行。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其区别仅在于:在三次风管6内设有三次风旋流器11,其形成的三次旋流风的旋流强度远弱于二次旋流风,其旋流速度/直流速度为0.0~0.6,其作用主要为将产生的中心回流区巩固,同时使得燃烧器不会因为二次风的强旋流造成气流的飞边。

Claims (4)

1.一种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包括风箱、中心风管、一次风管、二次风管、二次风旋流器、三次风管,二次风管的前端喷口设有二次风扩锥,三次风管的前端喷口设有三次风扩锥,其特征在于:在一次风管前端设有一次风扩锥,一次风扩锥的角度为0~10°,且一次风扩锥短于二次风扩锥,二次风扩锥短于三次风扩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一次风扩锥长度为三次风扩锥长度的0.1~0.5,二次风扩锥长度为三次风扩锥长度的0.5~0.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三次风管内设有三次风旋流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中心风管内设有油枪。
CN201620865301.5U 2016-08-11 2016-08-11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Active CN205897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65301.5U CN205897133U (zh) 2016-08-11 2016-08-11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65301.5U CN205897133U (zh) 2016-08-11 2016-08-11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97133U true CN205897133U (zh) 2017-01-18

Family

ID=57781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65301.5U Active CN205897133U (zh) 2016-08-11 2016-08-11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97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92954U (zh) 一级燃气引射式低氮燃烧器
CN103277795B (zh) 可调节烟气自身再循环燃气燃烧器
CN104566358B (zh) 煤粉燃烧器以及锅炉
CN201680364U (zh) 中小型工业锅炉用高效低NOx粉煤燃烧器
CN103267279B (zh) 一种适应于贫煤锅炉的低氮氧化物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CN101846315B (zh) 煤粉浓缩装置和包含该煤粉浓缩装置的内燃式煤粉燃烧器
CN103836621B (zh) 一种分级燃烧的低氮氧化物旋流燃烧器
CN107355776B (zh) 超低NOx排放的煤粉锅炉燃烧系统、方法及应用
CN104832918A (zh) 新型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
CN108506935A (zh) 基于燃气内循环的低NOx燃气燃烧器及降低排放的方法
CN104613466B (zh) 一种带有天然气喷管和预燃室的双蜗壳旋流式煤粉燃烧器
CN206739256U (zh) 一种单回程wns结构锅炉
CN107543160A (zh) 一种超低氮燃气燃烧器
CN105465780A (zh) 一种超低NOx煤粉燃烧器
CN109442411B (zh) 一种气体燃料的低氮燃烧器
CN102401373A (zh) 三蜗壳式高温富氧煤粉点火装置
CN205119061U (zh) 一种燃气分级燃烧器
CN102444890B (zh) 一种微油量点火燃烧器
CN204756916U (zh) 一种带有防焦风的褐煤旋流燃烧器
CN205897133U (zh) 中心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
Du et al. Influence of the parallel oil‐secondary air and F‐layer secondary air distribution on the flow, combustion, and NOx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W down‐fired boilers retrofitted with a stable combustion technology
CN208418701U (zh) 一种用于生物质和天然气燃烧的低NOx燃烧器
CN208025504U (zh) 一种煤粉燃烧器
CN106090902B (zh) 环形回流型褐煤旋流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206600793U (zh) 一种适于混煤燃烧的燃煤电厂旋流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