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64673U - 耳机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耳机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64673U
CN205864673U CN201620611795.4U CN201620611795U CN205864673U CN 205864673 U CN205864673 U CN 205864673U CN 201620611795 U CN201620611795 U CN 201620611795U CN 205864673 U CN205864673 U CN 205864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ing cavity
loudspeaker
earphone speaker
mov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117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磊
邱士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mo acoust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1more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117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64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64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64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扬声器。包括盖体,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透音结构,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盖体面向人耳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盖体背向人耳的一侧,所述透音结构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动圈喇叭,收容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压电喇叭,收容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动圈喇叭的电路板电连接。压电喇叭对高频的敏感度较高,能弥补动圈喇叭对高频解析能力的不足,准确的将高频信号还原,使得耳机扬声器所发声音的高频延伸性大幅增强,提高声音的层次感和清晰度。同时,压电喇叭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使得整个耳机扬声器的生产成本相对下降。

Description

耳机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扬声器。
背景技术
耳机扬声器是一种将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的换能器,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通讯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在通话、欣赏音乐或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对耳机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耳机的核心元件,耳机扬声器性能的优劣对耳机音质效果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的,耳机通常为动圈耳机,传统的动圈耳机对超过6KHZ的音频还原能力有限,导致6KHZ以上的音频出现衰减和丢失的现象,为了提高对高频的解析能力,耳机扬声器采用动圈喇叭和动铁喇叭相结合的方式,但动铁喇叭的零件多,组装困难,使得耳机价格难以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高音频解析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的耳机扬声器。
一种耳机扬声器,包括:
盖体,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透音结构,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盖体面向人耳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盖体背向人耳的一侧,所述透音结构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
动圈喇叭,收容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压电喇叭,收容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动圈喇叭的电路板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出线孔,所述压电喇叭通过导线经所述出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圈喇叭的中轴线与所述压电喇叭的中轴线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喇叭为压电晶体喇叭或压电陶瓷喇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音结构包括贯穿所述盖体的第一透音孔和第二透音孔,所述第一透音孔和所述第二透音孔均环绕所述第一容置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音孔为长圆弧形孔;所述第二透音孔为腰型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音孔和第二透音孔为均匀分布的圆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喇叭上设有出音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不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所述动圈喇叭与所述低通滤波器构成第一串联组,所述压电喇叭与所述高通滤波器构成第二串联组,所述第一串联组和所述第二串联组之间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扬声器,由于在盖体的第一容置腔内设置有压电喇叭,压电喇叭对高频的敏感度较高,能弥补动圈喇叭对高频解析能力的不足,准确的将高频信号还原,使得耳机扬声器所发声音的高频延伸性大幅增强,提高声音的层次感和清晰度。同时,压电喇叭制造工艺较为简单,使得整个耳机扬声器的生产成本相对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耳机扬声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耳机扬声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同时参阅图1至图4,一种耳机扬声器10,包括盖体100、压电喇叭200和动圈喇叭300。盖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容置腔110、第二容置腔120和透音结构130。第一容置腔110设置在盖体100面向人耳的一侧,第二容置腔120设置在盖体100背向人耳的一侧。动圈喇叭300固定在第二容置腔120内,动圈喇叭300的外形与第二容置腔120的形状相匹配;压电喇叭200固定在第一容置腔110内,压电喇叭200的外形与第一容置腔110的形状相匹配。压电喇叭200与动圈喇叭300的电路板310电连接。透音结构130与第二容置腔120相连通,透音结构130用于将动圈喇叭300所发出的声音穿过盖体100而进入人耳,实质上相当于动圈喇叭300的导音孔。
盖体100上开设有出线孔140,出线孔140为穿过盖体100并与第二容置腔120相连通的通孔,压电喇叭200靠近出线孔140的一端连接有导线210,导线210通过出线孔140与动圈喇叭300的电路板310连接,使得压电喇叭200和动圈喇叭300两者之间实现电连接。
具体而言,透音结构130包括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均贯穿整个盖体100并与第二容置腔120连通,动圈喇叭300所发出的声音经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传播而进入人耳,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均环绕第一容置腔110布置。第一透音孔131为长圆弧形孔;长圆弧形孔的数量为两个、四个甚至更多,并关于第一容置腔110对称设置;第二透音孔132为腰型孔,腰形孔的数量为两个或更多,同样关于第一容置腔110对称设置。
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还可以为环绕第一容置腔110均匀分布分的圆孔,三角形孔或矩形孔等,不管孔的横截面形状设计如何变化,只要能将动圈喇叭300所发的声音导入人耳即可。可以理解,透音结构130还包括其它替代形式,例如,在压电喇叭200上开设通孔,该通孔与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0底部的另一通孔相连通,动圈喇叭300的声音同样可以通过这两个通孔的导通作用而进入人耳;另外,也可以在压电喇叭200的边缘开设缺口,第一容置腔110的底部同样设置连通第二容置腔120的通孔,并且该缺口与该通孔相对应,动圈喇叭300的声音通过该通孔和缺口的导通作用而进入人耳。
第一容置腔110的开口为矩形;第二容置腔120的开口为圆形,第一容置腔110的中轴线与第二容置腔120的中轴线重合,这样可以保证动圈喇叭300的中轴线与压电喇叭200的中轴线重合,当然,中轴线之间也可以不重合。一般的,动圈喇叭300的外形尺寸大于压电喇叭200的外形尺寸,因此,第二容置腔120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一容置腔110的横截面尺寸,第二容置腔120在盖体100侧面上的投影可以覆盖第一容置腔110,换言之,动圈喇叭300在盖体100侧面上的投影可以覆盖压电喇叭200。第一容置腔110和第二容置腔120之间不连通,当然,在透音结构130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0底部和压电喇叭200上的情况下,第一容置腔110和第二容置腔120之间是可以连通的。
压电喇叭200可以为压电晶体喇叭或压电陶瓷喇叭,压电陶瓷喇叭采用压电陶瓷片附着在超薄金属片上,两者组合形成振动膜,压电陶瓷片的伸缩带动整个振动膜产生上下弯曲而发声。动圈喇叭300上设置有动圈振膜320,动圈喇叭300通过动圈振膜320振动而发声。压电喇叭200的出音孔220设置在压电喇叭200的边缘地带,当透音结构130采用设置在盖体100上的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的形式时,第一透音孔131和第二透音孔132包围压电喇叭200的出音孔220,使得压电喇叭200的声音包围在动圈喇叭300的声音之内;当透音结构130采用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0底部和压电喇叭200上的替代形式时,动圈喇叭300的声音可能被包围在压电喇叭200的声音的之内。动圈喇叭300的中轴线与压电喇叭200的中轴线重合时,不管透音结构130采用何种设计形式,动圈喇叭300所还原的低频声音和压电喇叭200所还原的高频声音互不干扰,确保所耳机扬声器10所还原声音的清晰度和保真度。
由于在耳机扬声器10内设置有压电喇叭200,压电喇叭200对高频的敏感度较高,能弥补动圈喇叭300对高频解析能力的不足,准确的将高频信号还原,高频信号得以保存,使得耳机扬声器10所发声音的高频延伸性大幅增强,声音的层次感和清晰度显著提高。同时,压电喇叭200的设计技术较为成熟,制造工艺也相对简单,因此,压电喇叭200的制造成本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耳机扬声器10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耳机扬声器10的市场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高耳机扬声器10声音的音质效果,使高频和低频的声音细节更丰富,盖体100上还设置有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动圈喇叭300与低通滤波器构成第一串联组,压电喇叭200与高通滤波器构成第二串联组,第一串联组和第二串联组之间并联连接。低通滤波器将阻止高频信号进入动圈喇叭300,高通滤波器将阻止低频信号进入压电喇叭200,使得动圈喇叭300和压电喇叭200所分别还原得到的低频声音和高频声音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实,声音的层次感更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透音结构,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盖体面向人耳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盖体背向人耳的一侧,所述透音结构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
动圈喇叭,收容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
压电喇叭,收容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动圈喇叭的电路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出线孔,所述压电喇叭通过导线经所述出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圈喇叭的中轴线与所述压电喇叭的中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喇叭为压电晶体喇叭或压电陶瓷喇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音结构包括贯穿所述盖体的第一透音孔和第二透音孔,所述第一透音孔和所述第二透音孔均环绕所述第一容置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音孔为长圆弧形孔;所述第二透音孔为腰型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音孔和第二透音孔为均匀分布的圆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喇叭上设有出音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不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所述动圈喇叭与所述低通滤波器构成第一串联组,所述压电喇叭与所述高通滤波器构成第二串联组,所述第一串联组和所述第二串联组之间并联连接。
CN201620611795.4U 2016-06-20 2016-06-20 耳机扬声器 Active CN205864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11795.4U CN205864673U (zh) 2016-06-20 2016-06-20 耳机扬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11795.4U CN205864673U (zh) 2016-06-20 2016-06-20 耳机扬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64673U true CN205864673U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36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11795.4U Active CN205864673U (zh) 2016-06-20 2016-06-20 耳机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64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04578U (zh) 移动通信设备及其发声装置
CN103686555B (zh) 微型扬声器模组和增强其频率响应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3475968A (zh) 一种耳机
CN204498328U (zh) 压电陶瓷双频低音加强耳机
CN203590402U (zh) 一种耳机
DE102009041475A1 (de) Ohrhörer
CN203225878U (zh) 扬声器及其音箱
CN205320275U (zh) 双向微型扬声器
CN206402399U (zh) 双频耳机
CN206164794U (zh) 耳机
CN201533406U (zh) 扬声器
CN204465857U (zh) 动铁单元
CN203933944U (zh) 行动装置的双线圈扬声器
KR101184537B1 (ko) 스피커
CN103079136B (zh) 一种新型结构耳套
CN203446021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
CN203446022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6042283U (zh) 主动防噪耳机
CN205864673U (zh) 耳机扬声器
CN204836566U (zh) 多功能扬声器模组及应用其的电子终端设备
CN203896502U (zh) 压电型扬声器
CN218041770U (zh) 扬声器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8572425U (zh) 高音质双音频单元同向出音的发声装置
CN205864742U (zh) 动铁模组及耳机
CN201657037U (zh)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音腔和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5th floor, block a, Tanglang City, 3333 Liuxi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Wanmo acous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4th floor, east block, Tianliao building, Tanglang primary school, Xili Xueyu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1MORE Inc.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