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30227U - 散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散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30227U
CN205830227U CN201620534641.XU CN201620534641U CN205830227U CN 205830227 U CN205830227 U CN 205830227U CN 201620534641 U CN201620534641 U CN 201620534641U CN 205830227 U CN205830227 U CN 205830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echanism
inlet
sidewall
cover plate
sp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346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30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3022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机构,包括上盖板、冷却座、涡轮风扇、泵体及下盖板,冷却座的侧壁一侧形成有出风口,冷却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及第二出液口,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一流道与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第一出液口通过泵体与第二进液口相连通,第二进液口通过第二流道与第二出液口相连通。泵体将高温液体从第一进液口抽入,沿着第一流道流动,通过第一出液口进入泵体,通过第二进液口进入第二流道,沿着第二流道流动,通过第二出液口流出散热机构。通过高温液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冷却座,涡轮风扇产生的冷风将冷却座的热量带走,不存在或存在少量的相变过程,可以有效保证平稳散热,且散热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散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内的散热装置普遍使用热管导热,再利用风扇使热量消散,从而冷却电脑里面的CPU和GPU等发热电子元件。
随着人们对笔记本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元件的发热量更大,电子元件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对其寿命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直接烧毁,引起其他损失。热管散热因其物理性能限制,会导致电子元件的温度产生急剧变化,比如从80度急剧下降到40度,不利于电子元件的平稳散热,影响电子元件的稳定性和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有利于保证平稳散热且散热效果较好的散热机构。
一种散热机构,包括上盖板、冷却座、涡轮风扇、泵体及下盖板,所述冷却座的中部设置有收容空间,所述上盖板及所述下盖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却座的顶面及底面,所述上盖板、下盖板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共同围成一收容腔,所述涡轮风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冷却座的侧壁一侧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冷却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及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通过所述泵体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冷却座的侧壁形成有出风口的一侧内,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冷却座的侧壁的其他侧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收容空间且直径小于涡轮风扇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框架、上导热盖板及下导热盖板,所述上导热盖板及所述下导热盖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导热盖板上方设置有散热鳍片和/或所述下导热盖板下方设置有散热鳍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内设置有扰流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结构为泡沫铜,所述泡沫铜填充于所述第一流道内;或者
所述扰流结构为铜线缠绕形成的具有空腔的结构;或者
所述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阻流片及多个第二阻流片,所述多个第一阻流片间隔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多个第二阻流片间隔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阻流片所在的平面高于所述第二阻流片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阻流片与所述第二阻流片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阻流片之间设置一第二阻流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导热鳍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内设置有扰流挡板,以延长高温液体在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流动路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座面向于所述下盖板的一面还设置有下底板,所述下底板盖设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所述涡轮风扇收容于所述下底板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内,所述下底板面向于所述下底板的一面还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上述散热机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泵体将高温液体从第一进液口抽入,高温液体沿着第一流道流动,并通过第一出液口进入泵体,再通过第二进液口进入第二流道,并沿着第二流道流动,通过第二出液口流出散热机构。通过高温液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冷却座,涡轮风扇产生的冷风将冷却座的热量带走,不存在或存在少量的相变过程,达到给液体降温的目的,可以有效保证平稳散热,且散热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散热机构省略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散热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散热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冷却座与扰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冷却座与扰流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冷却座与扰流结构的再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中冷却座与涡轮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冷却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为一实施方式中的散热机构10。该散热机构10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可以满足笔记本电脑内部的狭小的空间。散热机构10包括上盖板100、冷却座200、涡轮风扇300、泵体400及下盖板500。
冷却座200可以使用高导热率材料制造,以方便导热散热。冷却座200的中部设置有收容空间200a,上盖板100及下盖板500分别设置于冷却座200的顶面与底面,上盖板100、下盖板500与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共同围成一收容腔,涡轮风扇300收容于收容腔内。
上盖板100上开设有进风口100a,冷却座200的侧壁一侧形成有出风口200b,涡轮风扇300工作时,冷风从进风口100a进入收容腔内,并从出风口200b吹出。进风口100a对应于收容空间200a且直径小于涡轮风扇300的直径,可以阻挡涡轮风扇300飞出收容腔。上盖板100与冷却座200的顶面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101,以增加上盖板100与冷却座200之间的密封性。密封垫101与冷却座200的顶面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以与冷却座200相适配。
冷却座200的侧壁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液口210、第二进液口220、第一出液口230及第二出液口240。例如,第一进液口210通过第一流道201与第一出液口230相连通,第一出液口230通过泵体400与第二进液口220相连通,第二进液口220通过第二流道202与第二出液口240相连通。第一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位于冷却座的侧壁的同一侧,且与出风口位于侧壁的不同侧。
第一流道201位于冷却座200的侧壁形成有出风口200b的一侧内。具体地,出风口200b处设置有框架2011、上导热盖板2012及下导热盖板2013,上导热盖板2012及下导热盖板2013分别设置于框架2011的相对两侧,以形成第一流道201。上导热盖板2012与框架2011之间、下导热盖板2013与框架2011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垫2014,以增加密封性,防止高温液体在第一流道201内流动时流出。
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201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两端开口的管道形成,两端开口的管道分别与第一进液口210及第一出液口230相连通。此时可以省略密封垫。
上导热盖板2012的上方和下导热盖板2013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散热鳍片2015,以提高散热效率。散热鳍片2015可以为高导热率材料制成。散热鳍片2015的数量为多片,多片散热鳍片2015间隔排列设置于上导热盖板2012和下导热盖板2013上。且多片散热鳍片2015呈垂直于上导热盖板2012和下导热盖板2013的状态设置。
第一流道201内还设置有扰流结构250,以延长高温液体停留在第一流道201内的时间,增加高温液体与冷却座200、散热鳍片2015的接触时间,以将更多的热量传递给冷却座200和散热鳍片2015。
请一并参阅图5,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扰流结构250包括多个第一阻流片251及多个第二阻流片252,多个第一阻流片251间隔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多个第二阻流片252间隔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阻流片251所在的平面高于第二阻流片252所在的平面,且第一阻流片251与第二阻流片252错位设置。
例如,相邻两个第一阻流片251之间设置以第二阻流片252,高温液体遇到第一阻流片251、第二阻流片252时转向,使高温液体按照W形流动,并且路径变长,使高温液体可以在第一流道201内停留更长时间,高温液体的热量可以更多的传递到散热鳍片2015和冷却座200上,让高温液体的冷却更充分。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阻流片251和第二阻流片252还可以通过其它错位方式设置,例如相邻两片第一阻流片251之间设置至少两片第二阻流片252等等。
当然,请参照图6,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扰流结构250’还可以为泡沫铜,泡沫铜填充于第一流道201内。泡沫铜是一种内部含有大量空腔,并且每个空腔相互连通铜质材料,高温液体经由空腔内流过。可以减慢高温液体的流速,增加液体在第一流道201内停留的时间。
当然,请参阅图7,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扰流结构250”还可以为铜线缠绕形成,铜线可以按照规则形状缠绕,也可以按照不规则形状缠绕,只要包括铜线缠绕后形成具有空腔的结构即可。高温液体从空腔中流过,有利于减小液体的流速。
第二流道202位于冷却座的侧壁的其他侧内。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道202由冷却座200的侧壁、冷却座200的底壁、上盖板100与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形成。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可以为圆弧形,因此形成的第二流道202也为圆弧形。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导热鳍片203,以提高散热效率。
导热鳍片203嵌设于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上。即,每一导热鳍片203的部分位于收容腔内,剩余的部分位于第二流道202内,与高温液体接触。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导热鳍片203还可以设置在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的外侧。即,导热鳍片203完全位于第二流道202内,与高温液体接触,吸收高温液体的热量。
第二流道202内还设置有扰流挡板204,以延长高温液体在第二流道202内的流动路程。具体地,可以在第二进液口220处及第二出液口240处分别设置扰流挡板204,延长高温液体的流动路径。
第一出液口230通过泵体400与第二进液口220相连通。具体地,泵体400可以通过软管分别与第一出液口230及第二进液口220相连。通过设置泵体400,可以将高温液体从第一进液口210抽入第一流道201,进而通过第一出液口230及第二进液口220流入第二流道202内。泵体400可以为微型泵,以适应笔记本电脑内狭小的空间。
请参阅图8及图9,具体到图示的实施例中,冷却座200面向于下盖板500的一面还设置有下底板260,下底板260盖设于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上,因此下底板260与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共同形成一顶面开口,允许进风口100a的风进入,侧面开口允许风从出风口200b出去的结构,涡轮风扇300收容于下底板260与收容空间200a的侧壁内。
下底板260面向于下盖板500的一面还形成有第三流道205,第三流道205与第二流道202相连通。具体地,第三流道20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流道205并排设置。第三流道205还可以延伸至第二流道202内。设置第三流道205的目的为了增加冷却液的流动路程和散热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
上述散热机构1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泵体400将高温液体从第一进液口210抽入,高温液体沿着第一流道201流动,并通过第一出液口230进入泵体400,再通过第二进液口220进入第二流道202,并沿着第二流道202流动,通过第二出液口240流出散热机构10(如图3中的箭头虚线方向所示)。通过高温液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冷却座200及散热鳍片2015,涡轮风扇300产生的冷风将冷却座200和散热鳍片2015的热量带走,不存在或存在少量的相变过程,达到给液体降温的目的,可以有效保证平稳散热,且散热效果较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冷却座、涡轮风扇、泵体及下盖板,所述冷却座的中部设置有收容空间,所述上盖板及所述下盖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却座的顶面及底面,所述上盖板、下盖板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共同围成一收容腔,所述涡轮风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冷却座的侧壁一侧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冷却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及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通过所述泵体与所述第二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冷却座的侧壁形成有出风口的一侧内,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冷却座的侧壁的其他侧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对应于所述收容空间且直径小于涡轮风扇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框架、上导热盖板及下导热盖板,所述上导热盖板及所述下导热盖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相对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热盖板上方设置有散热鳍片和/或所述下导热盖板下方设置有散热鳍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内设置有扰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为泡沫铜,所述泡沫铜填充于所述第一流道内;或者
所述扰流结构为铜线缠绕形成的具有空腔的结构;或者
所述扰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阻流片及多个第二阻流片,所述多个第一阻流片间隔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多个第二阻流片间隔排列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阻流片所在的平面高于所述第二阻流片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阻流片与所述第二阻流片错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阻流片之间设置一第二阻流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导热鳍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内设置有扰流挡板,以延长高温液体在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流动路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座面向于所述下盖板的一面还设置有下底板,所述下底板盖设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上,所述涡轮风扇收容于所述下底板与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内,所述下底板面向于所述下盖板的一面还形成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CN201620534641.XU 2016-05-26 2016-06-03 散热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3022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0114 2016-05-26
CN2016205001147 2016-05-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30227U true CN205830227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68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3464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30227U (zh) 2016-05-26 2016-06-03 散热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3022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1538A1 (zh) * 2017-10-12 2019-04-18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相机及移动平台
CN114578933A (zh) * 2022-03-02 2022-06-03 东莞市鸿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超薄水冷散热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1538A1 (zh) * 2017-10-12 2019-04-18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相机及移动平台
CN112689447A (zh) * 2017-10-12 2021-04-20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相机及移动平台
US11206744B2 (en) 2017-10-12 2021-12-21 Sz Dji Osmo Technology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amera and mobile platform
CN114578933A (zh) * 2022-03-02 2022-06-03 东莞市鸿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超薄水冷散热器
CN114578933B (zh) * 2022-03-02 2024-03-19 东莞市鸿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超薄水冷散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6657B (zh) Pc终端及其散热装置
CN103187893B (zh) 光伏逆变装置的冷却结构以及冷却方式
CN206892786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装置
CN105652991B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装置及笔记本电脑
CN106546032A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器
CN208298108U (zh) 一种高效液冷散热排
CN204206714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使用所述散热装置的驱动器
CN208503154U (zh) 一种液压油冷器结构
CN204065998U (zh) 终端设备
CN205830227U (zh) 散热机构
CN208079634U (zh) 一种散热板
CN205983374U (zh) 一种计算机高效水冷散热装置
CN207381029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led显示屏
CN206389667U (zh) 一种汽车专用散热器
CN206975585U (zh) 一种散热计算机机箱
CN20559451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计算机显卡
CN2850217Y (zh) 一种电子类产品的风散热装置
CN207573812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大功率电气柜
CN207353232U (zh) 一种带封条的肋片型散热器
CN206533665U (zh) 一种机载电源液冷板
CN207555558U (zh) 一种设置螺旋上升式导流槽的翅片式led散热器
CN206420182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器
CN207476101U (zh) 一种集水冷和风冷于一体的散热器
CN206851136U (zh) 双层水冷基板
CN205405391U (zh) 一种计算机用高效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