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23537U -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23537U
CN205823537U CN201620748278.1U CN201620748278U CN205823537U CN 205823537 U CN205823537 U CN 205823537U CN 201620748278 U CN201620748278 U CN 201620748278U CN 205823537 U CN205823537 U CN 205823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ynamic pressure
pressure support
support groove
friction surface
circum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482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雨晴
王志强
余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7482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23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23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2353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进一步提高水液压泵或马达的配流摩擦副的润滑能力、承载特性、摩擦磨损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实用新型中配流体的摩擦表面或转子体的摩擦表面两者之一开设有若干凹坑,另一摩擦表面开设有若干动压支承槽;凹坑仅布置在以摩擦表面中心为圆心且平分摩擦表面的多个圆周上;凹坑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动压支承槽的最大深度处深0.1~3mm;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1~12mm2;动压支承槽的排布方式采用仿生结构。本实用新型在配流体或转子体的摩擦表面上构建仿生结构,改善配流摩擦副的润滑能力、承载特性、摩擦磨损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技术领域,涉及水液压泵或马达,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基于动压支承的配流体/转子体摩擦副。
背景技术
水液压泵或马达是以淡水或海水为工作介质,并能将机械能(液压能)转换为液压能(机械能)实现连续回转运动的水液压动力元件(执行元件),在水液压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配流体与转子体组成的配流摩擦副是水液压泵或马达配流摩擦副中的关键摩擦副之一。配流体为有中心通孔的圆盘,在中心通孔与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面上设有与中心通孔同轴的轴向孔流道;与配流体摩擦面对应的转子体的摩擦面,转子体摩擦面的中心通孔与配流体的中心通孔相对应,在转子体摩擦面与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面上也设有与中心通孔同轴的流道,与配流体的轴向孔流道相对应。配流摩擦副由于工作在水环境中(尤其在海水中),加之重载,因而极易腐蚀、磨损,进而导致失效,严重影响水液压泵及马达的正常使用及使用寿命。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水液压泵及马达配流摩擦副存在的问题一直进行着研究,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依然是寻求满足耐腐蚀、抗磨损和具有自润滑性能的配对材料,这些新的材料虽然在摩擦副耐磨减阻及润滑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水液压泵或马达的配流摩擦副的润滑能力、承载特性、摩擦磨损性能和寿命,还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借鉴生物体表的形貌特征,基于动压支承理论在配流体或转子体的摩擦表面上构建仿生结构,改善水中(尤其在海水中),以及低速、重载条件下配流摩擦副的润滑能力、承载特性、摩擦磨损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配流体和转子体;所述配流体的摩擦表面或转子体的摩擦表面两者之一开设有若干凹坑,另一摩擦表面开设有若干动压支承槽;凹坑仅布置在以摩擦表面中心为圆心且平分摩擦表面的多个圆周上;凹坑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六边形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凹坑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动压支承槽的最大深度处深0.1~3mm;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1~12mm2
动压支承槽的排布方式采用下列排布方式中的一种:
1)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菱形、正六边形、圆形、头部为尖点的卵形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2)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矩形;动压支承槽的底部在周向方向上与摩擦表面的夹角k为0~30°,k≠0时,动压支承槽底部与摩擦表面相交。
3)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菱形;外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内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为90°。
4)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十字形;动压支承槽的两侧壁倾斜方向相反,且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均在5~30°内取值。
5)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半圆形;外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内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6)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梯形;动压支承槽的外端开放设置;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圆弧槽,动压支承槽的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
7)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扇环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8)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X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9)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由外向内逐渐收窄的辐射条状;动压支承槽的外端开放设置;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10)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S形折线;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11)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两个平行四边形组合而成的箭头形;该两个平行四边形有一边共边且夹角为90°;内、外侧圆周上的箭头形朝向相反;两个平行四边形共边的那一边指向周向方向;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5~30°内取值。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未增加任何零件,仅仅通过结构设计并通过配流体和转子两者仿生单元体的不同组合改善了水液压泵或马达的配流摩擦副的性能,从而提高了水液压泵或马达的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性价比高等优点。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针对不同工作要求,选用不同单元体形态、尺寸、分布规律的非光滑表面,从而获得优异的性能。凹坑与动压支承槽结合;凹坑构成仿生非光滑表面形态,用于存储润滑油;润滑液进入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形成润滑膜;动压支承槽的侧面倾斜设置使得摩擦表面高速摩擦时润滑液有被甩出的趋势,从而为摩擦表面提供支承力,润滑液被甩出以便注入新的润滑液,避免润滑性能降低;动压支承槽的两侧面倾斜方向相反,保证在不同转向时动压支承槽内的润滑液均能被有效甩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配流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子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菱形且内外圆周上动压支承槽形状一致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矩形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正六边形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菱形且内外圆周上动压支承槽形状一致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十字形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头部为尖点的卵形时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半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梯形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扇环形时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X形时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由外向内逐渐收窄的辐射条状时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S形折线时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开设的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为两个平行四边形组合而成的箭头形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包括配流体1和转子体2;配流体的摩擦表面或转子体的摩擦表面两者之一开设有若干凹坑4,另一摩擦表面开设有若干动压支承槽3;本实施例中配流体的摩擦表面开设动压支承槽3,转子体的摩擦表面开设凹坑4;凹坑仅布置在以摩擦表面中心为圆心且平分摩擦表面的五个圆周上;凹坑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圆形,且凹坑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构成仿生非光滑表面形态,用于存储润滑油。动压支承槽的最大深度处深2mm。
动压支承槽的排布方式采用下列排布方式中的一种: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菱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矩形;动压支承槽的底部在周向方向上与摩擦表面的夹角k为0~30°,k≠0时,动压支承槽底部与摩擦表面相交;本实施例中k=3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正六边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圆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5
如图8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菱形;外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30°。润滑液进入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形成润滑膜;动压支承槽的侧面倾斜设置使得摩擦表面高速摩擦时润滑液有被甩出的趋势,从而为摩擦表面提供支承力,润滑液被甩出以便注入新的润滑液,避免润滑性能降低;动压支承槽的两侧面倾斜方向相反,保证在不同转向时动压支承槽内的润滑液均能被有效甩出。内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6
如图9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十字形;动压支承槽的两侧壁倾斜方向相反,且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均在5~3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3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7
如图10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头部为尖点的卵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8
如图11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半圆形;外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30°。内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3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9
如图12所示,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梯形;动压支承槽的外端开放设置;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圆弧槽,动压支承槽的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3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10
如图13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扇环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11
如图14所示,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X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12
如图15所示,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由外向内逐渐收窄的辐射条状;动压支承槽的外端开放设置;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13
如图16所示,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S形折线;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实施例14
如图17所示,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两个平行四边形组合而成的箭头形;该两个平行四边形有一边共边且夹角为90°;内、外侧圆周上的箭头形朝向相反;两个平行四边形共边的那一边指向周向方向;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5~30°内取值,本实施例中取值为90°;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

Claims (1)

1.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包括配流体和转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体的摩擦表面或转子体的摩擦表面两者之一开设有若干凹坑,另一摩擦表面开设有若干动压支承槽;凹坑仅布置在以摩擦表面中心为圆心且平分摩擦表面的多个圆周上;凹坑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六边形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凹坑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3mm2;动压支承槽的最大深度处深0.1~3mm;动压支承槽在摩擦表面上的面积为1~12mm2
动压支承槽的排布方式采用下列排布方式中的一种:
1)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菱形、正六边形、圆形、头部为尖点的卵形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2)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矩形;动压支承槽的底部在周向方向上与摩擦表面的夹角k为0~30°,k≠0时,动压支承槽底部与摩擦表面相交;
3)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菱形;外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内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为90°;
4)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十字形;动压支承槽的两侧壁倾斜方向相反,且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均在5~30°内取值;
5)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半圆形;外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直线,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内侧圆周上的动压支承槽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6)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梯形;动压支承槽的外端开放设置;动压支承槽底部为径向方向上的圆弧槽,动压支承槽的两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相等且均在5~30°内取值;
7)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扇环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8)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X形;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9)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由外向内逐渐收窄的辐射条状;动压支承槽的外端开放设置;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10)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S形折线;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30~90°内取值;
11)动压支承槽仅在与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同心且设置在轴向孔流道所在圆周两侧的两个圆周上等距排布,两侧的圆周上动压支承槽数量相等;周向方向上,动压支承槽设置在相邻轴向孔流道之间;动压支承槽在平行摩擦表面的平面上呈两个平行四边形组合而成的箭头形;该两个平行四边形有一边共边且夹角为90°;内、外侧圆周上的箭头形朝向相反;两个平行四边形共边的那一边指向周向方向;动压支承槽的侧壁与摩擦表面的夹角在5~30°内取值。
CN201620748278.1U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23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48278.1U CN205823537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48278.1U CN205823537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23537U true CN205823537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62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4827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23537U (zh) 2016-07-15 2016-07-15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235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4852A (zh) * 2016-07-15 2016-10-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4852A (zh) * 2016-07-15 2016-10-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0922B (zh) 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的高压海水轴向柱塞泵配流摩擦副
CN103867432A (zh) 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的高压海水轴向柱塞泵柱塞摩擦副
CN205823537U (zh) 一种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CN104863781A (zh) 具有仿生非光滑表面织构的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
CN211343328U (zh) 一种内啮合齿轮泵
CN104154235A (zh) 螺旋分布收敛型微孔织构机械密封
CN201547236U (zh) 一种轴向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新型螺旋槽机械密封
CN101285500A (zh) 带环槽的水润滑止推轴承
CN104948409A (zh) 一种定量轴向柱塞泵
CN109237031A (zh) 一种轴表面具有织构的唇形密封结构
CN201874805U (zh)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用柱塞-滑靴
CN204755209U (zh) 一种定量轴向柱塞泵
CN106014852B (zh) 具有动压效应的水液压泵或马达端面配流式摩擦副
CN104141688A (zh) 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动压滑动轴承装置
CN204941800U (zh) 一种变量轴向柱塞泵
CN109236596B (zh) 一种斜盘式液压轴向柱塞泵/马达重载滑靴副减摩盘
CN202327030U (zh) 一种应用于农灌驱动设备上的二级减速箱
CN105090258A (zh) 齿轮泵的滚动轴承结构及齿轮泵
CN204187000U (zh) 一种闪电型槽端面机械密封结构
CN210068696U (zh) 一种新型齿轮垫圈
CN201428801Y (zh) 机械密封装置
CN203130783U (zh) 一种非圆轴颈的滑动轴承
CN209458406U (zh) 一种轴端机械密封结构
CN203570835U (zh) 一种动压径向滑动轴承
CN103671087A (zh) 带有旋移活塞结构的所有泵类和它类相关产品及部分实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