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22180U - 桩、桩设置用工具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桩、桩设置用工具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22180U
CN205822180U CN201490001096.7U CN201490001096U CN205822180U CN 205822180 U CN205822180 U CN 205822180U CN 201490001096 U CN201490001096 U CN 201490001096U CN 205822180 U CN205822180 U CN 205822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ke
main body
plate
shaped member
slotted ey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900010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山贤五
中村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22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22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1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the groun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3/00Accessories for placing or removing piles or bulkheads, e.g. noise attenuating chamb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54Piles with prefabricated supports or anchoring parts; Anchoring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placing sheet pile bulkheads, piles,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 E02D7/02Placing by dri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1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 F24S25/12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using posts in combination with upper profi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1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fixing to the ground or to building structures
    • F24S25/617Elements driven into the ground, e.g. anchor-piles; Foundations for supporting elements; 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s to the ground or to flat horizontal 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 Placing Or Removing Of Piles Or Sheet Piles, Or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桩设置用工具、该桩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当桩设置用工具(41)被以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的长度的部分被更深地打入时,各臂部(41d)、(41e)的切口部(42)的按压边(42a)按压板状部件(13),板状部件(13)沿着各槽孔(15a)、(15b)移动。由此,板状部件(13)在各槽孔(15a)、(15b)的朝与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被支承。

Description

桩、桩设置用工具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向地下打入的桩、桩设置用工具、该桩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桩的支承力很大程度依赖于地表的种类或地层的结构,在地表或地层松软的情况下,桩的支承力大幅降低。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主轴插入管的状态下,将主轴以及管向地下打入,再只将管进一步打入,使管的前端侧的地下插入部顺着主轴的前端侧的倾斜度弯曲,将地下插入部向地下斜下方插入,由此实现桩的支承力的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将基础桩向地下打入,向基础桩内侧的上下方向的空间插入突起部件并下压,使突起部件的前端比基础桩的侧壁的突出孔更突出地朝斜下方插入地下,由此实现基础桩的支承力的提高。
进一步地,在专利文献3中,将拉桩打入支承地基,将楔分嵌管(クサビ割り入れ管)嵌入拉桩,打击楔分嵌管,将拉桩的前端侧的分嵌楔展开,由此实现拉桩的支承力的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将桩主体向地下打入,使桩主体的前端侧的尖头体移动,将在桩主体的前端侧枢支承的防脱体在地下打开,由此实现桩主体的支承力的提高。
进一步地,在专利文献5中,将桩主体向地下打入,利用推压部件使桩主体的前端侧的突出部件移动并向地下插入,由此实现桩主体的支承力的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6中,将桩体向地下打入,利用柱状体使桩体的前端侧的突出部件朝外侧移动并向地下插入,由此实现桩体的支承力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244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813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9-31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31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9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6115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管的前端侧的地下插入部朝斜下方插入地下,所以地下插入部容易松动,无法实现管的拔出强度的大幅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在基础桩的内侧设置用于引导突起部件的空间,因此基础桩的构造变得复杂。此外,由于将突起部件的前端朝斜下方插入地下,所以突起部件的前端容易松动,无法实现基础桩的拔出强度的大幅提高。
进一步地,在专利文献3中,将拉桩打入支承地基,并展开拉桩的前端侧的分嵌楔,但在将这样的构造应用于向地下打入的桩的情况下,认为桩周围沙土由于楔子而被推移,因此桩的支承力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由于将多个防脱体的端部在桩主体侧枢支承,所以各防脱体与桩主体之间的刚性以及强度较低,无法实现桩主体的支承力的大幅提高。
进一步地,在专利文献5、6中,在将多个突出部件插入地下的状态下,只有各突出部件的端部在桩主体侧被支承,所以各突出部件与桩主体之间的刚性以及强度较低,无法实现桩主体的支承力的大幅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4至6中,基础桩或者桩主体的前端侧的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现有的课题而进行的实用新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管结构简单,但桩主体的拔出强度以及支承力高的桩、桩设置用工具、该桩的设置方法、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桩是埋设于地下的桩,具有:桩主体,其为在柱状的部件上设置有从该部件的长度方向朝与该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 弯曲延伸的槽孔的部件;板状部件,其贯通所述槽孔。
此外,能够用于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桩的桩设置用工具具有:长条部,其沿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配置;按压部,其设置在比该长条部的中央靠近一方的端侧的位置,按压所述板状部件。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桩的设置方法具有:将桩向地下打入的工序,所述桩具有桩主体和板状部件,所述桩主体为在柱状的部件上设置有从该部件的长度方向朝与该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的槽孔的部件,所述板状部件贯通所述槽孔;将桩设置用工具向地下打入,使所述板状部件沿着所述槽孔移动的工序。
或者,本实用新型的桩的设置方法具有:将桩和桩设置用工具一起向地下打入的工序,所述桩具有桩主体和板状部件,所述桩主体为在柱状的部件上设置有从该部件的长度方向朝与该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的槽孔的部件,所述板状部件贯通所述槽孔;将所述桩设置用工具进一步向地下打入,使所述板状部件沿着所述槽孔移动的工序。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基座,其构筑于本实用新型的桩之上;太阳能电池模块,其被支承于所述基座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利用简单的结构能够提高桩的拔出强度和支承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桩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3中(a)、(b)是表示从图1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桩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桩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6中(a)、(b)是表示从图4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桩的侧视图。
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桩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B中(a)、(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9中(a)、(b)是表示从图7A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桩设置用工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中(a)、(b)是表示从图10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桩设置用工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中(a)、(b)是表示从图13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侧视图。
图15是从上方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桩设置用工具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7中(a)、(b)是表示从图16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侧视图。
图18是从上方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俯视图。
图19中(a)~(d)是表示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用于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桩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设置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20中(a)是表示承接图19的工序的图,(b)是表示板状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中(a)~(d)是表示使用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用于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桩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设置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22是表示承接图21的工序的图。
图23中(a)~(d)是表示使用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用于设置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设置方法的各工序的图。
图24是表示承接图23的工序的图。
图25是放大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26A是放大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26B是表示图26A的桩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7是放大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28中(a)、(b)是表示板状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29中(a)、(b)是表示板状部件的其它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30中(a)、(b)是表示板状部件的另外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31中(a)、(b)是表示板状部件的再另外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后视图。
图34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用于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支柱连接固定于桩的上端的连接单元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图35的连接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桩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图3中(a)、(b)是从图1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桩的侧视图。
如图1、图2、以及图3中(a)、(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桩11具有桩主体12和板状部件13。桩主体12是由截面形状为L形的L形钢形成的柱状部件,具有在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壁部12a、12b。在桩主体12的前端12d侧,在各壁部12a、12b形成各自的槽孔15a、15b。各槽孔15a、15b从埋设桩主体12的桩时为上侧的头部12c侧,随着朝侧埋设时为下侧的前端12d侧接近,从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朝与该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平滑地弯曲延伸,成为大致J形。
各槽孔15a、15b在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一致的各壁部12a、12b的部位上,使其弯曲方向(J形的弯曲方向)一致。或者,当定义了通过了桩主体12的L形的角以及各壁部12a、12b的中央而在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假想对称面时,各槽孔15a、15b相对于假想对称面面对称。
各槽孔15a、15b的宽度W被设为一定。并且,各槽孔15a、15b的周缘为圆弧。各槽孔15a、15b的周缘可以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其它曲线,或者也可以是使多条直线或曲线连续的曲折的线,只要是大致平滑地弯曲,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曲线或者曲折线。进一步地,在各槽孔15a、15b与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附近,该各槽孔15a、15b的周缘朝着水平方 向或者接近水平的倾斜方向。
板状部件13是矩形的钢板,具有比各槽孔15a、15b的最分开的部位的间隔长的宽度,具有比各槽孔15a、15b的宽度W薄的厚度。板状部件13在可沿着各槽孔15a、15b移动的状态下将该各槽孔15a、15b贯通,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朝各壁部12a、12b的外侧突出。
桩主体12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桩主体12所打入的地表的种类或地层的结构或打入长度等,即根据桩11的使用状况适当设定即可。另外,板状部件13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桩主体12的尺寸和桩11的使用状况适当设定即可。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桩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放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图6中(a)、(b)是从图4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桩的侧视图。
如图4、图5、以及图6中(a)、(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桩21具有桩主体22和板状部件23。桩主体22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桩主体12大致相同的形状,具有:两个壁部22a、22b,其在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槽孔25a、25b,其在桩主体22的前端22d侧在各壁部12a、12b形成,各自呈J形。另外,各槽孔25a、25b在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一致,它们的弯曲方向(J形的弯曲方向)在各壁部22a、22b一致。
但是,桩主体22的各槽孔25a、25b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的形状不同,并且,板状部件2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13的形状不同。
该各槽孔25a、25b从成为各槽孔25a、25b的上端的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直至朝与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平滑地开始弯曲的部分为止,各槽孔25a、25b的宽度W一定,从弯曲的中途部分随着接近成为各槽孔25a、25b的下端的与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宽度W逐渐变窄。在与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附近,各槽孔25a、25b的宽度W与板状部件23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比板状部件23的厚度稍宽。
板状部件23是将矩形的钢板在其两端部附近的两处部位朝同一方向弯折的部件,具有平板状的中央部23a和各弯折部23b。中央部23a被设定为比各槽孔25a、25b的最分开的部位的间隔长。板状部件23在可沿着各槽孔25a、25b的移动的状态下,将该各槽孔25a、25b贯通,并且中央部23a的两侧部分以及各弯折部23b朝各壁部22a、22b的外侧突出。
桩主体22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桩21的使用状况适当设定,板状部件23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桩主体22的尺寸和桩21的使用状况适当设定。
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立体图。并且,图7B中(a)、(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板状部件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另外,图8是放大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前端侧的立体图。图9(a)、(b)是从图7A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桩的侧视图。
如图7A、图7B、图8、以及图9中(a)、(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桩31具有桩主体32和板状部件33。桩主体32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桩主体12大致相同的形状,具有:两个壁部32a、32b,其在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延伸;槽孔35a、35b,其在桩主体32的前端32d侧,在各壁部32a、32b形成,各自呈J形。另外,各槽孔35a、35b形成为相对于假想对称面面对称,所述假想对称面通过桩主体32的L形角以及各壁部32a、32b的中央,在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延伸。
但是,桩主体32的各槽孔35a、35b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的形状不同,并且,板状部件3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桩主体12的板状部件13的形状不同。
各槽孔35a、35b的宽度W从成为该各槽孔35a、35b的上端的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直至该各槽孔35a、35b朝与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平滑地开始弯曲的部分为止,与板状部件33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比板状部件33的厚度稍宽。另外,各槽孔35a、35b的宽度W从朝与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的部分的中途部分逐渐变宽,当变成比板状部件33的厚度足够宽的一定宽度时,维持该一定宽度一直到作为J形的下端的与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
板状部件33是大致V形的钢板,具有矩形的中央部33a以及各臂部33b。板状部件33被设定成比各槽孔35a、35b最分开的部位的间隔长。板状部件33在可沿各槽孔35a、35b移动的状态下将该各槽孔35a、35b贯通,板状部件33的两侧部分朝各壁部32a、32b的外侧突出。
桩主体32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桩31的使用状况适当设定,板状部件33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桩主体32的尺寸和桩31的使用状况适当设定。
接下来,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立体图。另外,图11 中(a)、(b)表示从图10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侧视图。图1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俯视图。
如图10、图11中(a)、(b)、以及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41具有:L形部41c,其将两个壁部41a、41b以L形连接;臂部41d、41e,其从各壁部41a、41b的下端各自朝下方延长;顶板41f、41g,其在各壁部41a、41b的上端各自朝外侧弯折。在各壁部41a、41b上形成有各自的穿孔41h。各臂部41d、41e相互分开,并在各臂部41d、41e的下端附近的侧边形成各自的切口部42。
各切口部42具有:上侧的按压边42a、侧边42b、下侧的承受边42c。按压边42a在侧边42b侧以朝上的方式稍微弯曲并倾斜,按压边42a与侧边42b之间的角度成为锐角,在这之间形成保持空间42d。
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41能够应用于所述的第一至三实施方式的桩11、21、31的任一个。另外,桩设置用工具41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应用桩设置用工具41的桩的尺寸以及使用状况适当设定即可。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立体图。另外,图14中(a)、(b)是表示从图13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俯视图。
如图13、图14中(a)、(b)、以及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51是与所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41大致相同的形状,具有:L形部51c,其将两个壁部51a、51b以L形连接;臂部51d、51e,各自从各壁部51a、51b的下端朝下方延长;顶板51f、51g,其在各壁部51a、51b的上端被各自朝外侧弯折。在各壁部51a、51b上分别形成穿孔51h。
但是,在各臂部51d、51e的下端附近的侧边形成的各自的切口部52的形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在各臂部41d、41e的下端附近的侧边形成的各自的切口部42的形状不同。
各切口部52具有:上侧的按压边52a;侧边52b;下侧的承受边52c;倾斜边52e,其在按压边52a上连续地形成,一直到各臂部51d、51e的侧边。按压边52a在侧边52b侧以朝上的方式稍微弯曲倾斜,按压边52a与侧边52b 之间的角度成为锐角,在这之间形成保持空间52d。倾斜边52e随着接近桩设置用工具51的头部,朝着与桩设置用工具5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从按压边52a离开的方式倾斜。
这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51能够应用于所述的第一至三实施方式的桩11、21、31的任一个。另外,桩设置用工具51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应用桩设置用工具51的桩的尺寸以及使用状况适当设定即可。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立体图。另外,图17中(a)、(b)是表示从图16的两个箭头方向A、B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的俯视图。
如图16、图17中(a)、(b)、以及图18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61是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41大致相同的形状,具有:L形部61c,其将两个壁部61a、61b以L形连接;顶板61f、61g,其在各壁部61a、61b的上端各自朝外侧弯折。在各壁部61a、61b上形成各自的穿孔61h。并且,分别在各壁部61a、61b的下端形成切口部62。
但是,桩设置用工具61不具有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各臂部41d,41e的部位,将各壁部61a,61b以第四实施方式的各臂部41d、41e的长度延长。并且,各壁部61a、61b的下端的切口部62的形状,与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各臂部41d、41e的下端附近的侧边形成的各自的切口部42的形状不同。
各切口部62具有:上侧的按压边62a;侧边62b;倾斜边62e,其在按压边62a上地连续形成,一直到各壁部61a、61b的侧边。按压边62a在侧边62b侧以朝向的方式稍微弯曲倾斜,按压边62a与侧边62b之间的角度成为锐角,在这之间形成保持空间62d。倾斜边62e随着接近桩设置用工具61的头部,朝着与桩设置用工具6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从按压边62a离开的方式倾斜。
另外,各切口部62不具有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切口部42的承受边42c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2的承受边52c的部分。
这样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61能够应用于所述第一至三实施方式的桩11、21、31的任一个。另外,桩设置用工具61的长度以及厚度根据应用桩设置用工具61的桩的尺寸以及使用状况适当设定即可。
接下来,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本 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设置方法是使用图10、图11中(a)、(b)、以及图12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41,将图1、图2、以及图3中(a)、(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桩11向地下埋设的方法,被以图19中(a)~(d)、图20中(a)所示的各工序实施。
首先,如图19(a)所示,板状部件13将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贯通,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成为向各壁部12a、12b的外侧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桩设置用工具41的L形部41c以及各臂部41d、41e与桩主体12的各壁部12a、12b外侧重叠,并将具有各壁部41a、41b以及各臂部41d、41e的长条部沿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配置,将向各壁部12a、12b的外侧突出的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放入桩设置用工具41的各臂部41d、41e的切口部42。此时,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与各臂部41d、41e的切口部42的承受边42c抵接,所以能够将可沿各槽孔15a、15b移动的板状部件13保持在固定位置。
如图19(a)所示,在将桩11以及桩设置用工具41组合的状态下,如图19(b)所示,将桩11以及桩设置用工具41一起向地下打入。例如,利用安装于重型机械的打击锤等将桩11以及桩设置用工具41打入。此时,通过使连接头等介于桩11和桩设置用工具41之间,能够抑制桩11和桩设置用工具41在上下方向互相错位,并能够将桩11以及桩设置用工具41同时向地下打入。
接着,如图19中(c)、(d)所示,将桩设置用工具41以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的长度的部分更深地打入。例如,将先前所述的连接头等取下后,再利用打击锤等将桩设置用工具41的各顶板41f、41g反复打击,将桩设置用工具41向地下打入,当桩设置用工具41的顶板41f、41g到达桩主体12的头部12c时,停止对桩设置用工具41的各顶板41f、41g的打击。由此,桩设置用工具41被以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的长度的部分向地下打入。
因为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被放入桩设置用工具41的各臂部41d、41e的切口部42,所以当桩设置用工具41被以桩主体12的各槽孔15a、15b的长度的部分更深地打入时,各臂部41d、41e的切口部42的按压边42a从桩主体12的头部12c侧与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13a抵接,将板状部件13下压,板状部件13沿着各槽孔15a、15b移动前进。此时,板状部件1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13a被在各臂部41d、41e的切口部42的保持空间42d保 持,所以能够将板状部件13可靠地下压。然后,板状部件13沿着各槽孔15a、15b,在与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或者接近水平的倾斜方向)移动,进而触碰到各槽孔15a、15b的下侧终端而停止。由此,板状部件13在各槽孔15a、15b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即各槽孔15a、15b的下侧终端附近的部位被夹住受到支承。
之后,如图20中(a)所示,将桩设置用工具41从地下拔出。例如,在桩设置用工具41的各穿孔41h上挂上挂钩,通过利用工程机械将挂钩拉起,从而将桩设置用工具41拔出。其结果是,桩11被埋设于地下。
在此,如图20中(a)、(b)所示,板状部件13在各槽孔15a、15b的与桩主体1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移动,所以板状部件13被相对于桩主体12在上下方向夹住固定。并且,板状部件13的表面在大致水平方向延展,沙土对板状部件13的上下活动的阻碍变大,板状部件13变得难以在地下向上下移动。即,板状部件13被相对于桩主体12在上下方向固定,由于沙土,板状部件13的上下活动受到妨碍。由此,能够提高桩主体12的拔出强度和支承力。
另外,通过适当设定板状部件13的表面相对于水平所成的角度,能够期待桩主体12的拔出强度进一步提高。如果该角度为0度,也就是说如果板状部件13的表面为水平,则拔出强度变为最大。因此,在任一个实施方式中,都记载着板状部件13的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然而,板状部件13的表面不必水平或者大致水平。也可与桩主体12的设置深度、设置地点的地质等相匹配地,将板状部件13的表面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和板状部件13的长度、宽度、厚度等一起进行适当的改变。
另外,所述的大致水平是指假定板状部件13的表面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为20度以下的状态。这是因为适于桩主体12的拔出强度的提高、和从上方向板状部件13施加力使板状部件13沿着各槽孔15a、15b移动的设置方法。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也可适用于利用图13、图14中(a)、(b)、以及图15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51,将图4、图5、以及图6中(a)、(b)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桩21向地下埋设的情况。其各工序在图21中(a)~(d)、图22表示。
首先,如图21(a)所示,使桩设置用工具51的各壁部51a、51b以及各 臂部51d、51e与桩主体22的各壁部22a、22b的外侧重叠,将具有各壁部51a、51b以及各臂部51d、51e的长条部沿着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配置。将向桩主体22的各壁部22a、22b的外侧突出的板状部件23的两侧部分放入桩设置用工具51的各臂部51d、51e的切口部52,通过将板状部件23的两侧部分载于各臂部51d、51e的切口部52的承受边52c,将板状部件23保持在固定位置。
如图21(a)所示,在将桩21以及桩设置用工具51组合的状态下,如图21(b)所示,将桩21以及桩设置用工具51一起向地下打入。
接着,如图21(c)、(d)所示,将桩设置用工具51以桩主体22的各槽孔25a、25b的长度的部分,更深地打入。此时,因为板状部件23的两侧部分被放入桩设置用工具51的各臂部51d、51e的切口部52,所以当桩设置用工具51被更深地打入时,桩设置用工具51的各臂部51d、51e的切口部52的按压边52a从桩主体22的头部22c侧与板状部件2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23c抵接,而将板状部件23下压,板状部件23沿着各槽孔25a、25b向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的下侧移动。另外,板状部件2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23c被在各臂部51d、51e的切口部52的保持空间52d保持,所以能够将板状部件23可靠地下压。并且,当板状部件23沿着各槽孔25a、25b,在与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或接近水平的倾斜方向)移动时,各臂部51d、51e的切口部52与板状部件23的侧端23c抵接的部位从该各切口部52的按压边52a朝倾斜边52e移动,各切口部52的倾斜边52e使板状部件2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23c朝斜下方移动。由此,板状部件23沿着各槽孔25a、25b平滑地移动,进而板状部件23触碰到各槽孔25a、25b的下侧终端而停止。
此后,如图22所示,桩设置用工具51被从地下拔出,桩21被埋设于地下。
在此,板状部件23在其各弯折部23b向上弯折的状态下,将桩主体22的各槽孔25a、25b贯通,所以在将桩主体22打入的过程中,板状部件23的各弯折部23b在地下受到阻碍,板状部件23能够自我旋转沿着J形的各槽孔25a、25b平滑地移动。
另外,因为板状部件23的各弯折部23b向桩主体22的各壁部22a、22b的外侧突出,所以在打入桩主体22的中途,即使板状部件23朝横向错位,板状部件23的各弯折部23b的一方与桩主体22的各壁部22a、22b的任一个抵接,能够抑制板状部件23从桩主体22的各槽孔25a、25b脱离。
另外,在桩主体22的各槽孔25a、25b的下侧终端,设定成该各槽孔25a、25b的宽度W与板状部件23的厚度大致相同或比板状部件23的厚度稍宽,所以当板状部件23与各槽孔25a、25b的下侧终端触碰而停止时,板状部件23在各槽孔25a、25b的下侧终端的附近的部位被不发生晃动地夹住。进而,板状部件23在其平板状的中央部23a与各弯折部23b的内侧,由于怀抱沙土而被牢固地固定。即,因为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板状部件23相对于桩主体22向上下方向的移动,所以利用沙土板状部件23被牢固地固定。由此,能够更加提高桩主体22的拔出强度和支承力。
接下来,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是利用图16、图17中(a)、(b)、以及图18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61,将图7A、图7B、图8、以及图9中(a)、(b)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桩31向地下埋设的方法,通过在图23中(a)~(d)、图24表示的各工序实施。
首先,如图23中(a)所示,使板状部件33贯通桩主体32的各槽孔35a、35b,在使板状部件33的两侧部分向各壁部32a、32b的外侧突出的状态下,如图23中(b)所示,将桩31向地下打入。
然后,如图23中(c)所示,使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壁部61a、61b与被向地下打入的桩31的桩主体32的各壁部32a、32b的外侧重叠,将具有各壁部61a、61b的长条部沿着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配置,反复打击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顶板61f、61g,将桩设置用工具61向地下打入。由此,在地下,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壁部61a、61b与桩主体32的各壁部32a、32b的外侧重叠,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壁部61a、61b的按压边62a与板状部件3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33c抵接。
接着,如图23中(d)所示,将桩设置用工具61以桩主体32的各槽孔35a、35b的长度的部分,更深地打入。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壁部61a、61b的按压边62a与板状部件3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33c抵接,所以当桩设置用工具61被更深地打入时,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壁部61a、61b的按压边62a将板状部件33下压,板状部件33沿着各槽孔35a、35b朝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移动。此时,板状部件33的两侧部分的侧端33c在各壁部61a、61b的切口部62的保持空间62d被保持,板状部件33被可靠地下压。并且,当板状部件33沿着各槽孔35a、35b在与桩主体3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水 平方向或接近水平的倾斜方向)开始移动时,板状部件33的侧端33c相对于各壁部61a、61b的切口部62的抵接部位从该各切口部62的按压边62a朝倾斜边62e移动,各切口部62的倾斜边62e将板状部件33的侧端33c向斜下方下压并使其移动。由此,板状部件33被沿着各槽孔35a、35b平滑地移动,进而板状部件33触碰到各槽孔35a、35b的下侧终端而停止。
此后,如图24所示,桩设置用工具61被从地下拔出,桩31被埋设于地下。
在此,各槽孔35a、35b的宽度W从该各槽孔35a、35b的上侧开始端到该各槽孔35a、35b朝与桩主体2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平滑地开始弯曲位置为止,被设定成与板状部件33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比板状部件33的厚度稍厚。因此,在利用桩设置用工具61的各壁部61a、61b的按压边62a将板状部件33下压时,能够利用各槽孔35a、35b抑制板状部件33的晃动,并且将板状部件33朝下方引导,在板状部件33移动时在地下受到的阻碍降低,能够使板状部件33沿着各槽孔35a、35b快速地移动。另外,板状部件33是V形,所以相对于桩主体32的各壁部32a、32b大致正交并向该桩主体32的外侧较长地突出,在向外侧突出的板状部件33的两端部上怀抱有许多沙土而被牢固地固定。其结果是,能够利用板状部件33进一步提高桩主体32的拔出强度和支承力。
接下来,简单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实施方式。图2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桩71具有:截面形状为Z形的桩主体72和板状部件73。桩主体72具有在桩主体7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三个壁部72a、72b、72c,在各壁部72a、72b、72c的前端附近(桩主体72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各自的槽孔72d、72e、72f。各槽孔72d、72e、72f在桩主体72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的位置一致,描绘出大致J形,并且它们的弯曲的方向(J形的弯曲方向)一致。矩形的板状部件73可沿着各槽孔72d、72e、72f移动地将各槽孔贯通,板状部件73的两侧部分向各壁部72a、72c的外侧突出。
图26A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桩81具有:截面形状为H形的桩主体82和板状部件83。桩主体82具有在桩主体8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相互对置的两个壁部82a、82b,在各壁部82a、82b的前端附近(桩主体82的前端附近),形成有各自的槽孔82c、82d。各槽孔82c、82d形成为在桩主体82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的位置一致,描绘出大致J形,并且它们的弯曲方向 (J形的弯曲方向)一致。矩形的板状部件83可沿着各槽孔82c、82d移动地将各槽孔贯通,板状部件83的两侧部分向各壁部82a、82b的外侧突出。
如图26B所示,不只一组槽孔82c、82d,也可在各壁部82a、82b的前端附近形成另外的一组槽孔82e、82f,使另外的板状部件85可沿着另外的一组槽孔82e、82f移动地将各槽孔贯通。另外,也可在连接各壁部82a、82b的中央的壁部形成另一个槽孔82g,另外的板状部件86将另一个槽孔82g贯通。
图2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桩91具有:圆筒状的桩主体92和板状部件93。在桩主体92的前端附近,在该桩主体92的周壁的相互对置的部位上形成一对槽孔92a、92b。各槽孔92a、92b在桩主体92的长度方向上相互的位置一致,描绘出大致J形,并且它们的弯曲方向(J形的弯曲方向)一致。矩形的板状部件93可沿着各槽孔92a、92b移动地将各槽孔贯通,板状部件93的两侧部分向桩主体92的周壁的外侧突出。
优选地,作为用于设置这样的桩71、81、91的桩设置用工具,具有两个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从桩主体72、82、92的头部侧与板状部件73、83、93的两端部抵接,将板状部件73、83、93下压。
图28中(a)、(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板状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该变形例的板状部件101俯视观察为矩形,并且截面形状侧面观察为楔子形,是刀刃状的部件。这样的楔子形的截面形状,使板状部件101在地下移动时受到的阻碍降低,所以能够使板状部件101沿着桩主体的槽孔容易地移动。
图29中(a)、(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板状部件的其它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该其它的变形例的板状部件102具有俯视观察为矩形、并且侧面观察为波形的截面形状。这样的波形的截面形状提高了板状部件102的弯折刚性,所以能够提高桩主体的拔出强度和支承力。并且,即使代替波形,应用锯齿状的截面形状,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图30中(a)、(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板状部件的其它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在该其它的变形例的板状部件104中,在与桩设置用工具41(或桩设置用工具51、61)的按压边42a(或按压边52a、62a)抵接的该板状部件104的侧端上设置了两个凸部104a。在各凸部104a的内侧,桩设置用工具41(或桩设置用工具51、61)的各臂部41d、41e(或各臂部51d、51e、各壁部61a、61b)被夹住,利用各凸部104a能够抑制在地下的各臂部41d、 41e(或各臂部51d,51e、各壁部61a,61b)的扭曲或变形。
图31中(a)、(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板状部件的再另外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在该另外的变形例的板状部件105中,在与桩设置用工具41(或桩设置用工具51、61)的按压边42a(或按压边52a、62a)抵接的该板状部件105的侧端上设置了两个凹部105a。桩设置用工具41(或桩设置用工具51、61)的各臂部41d、41e(或各臂部51d、51e、各壁部61a、61b)与各凹部105a的内侧嵌合,利用各凹部105a能够抑制在地下的各臂部41d、41e(或各臂部51d、51e、各壁部61a、61b)的扭曲或变形。
另外,也可代替如图30中(a)、(b)所示的在板状部件104的侧端上设置两个凸部104a,而在板状部件104的表面或背面形成多个凸部,在各凸部的内侧夹住桩设置用工具41(或桩设置用工具51、61)的各臂部41d、41e(或各臂部51d、51e、各壁部61a、61b)。
另外,也可将所述各实施方式的桩或所述各变形例的板状部件适当组合或变形。例如,在桩主体的槽孔的上侧开始端侧和下侧终端侧的任一端,都可以将槽孔的宽度设定成与板状部件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比板状部件的厚度稍宽,在槽孔的弯曲部位上,使槽孔的宽度比板状部件的厚度足够宽。另外,作为桩主体,可以应用不是中空的四棱柱状或圆柱状的材料,在该桩主体上设置一个槽孔,使板状部件贯通该槽孔。另外,也可以使用桩设置用工具使板状部件沿着桩主体的槽孔移动后,不将桩设置用工具拔出而留在地下,将桩设置用工具作为桩主体的加强部件使用。
接下来说明作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图3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立体图。另外,图33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后视图,图34是表示该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侧视图。
在该太阳能发电系统111中,例如,将工业用发电厂的实现作为前提,使用图26所示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桩81,固定支承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12的基座113。
另外,在图32、图33以及图34中,将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12朝东西方向以及南北方向排列,使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12朝阳光的入射方向倾斜。另外,也可代替桩81应用其它的各实施方式或各种变形例的桩。
如图32、图33、以及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 将多个桩81朝东西方向以第一规定间隔、并且朝南北方向以第二规定间隔排列向地下打入,将基座113固定于各桩81的上端进行支承。
基座113具有:支柱121,各自被设置于各桩81的延长线并被竖立设置;连接单元122,各自用于将各支柱121连接固定于各桩81的上端;加固架123,是在每根南北方向相邻的各支柱121上,在这些支柱121之间架设的加强部件;加固架124,是在每根东西方向相邻的各支柱121上,在这些支柱121之间架设的加强部件;纵梁125,其在每根南北方向相邻的各支柱121上,在这些支柱121的上端横跨;四根横梁126,其在东西方向排列的多根纵梁125上被排列支承,并朝东西方向延伸。
在这样的结构的基座上,在相邻的两根横梁126之间将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12排列成横向一列来搭载,在四根横梁126上将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12排列成三列来搭载。
图35是表示用于将支柱121连接固定于桩81的上端的连接单元122的立体图。另外,图36是表示连接单元122的剖视图。
如图35以及图36所示,连接单元122具有L形连接部件131和接合部件134。将L形连接部件131载于桩81的上端,使L形连接部件131的侧壁部131a与桩81的相互对置的两个壁部82a、82b的一方重叠,使用两组螺栓132以及螺母133,将L形连接部件131的侧壁部131a固定于桩81的各壁部82a、82b的一方。
另外,将接合部件134载于L形连接部件131的上壁部131b,使用一组螺栓135、螺母136、垫片137,将接合部件134固定于L形连接部件131的上壁部131b。
进而将接合部件134插入支柱121的内侧,使螺栓138贯通支柱121以及接合部件134的孔,将螺母在螺栓138的前端拧进紧固。由此,支柱121被连接固定于桩81的上端。
以上,参照附图关于本实用新型适合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的例子。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的范围记载的范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改例,可以认为这些变更例和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的桩(桩11)是埋设于地下的桩,具有:柱状的桩主体(桩主体12);槽孔(槽孔15a),其在所述桩主体上形成,从埋设所述 桩主体时的上侧朝下侧、从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板状部件(板状部件13),其插入所述槽孔。
关于这样的桩,桩主体的槽孔插入板状部件,桩主体被向地下打入。在该状态下,当使用工具等将板状部件下压时,板状部件沿着槽孔在地下移动。槽孔从埋设桩主体时的上侧朝下侧、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所以当板状部件沿着槽孔移动时,被在该槽孔的朝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夹住并受到支承。此时,利用槽孔的朝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板状部件朝桩主体的拔拉方向(在长度方向是上方)的移动被禁止,并且板状部件由沙土固定,所以能够提高桩主体的拔出强度以及支承力。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中,设置多个所述槽孔,所述各槽孔(各槽孔15a、15b)在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一致的各自的部位上所述弯曲的方向向一致。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中,设置多个所述槽孔,所述各槽孔相对于通过该各槽孔之间并朝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假想对称面面对称。
在该情况下,在板状部件贯通桩主体的多个槽孔的状态下,桩主体被向地下打入,板状部件被下压,板状部件沿着各槽孔移动,在该各槽孔的朝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被夹住并受到支承。因此,板状部件的多处部位在各槽孔被夹住并受到支承,从而板状部件被更牢固地支承,桩主体的拔出强度以及支承力变得更高。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中,所述桩主体具有朝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壁部(各壁部12a、12b),所述各槽孔分别在所述各壁部形成。
例如,在桩主体使用L形钢的情况下,桩主体具有两个壁部,在桩主体使用H形钢的情况下,桩主体具有三个壁部。在这些壁部上形成各自的槽孔。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中,使所述槽孔的宽度根据该槽孔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使槽孔的宽度在该槽孔朝与桩主体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部位上变窄,则板状部件沿着槽孔被移动至该部位时,板状部件被在槽孔的该部位不晃动地夹住,桩主体的支承力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中,所述板状部件的截面形状是楔子形。
这样的板状部件的截面形状,能够降低板状部件被在地下移动时受到的 阻碍,所以能够使板状部件沿着槽孔容易地移动。
接下来,所述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桩设置用工具41),是在设置桩时使用的桩设置用工具,具有:长条部(各壁部41a、41b、各臂部41d、41e),其沿着被设置的所述桩的桩主体的长度方向配置;按压部(按压边42a),其在向所述桩设置用工具的上部施加长度方向向下的力的情况下,与从所述桩主体突出的部件抵接,能够将所述部件从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倾斜的方向压。
在这样的桩设置用工具中,其按压部从埋设桩主体时的上侧与从该桩主体突出的部件抵接。进而当桩设置用工具被打入时,部件由按压部下压。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中,具有倾斜部(倾斜边52e),其在所述按压部上连续形成,并随着接近埋设所述桩主体时的上侧,从所述按压部朝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离开。在该情况下,部件被按压部朝下方下压,接着,部件被倾斜部朝斜下方下压。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设置用工具中,具有承受部(承受边42c),其隔着所述部件并与所述按压部对置,承受所述部件。在该情况下,部件在按压部与承受部之间被保持。
接下来,所述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将桩主体向地下打入;将桩设置用工具向地下打入,使被插入槽孔的板状部件从埋设所述桩主体时的上侧朝着下侧移动,所述槽孔从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
在这样的桩的设置方法中,将桩主体向地下打入后,将桩设置用工具向地下打入,利用桩设置用工具将板状部件下压,使之沿着槽孔移动。
或者,所述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将桩主体和桩设置用工具一起向地下打入;从所述桩主体的设置位置进一步将所述桩设置用工具向地下打入,使被插入槽孔的板状部件从埋设所述桩主体时的上侧朝下侧移动,所述槽孔从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
在这样的桩的设置方法中,将桩主体以及桩设置用工具同时向地下打入,再将桩设置用工具进一步打入,利用桩设置用工具将板状部件下压使之沿着槽孔移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桩的设置方法中,具有将所述设置用工具从地 下拔出的工序。
接下来,所述实施方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桩;基座,其构筑于所述桩之上;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其被支承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桩具有:柱状的桩主体;槽孔,其在所述桩主体上形成,从埋设所述桩主体时的上侧朝下侧、从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板状部件,其被插入所述槽孔。
在这样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也起到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1、21、31、71、81、91 桩
12、22、32、72、82、92 桩主体
13、23、33、73、83、93、101、102 板状部件
15a、15b、25a、25b、35a、35b 槽孔
41、51、61 桩设置用工具
41a、41b、51a、51b、61a、61b 壁部(长条部)
41d、41e、51d、51e 臂部(长条部)
42、52、62 切口部
52e、62e 倾斜边(倾斜部)
42a、52a、62a 按压边(按压部)
42c、52c、62c 承受边(承受部)
111 太阳能发电系统
112 太阳能电池模块
113 基座
121 支柱
122 连接单元
123、124 加固架
125 纵梁
126 横梁

Claims (6)

1.一种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桩是埋设于地下的桩,所述桩具有:
桩主体,其为在柱状的部件上设置有从该部件的长度方向朝与该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延伸的槽孔的部件;
板状部件,其贯通所述槽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孔被设置多个,相对于假想对称面面对称,所述假想对称面通过这些多个槽孔之间,在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板状部件在以该板状部件的表面从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朝与该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化的方式改变方向,而可沿着多个所述槽孔移动的状态下,贯通这些多个槽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其特征在于,
以在所述桩埋设于地下的情况下,所述板状部件的表面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在20度以下的方式形成所述槽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桩主体的截面形状为L形、Z形或者H形。
5.一种桩设置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桩设置用工具能够用于设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所述桩设置用工具具有:
长条部,其沿所述桩主体的长度方向配置;
按压部,其设置在比该长条部的中央靠近一方的端侧的位置,按压所述板状部件。
6.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座,其构筑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之上;
太阳能电池模块,其被支承于所述基座上。
CN201490001096.7U 2013-09-09 2014-08-21 桩、桩设置用工具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Active CN2058221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6304 2013-09-09
JP2013186304A JP6033191B2 (ja) 2013-09-09 2013-09-09 杭、杭設置用治具、その杭の設置方法、及びその杭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PCT/JP2014/071826 WO2015033784A1 (ja) 2013-09-09 2014-08-21 杭、杭設置用治具、その杭の設置方法、及びその杭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22180U true CN205822180U (zh) 2016-12-21

Family

ID=52628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90001096.7U Active CN205822180U (zh) 2013-09-09 2014-08-21 桩、桩设置用工具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18659A1 (zh)
JP (1) JP6033191B2 (zh)
CN (1) CN205822180U (zh)
WO (1) WO20150337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78171B2 (en) * 2016-09-27 2019-08-13 American Transmission Compan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installation of caissons
CN111455984B (zh) * 2020-04-22 2021-10-01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桩基护桩及施工方法
WO2023060318A1 (en) * 2021-10-15 2023-04-20 Solar Pile International (Us) Llc Method for installing piles
CN117684595B (zh) * 2024-02-02 2024-05-14 寿光鸿海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滩涂光伏发电站建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6325A (en) * 1978-08-09 1980-02-25 Hitachi Zosen Corp Steel-pipe pile
JPS6045739U (ja) * 1983-09-03 1985-03-30 山本 明雄 杭体
JP4562793B2 (ja) * 2008-12-05 2010-10-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構造物設置架台、及び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JP5023270B1 (ja) * 2011-10-27 2012-09-12 株式会社小笠原設計 回転支圧体付きアースアンカーを用いた工作物または建造物の固定装置と工法
JP3176859U (ja) * 2012-04-26 2012-07-05 株式会社イスズ 太陽電池パネルユニット設置用架台の支柱、及び太陽電池パネルユニット設置用架台
JP5963301B2 (ja) * 2012-06-05 2016-08-03 株式会社サムシング 鋼管杭用組立羽根部材、鋼管杭、複合杭及び複合杭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33191B2 (ja) 2016-11-30
WO2015033784A1 (ja) 2015-03-12
JP2015052245A (ja) 2015-03-19
US20160218659A1 (en) 2016-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22180U (zh) 桩、桩设置用工具以及使用该桩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WO2009033092A3 (en) Barrier system
CN102400463A (zh) 抓地装置
CN203716336U (zh) 一种侧边开洞薄钢板剪力墙
GB201117949D0 (en) Portal frame
CN103953360A (zh) 一种用于深部大变形巷道的u型钢和锚索协同支护结构
CN102995643A (zh) 一种地下空间钢桁架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296170U (zh) 一种复合式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9403349A (zh) 一种上柔下刚的深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JP2015052245A5 (zh)
CN207063159U (zh) 一种空间网格索结构的平行多索式连接构造
CN106703041B (zh) 一种基坑内支撑支护结构传力途径的转换结构及转换方法
CN206015607U (zh) 连接用子母卡扣、蜂巢约束结构以及护坡
CN202108055U (zh) 加筋悬臂式挡土墙结构
CN201933663U (zh) 悬挑拉索式双曲面玻璃幕墙体系
CN204898946U (zh) 建筑用轻钢龙骨连接结构
CN204418433U (zh) 一种可调节式砌体填充墙与框架柱柔性连接结构
CN111353254A (zh) 一种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边坡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CN203034462U (zh) 一种地下空间钢桁架基坑支护结构
CN201826297U (zh) 三菱形网笼沙障支架
CN213297155U (zh) 背楞平直连接件
CN205623537U (zh) 光伏大棚
CN201826593U (zh) 便捷式帐篷结构装置
CN203129136U (zh) 无接缝地下墙成型器
KR101337400B1 (ko) 기초지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