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83478U - 冷风扇 - Google Patents

冷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83478U
CN205783478U CN201620501259.9U CN201620501259U CN205783478U CN 205783478 U CN205783478 U CN 205783478U CN 201620501259 U CN201620501259 U CN 201620501259U CN 205783478 U CN205783478 U CN 205783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heat
head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012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茅金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0125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83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83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8347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风扇,该冷风扇包括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水箱和设有通风口的制冷面板,其特征是:所述制冷面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制冷片以及与第一制冷片热面贴合的第一水冷头,所述第一制冷片的冷面与制冷面板贴合;所述水箱与第一水冷头间连接有由冷却管和回流管组成的水路循环管道,所述水箱上设置有冷水出口和热水进口,所述冷却管连接冷水出口和第一水冷头,所述回流管连接热水进口和第一水冷头且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循环水泵和风冷冷却器,具有对制冷芯片水冷效果优良的效果。

Description

冷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制冷、制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指热天借以生风取凉的用具电扇,是用电驱动产生气流的装置,内配置的扇子通电后来进行转动化成自然风来达到乘凉的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风扇在制冷或制热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既有专利,如专利公告号为CN102620363B、申请公告日为2014年10月29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蒸发与电子双重制冷冷风扇,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箱体,置于箱体内的电子制冷系统、蒸发制冷系统和电动风轮。其中,电子制冷系统包括:具有冷面和热面的电子制冷芯片;与冷面连接的制冷热交换器,用于制冷空气;与热面连接的散热热交换器,用于交换热面的热量;与散热热交换器连接的水路循环装置,用于带走热面的热量。蒸发制冷系统包括:加湿过滤材料、与加湿过滤材料连接的水路循环装置。两制冷系统都具有与水路循环管连接的循环水泵,并共用一个储水水箱。
在上述专利中的冷风扇,通过水路循环装置将水箱中的水抽到散热热交换器中,再将在经过散热热交换器后变热的水送回到水箱中。使用该方式进行水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冷却散热热交换器,从而冷却制冷芯片热面的效果,但随着不断的循环,水箱中的水温也会随之升高,造成水冷效果下降。而随着水冷效果的降低,热面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影响到冷面的制冷或者在吹风时,将热风带出影响空气制冷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风扇,其解决了制冷芯片的水冷效果不佳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冷风扇,包括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水箱和设有通风口的制冷面板,所述制冷面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制冷片以及与第一制冷片热面贴合的第一水冷头,所述第一制冷片的冷面与制冷面板贴合;所述水箱与第一水冷头间连接有由冷却管和回流管组成的水路循环管道,所述水箱上设置有冷水出口和热水进口,所述冷却管连接冷水出口和第一水冷头,所述回流管连接热水进口和第一水冷头且所述回流管上设置有循环水泵和风冷冷却器。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制冷片的冷面与制冷面板贴合来达到制冷的效果,再通过电动风扇的负压端产生的负压效果,使得空气经过制冷面板上的通风口在经过制冷面板降温后从电动风扇的吹风端吹出;其中,为了保证良好的制冷效果,在制冷片的热面设置一第一水冷头,通过水路循环管道将水箱中的水抽出对第一水冷头进行冷却,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避免水箱中水在循环使用过程当中温度升高,在回流管部分增设一风冷冷却器,通过风冷冷却器对回流的热水进行降温,使水箱中水温保持在一定温度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第一制冷片的热面度冷面的影响。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水箱上还设置有第二制冷片,所述第二制冷片的冷面设于水箱内。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水箱上设第二制冷片对水箱中水进行冷却,提高对第一水冷头的冷却效果,结合风冷冷却器,使得从冷水出口送出的水具有较低的温度,进一步提高对第一水冷头的冷却效果,间接的提高了冷风扇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制冷片上设置有第二水冷头,第二水冷头设于第二制冷片的冷面,所述冷水出口和第二水冷头管道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制冷片在制冷时,第二水冷头是与其冷面直接接触的,在第二水冷头上的制冷效果最佳,通过将冷水出口和第二水冷头管道连接,将在第二水冷头直接冷却的温度最低的水送入到第一水冷头中对其进行冷却,可以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制冷面板包括若干环状封闭的导热铜管和若干导热翅片,多个所述第一制冷片的冷面绕铜管的轴心线均匀贴于导热铜管上且与冷面贴合的部分导热铜管呈扁平设置,两相邻所述导热铜管间设置有通风缝隙,所述导热翅片连接于导热铜管上且与导热铜管相交设置,所述导热翅片分割通风缝隙形成上述通风口。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环状封闭的导热铜管以及导热翅片进行热传导,由于导热铜管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加之采用环状封闭式的结构以及多个第一制冷片的设置,可以保证制冷面板上各部位的受冷较为均匀,而导热翅片的设置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的效果。而渐大设置通风缝隙可以保证经过制冷面板的空气量,从而在提高制冷效果的同时保证电风扇的风量,从而达到更加优良的乘凉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位于两相邻所述第一制冷片间的通风缝隙于两第一制冷片处向中间呈渐大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渐大设置通风缝隙可以保证经过制冷面板的空气量,从而在提高制冷效果的同时保证电风扇的风量,从而达到更加优良的乘凉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水冷头内设置有内设若干导热针的S形导流通道,所述导热针连接在第一制冷片的热面并穿设于S形导流通道内。
采用上述结构,S形导流通道以及导热针的设置都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增加热传导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水冷头具有优良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水冷头内设有连通通道和若干分隔板,所述连通通道贯穿分隔板连通各分隔板间的空腔,所述第一水冷头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于沿连通通道方向上的两最外侧空腔上,所述分隔板的侧壁上垂直设置有若干导热针。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连通通道、若干分隔板以及导热针的设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增加热传导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水冷头具有优良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冷风扇还包括有电动风扇,所述电动风扇包括吹风端和负压端,所述制冷面板设于电动风扇的负压端。
采用上述结构,将制冷面板设于电动风扇的负压端,避免吹风端将制冷面板上凝结的冷凝水吹出影响客户体验。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加湿装置的雾化箱内加有紫外线灭菌灯和负离子发生器。
由于加湿装置内的雾化箱难以拆卸清理,且雾化箱中较为湿润,极易滋生细菌,从而使得吹出的风内含有大量的细菌,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紫外线灭菌灯和负离子发生器的设置,解决了雾化箱内细菌滋生的问题,有效解决在长时间运行下对空气所产生的二次细菌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第二制冷片和风冷冷却器对水箱中水进行冷却,提高对第一制冷片热面的冷却效果;
2、第二制冷头的设置进一步降低了送入到第一水冷头中的冷却水的温度,提高了对第一水冷头的冷却效果;
3、通过改变第一、第二制冷片的通电电流方向可以改变第一、第二制冷片冷、热面,故通过电流方向的改变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冷风扇吹出热风,达到制冷、制热的双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冷风扇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水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第一水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例四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导热翅片的结构;
图9是图8的A部放大图;
图10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制冷装置和电动风扇的结构;
图11是图10的左侧视图;
图12是图10的后视图;
图13是实施例五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七中通风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加湿装置、接水盘以及喷雾口的结构;
图15是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水箱、加湿装置以及通风壳的结构。
图16是实施例八中抽水泵的控制电路。
图中,1、壳体;11、制冷按钮;12、制热按钮;111、第一温调旋纽;112、第二温调旋纽;121、热温度调节器;13、滚轮;2、通风壳;21、防护网板;22、接水盘;221、通水孔;23、喷雾管;231、喷雾口;24、集水管;25、抽水管;26、过滤网;3、加湿装置;4、制冷面板;41、导热铜管;42、导热翅片;421、锁水槽;43、第一制冷片;44、第一水冷头;441、进口;442、出口;443、导流通道;444、导热针;445、分隔板;446、连通通道;45、通风口;46、通孔;5、电动风扇;51、电机;6、水箱;61、冷却管;62、回流管;63、冷水出口;64、热水进口;7、风冷冷却器;8、循环水泵;9、第二水冷头;10、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制冷面板4,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若干导热铜管41、若干导热翅片42和多个第一制冷片43,本实施例中导热铜管41数量为六个,六个导热铜管41为形状相同的环状封闭结构,设于同一平面上且呈渐大设置。
相邻两导热铜管41间设置有通风缝隙,第一制冷片43的冷面贴于导热铜管41上,导热铜管41与冷面贴合的部分呈扁平设置用于增大接触面积。且位于两相邻的第一制冷片43间的通风缝隙于两第一制冷片43处向中间呈渐大设置,避免与冷面贴合部分的导热铜管41间存在较大的间隙,从而减小冷面面积以及提高冷面的利用率,同时可以保证经过制冷面板4的空气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冷片43设置为四个,且绕导热铜管41的轴心线均匀设置于导热铜管41上。
参照图4,在第一制冷片43的热面设置有第一水冷头44,第一水冷头44上设置有进口441和出口442分别用于通入冷水和送出热水。第一水冷头44内设置有内设若干导热针444的S形导流通道443,导热针444用于增大热传导面积,提高热传导速度,进口441和出口442分别位于S形导流通道443的两端,导热针444连接在第一制冷片43的热面并穿设于S形导流通道443内。
参照图2和图3,导热翅片42连接于导热铜管41上且与导热铜管41相交设置,在导热翅片42的端面上设置有六个穿孔用于供导热铜管41穿过固定并将各导热铜管41连接成整体。同时,导热翅片42将通风缝隙分割成若干通风口45。其中,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导热铜管41是弯曲设置的,难以直接从导热翅片42上的穿孔中直接穿过实现连接固定,故可以将导热翅片42沿穿孔的中心线分割成两瓣,在安装固定时,将两瓣导热翅片42拼接成整体并在拼接的同时将导热铜管41固定在两瓣导热翅片42组成的穿孔内。·
为了充分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制冷面板4制冷,即需要使得制冷面板4和电动风扇5间沿电动风扇5抽风方向上的重叠面积达到最大,将制冷面板4和电动风扇5的转轴同轴心线设置,且在冷风扇制冷面板4中间设置有通孔46用于避让电动风扇5的电机51,通孔46的面积略小于电动风扇5上的电机51沿轴向上的端部面积大小,该设置的目的在于由于电机51阻挡,如果在中间也有导热材料,不仅会造成成本提高,且在该部分无法达到制冷的效果,导致不必要的热量散失。
实施例2: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水冷头44内设有连通通道446和若干分隔板445,分隔板445将水冷头内部分成多个空腔,连通通道446从分隔板445中间贯穿分隔板445将分隔板445分成两部分,并且连通各分隔板445间的空腔,第一水冷头44的进口441和出口442分别设于沿连通通道446方向上的两最外侧空腔上。冷水从进口441进入,通过连通通道446填充满第一水冷头44,此时冷水从进口441继续进入时,产生水压将第一水冷头44内的水从出口442送出。
在各分隔板445的侧壁上垂直设置有若干导热针444用于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速度。
实施例3: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或2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热翅片42呈弧形设置且于制冷面板4上形成螺旋结构,其中,导热翅片42朝向螺旋弯曲的一端倾斜,螺旋结构的螺旋方向与电动风扇5的转动方向相同。通过呈螺旋的结构以及倾斜的导热翅片42设置,使得经过导热片的空气产生螺旋,使空气发生混合,达到吹出空气的冷热度、湿度都更加均匀的效果。
实施例4:如图7至9所示,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热翅片42的两侧端面上均设置有多个沿导热翅片4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锁水槽421,锁水槽421的两端贯穿导热翅片4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端部,方便锁水槽421中的冷凝水从锁水槽421中流出,避免冷凝水将锁水槽421填充忙后导致锁水槽421失效的问题发生。其中,锁水槽421的横截面呈U形、V形或者弧形,参照图9,本实施例中横截面选用U形。
实施例5:一种冷风扇,如图1和10所示,包括通风壳2、电动风扇5和制冷装置,电动风扇5包括吹风端和负压端,负压端为风扇旋转时产生负压吸风的一端;吹风端为吹风的一端,风从负压端吸入吹风端吹出,制冷装置包括水箱6和上述实施例1-2中的任一制冷面板4,制冷面板4位于电动风扇5的负压端,其上的第一水冷头44背向电动风扇5设置。其中,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同轴心设置在通风壳2内。
参照图10至图12,在水箱6和制冷面板4上的第一水冷头44间连接有水路循环管道,水路循环管道包括四根冷却管61和四根回流管62,冷却管61连接冷水出口442和第一水冷头44的进口441用于将水箱6中水送入到第一水冷头44中;回流管62连接热水进口441和第一水冷头44的出口442用于将第一水冷头44中热水送回水箱6冷却实现循环,且在上述回流管62上还设置有循环水泵8和四个风冷冷却器7,循环水泵8固定于水箱6上且用于给水路循环管道内的水提供循环的动力,四个风冷冷却器7分别对从四个第一水冷头44的出口442中送出的热水进行风冷,避免回流水水温过高而照成水箱6中水水温升高进而影响度第一水冷头44的水冷效果,风冷后水经过循环水泵8回流到水箱6中。
参照图12,在水箱6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一个第二制冷片,第二制冷片的冷面贯穿水箱6外壁与水箱6中水接触。参照图13,在第二制冷片的冷面上设置有第二水冷头9,第二水冷头9的形状、结构与第一水冷头44的形状、结构相同,且在第二水冷头9和水箱6的冷水出口442间通过一管道连接,水箱6上的冷水出口442设置有两个,两冷水出口442连通分流,四根冷却管61的一端两两合并后分别与两冷水出口442连接。
其中,如图1所示,上述水箱6设于一壳体1内,在壳体1内壁上还贴有消音棉用于消除风冷冷却器7产生的噪音,在壳体1底部安装有四个滚轮13方便冷风扇移动。
在壳体1上设置有制冷按钮11、制热按钮12以及冷温度调节器和热温度调节器121,其中,冷温度调节器包括第一温调旋纽111和第二温调旋纽112,第一温调旋纽111用于控制第一制冷片43和第二制冷片的温度,第二温调旋纽112用于控制风冷冷却器7。在本方案中制热可以利用制冷片的冷热变换通过电流方向改变实现,该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也可以另外加制热板进行制热。另外,上述温度的控制也可以采用显示屏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远程或者无线控制。
工作原理:启动电动风扇5的同时制冷装置启动,第一制冷片43和第二制冷片开始制冷。第二制冷片在制冷的同时,循环水泵8启动开始抽水对第一水冷头44进行水冷循环,此时水箱6中的水从第二水冷头9的进口441进入,在第二水冷头9对水箱6中的水进行冷却的同时,通过第二水冷头9对抽出的水进行二次冷却,更进一步的降低水温,并从第二水冷头9的出口442通入到管道内在两个冷水出口442中进行分流,最后经过四根冷却管61分别送入到四个第一水冷头44中对第一水冷头44进行水冷。
而经过第一水冷头44后变热的水通过四根回流管62分别送入到四个风冷冷却器7中进行冷却后,在热水进口441处汇聚回到水箱6中进行冷却,通过风冷冷却器7降低回到水箱6的热水水温,避免回流水温度较高而影响水箱6内水温以及第二制冷片的冷却效果,保证水箱6内水温处于较低的状态。
实施例6: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实施例3或4中的制冷面板4,且制冷面板4上的螺旋结构的螺旋方向与电动风扇5的转动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螺旋结构的螺旋方向设置,不仅可以避免因为与电动风扇5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相反而降低螺旋结构产生的混合空气效果,且可以与该离心力结合,增强在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间的空气的混合效果,使得吹出的空气其冷热、湿度都更加均匀的效果。
实施例7: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5或6的不同之处在于,冷风扇上还设置有接水盘22和加湿装置3,其中,通风壳2呈筒状设置,其内设置有通风道,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均设于通风道内,通风道的底部于通风壳2上形成接水盘22用于接取在制冷面板4上凝结的冷凝水。
加湿装置3设于接水盘22的下方,并在接水盘22的底端设置有通水孔221与加湿装置3连通,通过重力作用自动将积水盘接取的冷凝水送入到加湿装置3中。其中,本实施例中加湿装置3选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通风壳2内设有喷雾管23,喷雾管23上设置有多个喷雾口231,喷雾口231设置在通风道的内璧上且绕电动风扇5的转动轴心线均匀设置,喷雾口231位于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之间。喷雾口231通过管道与加湿装置3连接,使得加湿装置3产生的水雾通过管道引导后通过喷雾口231送入到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之间,使得水雾与位于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之间的空气发生混合。
另外,为了使得吹出的空气更加健康、安全,在上述加湿装置3的雾化箱内安装有紫外线灭菌灯和负离子发生器,在通风壳设有制冷面板的一端安装有过滤网26,该过滤网26可以为单层滤网也可以为滤网组件,制冷面板位于过滤网26和电动风扇之间。在通风道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网板21,过滤网26位于防护网板21内侧。
使得在使用时,由于制冷面板4温度较低会在其表面上冷凝出冷凝水,接水盘22将从制冷面板4上滴落的冷凝水收集起来,并通过通水孔221流入到加湿装置3中进行雾化,再经过喷雾口231与位于电动风扇5和制冷面板4之间的空气发生混合,使得吹出的空气具有一定的湿度,避免吹出冷风过于干燥。
实施例8:如图15所示,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接水盘22上的通水孔221通过一集水管24与水箱6连接,水箱6中水通过一抽水管25与加湿装置3连接,在抽水管25上设置有一抽水泵10。并且,水箱6上设置有一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水箱6中水位并输出一检测信号,抽水泵10响应于检测信号;加湿装置3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并输出一控制信号,加湿装置3响应于控制信号。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液位传感器选用浮球式液位传感器,通过对水箱6内水位的检测输出一检测信号并在比较器中进行比较,当检测信号大于预设值时,抽水泵10启动向加湿装置3供水;当检测信号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控制抽水泵10关闭。水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液位传感器的原理相同,当水位传感器检测在加湿装置3中有水时,输出一控制信号控制加湿装置3正常工作,而但加湿装置3中储水用完时,水位传感器再次输出一控制信号停止加湿装置3工作。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相比,由于喷雾装置使用水箱6中水进行喷雾,而水箱6中水具有较低的温度,进而使得产生的水雾亦具有较低的温度,当其与经过制冷面板4后的空气混合时,可以达到双重制冷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冷风扇,包括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水箱(6)和设有通风口(45)的制冷面板(4),其特征是:所述制冷面板(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制冷片(43)以及与第一制冷片(43)热面贴合的第一水冷头(44),所述第一制冷片(43)的冷面与制冷面板(4)贴合;所述水箱(6)与第一水冷头(44)间连接有由冷却管(61)和回流管(62)组成的水路循环管道,所述水箱(6)上设置有冷水出口(442)和热水进口(441),所述冷却管(61)连接冷水出口(442)和第一水冷头(44),所述回流管(62)连接热水进口(441)和第一水冷头(44)且所述回流管(62)上设置有循环水泵(8)和风冷冷却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所述水箱(6)上还设置有第二制冷片,所述第二制冷片的冷面设于水箱(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制冷片上设置有第二水冷头(9),第二水冷头(9)设于第二制冷片的冷面,所述冷水出口(442)和第二水冷头(9)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制冷面板(4)包括若干环状封闭的导热铜管(41)和若干导热翅片(42),多个所述第一制冷片(43)的冷面绕铜管的轴心线均匀贴于导热铜管(41)上且与冷面贴合的部分导热铜管(41)呈扁平设置,两相邻所述导热铜管(41)间设置有通风缝隙,所述导热翅片(42)连接于导热铜管(41)上且与导热铜管(41)相交设置,所述导热翅片(42)分割通风缝隙形成上述通风口(4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位于两相邻所述第一制冷片(43)间的通风缝隙于两第一制冷片(43)处向中间呈渐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水冷头(44)内设置有内设若干导热针(444)的S形导流通道(443),所述导热针(444)连接在第一制冷片(43)的热面并穿设于S形导流通道(443)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水冷头(44)内设有连通通道(446)和若干分隔板(445),所述连通通道(446)贯穿分隔板(445)连通各分隔板(445)间的空腔,所述第一水冷头(44)的进口(441)和出口(442)分别设于沿连通通道(446)方向上的两最外侧空腔上,所述分隔板(445)的侧壁上垂直设置有若干导热针(44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冷风扇还包括有电动风扇(5),所述电动风扇(5)包括吹风端和负压端,所述制冷面板(4)设于电动风扇(5)的负压端。
CN201620501259.9U 2016-05-26 2016-05-26 冷风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83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1259.9U CN205783478U (zh) 2016-05-26 2016-05-26 冷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1259.9U CN205783478U (zh) 2016-05-26 2016-05-26 冷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83478U true CN205783478U (zh) 2016-12-07

Family

ID=57407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0125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83478U (zh) 2016-05-26 2016-05-26 冷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834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3495A (zh) * 2020-09-25 2020-12-08 杜义波 一种烫伤处理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3495A (zh) * 2020-09-25 2020-12-08 杜义波 一种烫伤处理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0363B (zh) 蒸发与电子双重制冷冷风扇
CN205783570U (zh) 一种冷风扇
CN106225072A (zh) 空调系统及其换热结构
CN107436002B (zh) 冷风扇
CN104132409B (zh) 采用旋转布水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105202730A (zh)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CN205783478U (zh) 冷风扇
CN205690564U (zh) 一种冷风扇制冷面板及该冷风扇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1895516A (zh) 立式水冷空调
CN109634390B (zh) 机房用台式电脑水冷热源综合回收利用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7350620U (zh) 一种结合地源和露点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空气处理机组
CN205690566U (zh) 一种冷风扇制冷面板及该冷风扇
CN202521767U (zh) 蒸发与电子双重制冷冷风扇
CN205690567U (zh) 冷风扇制冷面板及设置有该制冷面板的冷风扇
CN20579202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水冷却系统
CN107560035A (zh) 基于地源的外螺纹立管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
CN209541138U (zh) 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
CN103574803B (zh) 水蒸发制冷空调
CN202660735U (zh) 室内分体安装式空气能热水器
CN100582628C (zh) 一种冷热交换装置
CN205825298U (zh) 一种分体式地源热泵空调
CN201141734Y (zh) 蒸发式冷凝器
CN215003027U (zh) 超低温冷却塔
CN213599497U (zh) 一种塔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