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80688U - 一种增力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力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80688U
CN205780688U CN201620638356.2U CN201620638356U CN205780688U CN 205780688 U CN205780688 U CN 205780688U CN 201620638356 U CN201620638356 U CN 201620638356U CN 205780688 U CN205780688 U CN 205780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ooster
lever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3835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63835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80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80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8068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力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力器,包括固定架座及驱动单元、输出单元及四组增力单元,固定架座上设有第一传动轴,四组增力单元依次安装在第一传动轴上;每组增力单元均包括一端与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的杠杆,固定架座上设有杠杆支架,杠杆与杠杆支架可转动连接;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五齿轮及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四齿轮通过内啮合棘轮机构与第二传动轴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做单向转动。使用前,将四组增力单元的杠杆设于不同的初始位置,使得四组增力单元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依次转动,完成动力输出的增大,稳定输出,传动效率高,增力效果好,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增力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力器,具体涉及一种能提高动力输出且结构简单、输出稳定的增力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动机或其它动力设备为了获得更强的动力输出,传动设备均通过增力器来实现。但是,现有的增力器的传动效率差,增力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大负荷的动力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动力输出且结构简单、输出稳定的增力器,以解决现有的增力器的传动效率差、增力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大负荷的动力需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力器,其包括固定架座及设于所述固定架座上的驱动单元、输出单元及四组增力单元,所述固定架座上设有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的第一传动轴,所述四组增力单元依次安装且并行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每组所述增力单元均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的杠杆,所述固定架座上对应于所述第三齿轮设有杠杆支架,所述杠杆与所述杠杆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传动轴和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五齿轮及四个第四齿轮,所述四个第四齿轮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三齿轮对应啮合连接,且每个所述第四齿轮均通过内啮合棘轮机构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传动轴及第五齿轮均做单向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边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有第一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边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有第一齿轮的内燃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其中,所述杠杆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间设有曲轴,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通过连杆与所述杠杆铰接。
其中,所述内啮合棘轮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四齿轮内的内轮和至少一组棘爪及弹簧片,所述棘爪通过所述弹簧片安装在所述内轮上。
其中,所述棘爪及弹簧片的数量为两组,且以所述内轮的盘面中点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上。
其中,所述棘爪的形状为长条形。
其中,所述输出单元还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上对应于所述第二传动轴设有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连接的第六齿轮,且所述变速箱的末端设有驱动齿轮。
其中,所述第三齿轮的形状为半圆形。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力器,其包括固定架座及设于固定架座上的驱动单元、输出单元及四组增力单元,固定架座上设有与驱动单元连接的第一传动轴,四组增力单元依次安装且并行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每组增力单元均包括一端与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的杠杆,固定架座上对应于第三齿轮设有杠杆支架,杠杆与杠杆支架可转动连接;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传动轴和设于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五齿轮及四个第四齿轮,四个第四齿轮分别与四个第三齿轮对应啮合连接,且每个第四齿轮均通过内啮合棘轮机构与第二传动轴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及第五齿轮均做单向转动。使用前,将四组增力单元的杠杆设于不同的初始位置,使得四组增力单元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依次转动,完成动力输出的增大,采用的齿轮结构、杠杆结构及可以让杠杆随动变化活动的固定架座,使得整个增力单元稳定输出,传动效率高,增力效果明显,实用性强,且本申请提供的增力器结构简单,易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力器的实施例的增力器的具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力器的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增力器的具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增力器的实施例的第四齿轮与内啮合棘轮机构的结构图。
图中:1:固定架座;101:第一齿轮;102:第二齿轮;103:第三齿轮;104:第四齿轮;105:第五齿轮;106:第六齿轮;107:驱动齿轮;2:第一传动轴;201:内轮;202:棘齿;203:弹簧片;204:棘爪;3:杠杆支架;4:杠杆;4-1:动力臂;4-2:阻力臂;5:第二传动轴;6:变速箱;7:曲轴;8: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力器,其包括固定架座1及设于固定架座1上的驱动单元、输出单元及四组增力单元,固定架座1上设有与驱动单元连接的第一传动轴2,四组增力单元依次安装且并行设置在第一传动轴2上;每组增力单元均包括一端与第一传动轴2铰接,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103的杠杆4,固定架座1上对应于第三齿轮103设有杠杆支架3,其中,对应指的是杠杆支架3靠近第三齿轮103设置,杠杆4与杠杆支架3可转动连接,构成杠杆传动体系;在本实施例中,杠杆4包括动力臂4-1及阻力臂4-2,优选地,动力臂4-1的长度是阻力臂4-2长度的三倍以上;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传动轴5和设于第二传动轴5上的第五齿轮105及四个第四齿轮104,四个第四齿轮104分别与四个第三齿轮103对应啮合连接,且每个第四齿轮104均通过内啮合棘轮机构与第二传动轴5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5及第五齿轮105均做单向转动,即在四个第四齿轮104的依次带动下,使得第二传动轴5及第五齿轮105连续做单向转动运动,进而通过第五齿轮105将动力传递给变速箱6。使用前,将四组增力单元的杠杆4设于不同的初始位置,使得四组增力单元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依次转动,完成动力输出的增大,采用的齿轮结构、杠杆结构及可以让杠杆随动变化活动的固定架座1,使得整个增力单元稳定输出,传动效率高,增力效果明显,实用性强,且本申请提供的增力器结构简单,易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推广。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齿轮103的形状为半圆形,一方面减轻了整个增力单元的重量,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制作成本。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增力器由电机或内燃机给予动能,再通过四组增力单元将得到的动能通过杠杆传递给输出单元;也就是由电能或爆发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通过杠杆省力装置完成动力输出的增大并将增加的动力传递给输出单元,以起到最终驱动作用。
具体地,第一传动轴2的一边安装有第二齿轮102,驱动单元包括设有第一齿轮101的电机或内燃机,第一齿轮101与第二齿轮102啮合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01为主动输入端,通过第一齿轮101带动第二齿轮102旋转,第二齿轮102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2旋转,以完成输入端处的动能与机械能的转换。
进一步地,杠杆4与第一传动轴2间设有曲轴7,曲轴7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2铰接,另一端通过连杆8与杠杆4铰接;其中,曲轴7与连杆8铰接。在本实施例中,杠杆4靠近驱动单元处通过曲轴7及连杆8实现与第一传动轴2的转动连接;采用铰接的形式,工艺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效果好。
具体地,内啮合棘轮机构包括设于第四齿轮104内的内轮201和至少一组棘爪204及弹簧片203,弹簧片203与棘爪204中部抵接,棘爪204通过弹簧片203安装在内轮201上。在本实施例中,内轮201边缘设有锯齿形棘齿202,第二传动轴5端部穿过内轮201,棘爪204及弹簧片203固定在内轮201盘面中心一侧,安装拆卸方便,减少因棘爪204磨损或弹簧片203弹性失效需要更换的时间,保证安装位置的精准性。第二传动轴5的工作转动方向与棘爪204的止回方向相反,保证第二传动轴5发生反转时,棘爪204与棘齿202啮合,阻止第二传动轴5发生偏转,以使得第二传动轴及第五齿轮始终处于单向旋转状态。
优选地,综合考虑制动效果及制造成本,棘爪204及弹簧片203的数量为两组,且以内轮201的盘面中点为中心对称设置在内轮201上;棘爪204的形状为长条形,制作工艺简单且制动效果好。
进一步地,输出单元还包括变速箱6,变速箱6上对应于第二传动轴5设有与第五齿轮105啮合连接的第六齿轮106,且变速箱6的末端设有驱动齿轮107。由此,本申请提供的增力器能根据驱动单元提供动力的大小来适应调整驱动齿轮107的转速,以扩大适应范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力器的具体运用过程为:由电池输出直流电源,并通过电源输出线进入到设有第一齿轮101的电机(或者由油箱输出燃油,并通过燃油输出管进入到设有第一齿轮101的内燃机),电机或内燃机启动后,通过第一齿轮101与第二齿轮102啮合,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2转动。
第一传动轴2带动曲轴7转动,曲轴7带动连杆8,连杆8再带动杠杆上的动力臂4-1转动;此时,动力臂4-1通过杠杆支架3将动能传给半月形齿轮阻力臂4-2,半月形齿轮阻力臂4-2带动第四齿轮104(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齿轮104为单向离合器),使得第四齿轮104转动30度(即有用功),也就是使一个圆的起点A转到终点B为30度周向距离,第四齿轮104把这段距离的动能传给第五齿轮105(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齿轮105为单向离合器传动齿轮)。
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齿轮104在半月形齿轮阻力臂4-2的带动下除了转动30度之外,也可转动25度或35度或40度;若转动角度为25度时,需缩短曲轴7或阻力臂4-2的长度;若转动角度为35度或40度时,则需适当加长曲轴7或阻力臂4-2的长度。另外,本申请中的四个增力单元中的杠杆4初始位置均不同,具体地,第一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与第二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的角度为90度;第二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与第三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的角度为90度;第三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与第四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的角度为90度;第四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与第一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的角度为90度;由此,四个增力单元中的曲轴7依次呈90度,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周(360度)。
待第一个增力单元做完有用功后,紧接着,第二个增力单元开始重复第一个增力单元的步骤使得第二个增力单元内的第四齿轮104再转动30度;紧跟着,第三个增力单元及第四个增力单元依次重复上一个增力单元的步骤,依次使得第三个增力单元及第四个增力单元内的第四齿轮104再转动。分别设于四个增力单元内的第四齿轮104连着各转动30度后,带动第五齿轮105(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齿轮105为单向离合器传动齿轮)就会转动120度的距离,即第二齿轮102转动一圈,第五齿轮105就转动120度;优选地,第一齿轮101与第二齿轮102的齿数比为3:1,由此第一齿轮101转一圈,第二齿轮102转三圈;进而实现了第一齿轮101与第五齿轮105的同步输出;之后第五齿轮105带动第六齿轮106(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齿轮106为变速箱6传动齿轮),第六齿轮106通过变速箱6调高或调低转速后,将这个动能传给驱动齿轮107,驱动齿轮107再把动能传给运输装置,其中,运输装置可以为整台车或者整台机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力器,其包括固定架座及设于固定架座上的驱动单元、输出单元及四组增力单元,固定架座上设有与驱动单元连接的第一传动轴,四组增力单元依次安装且并行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每组增力单元均包括一端与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的杠杆,固定架座上对应于第三齿轮设有杠杆支架,杠杆与杠杆支架可转动连接;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传动轴和设于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五齿轮及四个第四齿轮,四个第四齿轮分别与四个第三齿轮对应啮合连接,且每个第四齿轮均通过内啮合棘轮机构与第二传动轴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及第五齿轮均做单向转动。使用前,将四组增力单元的杠杆设于不同的初始位置,使得四组增力单元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依次转动,完成动力输出的增大,采用的齿轮结构、杠杆结构及可以让杠杆随动变化活动的固定架座,使得整个增力单元稳定输出,传动效率高,增力效果明显,实用性强,且本申请提供的增力器结构简单,易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增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座及设于所述固定架座上的驱动单元、输出单元及四组增力单元,所述固定架座上设有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的第一传动轴,所述四组增力单元依次安装且并行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每组所述增力单元均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的杠杆,所述固定架座上对应于所述第三齿轮设有杠杆支架,所述杠杆与所述杠杆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传动轴和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五齿轮及四个第四齿轮,所述四个第四齿轮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三齿轮对应啮合连接,且每个所述第四齿轮均通过内啮合棘轮机构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传动轴及第五齿轮均做单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边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有第一齿轮的电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边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有第一齿轮的内燃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间设有曲轴,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铰接,另一端通过连杆与所述杠杆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啮合棘轮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四齿轮内的内轮和至少一组棘爪及弹簧片,所述棘爪通过所述弹簧片安装在所述内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及弹簧片的数量为两组,且以所述内轮的盘面中点为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的形状为长条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单元还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上对应于所述第二传动轴设有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连接的第六齿轮,且所述变速箱的末端设有驱动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的形状为半圆形。
CN201620638356.2U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增力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80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38356.2U CN205780688U (zh)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增力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38356.2U CN205780688U (zh)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增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80688U true CN205780688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31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3835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80688U (zh)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增力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8068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2179A (zh) * 2018-03-06 2018-07-20 齐国祥 动力多轴、多杠杆增力机、机组式机组
CN108361339A (zh) * 2018-04-18 2018-08-03 李明钢 一种变力器
CN108443447A (zh) * 2018-01-23 2018-08-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效率球面运动副杠杆驱动减速器
CN109802519A (zh) * 2019-03-13 2019-05-24 文定新 一种杠杆发动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3447A (zh) * 2018-01-23 2018-08-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效率球面运动副杠杆驱动减速器
CN108443447B (zh) * 2018-01-23 2021-05-0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效率球面运动副杠杆驱动减速器
CN108302179A (zh) * 2018-03-06 2018-07-20 齐国祥 动力多轴、多杠杆增力机、机组式机组
CN108361339A (zh) * 2018-04-18 2018-08-03 李明钢 一种变力器
CN109802519A (zh) * 2019-03-13 2019-05-24 文定新 一种杠杆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80688U (zh) 一种增力器
CN202883895U (zh) 谐波减速器
CN203421121U (zh) 大速比齿差变速器
CN203352376U (zh) 集成减速及差速机构的电机
CN205226269U (zh) 一种连续周转机构
CN203258006U (zh) 连续周转机构
CN208453187U (zh) 一种自行车往复圆周转换机构
CN203332337U (zh) 自行车驱动模块
CN204327873U (zh) 等速行星轮系传动箱
CN203580517U (zh) 一种车轮及具有该车轮的车辆
CN205173401U (zh) 电动引擎装置
CN207921163U (zh) 三轴空间并联离合器总成
CN203358798U (zh) 自行车驱动模块
CN203087111U (zh) 双轴向的大棚用的装有少齿差减速器的卷帘机
CN104864038A (zh) 双联变矩行星轮传动系统
CN204553710U (zh) 双联变矩行星轮传动系统
CN211715701U (zh) 多齿啮合变速机构
CN203756875U (zh) 扭力放大器
CN203477240U (zh) 一种杠杆传动式增力装置
CN107035633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203486091U (zh) 一种混合动力自行车增速装置
CN203686038U (zh) 非摩擦无级变速器
CN212316034U (zh) 一种加氢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处理装置
CN202032047U (zh) 一种行星轮减速机构和马达
CN202170975U (zh) 用于旋转机械的传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