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71532U - 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71532U CN205771532U CN201620671380.6U CN201620671380U CN205771532U CN 205771532 U CN205771532 U CN 205771532U CN 201620671380 U CN201620671380 U CN 201620671380U CN 205771532 U CN205771532 U CN 2057715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band
- conveyer belt
- strip
- protruding
- described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用于与垂直提升输送机的输送带接触对输送带辅助传递动力,其特点是,所述传动带的与所述输送带相接触的上带面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所述传动带的与其上带面相对的下带面上设置有从所述传动带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用于提高输送带的输送功率和效率,为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带提供更大辅助动力,进一步提高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提升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制品,具体涉及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被广泛地应用于煤炭、钢铁、化工、冶金、电力、粮食及港口等行业中,该输送机具有占地面积小,输送角度大,节省设备投资和土建费用特别适用于施工现场受空间和环保等条件限制的场合。传统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的输送系统主要包括主动辊筒、从动辊筒和输送带,随着提升高度的增加,要求输送机的驱动功率不断加大,输送带带体强力要求也随之增大,受输送机自身设计能力限制,输送带本身结构的限制,传统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最大提升高度有限。
为在不改变输送机驱动功率和输送带带体强度的前提下,增加垂直提升高度,有的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在输送带的工作面和/或非工作面上设置助力传动装置来进行辅助提升,包括驱动辊筒(主动辊筒)、从动辊筒和传动带,传动带与输送带的工作面和/或非工作面接触,依靠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为输送带提供额外动力。而现有技术中的传动带按传动机理主要分为两大类:摩擦传动带和啮合传动带,这两种传动带仅靠辊筒与传动带之间的点面接触产生摩擦力来向输送带传递运动与动力,导致输送带输送功率和效率低,在垂直提升输送系统中,对提升高度的提高影响不是很显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通过在传动带上设置弹性柱状凸起提高输送带的输送功率和效率,为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带提供更大辅助动力,进一步提高垂直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提升高度。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传动带,用于与垂直提升输送机的输送带接触对输送带辅助传递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的与所述输送带相接触的上带面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所述传动带的与其上带面相对的下带面上设置有从所述传动带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
所述弹性柱状凸起为圆柱形橡胶凸起,且在所述传动带的上带面上布设多个,各所述弹性柱状凸起的高度为5~20mm,直径为10~40mm。
所述长条状凸起沿所述传动带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呈梯形,其条数为1-5条;当所述长条状凸起为一条时,其位于所述传动带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当所述长条状凸起为2-5条时,其在所述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隙间隔设置。
所述长条状凸起的高度为5~20mm。
所述传动带的宽度为50~2000mm,厚度为5~35mm。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传动装置,包括主动辊筒、从动辊筒和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用于与垂直提升输送机的输送带接触对输送带辅助传递动力,所述传动带的与所述输送带相接触的上带面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所述传动带的与其上带面相对的下带面上设置有从所述传动带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所述传动带缠绕在所述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上,所述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传动带上的长条状凸起相适配的凹槽,所述传动带上与所述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接触的部位处的所述长条状凸起嵌入所述凹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传动带在与输送带接触对输送带辅助传递动力,传动带的与输送带相接触的上带面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由于传动带与输送带存在一定的速度差,处于传动带上带面和输送带之间的弹性柱状凸起变形,传动带和输送带之间的滑动摩擦转为静摩擦为输送带提供摩擦动力,弹性柱状凸起将传动带的动能转化为的弹性势能,并且弹性柱状凸起紧靠输送带表面,通过传动带旋转,弹性柱状凸起恢复形变,弹性势能重新转化为动能为输送带提供额外的动力,提高了输送带的输送功率及效率,提高了输送带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的提升高度;在与上带面相对的传动带的下带面上设置有从传动带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上对应位置设置有与传动带的长条状凸起相适配的凹槽,在传动带旋转时,传动带上与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接触的部位处的长条状凸起嵌入凹槽,增加与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之间摩擦的受力面积,防止运行过程中传动带滑动或跑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带的一种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带的一种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带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装置中传动带旋转时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箭头指示输送带的传输方向;
图5为图4中主动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涉及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与输送带20接触时对输送带20提供辅助动力的一种传动带10,传动带10的与输送带20相接触的上带面1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2,传动带10的与传动带上带面1相对的下带面3上设置有从传动带10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4。
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随着提升高度增加,需要输送机驱动功率增加,由于受到输送机本身结构的限制。驱动功率不能无限制增大,因此在不改变输送机驱动功率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传动带与输送带面面接触提供的摩擦力为输送带提供额外动力,提高输送带的输送功率,从而增加提升高度。具体地,在传动带10与输送带20接触时,参见图1、图3和图4,传动带10的与输送带20相接触的上带面1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2,传动带10缠绕在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上,参见图4,传动带10的上带面1与输送带20相接触,因此上带面1上的弹性柱状凸起2也与输送带20相接触,传动带10与输送带20之间存在速度差,随着传动带10朝向图4中示出的箭头方向旋转,在传动带10的上带面1与输送带20相接触的部分,弹性柱状凸起2变形,弹性柱状凸起2的滑动摩擦转换为静摩擦,为输送带20提供摩擦力,弹性柱状凸起2将传动带1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又由于弹性柱状凸起2紧靠在输送带20,因此随着传动带10的旋转,弹性柱状凸起2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输送带20的动能,为输送带20提供额外的动力,提高输送带20的输送功率和效率,提高了垂直提升输送机中输送机的提升高度。
参见图2和图3,在增大传动带10与输送带20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由于力的相互作用,对传动带10的作用力也会增大,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传动带10因受力滑动或跑偏,传动带10的与传动带10 的上带面1相对的下带面3上设置有从传动带10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4。
为了增大传动带10与输送带20之间的摩擦动力,以便为输送带2提高更多的输送功率,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弹性柱状凸起2为圆柱形橡胶凸起2并且传动带10的上带面上布设多个,多个圆柱形橡胶凸起2沿长度和宽度方向密排在传动带10上带面1上,其中各个圆柱形橡胶凸起2的高度为5~20mm,直径为10~40mm。
为了增强传动带10与主动辊筒30及从动辊筒40之间的摩擦,保证传动带10在主动辊筒30及从动辊筒40上稳定运转,优选地长条状凸起4在传动带10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呈梯形,并且设置有1~5条;当长条状突起4为一条时,其位于传动带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长条状凸起为2~5条时,其在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隔设置。优选地各个长条状凸起4的高度为5~20mm。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使用传动带10,并且可以为输送带20提供额外助力,传动带10的宽度为50mm~2000mm,厚度为5mm~35mm。
参见图4,根据如上描述的传动带10,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动装置,其包括主动辊筒30、从动辊筒40和传动带10,传动带10缠绕在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上,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上对应设置有与传动带10上的长条状凸起4相适配的凹槽31,在本实施例中,图5仅示出主动辊筒30上的凹槽31,从动辊筒40上的凹槽(图中未示出)与主动辊筒30上的凹槽31类似,当传动带10旋转时,传动带10的下带面3与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接触,在接触部位处长条状凸起4嵌入在凹槽31和从动辊筒40的凹槽内,避免传动带10因受力滑动或跑偏。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动带10,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传动带10在与输送带20接触对输送带20辅助传递动力,传动带10的与输送带20相接触的上带面1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2,由于传动带10与输送带20存在一定的速度差,处于传动带10上带面1和输送带20之间的弹性柱状凸起2变形,传动带10和输送带20之间的滑动摩擦转为静摩擦为输送带20提供摩擦动力,弹性柱状凸起2将传动带10的动能转化为的弹性势能,并且弹性柱状凸起2紧靠输送带20表面,通过传动带10旋转,弹性柱状凸起2恢复形变,弹性势能重新转化为动能为输送带20提供额外的动力,提高了输送功率及效率,提高了输送带10在垂直提升输送机中的提升高度。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传动装置,包括本实施例中提出的传动带10,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上对应位置设置有与传动带10的长条状凸起4相适配的凹槽31,在传动带10旋转时,传动带10上与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接触的部位处的长条状凸起4嵌入凹槽31,增加与主动辊筒30和从动辊筒40之间摩擦的受力面积,防止运行过程中传动带10滑动或跑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传动带,用于与垂直提升输送机的输送带接触对输送带辅助传递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的与所述输送带相接触的上带面上设置有弹性柱状凸起,所述传动带的与其上带面相对的下带面上设置有从所述传动带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长条状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状凸起为圆柱形橡胶凸起,且在所述传动带的上带面上布设多个,各所述弹性柱状凸起的高度为5~20mm,直径为10~4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凸起沿所述传动带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呈梯形,其条数为1-5条;当所述长条状凸起为一条时,其位于所述传动带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当所述长条状凸起为2-5条时,其在所述传动带的宽度方向上等间隙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凸起的高度为5~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的宽度为50~2000mm,厚度为5~35mm。
6.一种传动装置,包括主动辊筒、从动辊筒和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缠绕在所述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上,所述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传动带上的长条状凸起相适配的凹槽,所述传动带上与所述主动辊筒和从动辊筒接触的部位处的所述长条状凸起嵌入所述凹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71380.6U CN205771532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71380.6U CN205771532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71532U true CN205771532U (zh) | 2016-12-07 |
Family
ID=5812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71380.6U Active CN205771532U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7153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6388A (zh) * | 2018-04-16 | 2018-09-11 | 盐城易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布料传输机构 |
CN109264293A (zh) * | 2018-09-18 | 2019-01-25 | 张冠 | 有机肥料的波动混合输送系统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20671380.6U patent/CN2057715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6388A (zh) * | 2018-04-16 | 2018-09-11 | 盐城易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布料传输机构 |
CN108516388B (zh) * | 2018-04-16 | 2020-06-19 | 盐城易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布料传输机构 |
CN109264293A (zh) * | 2018-09-18 | 2019-01-25 | 张冠 | 有机肥料的波动混合输送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00164B (zh) | 曲轴排绳器及其安装结构 | |
CN205771532U (zh) | 一种传动带及传动装置 | |
CN106005898A (zh) | 一种垂直提升带式输送系统 | |
CN202784573U (zh) | 带式输送机自动纠偏装置 | |
JP2016132452A (ja) | 無限軌道シャシおよびキャタピラ駆動部を有する作業機械 | |
CN202704905U (zh) | 斗式提升机及包含该斗式提升机的混凝土搅拌站 | |
CN205771680U (zh) | 智能纠偏托辊 | |
EP2996921B1 (en) | Overhead rail system having chariots moving longitudinally along the rail system | |
CN203585209U (zh) | 一种可保护链条的重载滚子链 | |
CN102153017B (zh) | 一种矿井用桥式起重机小车 | |
CN211077468U (zh) | 防偏移滚筒 | |
CN206232031U (zh) | 一种新型槽形托辊组 | |
CN205837825U (zh) | 一种垂直提升带式输送系统 | |
CN205771470U (zh) | 墨盒输送机构 | |
CN201218510Y (zh) | 新型滚动式刮板捞渣装置 | |
CN108590676A (zh) | 一种盾机前部拖车轨道平台 | |
CN211593904U (zh) | 一种转弯皮带机防翻覆装置 | |
CN106013821A (zh) | 钢网架滑移用滑靴 | |
CN203998765U (zh) | 电动排绳器 | |
CN205771533U (zh) | 一种助力装置 | |
CN201419736Y (zh) | 一种闪电形导轨面履带铁齿 | |
CN205011151U (zh) | 抗绕装置及主井提升系统 | |
CN205061310U (zh) | 一种竖井平衡锤的导向装置 | |
CN105110087A (zh) | 抗绕装置及主井提升系统 | |
CN206187144U (zh) | 一种新型履带导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