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67319U - 模具 - Google Patents
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67319U CN205767319U CN201620779423.2U CN201620779423U CN205767319U CN 205767319 U CN205767319 U CN 205767319U CN 201620779423 U CN201620779423 U CN 201620779423U CN 205767319 U CN205767319 U CN 2057673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mble
- auxiliary
- plate
- mould
- locat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零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其包括底板、模仁和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顶针和顶针驱动板,顶针驱动板位于底板和模仁之间,顶针的一端相对于顶针驱动板固定,另一端穿入模仁内,其特征在于,顶出机构还包括辅助顶出组件;辅助顶出组件包括辅助顶针、限位件和弹性件,辅助顶针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穿入模仁内,限位件滑动配合于顶针驱动板内,且限位件外套于辅助顶针,驱动端与限位件滑动配合,弹性件设置于顶针驱动板内,且弹性件的一端作用于驱动端上;沿着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限位件能够抵接定位于驱动端和模仁之间,顶针的顶出距离大于辅助顶针的顶出距离。采用该模具加工零件时,取件操作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零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加工零部件的常见结构之一,通常可通过该模具实现零件的冲压、注塑等等工艺,而零件加工完成后,就需要通过模具的顶针将零件从模具的模腔内顶出,以便于操作工将零件取出。
上述顶针通常卡在零件上的成型槽内,以保证顶针与零件之间的相对固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顶针卡在成型槽内以后,由于顶针与该成型槽之间形成较大的作用力,导致操作工无法将零件与顶针分离,这就导致了零件加工后的取件操作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具,以便于加工完毕后取出零件。
本申请提供的模具包括底板、模仁和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和顶针驱动板,所述顶针驱动板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仁之间,所述顶针的一端相对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模仁,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辅助顶出组件;
所述辅助顶出组件包括辅助顶针、限位件和弹性件,所述辅助顶针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穿过所述模仁,所述限位件滑动配合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内,且所述限位件外套于所述辅助顶针,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限位件滑动配合,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作用于所述驱动端上;
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所述限位件能够抵接定位于所述驱动端和所述模仁之间,所述顶针的顶出距离大于所述辅助顶针的顶出距离。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上靠近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为限位凸出端,所述限位凸出端能够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针驱动板和所述顶针均限位配合。
优选地,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所述驱动端的投影面位于所述限位凸出端的投影面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辅助顶出组件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内套于所述弹性件,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相对固定,另一端移动连接于所述顶针驱动板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顶针驱动板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开设通孔,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于所述通孔内。
优选地,所述导向柱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底板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导向柱上与所述驱动端相接触的一端为作用端,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所述驱动端的投影面位于所述作用端的投影面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顶针驱动板包括相固定的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所述顶针底板位于所述顶针面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顶针面板内,且与所述顶针底板的表面相抵。
优选地,所述顶针面板上开设限位孔,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顶针面板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相挡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模具增加了辅助顶出组件,顶出零件的过程中,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辅助顶针可以与顶针同时移动,两者共同向零件施加驱动力,当限位件抵接定位于驱动端和模仁之间时,限位件将阻止辅助顶针继续靠近模仁,此时辅助顶针停止移动,仅由顶针向零件施加作用力。因此,该辅助顶针可以顶在零件的成型槽内,而顶针则可作用于零件上不存在成型槽的位置处,当辅助顶针将零件顶出一定的距离并停止移动时,顶针施加的作用力将使得辅助顶针更容易与成型槽脱离,以便于取出零件。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第一状态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第二状态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第三状态图。
附图标记:
10-底板;
20-模仁;
200-定模板;
201-定模镶件;
202-动模板;
203-动模镶件;
30-顶针;
40-顶针驱动板;
400-顶针面板;
401-顶针底板;
50-辅助顶针;
60-限位件;
70-弹性件;
80-导向柱。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其包括底板10、模仁20和顶出机构,底板10为模具中不发生运动的部分,模仁20则用于设置模腔,零件成型于该模腔内,顶出机构的作用就是将成型后的零件顶出模腔。模仁20包括定模板200、定模镶件201、动模板202和动模镶件203,定模镶件201和动模镶件203分别安装于定模板200和动模板202上,且两者组合形成模腔。
上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30、顶针驱动板40和辅助顶出组件,顶针驱动板40位于底板10和模仁20之间,顶针30的一端相对于顶针驱动板40固定,另一端穿入模仁20内。顶针驱动板40可采用一体式板件,需要顶出零件时,外部动力源输出的作用力将直接作用于顶针驱动板40上,以使得该顶针驱动板40逐渐靠近模仁20,以此驱动顶针30相对于模仁20运动。
辅助顶出组件包括辅助顶针50、限位件60和弹性件70,辅助顶针50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穿入模仁20内后可以向零件施加作用力。限位件60滑动配合于顶针驱动板40内,且限位件60外套于辅助顶针50,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与限位件60滑动配合,弹性件70设置于顶针驱动板40内,且弹性件70的一端作用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上,以此向辅助顶针50施加作用力。弹性件70可以采用弹簧或弹性材料制成的筒状件,该弹性件70的作用是保证辅助顶针50能够伴随顶针驱动板40运动。
沿着辅助顶针50的移动方向,限位件60能够抵接定位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和模仁20之间。也就是说,在辅助顶针50移动时,限位件60将不断靠近模仁20,当限位件60与模仁20相接触后,限位件60的相对两端分别顶在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和模仁20上。
顶出零件的过程中,在弹性件70的作用下,辅助顶针50可以与顶针30同时移动,两者共同向零件施加驱动力,如图1所示;当限位件60抵接定位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和模仁20之间时,限位件60将阻止辅助顶针50继续靠近模仁20,此时辅助顶针50停止移动,如图2所示;此后仅由顶针30向零件施加作用力,如图3所示。因此,该辅助顶针50可以顶在零件的成型槽内,而顶针30则可作用于零件上不存在成型槽的位置处,当辅助顶针50将零件顶出一定的距离并停止移动时,顶针30施加的作用力将使得辅助顶针50更容易与成型槽脱离,以便于取出零件。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模具后,顶针30的顶出距离大于辅助顶针50的顶出距离。如图1-3所示,顶针30的顶出距离为S,辅助顶针50的顶出距离为H,S>H。
上述限位件60可以采用直筒型结构,即限位件60的各点处横截面尺寸相等,此时限位件60的一端伸入顶针驱动板40内,并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相接触,而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则与顶针驱动板40限位配合,以保证弹性件70可靠地向辅助顶针50施加作用力。然而,由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不宜太大,因此辅助顶针50能够承受的作用力有限,为了保证辅助顶针50不因受力过大而发生损坏,可将限位件60上靠近弹性件70的一端设置为限位凸出端,该限位凸出端能够沿着辅助顶针50的移动方向与顶针驱动板40和顶针30均限位配合。如此设置可以由限位件60承受来自于顶针驱动板40的限位力,以此分担辅助顶针50所受到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沿着辅助顶针50的移动方向,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的投影面位于限位件60的限位凸出端的投影面的内部。即,限位凸出端的尺寸大于驱动端的尺寸,以此提高辅助顶针50所能承受的作用力。
为了提高弹性件70的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辅助顶出组件还可包括导向柱80,该导向柱80内套于弹性件70,导向柱80的一端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相对固定,另一端移动连接于顶针驱动板40的内部。当弹性件70发生形变时,导向柱80将为这一形变提供导向,以此保证弹性件70的形变方向保持在辅助顶针50的移动方向上。另外,由于导向柱80的一端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相对固定,因此弹性件70可通过导向柱80向辅助顶针50施加作用力,进而便于该作用力的传递。
可以理解地,弹性件70和导向柱80可以共同安装于顶针驱动板40上的盲孔内,此时就需要控制导向柱80的长度,以防止导向柱80与该盲孔的底部发生碰撞,因此此种结构将会对导向柱80的长度产生限制,使得导向柱80的导向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顶针驱动板40上靠近底板10的一侧开设通孔,导向柱80滑动配合于该通孔内。改进后,导向柱80可以伸出该通孔,因此导向柱80的长度可以适当增加,以此改善其对弹性件70产生的导向效果。
在上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更进一步地优化导向柱80的长度,使得导向柱80的一端在模具的运行过程中可以与底板10相抵接。当辅助顶针50不需要实施顶起零件的操作时,顶针驱动板40将带动辅助顶针50不断靠近底板10,当导向柱80与底板10接触时,底板10可以向导向柱80、限位件60和辅助顶针50提供支撑力,以此减小弹性件70受到的力,从而延长弹性件70的使用寿命。
前述技术方案中提到,导向柱80的一端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相对固定,一种实施例中,该结构可以通过导向柱80的一端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相接触实现。具体地,由于导向柱80受到弹性件70的驱动,使得导向柱80可以始终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保持接触,进而达到两者相对固定这一效果。相比于其他诸如采用固定件将导向柱80与辅助顶针50固定在一起的方式,导向柱80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直接接触则可以省去固定件或其他结构,以使模具更加简单。
更进一步地,可以将导向柱80上与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相接触的一端称为作用端,沿着辅助顶针50的移动方向,上述驱动端的投影面位于作用端的投影面的内部。即,作用端的尺寸大于驱动端的尺寸,以使导向柱80与辅助顶针50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化,继而提高传递作用力时的可靠性。
为了便于安装顶针3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针驱动板40可包括相固定的顶针面板400和顶针底板401,顶针底板401位于顶针面板400与底板10之间,顶针30的一端位于顶针面板400内,且该端与顶针底板401的表面相抵。另外,采用此种结构后,无需在顶针底板401上开设供顶针30穿过的孔,使得顶针底板401的结构强度相对较高,也就能够为顶针30提供较大的驱动力。
当顶针驱动板40包括顶针面板400和顶针底板401时,辅助顶针50可以与顶针底板401相挡接,但考虑到此种结构会导致辅助顶针50与弹性件70之间的距离过小,不利于弹性件70发挥驱动作用,因此在顶针面板上开设限位孔,辅助顶针50的驱动端与顶针面板400沿着辅助顶针50的移动方向相挡接。如此设置就可以延长辅助顶针50与弹性件70之间的距离,使得弹性件70有更大的驱动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模具,包括底板、模仁和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和顶针驱动板,所述顶针驱动板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模仁之间,所述顶针的一端相对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固定,另一端穿入所述模仁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辅助顶出组件;
所述辅助顶出组件包括辅助顶针、限位件和弹性件,所述辅助顶针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穿入所述模仁内,所述限位件滑动配合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内,且所述限位件外套于所述辅助顶针,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限位件滑动配合,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作用于所述驱动端上;
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所述限位件能够抵接定位于所述驱动端和所述模仁之间,所述顶针的顶出距离大于所述辅助顶针的顶出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上靠近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为限位凸出端,所述限位凸出端能够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针驱动板和所述顶针均限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所述驱动端的投影面位于所述限位凸出端的投影面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顶出组件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内套于所述弹性件,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相对固定,另一端移动连接于所述顶针驱动板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驱动板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开设通孔,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于所述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底板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上与所述驱动端相接触的一端为作用端,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所述驱动端的投影面位于所述作用端的投影面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驱动板包括相固定的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所述顶针底板位于所述顶针面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顶针面板内,且与所述顶针底板的表面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面板上开设限位孔,所述驱动端与所述顶针面板沿着所述辅助顶针的移动方向相挡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779423.2U CN205767319U (zh) | 2016-07-22 | 2016-07-22 | 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779423.2U CN205767319U (zh) | 2016-07-22 | 2016-07-22 | 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67319U true CN205767319U (zh) | 2016-12-07 |
Family
ID=58120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77942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67319U (zh) | 2016-07-22 | 2016-07-22 | 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67319U (zh) |
-
2016
- 2016-07-22 CN CN201620779423.2U patent/CN20576731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75421B2 (en) | Slide core unit | |
EP2754509B1 (en) | Press forming method and press forming device | |
JP2012020317A (ja) | リード加工装置、リード加工方法及びリード加工金型 | |
CN205438995U (zh) | 一种独立定模顶出机构 | |
CN203875574U (zh) | 一种浮动压头 | |
CN205767319U (zh) | 模具 | |
US20120100244A1 (en) | Plastic injection mold | |
CN102862371A (zh) | 辅助组装治具 | |
US8215942B2 (en) | Mold with ejection mechanism | |
CN204773375U (zh) | 前模顶针顶出机构 | |
CN206812369U (zh) | 用于产品脱模顶出机构以及具有二次顶出功能的模具 | |
CN108526378A (zh) | 用于组装连接器五金件的铆接工装及方法 | |
CN205763403U (zh) | 模具结构 | |
JP4375351B2 (ja) | 金属薄板の送り装置 | |
CN204545169U (zh) | 翻边模具的托料顶料机构及翻边模具 | |
CN205601098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 |
CN205668377U (zh) | 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 | |
CN104228001B (zh) | 注塑模具 | |
CN205290321U (zh) | 一种卡扣组装机 | |
CN203621277U (zh) | 高精度冲压模的底模座 | |
CN109551729A (zh) | 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 |
CN102728740A (zh) | 一种棘爪顶料器及其模具 | |
US9725015B2 (en) | Connecting device of linear drive | |
JP6520079B2 (ja) | 打込機 | |
GB0810678D0 (en) | Resilient stop assembly for impact too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