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5025U -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 Google Patents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5025U
CN205725025U CN201620380960.XU CN201620380960U CN205725025U CN 205725025 U CN205725025 U CN 205725025U CN 201620380960 U CN201620380960 U CN 201620380960U CN 205725025 U CN205725025 U CN 205725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charging
assembly
autopatching
charging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809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海洲
刘宇晓
周晓岚
查兵
张为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ongx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ongx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ongx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8096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5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5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5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具有该自动插接充电装置的智能立体车库,其中,所述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包括底板、相对底板活动设置的车台板、充电桩、充电枪和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设置于底板的一侧,所述充电桩设于车台板一端,所述充电枪连接于充电桩,所述车台板与充电桩二者之一具有第一通讯模块,所述插头组件具有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与第二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插头组件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实现与充电桩的连接或分离。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实现了充电桩与插头组件自动插接的技术问题,应用了该自动插接充电桩的智能立体车库解决了电动车的停车和充电问题,保证了电动车充电过程的智能化操作。

Description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具有该自动插接充电装置的智能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动汽车保有量连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涌进城市,不仅需要考虑停车问题,电动车的充电问题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可充电的立体车库便于在电动汽车停车的同时进行充电,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停车难题,另一方面完善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对于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意义深远。现有的智能车库中,大多为无人值守,且存取车室与车库停车位距离较远,且内部情况复杂,不适宜用户进入,对于电动车的充电无法自动完成插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具有该自动插接充电装置的智能立体车库,旨在保证电动车充电时充电桩与插头组件能完成自动插接,保证电动车充电的智能化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所述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包括底板、相对底板活动设置的车台板、充电桩、充电枪和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充电桩设于所述车台板一端,所述充电枪连接于所述充电桩,所述车台板与充电桩二者之一具有第一通讯模块,所述插头组件具有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与第二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插头组件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实现与充电桩的连接或分离。
优选地,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和用以与所述插头组件连接的插座组件,所述插座组件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所述充电枪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远离插座组件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插座组件与所述充电枪分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相反两侧,所述插座组件包括插座盒、插座和导向槽,所述插座和导向槽设于所述插座盒的背离所述充电枪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第一弹簧装置,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背离所述充电枪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插座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弹簧装置抵接所述插座盒及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形成第一凹槽的内壁,以令所述插座盒于垂直于与所述插头组件的连接方向的平面内弹性活动。
优选地,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和导向柱,当插头组件在接收数据指令后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座连接,所述导向柱收容于所述导向槽内。
优选地,所述导向柱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插头的延伸长度。
优选地,所述插头组件包括底座和插头盒,所述插头盒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插头盒包括活动模块和第二弹簧装置,所述插头盒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活动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弹簧装置抵接所述活动模块及所述插头盒的形成第二凹槽的内壁,以令所述活动模块于垂直于所述插头与插座连接方向的平面内弹性活动,所述插头和导向柱设于所述活动模块的远离第二凹槽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固定座和传动装置,所述固定座和传动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传动装置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插头盒,所述传动装置具有伸缩性能用以调节所述插头盒和固定座的相对距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智能立体车库,包括车架、转盘、搬运器和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所述车架包括多个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所述转盘设于所述车架一侧,所述搬运器活动设于所述车架内,所述自动插接充电装置为如上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
优选地,所述智能立体车库还包括用以感应车台板位置的定位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电动车停放于车台板上,位于车台板一侧的充电桩通过充电枪与电动车连接,使得电动车与车台板形成一个一起活动的整体,实现了电动车在车库内的自动移送;当车台板或者充电桩的第一通讯模块与插头组件的第二通讯模块实现无线连接后,插头组件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可自动实现与充电桩的连接或分离,进而完成充电或者充电停止的操作,使得电动车的充电过程更加智能化,且用户不需要进入到车库即可完成电动车的充电操作,使得电动车的充电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插座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4为图1中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插头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自动插接充电装置与电动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插头组件未安装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插头组件安装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立体车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插接充电装置。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包括底板80、相对底板80活动设置的车台板40、充电桩50、充电枪51和插头组件60,所述插头组件60设置于所述底板80的一侧,所述充电桩50设于所述车台板40一端,所述充电枪51连接于所述充电桩50,所述车台板40与充电桩50二者之一具有第一通讯模块(图未示),所述插头组件60具有第二通讯模块(图未示);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与第二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插头组件60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实现与充电桩50的连接或分离。
电动车停放于车台板40上,位于车台板40一侧的充电桩50通过充电枪51与电动车连接,使得电动车与车台板40形成一个一起活动的整体,实现了电动车在车库内的自动移送;当车台板40或者充电桩50的第一通讯模块与插头组件60的第二通讯模块实现无线连接后,所述车台板40相对于所述底板80运动,使得所述车台板40移动到指定位置,进而插头组件60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可自动实现与充电桩50的连接或分离,完成充电或者充电停止的操作,使得电动车的充电过程更加智能化,且用户不需要进入到车库即可完成电动车的充电操作,使得电动车的充电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请参照图2和图3,所述充电桩50包括充电桩本体52和用以与所述插头组件60连接的插座组件53,所述插座组件53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52的一侧,所述充电枪51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52的远离插座组件53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组件53与所述充电枪51分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52的相反两侧,所述插座组件53包括插座盒533、插座531和导向槽532,所述插座531和导向槽532设于所述插座盒533的背离所述充电枪51的一侧。所述插座531和导向槽532的设置使得所述插座组件53能实现与所述插头组件60的准确对接。
请继续参照图3,所述充电桩50还包括第一弹簧装置521,所述充电桩本体52的背离所述充电枪5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522,所述插座盒533设于所述第一凹槽522内,所述第一弹簧装置521抵接所述插座盒533及所述充电桩本体52的形成第一凹槽522的内壁,以令所述插座盒533于垂直于与所述插头组件60的连接方向的平面内弹性活动。具体地,所述插头组件60接收指令与所述充电桩50连接时,所述插头组件60首先与所述插座531及导向槽532接触,当所述插头组件60与所述插座531及导向槽532的对接位置出现偏差时,所述插座盒533可通过压缩所述第一弹簧装置521进行平面内的偏移,进而使得所述插座531及导向槽532能与所述插头组件60准确对接,实现所述插头组件60与充电桩50的连接,进而实现对电动车70的充电操作。
请参照图4,所述插头组件60包括插头61和导向柱62,当插头组件60在接收数据指令后所述插头61与所述插座531连接,所述导向柱62收容于所述导向槽532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柱62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插头61的延伸长度;进而使得所述插头组件60在接收指令与所述充电桩50连接时,所述导向柱62先与插座组件53接触,所述导向柱62与所述导向槽532对齐插接后,使得所述插头61能准确插入所述插座531中,所述导向柱62起到定位限定的作用。
请进一步参照图5,所述插头组件60包括底座64和插头盒63,所述插头盒63设于所述底座64上,所述插头盒63包括活动模块631和第二弹簧装置632,所述插头盒63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633,所述活动模块631设于所述第二凹槽633内,所述第二弹簧装置632抵接所述活动模块631及所述插头盒63的形成第二凹槽633的内壁,以令所述活动模块631于垂直于所述插头61与插座531连接方向的平面内弹性活动,所述插头61和导向柱62设于所述活动模块631的远离第二凹槽633的一侧。具体地,所述插头组件60在与所述插座组件53的对接过程中,所述导向柱62先与所述导向槽532接触,当所述导向柱62与导向槽532不对齐时,所述活动模块631可通过压缩所述第二弹簧装置632在所述第二凹槽633内进行平面内的移动,同时所述插头盒63可通过压缩所述第一弹簧装置521在所述第一凹槽522内进行平面内的偏移,使得所述导向柱62与所述导向槽532对齐,进而使得所述插头61能准确插入所述插座531中,实现所述插头组件60与充电桩50的准确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得插头组件60与充电桩50的连接更加灵活、准确。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61及所述插座531均包括火线、零线和地线。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至图9,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插头组件60A还包括固定座65和传动装置66,所述固定座65和传动装置66设于所述底座64A上,且所述传动装置66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65和插头盒63A,所述传动装置66具有伸缩性能用以调节所述插头盒63A和固定座65的相对距离。
具体地,所述充电桩50A立于所述车台板40A的一角,电动车70停放于车台板40A上,所述充电枪51A连接电动车70的充电口。当车台板40A移动到车位的指定位置时,所述插头组件60A接收指令,所述传动装置66开始运动使得所述插头盒63A向平行于所述车台板40A的方向运动,所述插头61A与导向柱62A连接于所述充电桩50A的背对车台板40A的一侧,进而实现所述充电桩50A对电动车70的充电。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所述插头组件60A还包括上盖67,所述上盖67设于所述底座64A上方且覆盖所述传动装置66、固定座65及插头盒63A的部分,所述上盖67的设置能对所述传动装置66起到防护作用,防止外物对传动装置66的损坏,保证所述插头组件60A的正常使用。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10至图12,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充电桩50B设于所述车台板40B的一角,所述充电枪51B设于所述充电桩50B的面对车台板40B的一侧,所述插座组件53B设于所述充电桩50B的邻近所述车台板40B的一侧,且所述插座531B和所述导向槽532B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车台板40B;当车台板40B移动到车位的指定位置时,所述插头组件60B接收指令,所述传动装置66B向垂直于所述车台板40B的方向伸出,使得所述插头盒63B的插头(图未示)和导向柱(图未示)对应地与所述插座531B和导向槽532B连接,进而实现所述充电桩50B对电动车的充电。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智能立体车库,请参照图13,所述智能立体车库包括车架10、转盘20和搬运器30,所述车架10包括多个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所述转盘20设于所述车架10一侧,所述搬运器30活动设于所述车架10内,所述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是如上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该自动插接充电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智能立体车库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相对底板活动设置的车台板、充电桩、充电枪和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充电桩设于所述车台板一端,所述充电枪连接于所述充电桩,所述车台板与充电桩二者之一具有第一通讯模块,所述插头组件具有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一通讯模块与第二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插头组件在接收数据指令后实现与充电桩的连接或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和用以与所述插头组件连接的插座组件,所述插座组件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所述充电枪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远离插座组件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组件与所述充电枪分设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相反两侧,所述插座组件包括插座盒、插座和导向槽,所述插座和导向槽设于所述插座盒的背离所述充电枪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还包括第一弹簧装置,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背离所述充电枪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插座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弹簧装置抵接所述插座盒及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形成第一凹槽的内壁,以令所述插座盒于垂直于与所述插头组件的连接方向的平面内弹性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和导向柱,当插头组件在接收数据指令后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座连接,所述导向柱收容于所述导向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插头的延伸长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包括底座和插头盒,所述插头盒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插头盒包括活动模块和第二弹簧装置,所述插头盒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活动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弹簧装置抵接所述活动模块及所述插头盒的形成第二凹槽的内壁,以令所述活动模块于垂直于所述插头与插座连接方向的平面内弹性活动,所述插头和导向柱设于所述活动模块的远离第二凹槽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固定座和传动装置,所述固定座和传动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传动装置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插头盒,所述传动装置具有伸缩性能用以调节所述插头盒和固定座的相对距离。
9.一种智能立体车库,包括车架、转盘、搬运器和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所述车架包括多个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所述转盘设于所述车架一侧,所述搬运器活动设于所述车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插接充电装置为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自动插接充电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立体车库还包括用以感应车台板位置的定位系统。
CN201620380960.XU 2016-04-28 2016-04-28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Active CN205725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80960.XU CN205725025U (zh) 2016-04-28 2016-04-28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80960.XU CN205725025U (zh) 2016-04-28 2016-04-28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5025U true CN205725025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292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80960.XU Active CN205725025U (zh) 2016-04-28 2016-04-28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502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0966A (zh) * 2016-04-28 2017-04-12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智能立体车库及充电方法
CN110137749A (zh) * 2019-06-14 2019-08-16 深圳市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车库充电桩插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0966A (zh) * 2016-04-28 2017-04-12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智能立体车库及充电方法
CN110137749A (zh) * 2019-06-14 2019-08-16 深圳市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车库充电桩插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0966A (zh)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智能立体车库及充电方法
CN205753475U (zh) 充电桩及立体车库
CN107302155A (zh)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CN205577540U (zh) 电动汽车升降立体车库
CN201097415Y (zh) 电源连接器
CN205725025U (zh) 自动插接充电装置及智能立体车库
US10179518B2 (en) Power docking port system with tetrahedral charging probe
CN202231468U (zh) 卡片式车载终端的座式充电器
CN206539090U (zh) 一种梳齿式充电装置
CN210067573U (zh) 一种立体车库充电交换器装置
DE202017004629U1 (de) Ladesystem, Ladestation zum Aufladen von Elektrofahrzeuge mit elektrischer Energie
CN205724982U (zh) 自动插接充电桩、车库及智能立体车库
CN206775249U (zh)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绝缘骨架
CN206124909U (zh) 车载储物装置
CN205713304U (zh) 一种载车板及立体车库
CN205451112U (zh) 发卡机
CN204497796U (zh) 一种对讲机充电器
CN112160632A (zh) 载车板以及车库充电系统
CN207225125U (zh) 一种agv小车
CN202679036U (zh) 可对卡片式车载终端进行保护的座式充电器
CN214001390U (zh) 车库充电系统以及立体车库
CN206022826U (zh) 汽车多媒体双usb接口
CN202844572U (zh) 一种可实时供能通信的模型轨道
CN205910688U (zh) 执法记录仪数据采集工作站
CN107959316B (zh) 一种用于底部插拔式电池箱的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6

Address after: 441000 Building No. 6,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Industry Base, 49 Dengcheng Avenue, Xiangyang High-tech Zone,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441000, No. six,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base, 49 Deng Cheng Avenue, hi tech Zone, Xiangfan, Hubei, Xiangyang

Co-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ongx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TE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