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3839U -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3839U
CN205723839U CN201620339846.2U CN201620339846U CN205723839U CN 205723839 U CN205723839 U CN 205723839U CN 201620339846 U CN201620339846 U CN 201620339846U CN 205723839 U CN205723839 U CN 2057238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ant voltage
substrate
protection
shell
electric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398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峰
胡顺华
钟发平
刘宏兵
陈鹏飞
黄兰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398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38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38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38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包括外壳、电芯和恒压输出结构部件,电芯置于外壳内,外壳的开口端设有冲槽,在外壳的开口端还封闭有恒压输出结构部件,恒压输出结构部件包括保护板、恒压板、输出端子和绝缘弹性垫片,电芯的正极引出极耳连接在第一电阻(R1)与保护IC的VDD端口相连接的另一端上,电芯的负极引出极耳连接在所述保护IC的GND端口上;保护板置于外壳上的冲槽槽位下方,绝缘弹性垫片及恒压板依次置于外壳上的冲槽槽位上方,恒压板的负极输出端与外壳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制作方便,可根据需要限定电压输出,满足市场需求。

Description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充电电池,特别涉及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二次电池技术的发展,二次电池的性能有了快速的提升,同时其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二次电池具有的高能量密度、可循环使用的特点,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二次电池中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的主要供电电池,并且在许多一次电池的传统应用领域例如遥控器、手电筒、玩具等,二次电池也逐步在将一次电池替代。
但是,二次电池与一次电池相比,在使用上仍然存在诸多不便。一次电池不需要充电,而二次电池需要用专用的充电器进行充电,同时为了保持正常的性能,往往二次电池需要对充电过程和放电使用过程进行管理和保护。一次电池的额定电压与二次电池也往往不同,例如NCM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额定电压是3.6V,而通常的碱性锌锰干电池额定电压是1.5V,因此如果二次电池不进行电压管理,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直接应用在一次电池的用电设备上,否则可能损坏用电设备。
通常情况下,二次电池替代一次电池进行使用,首先需要对二次电池进行包装,在二次电池外壳设置充放电保护装置、电压管理装置,以形成一个能满足一次电池设备使用要求的产品。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包装工艺复杂、成本高、电池包装产品的最终外形难控制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二次电池在一次电池的众多应用领域的推广和替代使用。
另外一个方面,对二次电池进行外部包装,需设置许多的附属结构装置,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电池加上包装物后整体的体积能量密度或质量能量密度大幅度下降。
因此,如何将二次电池的性能特点结合一次电池的使用要求,将二次电池电池管理、一次电池外形结构、一次电池使用需求统筹优化,兼顾成本和效率,提出一个新的电池结构部件解决方案,制作一种恒压输出的可充电电池,就显得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制作方便、可限定电压输出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包括外壳和电芯,电芯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的开口端设有冲槽,在外壳的开口端还封闭有恒压输出结构部件,所述电芯为由正极、负极、隔膜卷绕形成或成型的单体电池,所述恒压输出结构部件包括保护板、恒压板、输出端子和绝缘弹性垫片。绝缘弹性垫片上设置有中心孔,绝缘弹性垫片俯视呈圆环状,在中心孔边缘设置有凸起部分,凸起部分高度一般为1.0~3.0mm,绝缘弹性垫片的厚度一般选择为0.1~1.0mm,绝缘弹性垫片的材料为PP、PE、PET、尼龙等。
所述保护板用于电池充电、放电过程中的保护,包括圆形第一基板、保护IC、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基板的厚度为0.02~0.20mm,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可弯折的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所述保护IC焊接在第一基板上,保护IC的VDD端口与GND端口之间串接第一电容C1,保护IC的GND端口与VCC端口之间串接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正极连接片,其另一端连接在保护IC的VDD端口与第一电容C1的相连接处;所述负极连接片与保护IC的两个VM端口相连接;
所述恒压板用于保证电池恒压输出,包括圆形第二基板、电压转换器、电感、二极管、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第二基板的厚度为0.8~1.2mm,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电压转换器焊接在第二基板上,所述电感的一端与电压转换器的SW端口相连接,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正极输出端;所述二极管的一端分别与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EN端口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正极输出端;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与GND端口之间串接第三电容C3,电压转换器的FB端口与正极输出端之间串接第四电容C4,第三电阻R3并接在第四电容C4的两端,第五电容C5与第二电阻R2串接后并接在第四电容C4的两端且第二电阻R2串接在电压转换器的FB端口与负极输出端之间。
为了方便描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焊接面定义为A面,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的电子元件所在面定义为B面。
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恒压板的基板的A面上,输出端子与所述恒压板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绝缘弹性垫片设置在恒压板的基板的B面的外周且绝缘弹性垫片的凸起部分朝外,所述保护板设置在所述恒压板的下方,所述保护板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恒压板上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上,所述保护板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恒压板的第五电容器C5与第二电阻R2相连接的一端上;所述电芯的正极引出极耳连接在所述保护板的第一电阻R1与保护IC的VDD端口相连接的另一端上,所述电芯的负极引出极耳连接在所述保护IC的GND端口上;所述保护板置于外壳上的冲槽槽位下方,所述绝缘弹性垫片及恒压板依次置于外壳上的冲槽槽位上方,所述恒压板的负极输出端与外壳紧密接触。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正极连接片、负极连接片的连接,所述恒压板上设置正极连接片连接孔、负极连接片连接孔,恒压板上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孔与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连通,恒压板上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孔分别与负极输出端、第五电容器C5与第二电阻R2相连接的一端连通。方便制作,一般将恒压板上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孔直接设置在负极输出端的边缘,如此负极连接片连接孔就直接与负极输出端连通了。
为方便正极引出极耳、负极引出极耳的连接,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了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和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所述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与第一电阻(R1)与保护IC的VDD端口相连接的另一端连通,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与保护IC的GND端口连通。
所述第一基板的B面和所述第二基板的B面相对,所述第二基板与外壳紧密配套,所述保护板的第一基板的直径小于所述恒压板的第二基板的直径。
所述恒压板的第二基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气孔,以满足异常情况下电池内部气压释放的安全性需求,同时起缓冲封口挤压形变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弹性垫片在封口后的厚度压缩比为5%~40%。
第二基板厚度优选0.8mm~1.2mm,可以满足恒压板作为封口支撑体的功能要求,厚度太薄可能在封口时候产生压裂或形变,厚度太厚则可能导致电池整体超高。第一基板厚度优选0.02~0.20mm,由于保护板不需要封口支撑体的功能,因而可以比第二基板薄,以节约电池内部高度空间。第一基板的直径、第二基板的直径及绝缘弹性垫片的外径、中心孔直径、凸起部分的外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保证各部件相互配套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的恒压输出结构部件,集成了电池电池充电、放电过程中的保护、电池恒定在一定电压输出、电池结构支撑的功能,很好的兼顾了电池本身的安全保护要求、用电设备对电池的输出特性要求、电池本身的结构要求;
(2)可以实现电池附属构件占用空间的节约化和电池的高容量化。使用的恒压输出结构部件,集多种功能为一个整体部件,按多种功能统一满足的要求,进行了结构方面的优化设计和布局,相比较通常的分体式电池充放电保护线路板、电池恒压输出线路板、电池结构支撑零件合并体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中使用的恒压输出结构部件的体积要大为减少,这就实现了电池附属构件占用空间的节约化,有更多的空间可以用来提示活性物质的装配,从而有利于实现电池的高容量化。
(3)结构新颖,制作简单。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恒压输出结构部件,减少了电池装配的工艺步骤,尤其是将实现同等功能产品所需的焊接次数降低了一半以上,整个装配过程简单高效,因而可以实现电池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中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1中恒压输出结构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实施例1中保护板的B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3(b)实施例1中保护板的B面的左视示意图
图3(c)实施例1中保护板的线路原理图
图4(a)实施例1中恒压板的B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4(b)实施例1中恒压板的B面的左视示意图
图4(c)实施例1中恒压板的A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4(d)实施例1中恒压板的线路原理图
图5(a)实施例1中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的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充电时间关系曲线图
图5(b)实施例1中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的过充电情况下的充电电压-充电电流-时间关系曲线图
图5(c)实施例1中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的放电情况下的放电电压-放电电流-时间关系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要求电池直径≤14.5mm,电池高度≤50.5mm,电池具备充电和放电保护功能,电池具备恒压1.50V±0.10V,最大2A电流的输出功能,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1、电芯2和恒压输出结构部件3,本实施例的电芯为聚合物锂离子单体电池,其型号为13430(直径13mm,高度43mm),标称电压为3.6V,容量为700mAh;外壳1为钢壳,其外径为14.15±0.05mm,内径为13.90±0.05mm,高度为51.0±0.05mm;电芯2置于外壳1内,外壳1的开口端设有冲槽11,冲槽槽位内径13.15±0.03mm,槽位高度为3.0±0.05mm,在外壳1的开口端还封闭有恒压输出结构部件3;如图2所示,恒压输出结构部件3包括保护板31、恒压板32、输出端子33和绝缘弹性垫片34;绝缘弹性垫片34上设置有中心孔,绝缘弹性垫片34俯视呈圆环状,在中心孔边缘设置有凸起部分。
保护板31用于电池充电、放电过程保护,具体为:过充电保护(过充电检测电压为4.25±0.05V、过充电解除电压为4.10±0.05V、过充电电压检测延迟时间为≤200mS)、过放电保护(过放电检测电压为2.90±0.05V、过放电解除电压为3.00±0.05V、过放电电压检测延迟时间为≤100mS)、过流保护(过放电电流检测为2.1~3.9A、过放电电流检测延迟时间为≤20mS)、短路保护(负载短路电流检测为10~30A、负载短路电流检测延时为≤300μS)。如图3(a)、图3(b)、图3(c)所示,包括圆形第一基板311(直径:12.7mm,厚度:0.1mm)、保护IC 312(型号为XB8358D)、第一电阻R1(规格为100R±1%)、第一电容C1(规格为0.1uF、10V)和第二电容C2(规格为1uF、10V),第一基板311的一侧设置有可弯折的正极连接片313和负极连接片314,保护IC 312焊接在第一基板311上,保护IC 312的VDD端口与GND端口之间串接第一电容C1,保护IC 312的GND端口与VCC端口之间串接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正极连接片,其另一端连接在保护IC的VDD端口与第一电容C1的相连接处;负极连接片314与保护IC 312的两个VM端口相连通,第一基板311上还设置了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和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与第一电阻R1与保护IC 312的VDD端口相连接的另一端连通,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与保护IC 312的GND端口连通。
恒压板32用于保证电池恒压输出,保证电池具备恒压1.50V±0.10V,最大2A电流的输出功能,如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包括圆形第二基板321(直径:13.85mm厚度:0.8mm)、电压转换器322(型号为ME3104)、电感L(型号:2.7uH/3A)、二极管D(型号:B5819WS SL 1A)、第二电阻R2(规格为20KR±1%)、第三电阻R3(规格为30KR±1%)、第三电容C3(规格为22uF、15V)、第四电容C4(规格为0.1uF、10V)和第五电容C5(规格为22uF、15V),第二基板321上设置有正极输出端323和负极输出端327,恒压板32的第二基板321上设置有两个通气孔324,电压转换器322焊接在第二基板321上,电感L的一端与电压转换器322的SW端口相连接,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正极输出端323;二极管D的一端分别与电压转换器322的VIN端口、EN端口相连接,二极管D的另一端连接正极输出端323;电压转换器322的VIN端口与GND端口之间串接第三电容C3,电压转换器322的FB端口与正极输出端323之间串接第四电容C4,第三电阻R3并接在第四电容C4的两端,第五电容C5与第二电阻R2串接后并接在第四电容C4的两端且第二电阻R2串接在电压转换器的FB端口与负极输出端之间。恒压板32上设置正极连接片连接孔325、负极连接片连接孔326,恒压板32上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孔325与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连通,恒压板32上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孔326分别与负极输出端327、第五电容器C5与第二电阻R2相连接的一端连通。为方便制作,负极连接片连接孔326设置在负极输出端327的边缘,这样负极连接片连接孔326就直接和负极输出端327连通了。
为了方便描述,第一基板311和第二基板321的焊接面定义为A面,第一基板311和第二基板321上的电子元件所在面定义为B面。
如图2所示,输出端子33设置在恒压板32的基板321的A面的正中间位置上,输出端子33与恒压板32的正极输出端323相连接;绝缘弹性垫片34(厚度为0.5mm,外径为13.8mm;中心孔直径为12.60mm,凸起部分的外径为13.10mm,凸起部分的高度为2.0mm)设置在恒压板32的基板321的B面的外周且绝缘弹性垫片34的凸起部分朝外,保护板31设置在恒压板32的下方,保护板31的第一基板311的B面和恒压板32的第二基板321的B面相对,保护板31的正极连接片313连接在恒压板32上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孔325上,保护板31的负极连接片314连接在恒压板32上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孔326上;电芯2的正极引出极耳21连接在保护板31的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上,电芯2的负极引出极耳22连接在保护板31的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上;保护板31置于外壳1上的冲槽11槽位下方,绝缘弹性垫片34及恒压板32依次置于外壳1上的冲槽11槽位上方,恒压板32的负极输出端327与外壳1紧密接触,绝缘弹性垫片34在封口后的厚度压缩比控制为5%~40%。
实际制作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电芯即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包上外膜,在电芯的正极输出端焊接上正极引出极耳,将电芯的负极输出端焊接上负极引出极耳,接着将正极引出极耳、负极引出极耳分别使用绝缘胶带进行绝缘,防止与电池钢壳的接触;
(2)接着将电芯即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装入电池钢壳中,然后对装有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钢壳进行冲槽;
(3)制作好保护板、恒压板,将输出端子焊接恒压板的第二基板的A面的正中间位置上,将保护板的保护板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在恒压板上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孔上,保护板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在恒压板上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孔上,将保护板穿过弹性绝缘垫片的中心孔,形成恒压输出结构部件;
(4)将电芯的正极引出极耳与保护板上的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锡焊连接,电芯的负极引出极耳与保护板上的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锡焊连接。
(5)将保护板置于钢壳的冲槽槽位下方,恒压板置于冲槽槽位上且置于弹性绝缘垫片上方,之后进行封口,完成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的制作。
将本实施例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完全放残电后,以1000mA恒流恒压充电,恒压4.5V,充电截止电流40mA,合计的充电容量约为714.7mAh,其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充电时间关系曲线图如图5(a)所示。
为验证恒压输出结构部件的充电过压保护功能,对充满电的电池,以20mA电流进行恒流充电,并限制最高电压4.7V,其过充电情况下的充电电压-充电电流-时间关系曲线图如图5(b)所示,由图5(b)可知,电池在充电末期电流从20mA降低至0mA,电压瞬间上升到最高限制电压4.7V,表明恒压输出结构部件触发了充电过压保护条件,关断了充电回路,充电过压保护功能实现。
将充满电的电池,以恒流2000mA进行放电,截止电压1.0V,其放电情况下的放电电压-放电电流-时间关系曲线图如图5(c)所示,图中“-”表示放电,由图5(c)可知,电池的放电电压为1502mV~1532mV,稳定在1.50±0.10V范围内,达成了以2A电流进行恒压输出的功能,整个放电过程放电容量为1276mAh。放电终了,放电电压突降到0V,电流为0mA,表明恒压输出结构部件触发了放电欠压保护条件,关断了放电回路,放电欠压保护功能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虽然是以降压恒压1.5V输出型锂离子电池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同样适用于电池需要升压恒压输出的工况,例如9V恒压输出锂离子电池等。
实施例2
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的结构相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电芯由正极、负极、隔膜卷绕形成,第一基板厚度为0.06mm,第二基板厚度为1.0mm。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包括外壳和电芯,电芯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的开口端设有冲槽,其特征在于:在外壳的开口端还封闭有恒压输出结构部件,所述恒压输出结构部件包括保护板、恒压板、输出端子和绝缘弹性垫片;所述绝缘弹性垫片上设置有中心孔,绝缘弹性垫片俯视呈圆环状,在中心孔边缘设置有凸起部分;
所述保护板包括圆形第一基板、保护IC、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基板的厚度为0.02~0.20mm;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可弯折的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所述保护IC焊接在第一基板上,保护IC的VDD端口与GND端口之间串接第一电容(C1),保护IC的GND端口与VCC端口之间串接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正极连接片,其另一端连接在保护IC的VDD端口与第一电容(C1)的相连接处;所述负极连接片与保护IC的两个VM端口相连接;
所述恒压板包括圆形第二基板、电压转换器、电感、二极管、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第二基板的厚度为0.8~1.2mm;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电压转换器焊接在第二基板上,所述电感的一端与电压转换器的SW端口相连接,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正极输出端;所述二极管的一端分别与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EN端口相连接,所述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正极输出端;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与GND端口之间串接第三电容(C3),电压转换器的FB端口与正极输出端之间串接第四电容(C4),第三电阻(R3)并接在第四电容(C4)的两端,第五电容(C5)与第二电阻(R2)串接后并接在 第四电容(C4)的两端且第二电阻(R2)串接在电压转换器的FB端口与负极输出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设置在恒压板的基板的(A)面上,输出端子与所述恒压板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绝缘弹性垫片设置在恒压板的基板的(B)面的外周且绝缘弹性垫片的凸起部分朝外,所述保护板设置在所述恒压板的下方,所述保护板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恒压板上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上,所述保护板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在所述恒压板的第五电容器(C5)与第二电阻(R2)相连接的一端上;所述电芯的正极引出极耳连接在第一电阻(R1)与保护IC的VDD端口相连接的另一端上,所述电芯的负极引出极耳连接在所述保护IC的GND端口上;所述保护板置于外壳上的冲槽槽位下方,所述绝缘弹性垫片及恒压板依次置于外壳上的冲槽槽位上方,所述恒压板的负极输出端与外壳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板上设置正极连接片连接孔、负极连接片连接孔,恒压板上的正极连接片连接孔与电压转换器的VIN端口连通,恒压板上的负极连接片连接孔分别与负极输出端、第五电容器(C5)与第二电阻(R2)相连接的一端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了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和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所述正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与第一电阻(R1)与保护IC的VDD端口相连接的另一端连通,负极引出极耳连接点(B-)与保护IC的GND端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B)面和所述第二基板的(B)面相对,所述第二基板与外壳紧密配套,所述保护板的第一基板的直径小于所述恒压板的第二基板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板的第二基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气孔。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弹性垫片在封口后的厚度压缩比为5%~4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弹性垫片在封口后的厚度压缩比为5%~40% 。
CN201620339846.2U 2016-04-21 2016-04-21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Active CN2057238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39846.2U CN205723839U (zh) 2016-04-21 2016-04-21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39846.2U CN205723839U (zh) 2016-04-21 2016-04-21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3839U true CN205723839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295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39846.2U Active CN205723839U (zh) 2016-04-21 2016-04-21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383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9353A (zh) * 2019-07-29 2019-11-08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低成本二次电池
CN110556487A (zh) * 2019-08-30 2019-12-10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高效筛选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29353A (zh) * 2019-07-29 2019-11-08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低成本二次电池
CN110556487A (zh) * 2019-08-30 2019-12-10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高效筛选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70519B (zh) 恒压输出结构部件及使用其的可充电电池
CN105140432B (zh) 采用锂离子电池构成的通用型充电电池的控制方法
KR101838540B1 (ko) 리튬이온 전지로 구성된 유니버셜 충전지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5896479B (zh) 一种内置式恒压保护结构部件及使用其的可充电电池
CN110289442A (zh) 大容量二次电池
CN105849966B (zh) 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05553052A (zh) 集成功率mosfet的锂电池保护芯片及采用该芯片的充电电路
CN110429353A (zh) 低成本二次电池
CN205986235U (zh) 可直接充电的锂离子电池
CN205723839U (zh) 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CN100521355C (zh) 可充式电池
CN205723840U (zh) 一种恒压输出的圆柱形可充电电池
CN110534676A (zh) 可充电电池
CN110233283A (zh) 高能量密度二次锂离子电池
CN111082148B (zh) 基于针状引脚电芯及可隐藏接口的二次电池
CN105789718B (zh) 一种恒压输出结构部件及使用其的可充电电池
CN201638904U (zh) 充电式锂电池
CN105048606B (zh) 电池放电保护电路及具备放电保护功能的可充电电池组
CN106099863B (zh) 一种带usb接口的恒压保护结构部件及使用其的二次电池
CN206820072U (zh) 一种带管理保护电路的正负极同向引出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
CN207149645U (zh) 一种在正极内置管理电路模块的硬壳封装锂离子电芯
CN201122632Y (zh) 可充式电池
CN201378612Y (zh) 一种9v锂电池结构
CN2791888Y (zh) 一种带有保护电路的可充电电池
CN206820057U (zh) 一种带保护电路的正负极同向引出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