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10150U - 一种净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净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10150U CN205710150U CN201620380018.3U CN201620380018U CN205710150U CN 205710150 U CN205710150 U CN 205710150U CN 201620380018 U CN201620380018 U CN 201620380018U CN 205710150 U CN205710150 U CN 2057101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port
- water
- valve
- spool
- cleaning system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水系统,能够实现无泵无电,更加节能环保,且避免了水路与电路交接引起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该净水系统包括:过滤机构;具有内桶和外筒的压力桶,内桶与过滤机构制得的纯水连通,外桶用于承装浓水;控水阀,设有阀芯、弹性件、控制口、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控制口和弹性件分别抵接于阀芯的两端,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制口与向外输出用水的出水口连通,弹性件推动阀芯,以截止第一阀口、连通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控制口截止,以克服弹性件的弹力推动阀芯,连通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截止第三阀口;控制口还与内桶连通,第一阀口为排水口,第二阀口与外桶连通,第三阀口用于引入浓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泵节能的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净水系统,以纳滤净水系统为例,一般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过滤:第一步,通过PP棉滤芯对较大的颗粒进行截留,如对毛发、颗粒物、泥沙等进行截留;第二步,通过活性炭滤芯,吸附水中的余氯和氯的消副产物,延长纳滤器材的寿命;第三步,通过纳滤膜(也称为RO膜)进行过滤,除去水中二价及以上的金属离子,如钙镁离子、砷(三价)、镉、铅等重金属;第四步,通过后置烧结活性炭滤芯,提升纯水口感。
由于净水系统的水压来自接入的水管,为了增大出水量,往往需要在纳滤膜前增加增压泵。但是,增压泵具有耗电、噪音大等缺点;而且,一般的净水系统都需要控制电路实现对水路的控制,存在因水路与电路相接而产生的短路风险。
出于安装方便、使用安全、节约电能等方面考虑,市场上出现了无泵节能的净水系统。如申请号为CN201320173770.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泵节能纯水系统,包括进水三通、净水过滤器组、两分球阀、四面阀、纳滤滤芯、浓水冲洗阀、逆止阀、碳棒过滤器,还包括减压阀,无压压力桶、自动上水器、纯水龙头,该无泵节能纯水系统各个组建通过管道连接。该专利利用四面阀合理连通各个组,达到了无需增压泵即可工作的效果。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专利仍然需要进行电路控制,存在电路控制与水路交接,容易出现短路,且存在耗电量大的问题。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净水系统,以实现无泵无电,进而避免电路与水路交接而引发的安全隐患,提高使用安全性,更加节能环保,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水系统,能够实现无泵无电,更加节能环保,且避免了水路与电路交接引起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水系统,包括对浓水进行过滤以得到纯水的过滤机构,还包括:
压力桶,包括通过压力膜隔离并套装的内桶和外桶,所述内桶与所述过滤机构制得的纯水连通,所述外桶用于承装浓水;
控水阀,设有阀芯、弹性件、控制口、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所述控制口和所述弹性件分别抵接于所述阀芯的两端,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控制口与向外输出用水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弹性件推动所述阀芯,以截止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控制口截止,以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推动所述阀芯,连通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截止所述第三阀口;
所述控制口还与所述内桶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为排水口,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外桶连通,所述第三阀口用于引入浓水。
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通过过滤机构对浓水进行过滤,以制得纯水,然后将纯水输送至压力桶的内桶中,并设有通过压力进行控制的控水阀,控水阀的控制口与向外输出用水的出水口连通,使得控制口的压力基本为零,阀芯在弹性件的推动下将浓水通过第三阀口引入压力桶的外桶,从而挤压内桶,使得内筒输出纯水,从出水口输出,向外供给纯水;当没有用水需求时,出水口被截止,从而将控制口截止,控制口的压力增大,克服弹性件推动阀芯移动,以连通外桶与排水口,使得外桶的浓水不断排出,进而使得纯水能够持续进入内桶中,实现制水以及纯水的储存。
可见,通过压力桶与控水阀的协同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通过压力实现了水路控制,取代了电磁阀等控制部件,使得净水系统能够在无电环境下使用;同时,通过控制压力桶内外桶的压差可以实现水压控制,无需设置增压泵等动力输水部件,使得净水系统可以实现无泵作业。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为无电无泵系统,不仅节约了能源,还避免了水路与电路交接引起的安全隐患,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可选地,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沿水路流通方向依次连通的PP棉滤芯、第一活性炭滤芯、半透膜滤芯和第二活性炭滤芯,所述压力桶连通于所述半透膜滤芯和所述第二活性炭滤芯之间,所述内桶经由所述第二活性炭滤芯的纯水口与所述控制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半透膜滤芯的浓水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半透膜滤芯的浓水口还连通有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的浓水旁路,所述浓水旁路设有浓水比例阀。
可选地,所述半透膜滤芯的浓水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的连通管路设有水锤减压阀。
可选地,所述半透膜滤芯的纯水口与所述内桶的连通管路设有第一逆止阀;和/或,所述内桶与所述第二活性炭滤芯的连通管路设有第二逆止阀。
可选地,还设有反馈阀,设于所述第一活性炭滤芯与所述半透膜滤芯的连通管路,并具有与所述控制口连通的反馈口;当所述反馈口的压力值大于预定值时,切断所述第一活性炭滤芯与所述半透膜滤芯的连通管路。
可选地,还包括浓水管路,用于将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活性炭滤芯的浓水出口直接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龙头,具有用于切换纯水与浓水的两个开关位。
可选地,所述控制口、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在所述阀芯的轴向依次排布;所述阀芯的两端均设有密封件,处于第一工作位时,一端的所述密封件将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密封隔离;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另一端的所述密封件将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密封隔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净水系统的控水阀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的组装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控水阀的组合状态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控水阀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净水系统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中:
盖板1、第一密封件2、抵压件3、支撑件4、第二密封件5、阀芯6、阀体7、弹性件8、第二封盖9、控制口10、第一阀口11、所述第二阀口12、所述第三阀口13、阀腔14、第一封盖15、安装腔16、插孔17、边缘部18、插接部19、限位槽20、第三密封件21;
压力桶30、内桶31、外桶32、控水阀40、PP棉滤芯51、第一活性炭滤芯52、半透膜滤芯53、第二活性炭滤芯54、浓水旁路60、浓水比例阀61、水锤减压阀62、第一逆止阀71、第二逆止阀72、反馈阀73、浓水管路80、出水龙头9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净水系统,能够实现无泵无电,更加节能环保,且避免了水路与电路交接引起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进行具体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为便于理解,下文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所采用的控水阀40进行详细说明。
在涉及控水阀40时,本文所述的轴向以阀芯6为参照,阀芯6的延伸方向为轴向,在轴向上,靠近阀芯6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其中心的方向为外。本文所述的两端或一端是指处于轴向的两端或者一端。
本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为了区分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各部件,或者相同或类似的各结构,不表示对顺序的特殊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净水系统的控水阀40,包括阀体7和阀芯6,阀体7设有至少两个阀口,并具有用于容纳阀芯6的阀腔14,阀芯6套装在该阀腔14中,并能够在阀腔14内轴向移动,以改变阀口的连通状态;以阀口不同的连通状态对应不同的工作位,当阀芯6轴向移动而改变阀口的连通状态时,即实现了不同工作位之间的切换。为实现阀芯6的驱动,本实用新型的控水阀40还包括分别盖合在阀腔14两端的第一封盖15和第二封盖9,以实现阀腔14的密封;并且,第一封盖15和第二封盖9分别抵接于阀芯6的两端,与阀芯6轴向抵压配合,其中,第一封盖15设有控制口10,用于接入压力源,第二封盖9通过弹性件8与阀芯6抵接,压力源和弹性件8会沿轴向抵压在阀芯6的两端,并朝向相反的方向抵压阀芯6,则在压力源和弹性件8的合力作用下,阀芯6会产生轴向移动,进而改变各阀口的连通状态,实现工作位的切换。
可以将高压水源等作为压力源接入控制口10,进而对阀芯6施加轴向抵压力,从而克服弹性件8的弹性抵顶力,以朝向第二封盖9的方向推动阀芯6运动;当撤去压力源时,由于弹性件8在压力源推动阀芯6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压缩变形,该压缩变形会产生推动阀芯6朝向第一封盖15运动的回复力,进而使得阀芯6回位。可见,在整个阀芯6的动作过程中,完全依靠压力源以及弹性件8实现,无需电磁驱动,可以采用水源、气源等作为压力源,不会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弹性件8也可以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制成,从而提高了阀芯6动作的可靠性,延长了控水阀40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控水阀40的动作无需电磁驱动,不会因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电磁而引发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如图1所示,阀体7的一端还可以设置安装腔16,用于实现第一封盖15的安装;第一封盖15可以包括抵压件3和盖板1,其中,盖板1盖合在抵压件3的外端,以朝向阀芯6的方向压紧抵压件3,使得抵压件3能够抵压于阀芯6的一端;此时,可以将控制口10设于盖板1,并使得控制口10能够连通至抵压件3,并使得抵压件3可轴向移动地连接于阀体7的安装腔16中。当控制口10接入压力源时,压力源作用于抵压件3的外端,并沿轴向向内推动抵压件3,使得抵压件3相对安装腔16内移而朝向第二封盖9的方向抵压阀芯6,使得阀芯6克服弹性件8的抵顶力而向第二封盖9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口10设于盖板1,并设置安装在阀体7中的抵压件3,通过盖板1将压力源引入抵压件3的一端,一方面,可以对压力源与抵压件3的接触面积进行控制,以实现压力控制,提高抵压件3驱动阀芯6动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阀体7对抵压件3进行约束,提高抵压件3的定位可靠性。
第一封盖15还可以设置支撑件4,该支撑件4具体可以嵌装在安装腔16中,形成抵压件3的安装座,且支撑件4可以设置能够与抵压件3插装配合的插孔17,抵压件3以其内端插入该插孔17中形成插入端,并以该插入端抵压阀芯6。
由于支撑件4的设置,可以将支撑件4的插孔17正对阀芯6,从而使得抵压件3的插入端与阀芯6同轴设置,进而提高抵压件3与阀芯6的轴向定位精度,使得抵压件3能够沿轴向抵压阀芯6,避免阀芯6产生运动偏移而锁死,有利于提高阀芯6的运动可靠性。
为实现支撑件4在安装腔16内的定位,安装腔16具体可以设置为筒形腔,其内径可以大于阀腔14的内径,进而在安装腔16与阀腔14之间形成环形凸台,用于对支撑件4进行轴向支撑。
其中,支撑件4的结构形式多样,只要能够对抵压件3进行轴向定位即可,如具有插孔17的定位柱;同理,抵压件3可以为与支撑件4插装配合的各种形式,如插杆。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4可以为定位筒,其内端形成能够与安装腔16的环形凸台抵接的支撑面;抵压件3可以为圆柱型的插杆,以便与支撑件4的插孔17配合,插杆的外端可以形成隔挡部,隔挡在支撑件4的筒形腔的外端,使得抵压件3设置为截面为T字型的结构。
再者,第一封盖15还可以包括第一密封件2,该第一密封件2可以压紧在抵压件3与盖板1之间,以实现抵压件3与盖板1之间的密封,以便将控制口10与阀腔14相隔离,在抵压件3的两端形成压差,进而推动抵压件3轴向移动,从而通过抵压件3推动阀芯6移动。
第一密封件2还可以包括边缘部18,用于密封支撑件4和安装腔16,抵压件3的内外两端充分密封隔离,在抵压件3的两端形成压差。
第一密封件2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为弹性密封片,例如橡胶垫等。一方面,第一密封件2可以呈片状覆盖在抵压件3的外端面,以便将抵压件3所在的安装腔16完全密封,有效地实现控制口10与安装腔16的密封隔离;另一方面,第一密封件2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控制口10接入压力源作用于抵压件3而使得抵压件3轴向内移时,第一密封件2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从而与安装腔16和支撑件4保持良好的密封,避免影响抵压件3的动作或者密封可靠性。
在上述基础上,第二封盖9可以设置为密封压盖,以盖合在阀腔14的另一端,该密封压盖还可以具有中空腔,便于将弹性件8套装在该中空腔中,此时,第二封盖9通过弹簧抵压于阀芯6的另一端。当压力源作用于阀芯6的一端时,便会压缩该弹性件8,使得弹性件8产生弹性压缩变形,以便在压力源撤除后形成推动阀芯6复位的弹性回复力。
请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的阀体7可以设有三个阀口,分别定义为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此时,控水阀40可以具有两个工作位,当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一阀口11处于截止状态,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连通;当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连通,第三阀口13处于截止状态。
以控制口10无压力源接入、弹性件8处于零压缩时,控水阀40所处的工作状态为第一工作位,弹性件8将阀芯6抵顶至靠近第一封盖15的位置,阀芯6将第一阀口11封堵,并将第一阀口11与第二阀口12和第二阀口12密封隔离,从而使得第一阀口11处于截止状态;当需要切换工作位时,将压力源接入控制口10,在压力源的抵压作用力下,压缩弹性件8,使得阀芯6朝向第二封盖9的方向运动,进而将第一阀口11与第二阀口12连通,将第二阀口12与第三阀口13密封隔离,切换至第二工作位。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口10、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可以在阀芯6的轴向依次排布,均可以设置在阀体7的一侧,此时,便于接管等部件的接入。同时,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可以延伸至与阀腔14连通,进而通过阀腔14实现三者之间的通断;控制口10可以在阀芯6的径向延伸至阀芯6的一个轴端,以便将压力源引至阀芯6的一端。
请进一步结合图3,阀芯6的两端可以分别套装有第二密封件5和第三密封件21,用于实现与阀腔14的密封,阀芯6运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密封件5和第三密封件21轴向移动,从而改变阀芯6与阀腔14的密封位置,进而改变阀口的连通状态。具体地,当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二密封件5可以处于第一阀口11与第二阀口12之间,从而将第一阀口11与第二阀口12密封隔离,由于第一阀口11与控制口10之间也是密封隔离的,则此时的第一阀口11处于截止状态;同时,第三密封件21还没有运动到第二阀口12与第三阀口13之间的密封处,使得第二阀口12与第三阀口13密封。当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三密封件21运动至第二阀口12与第三阀口13之间,并与阀腔14实现密封接触,以隔离第二阀口12与第三阀口13,将第三阀口13截止;而此时的第二密封件5脱离与阀腔14密封的密封处,将第一阀口11与第二阀口12连通。
如上文所述,控制口10、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第三阀口13处于最靠近第二封盖9的位置,当第三阀口13开设在阀体7的侧面、第二封盖9为具有中空腔的密封压盖时,密封压盖压入阀腔14的部分有可能会隔挡第三阀口13;此时,第三阀口13即开设在与密封压盖对应的位置,可以在密封压盖开设用于连通第三阀口13与密封压盖中空腔的缺口,以便通过密封压盖的中空腔实现第三阀口13与阀腔14的连通,如图3所示。
此外,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件8可以为弹簧,还可以在阀芯6的另一端设置插接部19,以便与弹簧配合,插入弹簧的内腔中,对弹簧进行轴向约束,降低弹簧变形的随意性,还可以提高阀芯6与弹簧的连接可靠性。并且,还可以在插接部19的内端设置限位槽20,以便对弹簧进行径向限位,具体可以将弹簧的内端伸入限位槽20中,限位槽20可以周向环绕插接部19,并具有一定的轴向深度,以便能够通过限位槽20的槽壁对弹簧的内端进行径向隔挡,防止弹簧相对阀芯6的轴向倾斜,以保证弹簧与阀芯6同轴设置,进而使得弹簧对阀芯6的作用力保持在轴向上,提高阀芯6驱动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得插接部19与密封压盖形成密封压紧配合,第三密封件21具体可以套装在靠近插接部19的位置,随着弹性件8的压缩,插接部19插入密封压盖的中空腔,限位槽20的外端面与密封压盖的内端面抵接配合,第三密封件21密封环绕在阀芯6与密封压盖之间,将密封压盖的中空腔与阀腔14密封隔离,切断了第三阀口13、中空腔至阀腔14的连接通路,进而使得第三阀口13处于截止状态。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系统,通过上述的控水阀40实现水路控制。该净水系统还包括对浓水进行过滤以制得纯水的过滤机构以及与该过滤机构连通的压力桶30,其中,压力桶30包括相互套装的内桶31和外桶32,内桶31与外桶32之间通过压力膜隔离,内桶31与过滤机构制得的纯水连通,用于储存纯水,外桶32用于承装浓水;由于浓水的密度大于纯水,当外桶32中注入浓水时,并能够挤压压力膜,从而将内桶31中的纯水在挤压力作用下向外输出,同理,当外桶32中的浓水被排出时,内桶31不再受到压力膜的挤压,能够向内桶31中注入纯水。
此时,控水阀40的控制口10可以与出水口连通,同时还可以与内桶31连通,当需要向外输出用水时,直接可以将内桶31中储存的纯水经由控制口10与纯水的出水口连通;控水阀40的第一阀口11可以为排水口,第二阀口12可以与压力桶30的外桶32连通,第三阀口13可以与过滤机构的浓水口连通,用于引入浓水。当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控制口10与出水口连通,此时控制口10的压力基本为零,则弹性件8会推动阀芯6处于第一工作位,将第一阀口11截止,将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连通,从而截止排水口,通过第三阀口13向外桶32中注入浓水,进而挤压内桶31,使得内桶31向外输出纯水;当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出水口截止,使得控制口10处于截止状态,控制口10的压力升高,克服弹性件8的弹性力推动阀芯6动作,使得阀芯6连通第一阀口11和第二阀口12,将第三阀口13截止,即外桶32与排水口连通,第三阀口13不再向控水阀40引入浓水,外桶32通过排水口向外排出浓水,使得内桶31外部的压力下降,以便制得的纯水能够持续地进入内桶31,通过内桶31进行储存,实现持续制水。
具体地,过滤机构可以包括沿水路流通方向依次连通的PP棉滤芯、第一活性炭滤芯52、半透膜滤芯53和第二活性炭滤芯54,压力桶30可以连通在半透膜滤芯53和第二活性炭滤芯54之间,内桶31通过第二活性炭滤芯54的纯水口与控制口10连通。实际上,经过半透膜滤芯53过滤后即可制得纯水,此处的第二活性炭滤芯54用于提升纯水的口感;其中,PP棉滤芯、第一活性炭滤芯52、半透膜滤芯53和第二活性炭滤芯54这四个过滤部件依次连通,是指,在水路上游的一个过滤部件将其过滤后的水输送至下游的另一个过滤部件继续进行过滤,经半透膜滤芯53过滤后的水即为纯水,半透膜滤芯53的纯水口与压力桶30的内桶31连通,压力桶30的内桶31同时还与第二活性炭滤芯54的纯水进口连通。对于第二活性炭滤芯54而言,存在纯水进口和纯水出口,可以其纯水出口与控水阀40的控制口10连通,进而与出水口连通,向外输出纯水;对于其他三个过滤部件而言,仅半透膜滤芯53存在用于输出纯水的口,即上述纯水口,剩余的两个过滤部件仅存在供过滤前后的液体进出的进口和出口。
而且,半透膜滤芯53还具有浓水口,用于输出过滤所剩余的浓水,该浓水口可以与控水阀40的第三阀口13连通,以便向控水阀40提供浓水,并在第三阀口13与第二阀口12连通时,向外桶32中注入浓水。
在半透膜滤芯53的浓水口还可以连通有浓水旁路60,该浓水旁路60可以与第一阀口11连通,即与排水口连通;浓水旁路60还可以设有浓水比例阀61,以便控制一定比例的浓水经由该浓水旁路60直接通过排水口向外排出,以调节进入第三阀口13的浓水量,进而调节进入外桶32中的浓水量,对压力桶30的压力进行调节。
同时,还可以在半透膜滤芯53的浓水口与第三阀口13的连通管路设置水锤减压阀62,以降低该路浓水的压力,对压力桶30的压力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压力过大损坏压力桶30的压力膜。
在半透膜滤芯53的纯水口与内桶31的连通管路可以设置第一逆止阀71,内桶31与第二活性炭滤芯54的连通管路可以设置第二逆止阀72,以保证纯水沿半透膜滤芯53-内桶31-第二活性炭滤芯54的方向单向流出,避免净水系统靠近出水口的一端压力过大而导致纯水逆流,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还可以包括反馈阀73,该反馈阀73设置在第一活性炭滤芯52和半透膜滤芯53的连通管路,并具有与控制口10连通的反馈口,当控制口10截止且内桶31的纯水制满后,第二活性炭滤芯54会将压力集中在控制口10,使得控制口10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控制口10将该压力传递给反馈口;此时,可以为反馈口设定一个压力的预定值,当反馈口的压力值大于该预定值时,反馈阀73控制切断第一活性炭滤芯52与半透膜滤芯53的连通管路,使得净水系统停止制水,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当反馈口的压力值等于或低于预定值时,即可将第一活性炭滤芯52与半透膜滤芯53重新连通,继续进行制水。
反馈阀73具体可以为三通阀或四通阀,将其中一个阀口作为反馈口,将另外两个阀口分别与第一活性炭滤芯52的出口和半透膜滤芯53的进口连通,进而实现反馈控制。也就是说,反馈阀73的设置可以根据控制口10处的压力自动实现净水系统的启闭。
此外,还可以设置浓水管路80,将第一活性炭的浓水出口与出水口直接连通,以便通过出水口向外输出非引用的生活用水。
为实现可靠控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龙头90,该出水龙头90可以具有两个可以切换的开关位,以用于实现浓水输出与纯水输出的切换。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还可以设置地漏,可以直接将控水阀40的第一阀口11与地漏连通,以作为排水口;同时,还可以将半透膜滤芯53的浓水旁路60直接与地漏连通,以便根据需要将一定量的浓水直接排出。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控水阀40中的控制口10可以同时与、第二活性炭的纯水出口、反馈口以及出水口连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控制口10连接三通或者四通阀等实现这种连通,无需对控水阀40的结构进行改进。
还可以理解的是,压力桶30中的压力膜应该存在一定的弹性,以实现内桶31与外桶32之间的压力调节,具体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膜作为该压力膜。
控水阀40的结构形式也不限于上述结构,理论上讲,控水阀40具有阀芯6、弹性件8、控制口10、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控制口10和弹性件8分别抵接于所述阀芯6的两端,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控制口10与向外输出用水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弹性件8推动所述阀芯6,以截止所述第一阀口11、连通所述第二阀口12和所述第三阀口13;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控制口10截止,以克服所述弹性件8的弹力推动所述阀芯6,连通所述第一阀口11和所述第二阀口12、截止所述第三阀口13。换言之,控水阀40不一定通过第一封盖15和第二封盖9进行密封,也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
另外,本申请中所述的浓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纯水是指,经过滤后所形成的、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
需要说明的是,净水系统的具体形式多样,各种净水系统的结构也存在差异,本文仅对其中一种形式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对净水系统进行具体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净水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净水系统,包括对浓水进行过滤以得到纯水的过滤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力桶(30),包括通过压力膜隔离并套装的内桶(31)和外桶(32),所述内桶(31)与所述过滤机构制得的纯水连通,所述外桶(32)用于承装浓水;
控水阀(40),设有阀芯(6)、弹性件(8)、控制口(10)、第一阀口(11)、第二阀口(12)和第三阀口(13),所述控制口(10)和所述弹性件(8)分别抵接于所述阀芯(6)的两端,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控制口(10)与向外输出用水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弹性件(8)推动所述阀芯(6),以截止所述第一阀口(11)、连通所述第二阀口(12)和所述第三阀口(13);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控制口(10)截止,以克服所述弹性件(8)的弹力推动所述阀芯(6),连通所述第一阀口(11)和所述第二阀口(12)、截止所述第三阀口(13);
所述控制口(10)还与所述内桶(31)连通,所述第一阀口(11)为排水口,所述第二阀口(12)与所述外桶(32)连通,所述第三阀口(13)用于引入浓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沿水路流通方向依次连通的PP棉滤芯(51)、第一活性炭滤芯(52)、半透膜滤芯(53)和第二活性炭滤芯(54),所述压力桶(30)连通于所述半透膜滤芯(53)和所述第二活性炭滤芯(54)之间,所述内桶(31)经由所述第二活性炭滤芯(54)的纯水口与所述控制口(10)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膜滤芯(53)的浓水口与所述第三阀口(13)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膜滤芯(53)的浓水口还连通有与所述第一阀口(11)连通的浓水旁路(60),所述浓水旁路(60)设有浓水比例阀(6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膜滤芯(53)的浓水口与所述第三阀口(13)的连通管路设有水锤减压阀 (62)。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膜滤芯(53)的纯水口与所述内桶(31)的连通管路设有第一逆止阀(71);和/或,所述内桶(31)与所述第二活性炭滤芯(54)的连通管路设有第二逆止阀(72)。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反馈阀(73),设于所述第一活性炭滤芯(52)与所述半透膜滤芯(53)的连通管路,并具有与所述控制口(10)连通的反馈口;当所述反馈口的压力值大于预定值时,切断所述第一活性炭滤芯(52)与所述半透膜滤芯(53)的连通管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浓水管路(80),用于将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活性炭滤芯(52)的浓水出口直接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龙头(90),具有用于切换纯水与浓水的两个开关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口(10)、所述第一阀口(11)、所述第二阀口(12)和所述第三阀口(13)在所述阀芯(6)的轴向依次排布;所述阀芯(6)的两端均设有密封件,处于第一工作位时,一端的所述密封件将所述第一阀口(11)与所述第二阀口(12)密封隔离;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另一端的所述密封件将所述第二阀口(12)与所述第三阀口(13)密封隔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80018.3U CN205710150U (zh) | 2016-04-28 | 2016-04-28 | 一种净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80018.3U CN205710150U (zh) | 2016-04-28 | 2016-04-28 | 一种净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10150U true CN205710150U (zh) | 2016-11-23 |
Family
ID=57292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380018.3U Active CN205710150U (zh) | 2016-04-28 | 2016-04-28 | 一种净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1015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28768A (zh) * | 2018-02-28 | 2018-07-27 | 深圳市诚德来实业有限公司 | 净水机的储水桶水路结构 |
-
2016
- 2016-04-28 CN CN201620380018.3U patent/CN20571015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28768A (zh) * | 2018-02-28 | 2018-07-27 | 深圳市诚德来实业有限公司 | 净水机的储水桶水路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39822A (zh) | 节水净水器及其后置复合滤芯 | |
CN201473366U (zh) | 节水型纯水机 | |
CN205710150U (zh) | 一种净水系统 | |
CN203461892U (zh) | 一种反渗透净水器用节水系统 | |
CN107381719A (zh) | 一种膜出水无背压净水机 | |
CN204550144U (zh) | 全封闭回流蓄能顺冲洗过滤设备 | |
CN209612650U (zh) | 反渗透净水机 | |
CN208362021U (zh) | 一种水电联合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无泵膜净水机 | |
CN207660801U (zh) | 医用真空负压机组 | |
CN202790894U (zh) | 一种无滴漏净水龙头 | |
CN105776621B (zh) | 一种万能过滤纯净机 | |
CN213707981U (zh) | 家用富氢净水机 | |
CN205838718U (zh) | 节水净水器及其后置复合滤芯 | |
CN204607746U (zh) | 无需用电的反渗透净水机 | |
CN200992512Y (zh) | 一种无泵大流量纯水机 | |
CN203281091U (zh) | 一种球形浅层介质过滤器 | |
CN203683254U (zh) | 一种家用ro反渗透膜净水机 | |
CN206069570U (zh) | 带有常开废水电磁阀的净水机 | |
CN108545847A (zh) | 一种水电联合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无泵膜净水机 | |
CN105731603A (zh) | 一种用五面阀控制的净水机 | |
CN204385807U (zh) | 一种血液透析用制水设备多级恒压供水装置 | |
CN206645916U (zh) | 一种具有反渗透功能的制水系统 | |
CN218231978U (zh) | 一种无电驱动的反渗透过滤装置 | |
CN204784871U (zh) | 一种流体控制多功能阀门 | |
CN201420040Y (zh) | 一种自吸式净水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