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棚泥鳅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棚泥鳅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商品泥鳅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且有望进入保健食品的领域。泥鳅对环境有很强的顺应本领,在池塘、沟边、湖泊、河流、水库、稻田等种种淡水水域中均能养殖繁衍,但随着水资源污染、大量捕捉等缘故,导致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降落,而国内外市场需求又逐年上升,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很大的商机,现在泥鳅养殖已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在现有技术中,室外人工泥鳅养殖简单,抗震能力差,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大棚泥鳅养殖系统,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优化现有技术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大棚泥鳅养殖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大棚泥鳅养殖系统,包括泥鳅鱼种池、育苗池、成长池和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排水池、污水处理池和净化水池,所述排水池呈长条形,泥鳅鱼种池、育苗池和成长池设于排水池的周边且分别通过管道及阀门与排水池连接;排水池的池底面为斜坡结构,坡道的低位端经管道及污水泵与污水处理池的进口连接,污水处理池的出口与净化水池连接,净化水池经水泵与供水总管连接,供水总管经供水支管分别与泥鳅鱼种池、育苗池及成长池连接。
所述排水池设置在养殖系统的中间位置,泥鳅鱼种池和成长池分别纵向设于排水池的一侧,育苗池纵向设于排水池的另一侧,泥鳅鱼种池和成长池之间不相通或通过鱼种转运装置相通;育苗池与成长池之间不相通或通过鱼苗转运装置相通;排水池横向为斜坡结构。
所述泥鳅鱼种池、育苗池和成长池的三种池体分别在纵向上设有进水端和排水端,进水端设有进水口与供水总管连接,排水端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外侧通过管道及阀门与排水池连接,排水口内侧设有缓冲口,缓冲口的入口处设有防逃网,各池体内及池体周边均匀设有若干个食台,池底从进水端往排水端为向下的斜坡结构。
所述三种池体的横截面呈斗状梯形结构,池体的两侧壁与池底的锐角夹角为30-45°。
所述三种池体的池底及池体侧堡坎均覆盖有防渗透膜,池体中间位于防渗透膜下部沿池体的纵向设有排空管道,排空管道的出口设于缓冲口处。
所述三种池体中间的上方沿池体的纵向设有曝气总管,曝气总管沿轴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曝气支管,若干个曝气支管在曝气总管径向上对称分布,曝气支管的下部沿轴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曝气管,曝气管伸入养殖水面曝气。
所述成长池的池体的上方设有投料装置。
所述投料装置包括下料斗、下料管和风机,所述成长池池体的上方纵向设有下料管,下料管的一端与风机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下料斗位于风机出风口一端的下料管管身上方,下料管沿轴向两侧对称分布有若干个下料分管,所述下料分管的轴向中心与下料管的轴向中心沿出风方向呈30-45°角设置。
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沉淀池和过滤池,所述沉淀池和过滤池相邻互通设置,所述过滤池内设有过滤网;过滤网的上层铺设有过滤膜,过滤网下部设有紫外线杀菌装置;所述沉淀池及过滤池的排水方向均设有一排出水管,沉淀池的出水管设于过滤膜的上方;过滤池的出水管设于过滤网的下方且位于净化水池的上方;沉淀池、过滤池及净化水池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式排水结构。
在水泵与供水总管连接的管路上设有软水机及水浴恒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 采用室内养殖,一年四季均能养殖,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水源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能有效节约养殖用水。
2.采用恒温控制可保证泥鳅的生长环境,大大提高了产量。
3. 通过设置曝气管进行增氧,可进一步提高养殖密度。
4. 在育苗池的池体内及池体两侧的堡坎均覆盖有防渗透膜,可进一步达到节水及防止泥鳅潜逃的目的。
5.池体的截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池体的两侧壁与池底的锐角夹角为30-45°,可以提供幼苗附着,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育苗池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育苗池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育苗池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投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池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池的俯视图;
图中,泥鳅鱼种池1,育苗池2,成长池3,排水池4,污水处理池5,净化水池6,污水泵7,供水总管8,供水支管9,水泵10,食台1-1,堡坎2-1,曝气总管2-2,曝气支管2-3,曝气管2-4,排空管道2-5,下料斗3-1,风机3-2,下料管3-3,下料分管3-4,沉淀池5-1,过滤池5-2,过滤网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
一种大棚泥鳅养殖系统,包括泥鳅鱼种池1、育苗池2、成长池3和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排水池4、污水处理池5和净化水池6,所述排水池4呈长条形,泥鳅鱼种池1、育苗池2和成长池3设于排水池4的周边且分别通过管道及阀门与排水池4连接;排水池4的池底面为斜坡结构,坡道的低位端经管道及污水泵7与污水处理池5的进口连接,污水处理池5的出口与净化水池6连接,净化水池6经水泵10与供水总管8连接,供水总管8经供水支管9分别与泥鳅鱼种池1、育苗池2及成长池3连接。
所述排水池4设置在养殖系统的中间位置,泥鳅鱼种池1和成长池3分别纵向设于排水池4的一侧,育苗池2纵向设于排水池4的另一侧,泥鳅鱼种池1和成长池3之间不相通或通过鱼种转运装置相通;育苗池2与成长池3之间不相通或通过鱼苗转运装置相通;排水池4横向为斜坡结构,鱼种转运装置即鱼种转运管道和鱼种阀门,鱼苗转运装置即鱼苗转运管道和鱼苗阀门;鱼种阀门和鱼苗阀门可采用筛网结构,鱼苗筛网阀门筛孔大于鱼种筛网阀门筛孔。
所述泥鳅鱼种池1、育苗池2和成长池3的三种池体分别在纵向上设有进水端和排水端,进水端设有进水口与供水总管8连接,排水端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外侧通过管道及阀门与排水池4连接,排水口内侧设有缓冲口,缓冲口的入口处设有防逃网,各池体内及池体周边均匀设有若干个食台1-1,池底从进水端往排水端为向下的斜坡结构。
所述三种池体的横截面呈斗状梯形结构,池体的两侧壁与池底的锐角夹角为30-45°。
所述三种池体的池底及池体侧堡坎2-1均覆盖有防渗透膜,可进一步达到节水及防止泥鳅潜逃的目的。池体中间位于防渗透膜下部沿池体的纵向设有排空管道2-5,排空管道2-5的出口设于缓冲口处,通过设置排空管道2-5可以有效防止防渗透膜下沉。
所述三种池体中间的上方沿池体的纵向设有曝气总管2-2,曝气总管2-2沿轴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曝气支管2-3,若干个曝气支管2-3在曝气总管2-2径向上对称分布,曝气支管的下部沿轴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曝气管2-4,曝气管2-4伸入养殖水面曝气。
所述成长池3的池体的上方设有投料装置。
所述投料装置包括下料斗3-1、下料管3-3和风机3-2,所述成长池3池体的上方纵向设有下料管3-3,下料管3-3的一端与风机3-2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为封闭结构,下料斗3-1位于风机3-2出风口一端的下料管3-3管身上方,下料管3-3沿轴向两侧对称分布有若干个下料分管3-4,所述下料分管3-4的轴向中心与下料管3-3的轴向中心沿出风方向呈30-45°角设置。当需要投入饵料时,只需开启风机3-2,向下料斗3-1投入饵料,饵料沿下料管3-3进入下料分管3-4并分散开来,从而均匀的投入成长池3。
所述污水处理池5包括沉淀池5-1和过滤池5-2,所述沉淀池5-1和过滤池5-2相邻互通设置,所述过滤池5-2内设有过滤网5-3;过滤网5-3的上层铺设有过滤膜,过滤网5-3下部设有紫外线杀菌装置;所述沉淀池5-1及过滤池5-2的排水方向均设有一排出水管,沉淀池5-1的出水管设于过滤膜的上方;过滤池5-2的出水管设于过滤网5-3的下方且位于净化水池6的上方;沉淀池5-1、过滤池5-2及净化水池6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式排水结构。这样整个水循环可以在一次抽水后自动完成沉淀、过滤、澄清,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
在水泵10与供水总管8连接的管路上设有软水机及水浴恒温装置,通过设置软水机可以进一步将水体进行软化处理,再通过水浴恒温装置进行恒温控制,可以进一步调节泥鳅幼苗池、泥鳅种池及成长池3的水体温度,以保证幼苗的存活率,确保泥鳅生长及泥鳅种鱼的繁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