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78479U -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78479U
CN205678479U CN201620507737.7U CN201620507737U CN205678479U CN 205678479 U CN205678479 U CN 205678479U CN 201620507737 U CN201620507737 U CN 201620507737U CN 205678479 U CN205678479 U CN 2056784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luminous intensity
light source
dazzl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0773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皮远军
赵保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0773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784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784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7847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光源基板和透镜主体,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光源基板上,所述透镜主体罩设于所述光源并与所述光源基板固定,所述透镜主体沿其旋转轴呈旋转对称状,所述透镜主体包括连续相接的中心出射部和眩光限制部,所述眩光限制部环绕所述中心出射部,所述眩光限制部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其中,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光束角阈值。本实用新型提供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可通过眩光限制部将不符合防眩光要求的杂散光线偏转至不可见区域,以避免杂散光线造成的眩光影响,且还可避免杂散光线对预定的圆形光斑形状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间光环境的舒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光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对人的视觉器官和心理舒适产生影响,其中眩光对人的视觉舒适性影响较大,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
眩光是一种产生不舒适感,或降低观看主要目标的能力,或两者兼有的不良视觉环境。由视野中不适宜的亮度分布、悬殊的亮度差,或在空间中或时间上极端的对比引起。UGR是迄今为止用数学方法模拟人的感觉的最好模型,因此透镜能够有效的降低UGR的值是对眩光最有效的控制,然而单颗透镜在配合多颗光源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杂散光,该部分光主要体现在与单透镜单光源相比在光束角的单侧60°~90°的光强较强,从而引起的空间模拟眩光会比较强。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眩光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用以降低现有技术中透镜配光造成的眩光,尤其是针对圆形配光造成的眩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光单元,包括光源、光源基板和透镜主体,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光源基板上,所述透镜主体罩设于所述光源并与所述光源基板固定,所述透镜主体沿其旋转轴呈旋转对称状,所述透镜主体包括连续相接的中心出射部和眩光限制部,所述眩光限制部环绕所述中心出射部,所述眩光限制部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其中,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光束角阈值。
优选地,所述透镜主体的光出射面包括中心出射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所述透镜主体的旋转轴穿过所述中心出射面的中心,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夹角呈锐角。
优选地,所述眩光限制部包括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中心出射面相对且连续相接形成纵截面呈不规则梯形的环槽,所述入光面将从所述中心出射面射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
优选地,所述眩光限制部的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连续相接形成纵截面呈不规则梯形的环体,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将经所述入光面折射后的光线偏转至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
优选地,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与所述中心出射面连续相接,且所述眩光限制部的纵截面呈棱台状。
优选地,用于旋转形成所述中心出射面的平面曲线为一段弧线或具有多个拐点的自由曲线。
优选地,用于旋转形成所述透镜主体的光入射面的平面曲线为一段弧线或具有多个拐点的自由曲线。
优选地,所述光源至少为两个且所述光源以所述透镜主体的旋转轴为对称轴呈轴对称排布,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透过所述透镜主体形成预定的圆形光斑。
优选地,所述光源的排布方括十字形阵列、口字形阵列、矩形阵列、圆形阵列、椭圆形阵列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优选地,所述光源基板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光源位置槽,所述光源位置槽包括嵌入所述光源基板表面以下的长方体状的槽体,所述槽体的顶部设有椭圆椎体状槽孔,所述槽孔用于容纳所述光源。
优选地,所述透镜主体采用PC、PMMA或玻璃制成,所述透镜主体的光出射面和光入射面为光面、雾面或微棱镜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光组件,包括:基座和若干个可拆卸的配光单元,所述配光单元按照预定排布规则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配光单元为如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配光单元。
优选地,每个所述配光单元的旋转轴与所述基座的中心轴平行,且所述配光单元的旋转轴关于所述基座的中心轴呈轴对称排布。
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走线槽,所述两个走线槽分别用于正常走线和应急走线。
优选地,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若干固定沉孔,所述固定沉孔用于将所述若干个配光单元固定于所述基座。
优选地,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若干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限制所述配光单元的安装方向。
优选地,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若干防呆定位孔,所述防呆定位孔用于限制所述配光单元的安装方向。
优选地,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和所述配光单元外侧的防水胶圈槽,所述防水胶圈槽内安装有防水胶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形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通过眩光限制部将不符合防眩光要求的杂散光线进行偏转,并将杂散光线偏转至不可见区域,以避免杂散光线造成的眩光影响,且还可避免杂散光线对预定的圆形光斑形状的影响。
2)采用多种光源颗数、多种光源排布规则配合单颗透镜主体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单光源单透镜的局限性。
3)通过透镜主体的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在结构上的相互配合,保证了在多颗光源配合透镜主体时可获得预定的圆形光斑并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
4)同一款配光单元可实现对不同功率、不同光效要求的通用,而且,配光组件内的每个配光单元相互独立,可实现自由的拆装,方便随时进行配光组件的组装,且可任意组装出需要的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配光单元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配光单元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配光单元的立体图;
图4、5和11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光单元A-A剖视图,其中图4、5中示出了光源;
图6~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排布方式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配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配光组件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配光组件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有眩光杂散光控制区域模拟光斑、配光曲线;
图16为无眩光杂散光控制区域模拟光斑、配光曲线。
图中,1、透镜主体,2、光源,3、光源基板,4、光出射面,5、光入射面,6、光源位置槽,7、眩光限制部,8、配光组件,9、固定沉孔,10、配光单元,11、走线槽,12、定位柱,13、防呆定位孔,14、防水胶圈槽,15-中心出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透镜设计中,如图1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线除了通过透镜直接投射到规定的光束角范围内,还会有很多杂散光线投射到规定的光束角范围之外,而这部分杂散光将造成光斑的亮度分布不适宜,影响用户的视觉舒适性。尤其是当采用多颗光源配合单颗透镜进行配光设计时,产生的大量杂散光会造成更严重的眩光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配光单元和配光组件,通过优化透镜主体的结构,增设眩光限制部,将原先会投射到规定光束角之外的光线进行偏转后,使这些光线趋于水平方向射出,这样,杂散光不会再投射到光斑区域,从而避免了杂散光造成的眩光影响。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光单元,包括光源2、光源基板3和透镜主体1,所述光源2固定于所述光源基板3上,所述透镜主体1罩设于所述光源2并与所述光源基板3固定,所述透镜主体1沿其旋转轴呈旋转对称状,所述透镜主体1包括连续相接的中心出射部15和眩光限制部7,所述眩光限制部7环绕所述中心出射部15,所述眩光限制部7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其中,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光束角阈值。
具体地,所述透镜主体1为轴对称旋转体,所述透镜主体1包括中心出射部15和眩光限制部7,所述眩光限制部7结合在所述中心出射部15的外周侧,两者可一体成型,例如通过拉伸或挤压一体成型。
结合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透镜主体1射出的光线传播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的透镜主体1结构所对应的光线传播示意图,第一光束角阈值和第二光束角阈值可根据所需的配光曲线进行设定,中心出射部15和眩光限制部7对光线的折射角度配合可将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
例如,当第一光束角阈值设置为60°,第二光束角阈值设定为85°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透镜主体1可通过眩光限制部对光束角大于60度的出射光线进行偏转,使这些出射光线的光束角增大至85°以上,而光束角为85°以上的光线将不再投射到光斑区域中,因此,这部分偏转后的光线不会反射到人眼中,也就避免了这部分偏转后的光线产生的眩光影响。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镜主体1的光出射面4包括中心出射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所述透镜主体1的旋转轴穿过所述中心出射面的中心,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夹角呈锐角。
具体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透镜主体1出射时,大部分从中心出射面直接射出至光斑区域,另一部分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则会经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折射后射出,而由于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与透镜主体1的旋转轴的夹角成锐角,因此,这部分光线的光束角将被增大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进而这部分经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折射后的光线将不再投射至光斑区域。
所述眩光限制部7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只要其能将中心出射面射出的和/或光源发出的经透镜主体1的光入射面4折射后的杂散光线偏转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即可,其中,杂散光线是指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
以下以多个实施例的方式,对所述眩光限制部7的具体结构形式进行举例性说明:
第一种实施例为:
所述眩光限制部7包括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中心出射面相对且连续相接形成纵截面呈不规则梯形的环槽,所述入光面将从所述中心出射面射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
参考图4,中心出射部和眩光限制部之间具有一环槽,该环槽由所述中心出射面和所述眩光限制部的入光面相接形成。梯形的环槽,使得中心出射面不平行于眩光限制部的入光面,因此,从中心出射面射出的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可通过眩光限制部的入光面增加一次折射,也就是,所述环槽使得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可顺序经过透镜主体的光入射面、中心出射面、眩光限制部的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经过四次折射后从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射出。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眩光限制部7的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连续相接形成纵截面呈不规则梯形的环体,所述眩光限制部7出射面将经所述入光面折射后的光线偏转至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
所述不规则梯形的环槽或环体是指,其相对侧壁的夹角不为零,而其槽底部或环体顶部的形状可采用任意满足折射角度要求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弧状、水平面状、斜面状等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图2所示的光线分布示意图,由于光从空气射入透镜主体1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而相反当光从透镜主体1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因此,当一条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上述四次折射后,其传播方向将向光源基板3侧偏转,也就是,其偏转后的光束角将远大于其初始的光束角。
而通过精确计算可确定中心出射面和眩光限制部7的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角度配合关系,且三者之间的角度配合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够满足光线折射角度要求的角度配合关系均可。
另一种实施例为:
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与所述中心出射面连续相接,且所述眩光限制部7的纵截面呈棱台状。
参考图5,本实施例通过优化透镜主体1的出射面形状来实现防眩光,所述眩光限制部7设置为纵截面呈棱台状的环体,当然,所述环体的台面不一定与所述光源基板3的板面平行,还可以是斜面,例如以透镜主体1的旋转轴为基准,从靠近旋转轴的一侧到远离旋转轴的一侧呈自上而下倾斜。
本实施例中,当光源发出的光线按照中心出射面的形状趋势计算获得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时,这部分光线可从眩光限制部出射面射出,而当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坡度小于中心出射面与所述台面相接处的切线对应的坡度时,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可为光线提供更大的折射角,也即是增大光线的光束角。
可根据预设的第一光束角阈值确定眩光限定部7的台面高度,也即是确定哪些光线从中心出射面射出,哪些光线从眩光限制部出射面射出,而至于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坡度则可根据第二光束角阈值进行计算确定,也即是根据所需的光束角偏转程度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举例性地进行了所述眩光限制部7的结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眩光限制部7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结构形式,只要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获得的结构形式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用于旋转形成所述中心出射面的平面曲线为一段弧线或具有多个拐点的自由曲线。
为了获得预设的圆形光斑并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出射面可设置为圆球面或其他的旋转对称面。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用于旋转形成所述透镜主体1的光入射面4的平面曲线为一段弧线或具有多个拐点的自由曲线。
与所述中心出射面相应地,透镜主体1的光入射面4也可是圆球面或其他旋转对称面。
所述透镜主体1的光入射面4和中心出射面相互配合,将光源2发出的关系偏转至预定圆形光斑的范围内,结合上文中对眩光限制部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光单元将光源2发出的光进行偏转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符合防眩光光束角要求的光线被偏转至预定的圆形光斑区域内,另一部分不符合防眩光光束角要求的光线则被偏转至可见范围之外,因此,通过中心出射部和眩光限制部的配合,可获得预定的圆形光斑,且可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避免眩光对配光曲线以及光斑形状的影响。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光源2至少为两个且所述光源以所述透镜主体1的旋转轴为对称轴呈轴对称排布,所述光源2发出的光线透过所述透镜主体1形成预定的圆形光斑。
现有的透镜设计中,当采用多颗光源配合单颗透镜进行配光时,由于光线的折射导致:光源数量越多、光源面积越大时,光线透过透镜主体后获得规整的光斑形状或满足配光曲线的难度越大,尤其是对光斑形状或配光曲线有定制要求的情况下,设计难度更大。
本实施例中,基于眩光限制部7的结构,可将多颗光源造成的杂散光偏转至不可见区域,以避免杂散光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另外,基于中心出射部的旋转对称形状,本实施例中,光源2以旋转轴为轴呈轴对称排布,可保证光线均匀地从透镜主体1射出,并在透镜主体1的光入射面和中心出射面的形状配合下,将光线偏转至预定的光斑区域中,从而获得预定的圆形光斑形状并满足配光曲线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考图6~10,所述光源2的排布方括十字形阵列、口字形阵列、矩形阵列、圆形阵列、椭圆形阵列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基板3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2的光源位置槽6,所述光源位置槽6包括嵌入所述光源基板表面以下的长方体状的槽体,所述槽体的顶部设有椭圆椎体状槽孔,所述槽孔用于容纳所述光源。
现有的光源基板3在与透镜主体1配合安装时,仅将透镜主体1的光入射面4对应的内凹面和光源基板的表面围成的空间作为容纳光源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局限性大,尤其是光入射面4和光源基板3相接位置周围的空间异常狭窄,无法用于安装光源。
本实施例中,为了免受容纳空间的局限而实现按规则排布多颗光源,在光源基板3上增设了光源位置槽6,光源位置槽6嵌入光源基板3的表面以下,从而可增大光源2的容纳空间,尤其是在光入射面和光源基板相接位置也可获得足够的空间安装光源。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镜主体1采用PC、PMMA或玻璃制成,所述透镜主体1的光出射面和光入射面为光面、雾面或微棱镜面。
参见图1和图2,以及图15和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光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可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眩光限制部将不符合防眩光要求的杂散光线进行偏转,并将杂散光线偏转至不可见区域,以避免杂散光线造成的眩光影响,且还可避免杂散光线对预定的圆形光斑形状的影响。
2)采用多种光源颗数、多种光源排布规则配合单颗透镜主体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单光源单透镜的局限性。
3)通过透镜主体的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在结构上的相互配合,保证了在多颗光源配合透镜主体时可获得预定的圆形光斑并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
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配光组件,包括:基座16和若干个可拆卸的配光单元10,所述配光单元10按照预定排布规则安装在所述基座16上,所述配光单元为如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配光单元10。
具体地,上述各实施例中提供的配光单元10的功率都是可调的,若干个配光单元10可组合为各种不同功率的配光组件,为了保证配光组件形成的光斑为预定的圆形光斑,且光强分布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本实施例中,若干个配光单元10的排布需遵守预定排布规则,下文中将对所述预定排布规则进行展开说明。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配光单元10的旋转轴与所述基座16的中心轴平行,且所述配光单元10的旋转轴关于所述基座16的中心轴呈轴对称排布。
具体地,各个配光单元10的方向保持一致,可保证每个配光单元10对应的光斑组合后形成预定的圆形光斑,且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
另外,多个配光单元10可组成配光单元体,多个配光单元体可组成配光组件8,每个配光单元10都是独立可拆卸的,而配光单元体也可作为整体独立可拆卸,这样,可组成各种配光组件8的结构,满足不同场合下的使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各透镜主体之间具有间距,但是当配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在地面或其它照射面上形成光斑时,配光组件与照射面之间的距离将远远大于各个配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因此,由配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导致的各配光单元对应的光斑之间的错位可忽略不计。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基座16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走线槽11,所述两个走线槽11分别用于正常走线和应急走线。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16上的若干固定沉孔9,所述固定沉孔9用于将所述若干个配光单元10固定于所述基座16。
具体地,可通过设定所述固定沉孔9的沉孔形状来配合所述配光单元10的安装部的形状,以保证各个配光单元10的安装方向一致。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16上的若干定位柱12,所述定位柱12用于限制所述配光单元10的安装方向。
具体地,可在配光单元的光源基板3底面上开设与所述定位柱12的形状相匹配的定位孔,以保证各个配光单元的安装方向一致。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16上的若干防呆定位孔13,所述防呆定位孔13用于限制所述配光单元的安装方向。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配光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16和所述配光单元外侧的防水胶圈槽14,所述防水胶圈槽14内安装有防水胶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光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进步:
1)通过采用具有防眩光效果的配光单元,可保证配光组件满足防眩光的照明效果,获得预定的圆形光斑并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
2)同一款配光单元可实现对不同功率、不同光效要求的通用,而且,配光组件内的每个配光单元相互独立,可实现自由的拆装,方便随时进行配光组件的组装,且可任意组装出需要的光效。
3)多个配光单元按照轴对称方式排布,保证了配光组件产生的光斑形状与单个配光单元产生的光斑形状一致,进而保证了组装获得的配光组件也可形成预定的圆形光斑且满足预定的配光曲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光源基板和透镜主体,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光源基板上,所述透镜主体罩设于所述光源并与所述光源基板固定,所述透镜主体沿其旋转轴呈旋转对称状,所述透镜主体包括连续相接的中心出射部和眩光限制部,所述眩光限制部环绕所述中心出射部,所述眩光限制部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其中,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光束角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主体的光出射面包括中心出射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所述透镜主体的旋转轴穿过所述中心出射面的中心,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的夹角呈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眩光限制部包括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中心出射面相对且连续相接形成纵截面呈不规则梯形的环槽,所述入光面将从所述中心出射面射出的、光束角大于第一光束角阈值的光线偏转至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眩光限制部的入光面和眩光限制部出射面连续相接形成纵截面呈不规则梯形的环体,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将经所述入光面折射后的光线偏转至所述第二光束角阈值之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眩光限制部出射面与所述中心出射面连续相接,且所述眩光限制部的纵截面呈棱台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旋转形成所述中心出射面的平面曲线为一段弧线或具有多个拐点的自由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旋转形成所述透镜主体的光入射面的平面曲线为一段弧线或具有多个拐点的自由曲线。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至少为两个且所述光源以所述透镜主体的旋转轴为对称轴呈轴对称排布,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透过所述透镜主体形成预定的圆形光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排布方括十字形阵列、口字形阵列、矩形阵列、圆形阵列、椭圆形阵列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基板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光源位置槽,所述光源位置槽包括嵌入所述光源基板表面以下的长方体状的槽体,所述槽体的顶部设有椭圆椎体状槽孔,所述槽孔用于容纳所述光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主体采用PC、PMMA或玻璃制成,所述透镜主体的光出射面和光入射面为光面、雾面或微棱镜面。
12.一种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若干个可拆卸的配光单元,所述配光单元按照预定排布规则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配光单元为如权利要求2-11所述的配光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配光单元的旋转轴与所述基座的中心轴平行,且所述配光单元的旋转轴关于所述基座的中心轴呈轴对称排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走线槽,所述两个走线槽分别用于正常走线和应急走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若干固定沉孔,所述固定沉孔用于将所述若干个配光单元固定于所述基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若干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限制所述配光单元的安装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上的若干防呆定位孔,所述防呆定位孔用于限制所述配光单元的安装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座和所述配光单元外侧的防水胶圈槽,所述防水胶圈槽内安装有防水胶圈。
CN201620507737.7U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784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7737.7U CN205678479U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7737.7U CN205678479U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78479U true CN205678479U (zh) 2016-11-09

Family

ID=57437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07737.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678479U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784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1515A (zh) * 2016-05-30 2016-10-26 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CN114719225A (zh) * 2022-04-08 2022-07-08 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无影灯镜片的镜片加工方法、镜片结构及无影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1515A (zh) * 2016-05-30 2016-10-26 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CN106051515B (zh) * 2016-05-30 2019-06-14 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CN114719225A (zh) * 2022-04-08 2022-07-08 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无影灯镜片的镜片加工方法、镜片结构及无影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18253B1 (en) Evenly distributed illumination from radial light producing luminaires and their components
CN102197260B (zh) Led交通信号灯及其光学元件
CN205678479U (zh)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CN204513255U (zh) 一种用于灯具的导光透镜和灯具
CN102829437A (zh) 光罩及具光罩的灯具
US20220163186A1 (en) Direct-light generator for sun-sky-imitating illumination devices
CN102162624A (zh) 一种透镜
CN107013884A (zh) 投光灯透镜、具有该投光灯透镜的发光模块和投光灯
EP1944541A1 (en) Luminaire
CN105221942A (zh) 一种照明灯具
US4538216A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5964525A (en) Side lamp display or indicating light having an intermediate screen, and a method of making such a screen
CN205037137U (zh) 透镜组合及应用透镜组合的照明装置
CN106594675A (zh) Led全反射透镜和led线光源
CN106051515A (zh) 一种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CN204962620U (zh) 直下式二次配光透镜、背光模组和电视机
CN202371632U (zh) 照明灯具的光学透镜及采用该透镜的基座
CN105745489B (zh) 照明单元
CN205090204U (zh) 一种照明灯具
CN203363991U (zh) 一种led二次光学透镜
CN101629693B (zh) 具有多个复焦点光栅的光分布板材
CN105121952B (zh) 包括led光源和反射器的用于光输出的装备
CN207367378U (zh) 一种交通信号灯
CN206875345U (zh) 地埋灯透镜、具有该地埋灯透镜的发光模块和地埋灯
CN205842519U (zh) 一种条形配光单元及配光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