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71606U -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71606U
CN205671606U CN201620589492.7U CN201620589492U CN205671606U CN 205671606 U CN205671606 U CN 205671606U CN 201620589492 U CN201620589492 U CN 201620589492U CN 205671606 U CN205671606 U CN 205671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sole layer
layer
faying face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894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echers China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echers Chin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echers China Ltd filed Critical Skechers China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894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71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71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7160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复合鞋底包括第一鞋底层和第二鞋底层,第一鞋底层具有第一结合面以及分布在第一结合面上的多个凸起,第二鞋底层具有第二结合面、与第二结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并且第二鞋底层具有多个凹陷,每个凸起与对应的凹陷相互配合,第二表面在凹陷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台,凸台设置有螺旋圈。防滑减震鞋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以及鞋面本体。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坑洼不平的路面,防止崴脚,鞋底的着地面质地柔软具有很好的防滑和减震效果,鞋底与脚掌的接触面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有利于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鞋子的舒适性、健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轻便、减震、防滑功能的鞋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般鞋子包括鞋底、与鞋底连接的鞋帮以及垫设于鞋底上的鞋垫。按现有鞋底组成材料分类,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为只有单层发泡体构成的鞋底,二是为发泡体和粘贴于发泡体底部的数个片状的橡胶片构成的鞋底,三是为发泡层和注塑层构成的上下两层鞋底,其顶部柔软、顶部较为坚硬。
第一种鞋底具备质轻、较好的弹性,其主要是在鞋底中加入了较厚的弹性发泡体。但这种发泡体使用时会显得偏厚,使得鞋底的比例不佳,舒适感有所降低,并且防滑效果不佳。第二种鞋底也具有轻质、较好的弹性,由于设有数个片状的橡胶片,从而具有一定的防滑效果,但是因为数个片状的橡胶片是独立地粘接于发泡体上,且橡胶片的体积较小,易部分脱落,影响鞋子整体美观性,并且减少鞋子的使用寿命。第三种鞋底虽然综合了前面两种鞋底的优点,但是现有双层鞋底的注塑层质地较硬,导致鞋底的着地面较硬,防滑效果并不理想,容易打滑,而且发泡层质地较软,长期穿着容易随着个体走路或站姿的不同发生不同层次的变形,这对走路或站姿不正确的个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不能起到矫正作用。此外,现有鞋底无论是单层还是双层结构其与脚掌接触的表面均较为平坦,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从而无法获得较高的舒适度,尤其对于扁平足个体而言,平坦的鞋底表面十分不利于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鞋底,其能够适应坑洼不平的路面,防止崴脚,鞋底的着地面质地柔软具有很好的防滑和减震效果,鞋底与脚掌的接触面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有利于健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鞋底,其包括第一鞋底层和第二鞋底层,第一鞋底层具有第一结合面以及分布在第一结合面上的多个凸起,第二鞋底层具有第二结合面、与第二结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并且第二鞋底层具有多个凹陷,每个凸起与对应的凹陷相互配合,第二表面在凹陷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台,凸台设置有螺旋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凸台为与螺旋圈相匹配的圆柱凸台。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与第一结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后脚跟面、足弓面和前脚掌面,后脚跟面和前脚掌面向靠近第二鞋底层的方向凹陷,足弓面向远离第二鞋底层的方向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嵌入孔,多个嵌入孔与多个凸起在位置上相互对应,并且每个嵌入孔均贯穿每个嵌入孔所对应的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鞋底层的第一鞋头部以及在第一鞋头部的边缘斜向上延伸凸出的缓冲部,并且缓冲部的内侧面与前脚掌面连接,缓冲部的外侧面与第一结合面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结合面的与足弓面对应的位置处的支撑块,支撑块从第一结合面向外延伸凸出,第二鞋底层具有与支撑块相配合的缺口。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第一防滑纹路和第二防滑纹路,第一防滑纹路和第二防滑纹路分布在第二表面且分别位于第二鞋底层的第二鞋头部和第二鞋跟部的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多个排水槽,并且多个排水槽间隔地分布在多个凸台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由泡沫板制成的第一鞋底层以及由硅胶制成的第二鞋底层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减震鞋,其能够防滑、减震,能够良好地使用坑洼不平的路面,并且质地轻盈,穿起来更加舒适,不易乏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滑减震鞋,其特征在于,防滑减震鞋包括鞋面本体以及上述的复合鞋底,鞋面本体连接于复合鞋底的第一鞋底层的第一表面的外周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第一鞋底层的第一结合面上的多个凸起以及设置第二鞋底层的第二结合面的、与多个凸起一一对应的多个凹陷,以构成具有减震功能的鞋底结构,通过凸起和凹陷之间的配合将人体重力均匀分布,并通过每个凸起将来自于地面对脚掌的冲击力缓慢释放,减少走路或运动过程中对人体的损伤。同时,本实用新型在第二鞋底层的第二表面且与每个凹陷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带有螺旋圈的且向外凸出的凸台,既提高了鞋底的耐磨性又增大了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容易滑到。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由泡沫板制成的第一鞋底层作为鞋底的顶层,质地轻盈,不易乏累,并且采用由硅胶制成的第二鞋底层作为鞋底的底层,质地柔软、并且具有较高的弹性,不易变形,对地面有较强的吸附力,进一步提高防滑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第一鞋底层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第一鞋底层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第一鞋底层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第二鞋底层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第二鞋底层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复合鞋底 100;
第一鞋底层 110;第二鞋底层 120;
第一结合面 111;凸起 112;第一表面 113;嵌入孔 114;第一鞋头部 115;缓冲部116;支撑块 117;
后脚跟面 1131;足弓面 1132;前脚掌面 1133;
第二结合面 121;凹陷 122;第二表面 123;凸台 124;螺旋圈 125;缺口 126;第一防滑纹路 127;第二防滑纹路 128;第二鞋头部 129;第二鞋跟部 130;排水槽 1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图3所示出的复合鞋底100,其包括第一鞋底层110和第二鞋底层120。第一鞋底层110作为复合鞋底100的顶层,与垫设在复合鞋底100上的鞋垫接触。第二鞋底层120作为复合鞋底100的底层,与地面接触。第一鞋底层110和第二鞋底层120彼此具有相互匹配的形状和尺寸,并且连接在一起。
下面结合图4-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鞋底层110进行说明。
第一鞋底层110包括第一结合面111、凸起112、第一表面113、嵌入孔114、第一鞋头部115、缓冲部116以及支撑块117。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鞋底层110是由泡沫板制成的,其质地轻盈,并且不易变形。
第一结合面111为第一鞋底层110的与第二鞋底层120接触并彼此结合的表面,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鞋底层110的底面。
多个凸起112分布在第一结合面111上,并从第一结合面111向下延伸凸出。本实用新型的凸起112也可以被理解为从第一结合面111向下延伸凸出的块体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凸起112布满第一结合面111,并且一体成型在第一鞋底层110的第一结合面111上。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将多个凸起112设置在第一结合面111上,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结构更加稳固,凸起112不易脱落,进而导致整个鞋底更加持久耐用。多个凸起112可以是彼此形状、大小相等的凸起结构,也可以是如图5中所示的形状、大小各异的凸起结构。每两个相邻的凸起112之间,限定出一凹槽,该凹槽的形状、大小由相邻的两个凸起112的形状、大小决定。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分布在第一结合面111的对应脚跟和前脚掌位置的凸起112尺寸大于分布在第一结合面111的对应足弓位置的凸起112。由于在走路或运动过程中,脚跟和前脚掌,尤其是前脚掌,受力较大,因而在对应该两部分的第一结合面111上设置尺寸较大的凸起112,有利于增大鞋底与脚掌的受力面积,减小脚掌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使得在增大鞋底防滑减震效果的同时也提高穿着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凸起112大致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由圆形、椭圆形和方形随机组合而成的几何形状。本实用新型对设置在第一鞋底层110上的多个凸起1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从第一鞋底层110的第一结合面111向下凸出并且分布在第一结合面111上的凸起结构即可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凸起112。
第一表面113与第一结合面111相对设置。第一表面113可以被看作是第一鞋底层110的顶面,也是整个复合鞋底100的顶面。第一鞋底层110通过第一表面113与垫设在第一鞋底层110上的鞋垫的接触。如图6所示,第一表面113包括相互连接的后脚跟面1131、足弓面1132和前脚掌面1133。后脚跟面1131和前脚掌面1133向靠近第二鞋底层的方向凹陷,即,按照图6所呈现的视角,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里凹陷。足弓面1132向远离第二鞋底层的方向凸出,即,按照图6所呈现的视角,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外凸出。内凹的后脚跟面1131和前脚掌面1133,以及外凸的足弓面1132,使得支撑脚掌的第一表面113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要求,穿着起来更加舒适,并且对于足弓扁平的扁平足个体而言,向外凸出的足弓面1132能够在对脚底足弓部位起到支撑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脚型,防止足弓进一步扁平。
参见图6,多个嵌入孔114设置在第一表面113上。多个嵌入孔114与多个凸起112一一对应,即,设置在第一结合面111上的每个凸起112,相应地在第一表面113上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嵌入孔114。如图9所示,每个嵌入孔114均贯穿与每个嵌入孔114所对应的凸起112。嵌入孔114是在生产复合鞋底100过程中为了将第一鞋底层110和第二鞋底层120彼此融合,通过高温装置在彼此重合的第一鞋底层110和第二鞋底层120上打孔形成的,在高温装置的作用下,第一鞋底层110和第二鞋底层120在嵌入孔114处融合成一体,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连接固定。
参见图4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鞋头部115是第一鞋底层110的对应脚尖的部分。缓冲部116位于第一鞋头部115的边缘并且斜向上延伸凸出。如图6所示,缓冲部116的内侧面与前脚掌面1133连接。如图4所示,缓冲部116的外侧面与第一结合面111连接。在第一鞋头部115边缘斜向上延伸凸出的缓冲部116,对应设置在脚趾的前方,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物体对脚趾的直接撞击,可以对脚趾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再次参见图4和图5,支撑块117设置在第一结合面111上,并且是在与足弓面1132对应的位置处。支撑块117从第一结合面111向外延伸凸出,具体是向第二鞋底层120的方向延伸凸出。支撑块117设置在于足弓面1132对应的位置处,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复合鞋底100在足弓处的强度,使之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为脚掌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在走路和运动过程中,主要是脚跟和前脚掌对应的鞋底部分与地面接触,而足弓对应的部分相对接触地面较少,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对该部分防滑和减震性能的要求,将该部分全部由质轻的支撑块117构成,如此一来,在确保防滑和减震效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小鞋底的重量,使鞋底更加轻盈。
下面结合图7和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鞋底层120进行说明。
第二鞋底层120包括第二结合面121、凹陷122、第二表面123、凸台124、螺旋圈125、缺口126、第一防滑纹路127、第二防滑纹路128、第二鞋头部129、第二鞋跟部130以及排水槽131。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二鞋底层120是由硅胶制成的,其质地柔软、具有弹性,使得复合鞋底100具有更高的舒适度,并且由于在人体重力作用下变形而与地面接触更多,增大了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相应地增大了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
第二结合面121为第二鞋底层120的与第一鞋底层110接触并彼此结合的表面,也可以理解为第二鞋底层120的顶面。
如图7所示,多个凹陷122分布在第二结合面121上。每个凹陷122与对应的凸起112相互配合,并且每个凹陷122具有足以容纳其所对应的凸起112的空间。相邻两个凹陷122之间形成向上凸起的筋条。该筋条刚好与前述相邻的两个凸起112之间限定出的凹槽相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第一结合面111上的凸起112和凹槽,以及设置在第二结合面121上的分别与凸起112和凹槽相配合的凹陷122和筋条,使得第一鞋底层110和第二鞋底层120彼此嵌入,结合得更加紧密和牢固。
第二表面123与第二结合面121相对设置。第二表面123可以被看作是第二鞋底层120的底面,也是整个复合鞋底100的底面。第二表面123与地面接触。
如图7所示,多个凸台124分布在第二表面123上。并且多个凸台124与设置在第二结合面121上的多个凹陷122一一对应。每个凸台124从第二表面123向外延伸凸出。凸台124的高度不超过3mm。凸台124上设置有螺旋圈125。具体为,每个凸台124的远离第二表面123的顶面设置有螺旋圈125。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凸台124为与螺旋圈125保持相匹配的圆柱凸台。从第二表面123向外凸出的凸台124,其作用在于增大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尤其是在凹凸不平的坑洼路面,向外凸出的凸台124可填补因路面不平而在地面与鞋底之间形成的空缺,防止崴脚或滑到。而且由于每个凸台124的顶面均设置有螺旋圈125,可以进一步增大鞋底的耐磨性和防滑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凸台124一体成型在第二鞋底层120的第二表面123,具有与第二鞋底层120本体相同材质的硅胶,质地柔软、有弹性,穿着起来十分舒适。
如图7所示,缺口126贯穿第二鞋底层120的第二结合面121和第二表面123,并且开设在与第一鞋底层110的支撑块117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与支撑块117相配合。
如图8所示,第一防滑纹路127和第二防滑纹路128分布在第二表面123上,并且分别位于第二鞋底层120的第二鞋头部129和第二鞋跟部130的边缘。其中,第二鞋头部129和第二鞋跟部130是第二鞋底层120的分别对应脚尖和脚跟的部分。由于在行走或奔跑过程中,鞋底磨损最大的通常是鞋头和鞋跟这两个部位,并且鞋底打滑也经常在这两个部位发生,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第一防滑纹路127和第二防滑纹路128分别设置在第二鞋头部129和第二鞋跟部130,有利于增强在该两个部位的耐磨性以及防滑效果。
多个排水槽131设置在第二表面123上,并且多个排水槽131间隔地分布在多个凸台124之间。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设置在第二表面123上的多个排水槽131与前述成型在第二结合面121上的多个筋条一一对应。
参见图9所示出的复合鞋底100的局部剖视图,图中展示了设置在第一结合面111上的某一个凸起112和设置在第二结合面121上的某一个凹陷122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某一个凸台124与该凸起112和该凹陷122对应的位置关系。如图9中所示,设置在第一结合面111上的凸起112与设置在第二结合面121上的凹陷122彼此配合。嵌入孔114贯穿凸起112,并且大致位于凸起112的轴心线上。凸台124设置在第二表面123上,并且与第二结合面121上的凹陷122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主要通过由多组上述凸起和凹陷配合形成的单元结构构成,以实现鞋底的减震功能,减少在行走和奔跑过程中脚步所受的冲击外力,减少对脚部的损害。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软硬结合,既保证了鞋底防滑耐磨性同时也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防滑减震鞋包括鞋面本体以及上述的复合鞋底100,鞋面本体连接于复合鞋底100的第一鞋底层110的第一表面113的外周缘。本实用新型包含了上述复合鞋底的所有特征,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鞋底层和第二鞋底层,所述第一鞋底层具有第一结合面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一结合面上的多个凸起,所述第二鞋底层具有第二结合面、与所述第二结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鞋底层具有多个凹陷,每个所述凸起与对应的所述凹陷相互配合,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凹陷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设置有螺旋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为与所述螺旋圈相匹配的圆柱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结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后脚跟面、足弓面和前脚掌面,所述后脚跟面和所述前脚掌面向靠近所述第二鞋底层的方向凹陷,所述足弓面向远离所述第二鞋底层的方向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嵌入孔,多个所述嵌入孔与多个所述凸起在位置上相互对应,并且每个嵌入孔均贯穿每个所述嵌入孔所对应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鞋底层的第一鞋头部以及在所述第一鞋头部的边缘斜向上延伸凸出的缓冲部,并且所述缓冲部的内侧面与所述前脚掌面连接,所述缓冲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结合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结合面的与所述足弓面对应的位置处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从所述第一结合面向外延伸凸出,所述第二鞋底层具有与所述支撑块相配合的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一防滑纹路和第二防滑纹路,所述第一防滑纹路和所述第二防滑纹路分布在所述第二表面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鞋底层的第二鞋头部和第二鞋跟部的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鞋底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多个排水槽,并且多个所述排水槽间隔地分布在多个所述凸台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由泡沫板制成的所述第一鞋底层以及由硅胶制成的所述第二鞋底层连接在一起。
10.一种防滑减震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减震鞋包括鞋面本体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鞋底,所述鞋面本体连接于所述复合鞋底的所述第一鞋底层的第一表面的外周缘。
CN201620589492.7U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71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89492.7U CN205671606U (zh)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89492.7U CN205671606U (zh)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71606U true CN205671606U (zh) 2016-11-09

Family

ID=57432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89492.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71606U (zh)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716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0046A (zh) * 2018-07-06 2020-01-14 广州双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脚底的防滑鞋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0046A (zh) * 2018-07-06 2020-01-14 广州双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脚底的防滑鞋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5337B2 (en) Shoe with a composite insole
US7779557B2 (en) Shoe
CN107361464B (zh) 鞋类物品、鞋类物品的元件以及相关的制造方法
KR101006923B1 (ko) 신발 중창
US20110154689A1 (en) Shoe sole including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CN102578748A (zh) 鞋类物品
CN102415643A (zh) 带有突起的鞋底和鞋类物品
JP2012075864A (ja) 履物の中敷き
JP2012501717A (ja) 衝撃分散機能と転がり歩行機能を有する履物の中敷き
US20060010715A1 (en) Footwear with resilient heel
US20070277397A1 (en) Insole
US20110314692A1 (en) Open-toe footwear base member system
CN104797154A (zh) 复合鞋垫及底部组件
KR102038270B1 (ko) 착화가 간편한 다기능성 신발
CN205671606U (zh) 一种复合鞋底以及防滑减震鞋
KR101319821B1 (ko) 신발창
KR101166572B1 (ko) 신발창
JP2000083705A (ja) 靴底構造
CN204181058U (zh) 鞋垫
KR101080873B1 (ko) 패턴 일체형 하부결합체가 구비된 신발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201157024Y (zh) 一种保健鞋
KR20080090758A (ko) 아치 지지체가 형성된 신발
KR101251586B1 (ko) 충격흡수 및 충격분산기능이 구비된 신발밑창
JP3229046U (ja) シューズ
CN206101789U (zh) 具有阶梯硬度的鞋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