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57971U -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57971U
CN205657971U CN201620505170.XU CN201620505170U CN205657971U CN 205657971 U CN205657971 U CN 205657971U CN 201620505170 U CN201620505170 U CN 201620505170U CN 205657971 U CN205657971 U CN 2056579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heat
separate cavities
air duct
pcb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0517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雁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yua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yua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yua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iyua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0517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579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579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579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包括壳体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控制组件和强制换热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容板和PCB板,所述电容板上连接有多个电容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可容置所述PCB板的第一隔离腔和多个可容置所述电容件的并沿所述第一隔离腔底部向下延伸的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与所述强制换热组件隔离,所述强制换热组件具有换热风道,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与所述换热风道相邻或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这样设计可以解决现有的变频器内的电路板容易受潮或积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一种可以根据机器实际的需求来控制用电或功率的供应核心部件,其高节能性使得变频器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变频器通常连接在室外的机器内,进而其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从而造成变频器内的电路板经常受潮腐蚀或积尘造成短路等问题,同时为了保证变频器的持续工作,往往在变频器内设置散热风道,但散热风道的设置往往容易使得外部水分或灰尘吹入到电路板上,而散热风道与电路板完全隔离会使得散热性能降低,同时变频器的整体尺寸会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变频器内的电路板容易受潮或积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解决的: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包括壳体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控制组件和强制换热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容板和PCB板,所述电容板上连接有多个电容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可容置所述PCB板的第一隔离腔和多个可容置所述电容件的并沿所述第一隔离腔底部向下延伸的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与所述强制换热组件隔离,所述强制换热组件具有换热风道,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与所述换热风道相邻或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盖、中盖和底盖,且所述上盖 与所述中盖之间及所述中盖与所述下盖之间还分别连接有防水密封垫,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设置在所述中盖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离腔沿所述第一隔离腔底部垂直向下延伸而成,且多个所述第二隔离腔分布在所述换热风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强制换热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中盖上的换热风扇和与所述换热风扇相对应的换热器,所述换热风扇和所述换热器分别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风道沿所述中盖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且所述换热风扇连接在所述换热风道靠近所述中盖的侧面的端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风扇为轴流式风扇,且所述换热风扇的出风方向背离所述换热风道,所述换热器包括正对所述换热风道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换热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PCB板与所述电容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隔离腔底部还开设有供所述换热器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上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开口之间过渡配合,所述连接板与所述PCB板之间还连接有散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侧面上对应所述PCB板还开设有第一散热栅格。
进一步地,所述中盖的侧面上对应所述电容件开设有第二散热栅格,所述第二散热栅格位于所述第二隔离腔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的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为: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第一隔离腔和第二隔离腔,进而将控制组件与换热风道隔开,进而可以避免换热时水分或灰尘进入到控制组件上造成电路短路,同时容置有电容件的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与换热风道相邻或者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位于换热风道内,进而可以通过强制换热将电容件通过第二隔离腔外壁传出的热量带走,从而保证了换热的有效性,此外,该第二容置腔设置在换热风道的周围进而可以在保证换热的同时充分利用壳体组件内的空间,避免了换热风道的设置使得变频器的体积过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的结构拆分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的结构拆分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频器中的中盖部分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请参照附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包括壳体组件10、连接在壳体组件10内的控制组件30和强制换热组件20,该控制组件30包括电容板302和PCB板301,同时在该电容板302上连接有多个电容件3021,该电容件3021优选为控制组件30上高度最大的部件,在该壳体组件10内设有可容置PCB板301的第一隔离腔1022和多个可容置电容件3021的第二隔离腔1023,该第二隔离腔1023沿第一隔离腔1022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该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二隔离腔1023与强制换热组件20隔离,也即强制换热组件20内的水汽或灰尘等无法进入到控制组件30内,但是该控制组件30与强制换热组件20之间并不隔热,反而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 二隔离腔1023的腔壁的材料优选为换热性能好的材料,该强制换热组件20包括换热风道201,该第二隔离腔1023的外壁与换热风道201相邻或第二隔离腔1023的外壁位于换热风道201内,此处,若电容件3021的数量较多,则第二隔离腔1023一部分位于换热风道201内,另一部分位于换热风道201的两侧,这样设计可以保证壳体组件10内的空间充分利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换热风道201进行换热,使得变频器的使用更加持久,并且效率更高。
以上设计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通过在壳体组件10内设置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二隔离腔1023,进而将控制组件30与换热风道201隔开,进而可以避免换热时水分或灰尘进入到控制组件30上造成电路短路,同时容置有电容件3021的第二隔离腔1023的外壁与换热风道201相邻或者第二隔离腔1023的外壁位于换热风道201内,进而可以通过强制换热将电容件3021通过第二隔离腔1023外壁传出的热量带走,从而保证了换热的有效性,此外,该第二隔离腔1023设置在换热风道201的周围进而可以在保证换热的同时充分利用壳体组件10内的空间,避免了换热风道201的设置使得变频器的体积过大。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壳体组件10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盖101、中盖102和底盖103,也即该上盖101与中盖102连接,该中盖102与底盖103连接,并且在上盖101与中盖102之间,以及在中盖102与下盖之间还连接有防水密封垫,同时该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二隔离腔1023均设置在中盖102上,也即该控制组件30连接在上盖101与中盖102之间,本实施例中该中盖102优选为矩形框状结构,该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二隔离腔1023均在中盖102的内部凹陷形成,也即该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二隔离腔1023的凹陷方向沿上盖101方向指向底盖103方向,这样设计可以保证中盖102内的空间充分利用,避免变频器的尺寸过大。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二隔离腔1023沿第一隔离腔1022底部向下延伸而成,且多个第二隔离腔1023分布在换热风道201的两侧,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隔离腔1023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并且两个 第二隔离腔1023分布在换热风道201的两侧,或者该第二隔离腔1023的腔壁组成换热风道201的侧壁,同时第二隔离腔1023的腔壁的材料采用高散热性的材料,这样设计可以保证第二隔离腔1023内的热量能够更快地散发出去,进而保证变频器高效持续的运作。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强制换热组件20包括连接在中盖102上的换热风扇202和与换热风扇202相对应的换热器203,该换热器203连接在控制组件30和底盖103之间,同时该换热风扇202和换热器203分别位于换热风道201的两端,这样设计可以使得换热风扇202将控制组件30上产生并传给换热器203上的热量经换热风道201吹出变频器内,进而起到强制换热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换热风道201优选为沿中盖102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并且该换热风扇202连接在换热风道201靠近中盖102的侧面的端口上,本实施例中,该换热风扇202优选为可拆卸连接在该换热风道201的端口上,并且该第二隔离腔1023的腔壁位于换热风扇202和换热器203之间,这样设计可以使得换热器203中吹向换热风扇202的风进过第二隔离腔1023的腔壁时可以进一步将该腔壁的热量带走。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换热风扇202优选为轴流式风扇,并且换热风扇202的出风方向背离换热风道201,这样可以保证换热风道201内持续负压,进而可以保证换热风道201及换热器203内不会有灰尘进入而影响到换热的效率,与此同时该换热器203还包括正对换热风道201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换热翅片2032,该换热翅片2032的设置可以增加换热的效率。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控制组件30还包括连接在第一隔离腔1022内的PCB板301,该PCB板301与电容板302电连接,并且该第二隔离腔1023的底部还开设有可供换热器203与PCB板301连接的开口1024,同时该换热器203还包括设置在上端的连接板2031,该连接板 2031与开口1024之间过渡配合,并且连接板2031与PCB板301之间还连接有散热片,该散热片优选为将相邻两部件连接在一起的粘性散热硅胶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PCB板301限位连接在中盖102的第一隔离腔1022内,该第一隔离腔1022的底部周边上设有凸台1025,该PCB板301和电容板302上对应该凸台1025设有连接槽3011,通过该连接槽3011与凸台1025对应,进而使得PCB板301和电容件3021可以轻松的定位连接在第一隔离腔1022和第二隔离腔1023内。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上盖101的侧面上对应PCB板301还开设有第一散热栅格1011,同时在该中盖102的侧面上对应电容件3021开设有第二散热栅格1021,第二散热栅格1021位于第二隔离腔1023的侧壁上,进而该PCB板301上的电子元件可以通过该第一散热栅格1011进行自然散热,同时通过PCB板301下方连接的换热器203进行机械强制换热;该电容件3021可以通过第二散热栅格1021进行自然散热,还可以通过第二隔离腔1023的腔壁进行辅助散热,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变频器内散热更加有效,进而可以保证变频器的持续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控制组件和强制换热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容板和PCB板,所述电容板上连接有多个电容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可容置所述PCB板的第一隔离腔和多个可容置所述电容件的并沿所述第一隔离腔底部向下延伸的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与所述强制换热组件隔离,所述强制换热组件具有换热风道,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与所述换热风道相邻或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壁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盖、中盖和底盖,且所述上盖与所述中盖之间及所述中盖与所述下盖之间还分别连接有防水密封垫,所述第一隔离腔和所述第二隔离腔设置在所述中盖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腔沿所述第一隔离腔底部垂直向下延伸而成,且多个所述第二隔离腔分布在所述换热风道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换热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中盖上的换热风扇和与所述换热风扇相对应的换热器,所述换热风扇和所述换热器分别位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两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沿所述中盖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且所述换热风扇连接在所述换热风道靠近所述中盖的侧面的端口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扇为轴流式风扇,且所述换热风扇的出风方向背离所述换热风道,所述换热器包括正对所述换热风道的多个相互平行的换热翅片。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与所述电容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隔离腔底部还开设有供所述换热器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上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开口之间过渡配合,所述连接板与所述PCB板之间还连接有散热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侧面上对应所述PCB板还开设有第一散热栅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盖的侧面上对应所述电容件开设有第二散热栅格,所述第二散热栅格位于所述第二隔离腔的侧壁上。
CN201620505170.XU 2016-05-27 2016-05-27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Active CN2056579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5170.XU CN205657971U (zh) 2016-05-27 2016-05-27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5170.XU CN205657971U (zh) 2016-05-27 2016-05-27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57971U true CN205657971U (zh) 2016-10-19

Family

ID=57404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05170.XU Active CN205657971U (zh) 2016-05-27 2016-05-27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579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3420A (zh) * 2016-05-27 2016-08-17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106793687A (zh) * 2016-12-13 2017-05-31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装配工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3420A (zh) * 2016-05-27 2016-08-17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105873420B (zh) * 2016-05-27 2018-09-28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106793687A (zh) * 2016-12-13 2017-05-31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装配工艺
CN106793687B (zh) * 2016-12-13 2019-04-16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器的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09013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03445107U (zh) 一种镇流器内部隔离散热结构
CN105873420A (zh)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204187747U (zh) 空调器
CN205657971U (zh) 一种变频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209461515U (zh) 一种散热式电池箱
CN208939115U (zh) 一种全方位均匀散热的锂电池
CN207625930U (zh) 风口大小自调节的通信机柜
CN207778721U (zh) 空调器及其电器盒
CN106659063A (zh) 一种内置风道式密封机箱
TW201714042A (zh) 貨櫃型資料中心
CN102054401A (zh) 一种显示终端
EP4048039A1 (en) Power cabinet
CN203608314U (zh) 一种交换机机箱
CN102722230A (zh) 一种电脑电源
CN206619831U (zh) 变电站
CN206389401U (zh) 一种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CN105636416B (zh) 带有高效散热迷宫式风道的电柜
CN205566948U (zh) 带有高效散热迷宫式风道的电柜
CN214852386U (zh) 一种无人机电池管理系统的远程控制箱
CN201903092U (zh) 一种商用电磁炉机芯
CN208656654U (zh) 一种底部换热的逆变器
CN207854382U (zh) 一种散热调节型电源外壳
CN207865535U (zh) 空调器
CN202018094U (zh) 一种用于集成吊顶的除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