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08384U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608384U CN205608384U CN201620309725.3U CN201620309725U CN205608384U CN 205608384 U CN205608384 U CN 205608384U CN 201620309725 U CN201620309725 U CN 201620309725U CN 205608384 U CN205608384 U CN 2056083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part
- face
- camera
- away
- camera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该全景拍摄相机,包括:安装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第二端面及侧面;多个第一相机,沿安装架的周向间隔设于侧面上,包括第一主体部及设于其表面上的第一镜头部;两个第二相机,间隔设于第一端面上,包括第二主体部及设于其表面上的第二镜头部;两个第三相机,间隔设于第二端面上,包括第三主体部及设于其表面上的第三镜头部;以地面为水平面,第一镜头部远离第一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及第二镜头部远离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均相对于水平面倾斜25°,该两端面的夹角为50°,两个第二镜头部的连线经第一端面的中心,两个第三镜头部的连线经第二端面的中心。该全景拍摄相机能提供较高品质的三维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全景拍摄相机通常包括位于周向上的多个相机,以实现360°拍摄。全景拍摄相机工作时,多个相机同时拍摄,由多个相机获得的照片后期经剪辑、拼缝后得到虚拟现实用三维图。但是目前的全景拍摄相机获得的三维图的品质较差,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的三维图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供较高品质的三维图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一种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包括:
安装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侧面;
多个第一相机,沿所述安装架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侧面上,包括第一主体部及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一表面上的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镜头部的表面靠近所述侧面;
两个第二相机,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端面上,包括第二主体部及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一表面上的第二镜头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镜头部的表面靠近所述第一端面;以及
两个第三相机,间隔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上,包括第三主体部及设于所述第三主体部一表面上的第三镜头部,所述第三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三镜头部的表面靠近所述第二端面;
其中,以地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垂直,两个所述第二镜头部的连接线经过所述第一端面的中心,所述第二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两个所述第三镜头部的连接线经过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心,所述第三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所述第二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0°。
在使用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时,先将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安装于支撑架上,使得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悬置。位于安装架周向上的多个第一相机可以实现360°拍摄,而位于第一端面上的两个第二相机以及位于第二端面上的两个第三相机能对360°拍摄进行补充拍摄,从而上述多个第一相机、两个第二相机以及两个第三相机的排布能够很好的覆盖所有的拍摄角度,进而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图像,高品质的图形经后续图像处理后能得到高品质的三维图。而第二镜头部及第三镜头部倾斜25°能进一步提升图像的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三镜头部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与一第二镜头部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中心柱状体、环形底板、环形挡板、多个隔板以及多个弹性卡扣,所述环形底板套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上,所述环形挡板设于所述环形底板上,且所述环形挡板、所述环形底板及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构成一环形槽,所述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环形底板的一侧低于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远离所述环形底板的一侧,多个所述隔板间隔设于所述环形底板上,相邻两隔板用于构成一安装位,位于相邻两隔板之间的环形挡板朝向所述环形底板所在的方向内陷形成卡槽,所述弹性卡扣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上,且每一弹性卡扣与一卡槽正对;
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镜头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卡台,所述第一相机的数目与所述安装位的数目相同,每一第一相机设于一安装位处,且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卡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弹性卡扣卡于所述卡台上,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即为所述侧面,所述第二主体部及所述第三主体部分别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台及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端,所述第一镜头部更靠近所述环形底板,所述弹性卡扣包括基板及设于所述基板一端的钩部,所述基板远离所述钩部的一端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上,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与所述基板具有所述钩部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避让槽,所述钩部卡于所述卡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两侧的导轨条,所述导轨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相邻两隔板之间的环形底板上设有散热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沿所述环形挡板至所述中心柱状体的方向上,所述隔板相对的两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机等间距排布,所述第一相机的数目为16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特征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设有相对的两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的一端具有第一钩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两第一弹片分别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侧抵接,且所述第一钩部倒扣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第二摄像部的表面上,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两端对应的部分分别内陷形成两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一插入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以及
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设有相对的两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的一端具有第二钩部,所述第三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两第二弹片分别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两侧抵接,且所述第二钩部倒扣于所述第三主体部具有第三摄像部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三主体部两端对应的部分分别内陷形成两第二插入槽,所述第二插入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用于握持的把手,两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别位于所述把手的两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背面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一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的安装架的背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包括安装架100、多个第一相机200、两个第二相机300、两个第三相机400以及把手500。
安装架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110及第二端面120,以及连接第一端面110及第二端面120的侧面130。
多个第一相机200沿安装架100的周向间隔设于侧面130上。第一相机200包括第一主体部210及设于第一主体部210一表面上的第一镜头部220,第一主体部210远离第一镜头部220的表面靠近侧面130。
两个第二相机300间隔设于第一端面110上。第二相机300包括第二主体部310及设于第二主体部310一表面上的第二镜头部320,第二主体部310远离第二镜头部320的表面靠近第一端面110。两个第二镜头部320的连接线经过第一端面110的中心,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10大致呈圆形,两个第二镜头部320大致位于第一端面110的同一直径的两端上。
两个第三相机400间隔设于第二端面120上。第三相机400包括第三主体部410及设于第三主体部410一表面上的第三镜头部420,第三主体部410远离第三镜头部420的表面靠近第二端面120。两个第三镜头部420的连接线经过第二端面120的中心,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120大致呈圆形,两个第三镜头部420大致位于第二端面120的同一直径的两端上。
在使用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时,先将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安装于支撑架上,使得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悬置。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通过第二端面120与支撑架连接。位于安装架100周向上的多个第一相机200可以实现360°拍摄,而位于第一端面110上的两个第二相机300以及位于第二端面120上的两个第三相机400能对360°拍摄进行补充拍摄,从而上述多个第一相机200、两个第二相机300以及两个第三相机400的排布能够很好的覆盖所有的拍摄角度,进而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图像,高品质的图形经后续图像处理后能得到高品质的三维图。可以理解,当不追求高品质的图形时,上述第二相机300以及第三相机400可以省略。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架100包括中心柱状体140、环形底板150、环形挡板160、多个隔板170、多个弹性卡扣180及导轨条190。环形底板150套设于中心柱状体140上。环形挡板160设于环形底板150上,且环形挡板160、环形底板150及中心柱状体140外侧壁(其中,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也即上述侧面130,第二主体部310及第三主体部320分别设于中心柱状体140的两端)构成一环形槽100a。环形挡板160远离环形底板150的一侧低于中心柱状体140外侧壁远离环形底板150的一侧。多个隔板170间隔设于环形底板150上,相邻两隔板70用于构成一安装位100b。位于相邻两隔板170之间的环形挡板160朝向环形底板150所在的方向内陷形成卡槽162。弹性卡扣180设于中心柱状体140外侧壁上,且每一弹性卡扣180与一卡槽162正对。
如图6所示,第一主体部2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212及第二表面214。第一镜头部220设于第一表面212上,第二表面214上设有卡台230。第一相机200的数目与安装位100b的数目相同,每一第一相机200设于一安装位100b处,且与第一镜头部220卡于卡槽162内,弹性卡扣180卡于卡台230上。
传统的多相机拍摄全景相机的相机通常与安装架固定连接,一旦某一相机出现故障,非常不便于更换。而在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中,由安装架100提供位于外周的安装位100b,同时通过卡台230与弹性卡扣180的配合以及镜头部220与卡槽162的配合,从而使得第一相机200位于安装架100的外周,且与安装架100可拆卸连接,当某一第一相机200出现故障时,非常便于更换第一相机200。而且卡台230与弹性卡扣180以及第一镜头部220与卡槽162的双重配合能实现对第一相机200的双重固定,从而在使用上述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10的过程中,能有效防止固定于安装架100上的第一相机200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能保证位于安装架100外周上的多个第一相机200能在同一水平面上,确保有好的拍摄效果,以便后期图像处理。
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相邻两隔板170之间的环形底板150上设有散热通孔152。通过散热通孔152可以将第一相机2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开,进而降低第一相机200的温度,延长第一相机200的使用寿命。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通孔152呈方形,第一主体部210靠近环形底板150一端的端面呈方形,且散热通孔152的面积小于第一主体部210靠近环形底板150一端的端面面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环形挡板160至中心柱状体140的方向上,隔板170相对的两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当第一相机200安装于安装位100b时,隔板170靠近中心柱状体140的一端(两隔板170之间的距离小)能将第一相机200夹紧。而当从安装位100b上取下第一相机200时,可以先推动第一相机200,使得第一相机200紧靠环形挡板160,此时隔板170远离中心柱状体140的一端(两隔板170之间的距离大)与第一相机200之间的夹紧力相对变小,从而便于取出第一相机200。也即隔板170也可以对第一相机200起到固定的作用,能有效防止固定于安装架100上的第一相机200的位置发生偏移。
进一步,如图4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台230及第一镜头部220分别位于第一主体部210的两端,第一镜头部220更靠近环形底板150。弹性卡扣180包括基板182及设于基板182一端的钩部184。基板182远离钩部184的一端设于中心柱状体140外侧壁上,中心柱状体140外侧壁与基板182具有钩部184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避让槽142。钩部184卡于卡台230上。弹性卡扣180与避让槽142从而更便于第一相机200的安装与拆卸。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基板182的两侧设置导轨条190,从而更便于第一相机200的安装与拆卸。具体的,导轨条190的延伸方向与基板182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184的外壁以及导轨条190远离环形底板150的一端分别形成有导向斜面192,从而更便于第一相机200的安装与拆卸。
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相机200等间距排布。优选的,第一相机200的数目为16个。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相机200的数目也可以为4个、8个等。
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使得第二相机300以及第三相机400具有更好的拍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地面为水平面,第一镜头部220远离第一主体部210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垂直,第二镜头部320远离第二主体部310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第三镜头部420远离第三主体部410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第二镜头部320远离第二主体部310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三镜头部420远离第三主体部410的一端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0°。
研究发现,第二镜头部320及第三镜头部42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的差异会导致图像拍摄效果的差异,合理的倾斜角度会使后续图像处理更简单且能提升图像的品质。而第二镜头部320远离第二主体部310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第三镜头部420远离第三主体部410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能进一步提升图像的品质。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地面为水平面,每一第三镜头部420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与一第二镜头部320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从而更便于后期图像处理,使得后期图像处理更简单。
进一步,如图3、图5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10上设有第一安装槽112。第一安装槽112的槽底设有相对的两第一弹片114。第二主体部310设于第一安装槽112内,两第一弹片114分别与第二主体部310的两侧抵接,从而使得第二相机300能稳定的固定于第一安装槽112内。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片114远离第一安装槽112的槽底的一端具有第一钩部(图未标),第一弹片114的第一钩部倒扣于第二主体部310具有第二摄像部320的表面上。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槽112与第一弹片114对应的内壁内陷形成第一避让槽1122。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110与第二主体部310两端对应的部分分别内陷形成两第一插入槽116,第一插入槽116与第一安装槽112连通。通常第二相机300的一些接线口(例如,电源接线口、与外置设备传输信息的接口等)及操作按键(例如,开始/结束按键、菜单键、功能键等)会设置在第二主体部310的两端,设置第一插入槽116后,非常便于接线及操作按键。而且第一插入槽116的设置也非常便于第二相机300的安装与拆卸。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120上设有第二安装槽122。第二安装槽122的槽底设有相对的两第二弹片124。第三主体部410设于第二安装槽122内,两第二弹片124分别与第三主体部410的两侧抵接,从而使得第三相机400能稳定的固定于第二安装槽122内。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片124远离第二安装槽122的槽底的一端具有第二钩部(图未标),第二弹片124的第二钩部倒扣于第三主体部410具有第三摄像部420的表面上。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槽122与第二弹片124对应的内壁内陷形成第二避让槽1222。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120与第三主体部410两端对应的部分分别内陷形成两第二插入槽126,第二插入槽126与第二安装槽122连通。通常第三相机400的一些接线口(例如,电源接线口、与外置设备传输信息的接口等)及操作按键(例如,开始/结束按键、菜单键、功能键等)会设置在第三主体部410的两端,设置第二插入槽126后,非常便于接线及操作按键。而且第二插入槽126的设置也非常便于第三相机400的安装与拆卸。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部310及第三主体部410均呈方形,第二主体部310远离第二镜头部320的表面与第一安装槽112的槽底贴合,第三主体部410远离第三镜头部420的表面与第二安装槽122的槽底贴合。
把手500设于第一端面110上,且两第二主体部310分别位于把手500的两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侧面;
多个第一相机,沿所述安装架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侧面上,包括第一主体部及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一表面上的第一镜头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镜头部的表面靠近所述侧面;
两个第二相机,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端面上,包括第二主体部及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一表面上的第二镜头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镜头部的表面靠近所述第一端面;以及
两个第三相机,间隔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上,包括第三主体部及设于所述第三主体部一表面上的第三镜头部,所述第三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三镜头部的表面靠近所述第二端面;
其中,以地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垂直,两个所述第二镜头部的连接线经过所述第一端面的中心,所述第二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两个所述第三镜头部的连接线经过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心,所述第三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所述第二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三镜头部远离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三镜头部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与一第二镜头部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中心柱状体、环形底板、环形挡板、多个隔板以及多个弹性卡扣,所述环形底板套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上,所述环形挡板设于所述环形底板上,且所述环形挡板、所述环形底板及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构成一环形槽,所述环形挡板远离所述环形底板的一侧低于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远离所述环形底板的一侧,多个所述隔板间隔设于所述环形底板上,相邻两隔板用于构成一安装位,位于相邻两隔板之间的环形挡板朝向所述环形底板所在的方向内陷形成卡槽,所述弹性卡扣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上,且每一弹性卡扣与一卡槽正对;
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镜头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卡台,所述第一相机的数目与所述安装位的数目相同,每一第一相机设于一安装位处,且与所述第一镜头部卡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弹性卡扣卡于所述卡台上,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即为所述侧面,所述第二主体部及所述第三主体部分别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台及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端,所述第一镜头部更靠近所述环形底板,所述弹性卡扣包括基板及设于所述基板一端的钩部,所述基板远离所述钩部的一端设于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上,所述中心柱状体外侧壁与所述基板具有所述钩部的一端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避让槽,所述钩部卡于所述卡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还包括设于所述基板两侧的导轨条,所述导轨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板的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隔板之间的环形底板上设有散热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环形挡板至所述中心柱状体的方向上,所述隔板相对的两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机等间距排布,所述第一相机的数目为16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特征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设有相对的两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的一端具有第一钩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两第一弹片分别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侧抵接,且所述第一钩部倒扣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具有第二摄像部的表面上,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两端对应的部分分别内陷形成两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一插入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以及
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设有相对的两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远离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的一端具有第二钩部,所述第三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两第二弹片分别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两侧抵接,且所述第二钩部倒扣于所述第三主体部具有第三摄像部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三主体部两端对应的部分分别内陷形成两第二插入槽,所述第二插入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用于握持的把手,两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别位于所述把手的两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09725.3U CN205608384U (zh) | 2016-04-13 | 2016-04-13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09725.3U CN205608384U (zh) | 2016-04-13 | 2016-04-13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608384U true CN205608384U (zh) | 2016-09-28 |
Family
ID=56972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309725.3U Active CN205608384U (zh) | 2016-04-13 | 2016-04-13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608384U (zh) |
-
2016
- 2016-04-13 CN CN201620309725.3U patent/CN2056083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08383U (zh)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
US20170162230A1 (en) | Interactive digital camera for live crop editing and recording of video streams | |
CN205608382U (zh)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
CN106077589A (zh) | 一种铸铁件冷却装置 | |
CN106657486A (zh) | 一种双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
CN205608384U (zh)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
CN205721066U (zh) | 虚拟现实用全景拍摄装置 | |
CN203912109U (zh) | 手机摄像模组检测装置 | |
CN106453937A (zh) | 一种外接式手机摄像头装置 | |
CN108988441A (zh) | 一种充电宝用充电固定装置 | |
CN103792763A (zh) | 一种相机拍摄辅助设备 | |
CN205226789U (zh) | 光盘播放机与音响一体式电视挂架 | |
CN201919077U (zh) | 一种具有多镜头的数码摄像机 | |
CN210924155U (zh) | 一种新型摄影直播补光灯 | |
CN107105138A (zh) | 一种光能监控无线摄像机 | |
CN107426478A (zh) | 一种手机及摄像头模组 | |
CN208204380U (zh) | 一种电视机用可多方位角度调节的电视机支架 | |
CN102004534B (zh) | 平板电脑 | |
CN206136074U (zh) | 一种广角独立录音摄像头 | |
CN206206937U (zh) | 一种拍摄支架 | |
CN206191218U (zh) | 一种多功能带台夹直播视频支架 | |
CN204882348U (zh) | 一种可使零件多个表面同时成像的光源装置 | |
CN208597118U (zh) | 一种双路视频图像拼接采集装置 | |
CN205655237U (zh) | 一种红外led透镜 | |
CN209844997U (zh) | 一种计算机网络通信用墙壁嵌入式路由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5 Address after: No.29, Gaoxin South Ring Road, high tech District,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alos Innov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street of Shenzh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7 City Business Center No. 9676 Huarun big block C 2007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KVISION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