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2510U -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82510U
CN205582510U CN201620006017.2U CN201620006017U CN205582510U CN 205582510 U CN205582510 U CN 205582510U CN 201620006017 U CN201620006017 U CN 201620006017U CN 205582510 U CN205582510 U CN 205582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oling water
water pump
bypass
power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060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心壮
夏栓
邱健
施伟
陈丽
黄秀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060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82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82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82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包括:凝汽器;凝结水泵;主换热器;主换热器出口管线;冷却水泵;冷却水泵入口管线;冷却水泵出口管线;主换热器入口管线;旁路换热器;波动水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将设备冷却水的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或海水,无需厂用水系统支持。既简化了系统,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利用海水为最终热阱,保证设备冷却水系统的长期运行,具有简单和可靠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压水堆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是一个封闭回路的冷却水系统,它在电厂运行的各个阶段,包括停堆和事故之后,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化容系统、余热排出系统等系统产生的热量带出,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厂用水系统,最终排入海水。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中设计了非安全有关的设备冷却水系统,执行正常停堆、换料热量导出、乏燃料池冷却等纵深防御功能,但是实质都是系统或设备热量的导出。
为了将设备将产生的大量热量导出以维持设备正常运行,除了配置设备冷却水系统外,将热量导出还需增加必要的支持系统,不仅使系统复杂,还浪费了热量。海上浮动核电站可以以海水作为天然的热阱,若能充分利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并以海水为热阱作为保障,不仅可以简化系统,提高经济性,还可以使核电站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包括:
凝汽器;所述凝汽器内通有循环水;
凝结水泵;所述凝结水泵与所述凝汽器连通;
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与所述凝结水泵的出口连通;
主换热器出口管线;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与所述主换热器的出口连通;
冷却水泵;
冷却水泵入口管线;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泵的入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连通;
冷却水泵出口管线;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泵的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冷水母管与浮动核电站的设备连通;
主换热器入口管线;所述主换热器入口管线一端通过热水母管与浮动核电站的设备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器入口连通;
旁路换热器;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入口通过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和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连通;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和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连通;
波动水箱;所述波动水箱通过波动管线与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连通,用于保证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优选地,还包括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设置在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上,用于控制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的通或断。
优选地,还包括冷却水泵入口管线止回阀;所述冷却泵入口管线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上。
优选地,还包括冷却水泵出口管线止回阀;所述冷却泵出口管线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上。
优选地,还包括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设置在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用于控制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的通或断。
优选地,还包括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设置在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用于控制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的通或断。
优选地,还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所述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与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壳侧入口连通。
优选地,还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所述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与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壳侧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设置在反应堆的安全壳和浮动核电站隔板之间,通过主换热器和旁路换热器将设备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和海水。当机组正常运行时,打开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和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关闭,通过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和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隔离旁路换热器。冷却水泵将冷却水输送至冷水母管后,分别送入浮动核电站的各设备。设备返回的热水汇入热水母管,经主换热器入口管线进入主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凝汽器内的循环水,增加循环水温度,减少汽轮机抽汽,提高汽轮机出力。冷水经主换热器出口管线返回冷却水泵入口管线,完成循环,波动水箱维持冷却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当凝结水系统不运行时,关闭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打开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和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热水经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进入旁路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海水后,经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返回冷却水泵入口管线,完成循环。海水经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进入旁路换热器吸热后,经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排出。
上述过程无需厂用水系统支持,充分利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减少汽轮机抽汽量,从而增加汽轮机出力,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利用海水为最终热阱,保证设备冷却水系统的长期运行,具有简单和可靠的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将设备冷却水的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或海水,无需厂用水系统支持。既简化了系统,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利用海水为最终热阱,保证设备冷却水系统的长期运行,具有简单和可靠的优点。
2、与传统核电厂的设备冷却水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无需厂用水系统的支持。该设计充分利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减少汽轮机抽汽量,从而增加汽轮机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包括:
凝汽器1;所述凝汽器1内通有循环水2;
凝结水泵3;所述凝结水泵3与所述凝汽器1连通;
主换热器4;所述主换热器4与所述凝结水泵3的出口连通;
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与所述主换热器4的出口连通;
冷却水泵12;
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泵12的入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连通;
冷却水泵出口管线13;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13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泵12的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冷水母管15与浮动核电站的设备01连通;
主换热器入口管线17;所述主换热器入口管线17一端通过热水母管16与浮动核电站的设备0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器4的入口连通;
旁路换热器20;所述旁路换热器20的入口通过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19和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连通;所述旁路换热器20的出口通过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21和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连通;
波动水箱9;所述波动水箱9通过波动管线10与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连通,用于保证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优选地,还包括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7;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7设置在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上,用于控制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的通或断。
优选地,还包括冷却水泵入口管线止回阀8;所述冷却泵入口管线止回阀8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上。
优选地,还包括冷却水泵出口管线止回阀14;所述冷却泵出口管线止回阀14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13上。
优选地,还包括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18;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18设置在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19上,用于控制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19的通或断。
优选地,还包括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22;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22设置在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21上,用于控制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21的通或断。
优选地,还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24;所述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24与所述旁路换热器20的壳侧入口连通。
优选地,还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23;所述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23与所述旁路换热器20的壳侧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设置在反应堆的安全壳和浮动核电站隔板之间,通过主换热器和旁路换热器将设备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和海水。当机组正常运行时,打开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7,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18和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22关闭,通过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18和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22隔离旁路换热器20。冷却水泵12将冷却水输送至冷水母管15后,分别送入浮动核电站的各设备01。设备01返回的热水汇入热水母管16,经主换热器入口管线17进入主换热器4,将热量传递给凝汽器内的循环水,增加循环水温度,减少汽轮机抽汽,提高汽轮机出力。冷水经主换热器出口管线6返回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完成循环,波动水箱9维持冷却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当凝结水系统不运行时,关闭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7,打开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18和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22,热水经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19进入旁路换热器20,将热量传递给海水后,经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21返回冷却水泵入口管线11,完成循环。海水经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23进入旁路换热器20吸热后,经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24排出。
上述过程无需厂用水系统支持,充分利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减少汽轮机抽汽量,从而增加汽轮机出力,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利用海水为最终热阱,保证设备冷却水系统的长期运行,具有简单和可靠的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将设备冷却水的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或海水,无需厂用水系统支持。既简化了系统,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利用海水为最终热阱,保证设备冷却水系统的长期运行,具有简单和可靠的优点。
2、与传统核电厂的设备冷却水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无需厂用水系统的支持。该设计充分利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凝结水系统,减少汽轮机抽汽量,从而增加汽轮机出力。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凝汽器;所述凝汽器内通有循环水;
凝结水泵;所述凝结水泵与所述凝汽器连通;
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与所述凝结水泵的出口连通;
主换热器出口管线;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与所述主换热器的出口连通;
冷却水泵;
冷却水泵入口管线;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泵的入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连通;
冷却水泵出口管线;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泵的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冷水母管与浮动核电站的设备连通;
主换热器入口管线;所述主换热器入口管线一端通过热水母管与浮动核电站的设备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器入口连通;
旁路换热器;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入口通过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和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连通;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和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连通;
波动水箱;所述波动水箱通过波动管线与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连通,用于保证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设置在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上,用于控制所述主换热器出口管线的通或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水泵入口管线止回阀;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入口管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水泵出口管线止回阀;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冷却水泵出口管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隔离阀设置在所述旁 路换热器入口管线,用于控制所述旁路换热器入口管线的通或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隔离阀设置在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用于控制所述旁路换热器出口管线的通或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所述旁路换热器壳侧入口滤网与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壳侧入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所述旁路换热器壳侧出口滤网与所述旁路换热器的壳侧出口连通。
CN201620006017.2U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Active CN205582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06017.2U CN205582510U (zh)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06017.2U CN205582510U (zh)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82510U true CN205582510U (zh) 2016-09-14

Family

ID=5688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06017.2U Active CN205582510U (zh)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825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9841A (zh) * 2016-01-04 2016-04-0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9841A (zh) * 2016-01-04 2016-04-0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44860A (zh) 一种大型火电厂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CN106765455A (zh) 一种节能型储热供热系统
CN108831573A (zh) 一种核电站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安全系统
CN206320832U (zh)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CN203476412U (zh) 一种基于ncb机组的新型高效供热系统
CN103776016A (zh) 一种采用直流蒸汽发生器反应堆的启停系统
CN103423591B (zh) 一种用于天然气加气站的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CN205582510U (zh)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CN212389395U (zh) 一种提升锅炉供汽能力的给水联合冷再能量利用系统
CN201803524U (zh) 用于油田污水废热回收的中高温热泵装置
CN208282663U (zh) 一种核电汽轮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系统
CN105469841A (zh)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设备冷却水系统
CN212389398U (zh) 一种提升锅炉供汽能力的除氧器联合冷再循环系统
CN202947115U (zh) 一种采用直流蒸汽发生器反应堆的启停系统
CN205717156U (zh) 一种带内置式蒸汽冷却器的高压加热器串联系统
CN115574305A (zh) 一种熔盐堆发电、储能与供热耦合运行系统及方法
CN204829289U (zh) 一种蒸汽减温减压系统
CN204991159U (zh)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海水淡化及余热排出两用系统
CN209840253U (zh) 一种电厂余热冷热耦合利用的热泵系统
CN203746436U (zh) 乏燃料水池设备冷却水系统
CN209161539U (zh) 一种用于海水淡化的直流供水冷却系统
CN111780195A (zh) 一种超临界机组改进型热网疏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2841789U (zh) 一种带有防振功能的热网加热器供热系统
CN207094730U (zh) 一种工业采暖耦合供热系统
CN111140897A (zh) 一种使用喷射器自行调节凝汽器背压的余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