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64514U -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64514U
CN205564514U CN201620246344.5U CN201620246344U CN205564514U CN 205564514 U CN205564514 U CN 205564514U CN 201620246344 U CN201620246344 U CN 201620246344U CN 205564514 U CN205564514 U CN 205564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detector
reverse winding
loop construction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463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英杰
王积东
王孝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ad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uad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uad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uad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463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645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64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645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前者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其中第一线圈包括正向线圈和反向线圈,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反向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提高了探测器的抗干扰能力,也提高了生产探测器的效率,易于工人进行安装调试。

Description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探测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背景技术
探测器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在车站、机场、娱乐场所等地方,都会安装探测器。探测器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人身上的金属物品。例如,通过式探测器是其中一种探测器,通过式探测器内部装有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当有金属靠近探测器时候,金属产生的涡流效应会影响通过式探测器周围的磁场,这时接收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电压随之改变。通过检测接收线圈的电压改变,可以进一步作出判断。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中现有技术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探测器的线圈包括发射线圈101、接收线圈102,探测器主体结构103。每个线圈都由漆包线绕成,最后线圈的两个抽头连接到各自的接线端子上。线圈生产调试方法是用发射线圈101的部分作为抵消绕线104,如图中箭头所示,实线箭头表示接收线圈102的绕线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抵消绕线104的绕线方向,两者绕线方向相反。通过调节抵消绕线104面积从而调整接收线圈102的感应电压的幅值,使其满足模拟电路电平要求。这种方法需要工人在多次不断调整抵消绕线104部分,并同时测试在此状态下的感应电压幅值,而抵消绕线部分可调整的空间又很大,因此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在另一方面,探测器由于在设计上只有单向的接收线圈,在实际操作时候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容易造成误判。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以提高生产探测器的效率,易于工人进行安装调试和提高探测器的抗干扰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探测器,以提高生产探测器的效率,易于工人进行安装调试和提高探测器的抗干扰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其中第一线圈包括正向线圈和反向线圈,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反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是相同的匝数和相同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不相交。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至少设有两个,同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或者反向线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是发射线圈,第二线圈是接收线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是接收线圈,第二线圈是发射线圈。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通过式探测器,包括主体结构和设置在其内部的主机,主机连接有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其中第一线圈包括正向线圈和反向线圈,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反向连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设置在主体结构的侧门部分。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是相同的匝数和相同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不相交。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侧门部分中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线圈,同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或者反向线圈。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是发射线圈,第二线圈是接收线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是接收线圈,第二线圈是发射线圈。
经实验证实,使用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可以有效解决安装调试探测器效率低下和易受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中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式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中的第一线圈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表述的范围。
请参考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式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探测器是探测金属物体的装置,其包括手持式的金属检测装置和金属检测通过式探测器200等。下面以金属检测通过式探测器200作为例子,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探测器的构造原理,同样原理适用于手持式金属检测装置。金属检测通过式探测器200主体结构部分包括侧门部分201、横梁部分202。主机(未示出)可安装在横梁部分中,主机连接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用于控制、发送激励信号到发射线圈,测量接收线圈感应电压值。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可安装在侧门部分201。
进一步参考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301、第二线圈302、正向线圈303、反向线圈304。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图3中有四个第一线圈301,每个第一线圈301都包括一个正向线圈303和一个反向线圈30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301的个数根据需要来进行设置。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分别有两个端子与主机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各自形成闭合的回路。具体的,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当通过其中一个线圈发送激励信号,另外一个线圈会产生感应信号。
在绕线规则上,第二线圈302的绕线方向可以采用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第一线圈301中的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的绕线方向相反,即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若正向线圈303采用顺时针绕线方向,那么反向线圈304采用逆时针绕线方向,若正向线圈303采用逆时针绕线方向,那么反向线圈304采用顺时针绕线方向。
进一步参考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中的第一线圈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正向线圈303采用逆时针绕线方向,反向线圈304采用顺时针绕线方向。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采用的绕线方向相反。
根据上述绕线规则,在第二线圈302通过变化的电流时,通过调节正向线圈303或者反向线圈304的面积大小,正向线圈303产生的磁感应效应与反向线圈304产生的磁感应效应正好抵消,抗干扰能力增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是具有相同的匝数和相同的大小。具体的,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所围成的面积大小相同。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不相交。具体的,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在同一平面上,两者所围成的区域不相交。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可对称设置。在第一线圈301通过变化的电流时,正向线圈303产生的磁感应效应与反向线圈304产生的磁感应效应基本互相抵消。为使其满足模拟电路电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对正向线圈303或者反向线圈304做轻微大小、形状或者位置调整,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使通过式探测器设计上有更方便,接收线圈501的布局可以有多种设计形式。
请参考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301、第二线圈302,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第一线圈301包括正向线圈303、反向线圈304。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图5中有两个第一线圈301,每个第一线圈301都包括一个正向线圈303和一个反向线圈30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301的个数根据需要来进行设置。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分别有两个端子与主机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各自形成闭合的回路。
在绕线规则上,第二线圈302的绕线方向可以采用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第一线圈301中的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的绕线方向相反,即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若正向线圈303采用顺时针绕线方向,那么反向线圈304采用逆时针绕线方向,若正向线圈303采用逆时针绕线方向,那么反向线圈304采用顺时针绕线方向。
请参考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301、第二线圈302,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第一线圈301包括正向线圈303、反向线圈304。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图6中有两个第一线圈301,每个第一线圈301都包括一个正向线圈303和一个反向线圈30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301的个数根据需要来进行设置。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分别有两个端子与主机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各自形成闭合的回路。
在绕线规则上,跟上述实施例方式相同,在这就不再赘述。
在此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一线圈301的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一线圈301的正向线圈303或者反向线圈304。
请参考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301、第二线圈302,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第一线圈301包括正向线圈303、反向线圈304。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图7中有两个第一线圈301,每个第一线圈301都包括一个正向线圈303和一个反向线圈30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301的个数根据需要来进行设置。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分别有两个端子与主机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各自形成闭合的回路。
在绕线规则上,跟上述实施例方式相同,在这就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301是发射线圈,第二线圈302是接收线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301是接收线圈,第二线圈302是发射线圈。具体的,根据实际需要,若设置第一线圈301为发射线圈,相应的,将会设置第二线圈302为接收线圈。若设置第一线圈301为接收线圈,相应的,将会设置第二线圈302为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发出的电磁信号是通过主机信号激励模块产生,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接收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值,主机检测电压值再对其进行判断。
进一步参考图8a,图8a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中的第一线圈301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的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只有一个,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第一线圈301包括正向线圈303、反向线圈304。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分别有两个端子与主机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各自形成闭合的回路。这种设计可以采用于手持式探测器,符合手持式探测器具有便携,小巧特点。
在绕线规则上,跟上述实施例方式相同,在这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考图8b,图8b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的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只有一个,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第一线圈301包括正向线圈303、反向线圈304。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分别有两个端子与主机连接。第一线圈301与第二线圈302各自形成闭合的回路。这种设计同样可以采用于手持式探测器,符合手持式探测器具有便携,小巧特点。
在绕线规则上,跟上述实施例方式相同,在这就不再赘述。
上述六个实施方式在线圈结构的设计上有不同,但都能有效解决安装调试探测器效率低下和易受干扰的问题,对检测效果有提高。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通过式探测器,包括主体结构和设置在其内部的主机,主机连接有上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301、第二线圈302,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其中第一线圈301包括正向线圈303和反向线圈304,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反向连接;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设置在主体结构的侧门部分201。主机连接线圈结构的第一线圈301和第二线圈302。主机用于控制、发送激励信号到其中一个线圈,测量另一线圈的感应电压值。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是相同的匝数和相同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303与反向线圈304不相交。
优选的,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侧门部分201中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线圈301,同一个第一线圈301的正向线圈301与反向线圈304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或者反向线圈。应当理解,上述方案是指同一个侧门部分201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线圈301。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是发射线圈,第二线圈是接收线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是接收线圈,第二线圈是发射线圈。
关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已经在前文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使用本实用新型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构建通过式探测器,可以有效解决安装调试探测器效率低下和易受干扰的问题。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 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其中第一线圈包括正向线圈和反向线圈,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反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是相同的匝数和相同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不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至少设有两个,同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或者反向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是发射线圈,第二线圈是接收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是接收线圈,第二线圈是发射线圈。
10.一种通过式探测器,包括主体结构和设置在其内部的主机,主体结构部分包括侧门部分和横梁部分,主机连接有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电磁耦合方式连接,其中第一线圈包括正向线圈和反向线圈,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反向连接;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设置在主体结构的侧门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是相同的匝数和相同的大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不相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对称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部分中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线圈,同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与反向线圈之间设有另一个第一线圈的正向线圈或者反向线圈。
17.根据权利要求10-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是发射线圈,第二线圈是接收线圈。
18.根据权利要求10-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通过式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是接收线圈,第二线圈是发射线圈。
CN201620246344.5U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Active CN2055645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6344.5U CN205564514U (zh)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6344.5U CN205564514U (zh)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64514U true CN205564514U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14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46344.5U Active CN205564514U (zh) 2016-03-25 2016-03-25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645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2442A (zh) * 2016-03-25 2016-06-22 东莞市华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2442A (zh) * 2016-03-25 2016-06-22 东莞市华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41744B2 (e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circuit
KR102457541B1 (ko) 코일 모듈, 무선 충전 방출 장치, 수신 장치, 시스템 및 단말
CN103368276B (zh) 无线的能量传输
EP2937719B1 (en) Foreign-object detecting device, wireless electric-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electric-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5941046B2 (ja) 誘導性電力受信機装置
US11870272B2 (en)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of terminal
US20170222493A1 (e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JP6120088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CN109975595B (zh) 一种抗工频磁场干扰的泄漏电流传感器及装置
CN110036550A (zh) 双向无线电力输送系统
KR20160126850A (ko) 비접촉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비접촉 전력 전송 방법
CN205564514U (zh)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US20170305281A1 (en)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JP2013162611A (ja)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TWI417910B (zh) 在多載並列磁路中使用共享通量的電磁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US20150188364A1 (en)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CN106464019B (zh) 无线电力中继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05702442A (zh) 用于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CN205608202U (zh) 一种手持式金属探测器
CN205564515U (zh) 用于通过式探测器的线圈结构及其构成的通过式探测器
CN10994112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拓扑结构的互感优化方法
CN105700023A (zh) 一种手持式金属探测器
JP2014183668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7534318A (zh)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CN203218059U (zh) 一种集成共模电感和差模电感的emc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