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61349U -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61349U
CN205561349U CN201520979020.8U CN201520979020U CN205561349U CN 205561349 U CN205561349 U CN 205561349U CN 201520979020 U CN201520979020 U CN 201520979020U CN 205561349 U CN205561349 U CN 205561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subcooler
gas
containe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790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大枢
李胤媛
丁飞
李健成
蒿兴鹏
李文滔
胡扬
李良潭
梁桂源
罗智越
位向前
罗星
李慧玲
胥宗朋
张坚伏
刘志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209790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61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61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6134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过冷器包括:气液分离器(10);换热结构(20),换热结构(20)与气液分离器(10)换热。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冷媒分离后气态冷媒过热度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气态冷媒常常夹带着液体进入压缩机,对压缩机的损伤很大。气液分离器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气态冷媒夹带液体的问题。
但是现有的气液分离器把气体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后,气态冷媒过热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冷媒分离后气态冷媒过热度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过冷器,包括:气液分离器;换热结构,换热结构与气液分离器换热。
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液进管和出气管,换热结构包括第一容器,第一容器包括制冷冷媒入口及液体冷媒出口,气液分离器位于第一容器内,气液进管和出气管均穿出第一容器。
进一步地,第一容器还包括制热冷媒入口。
进一步地,换热结构还包括穿设在第一容器上的第一进管,制冷冷媒入口和制热冷媒入口均设置在第一进管上。
进一步地,第一进管位于第一容器的顶壁上。
进一步地,液体冷媒出口设置在第一容器的底部。
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二容器,设置在第一容器内,气液进管和出气管穿设在第二容器上。
进一步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出气管为U型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及压缩机,空调器还包括上述的过冷器,过冷器的气液分离器位于蒸发器及压缩机之间的管路上,过冷器的换热结构设置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过冷器为上述的过冷器,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四通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第二阀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相连,第三阀口与蒸发器的第一端口相连,第四阀口与冷凝器的第一端口相连,冷凝器的第二端口与制冷冷媒入口通过第一管路相连,液体冷媒出口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二管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气液进管与第一阀口相连,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与压缩机的入口相连。
进一步地,过冷器为上述的过冷器,制热冷媒入口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通过第三管路相连,液体冷媒出口与冷凝器的第二端口通过第四管路相连,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均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地,阀门为单向阀,第一管路上的阀门使得第一管路的流向为冷凝器至过冷器,第二管路上的阀门使得第二管路的流向为过冷器至蒸发器,第三管路上的阀门使得第三管路的流向为蒸发器至过冷器,第四管路上的阀门使得第四管路的流向为过冷器至冷凝器。
进一步地,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汇合后通过总管与液体冷媒出口相连,总管上设置有过滤器和膨胀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冷媒中的气体夹带着液体通过气液分离器时,气液分离器将气体和液体分离,气液分离器中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通过换热结构进行换热,进而提高了气液分离器中的气体的过热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冷媒分离后气态冷媒过热度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冷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空调器的制冷过程的流向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2的空调器的制热过程的流向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气液分离器;11、气液进管;12、出气管;13、第二容器;20、换热结构;21、第一容器;22、制冷冷媒入口;23、液体冷媒出口;24、制热冷媒入口;30、蒸发器;31、蒸发器的第一端口;32、蒸发器的第二端口;40、冷凝器;41、冷凝器的第一端口;42、冷凝器 的第二端口;50、压缩机;60、四通阀;61、第一阀口;62、第二阀口;63、第三阀口;64、第四阀口;100、第一管路;200、第二管路;300、第三管路;400、第四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过冷器包括:气液分离器10和换热结构20。换热结构20与气液分离器10换热。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冷媒中的气体夹带着液体通过气液分离器10时,气液分离器10将气体和液体分离,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通过换热结构20进行换热,进而提高了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体冷媒的过热度。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冷媒分离后气态冷媒过热度较低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气液分离器10包括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换热结构20包括第一容器21,第一容器21包括制冷冷媒入口22及液体冷媒出口23,气液分离器10位于第一容器21内,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均穿出第一容器21。制冷冷媒从制冷冷媒入口22进入过冷器,当气液混合的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10进行气、液分离时,制冷冷媒对分离出的气体换热进而提高气体的过热度。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设计简单、使用方便。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容器21还包括制热冷媒入口24。上述结构通过制热冷媒对分离出的气体进行换热,提高气体的过热度。本实施例的过冷器结构简单,具有制冷冷媒或者制热冷媒对分离出的气体冷媒的换热的多功能的用途。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换热结构20还包括穿设在第一容器21上的第一进管,制冷冷媒入口22和制热冷媒入口24均设置在第一进管上。这样简化了结构,不用在第一容器21上同时设置制冷冷媒管道和制热冷媒管道。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进管位于第一容器21的顶壁上。具体地,第一进管居中设置在第一容器21的顶壁上。当制冷冷媒或者制热冷媒从第一进管流入第一容器21后,可以均匀地与气液分离器10接触换热,使得过冷器的换热效果较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液体冷媒出口23设置在第一容器21的底部。上述结构保证了液态冷媒能够全部流出,有利于节省能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气液分离器10包括:第二容器13,设置在第一容器21内,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穿设在第二容器13上。上述结构在实现了换热的同时,还很好地将气液分离器10和换热结构20隔离。具体地,第一容器21由钢制成,气液分离器10的外壳和第二容器13均采用铝或者铝合金材质,由于铝和铝合金的传热效果更好,这样更提高了过冷器的换热能力。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实现了使用冷凝放热后的液态冷媒来浇灌内部的气分,使得冷凝后的高温液态冷媒与内部的气分的低温两相冷媒进行换热,实现冷媒过冷,加大过冷度。另一方面,提高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减少液击的可能性,提高整机能效。还可以储存多余的液体冷媒,实现机组的长期可靠性运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出气管12为U型管。气液混合冷媒进入U型管的一端,经气液分离后气体从另一端逸出。具体地,U型管底部设置有过滤结构,以过滤气液冷媒的杂质,该过滤结构可以使冷媒中的压缩机油通过并带回压缩机。本实施例的过冷器还可以储存多余的液体冷媒,为机组提供冷媒,实现机组的长期可靠运行。第二容器13的底部设置有和第一容器21相连通的通孔以使液态冷媒从第二容器13流入第一容器21。当然,通孔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第二容器13上。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容器21和第二容器13之间具有间隙。上述结构一方面保证了第二容器13不会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二容器13的换热效果。
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根据本申请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包括蒸发器30、冷凝器40及压缩机50,空调器还包括上述的过冷器,过冷器的气液分离器10位于蒸发器30及压缩机50之间的管路上,过冷器的换热结构20设置蒸发器30和冷凝器40之间的管路上。上述结构实现了空调器自身的液体冷媒与进入压缩机的气体冷媒实现了换热,进而提高进入压缩机的气体过热度。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实现气液分离器10内的气液分离,提高吸气过热度,减少液击,同时在气液分离器10内冷却的润滑油随着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增加了压缩机50的润滑,进一步减少润滑油在蒸发器30和冷凝器40中残留,提高了换热效率,增加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提高整机能效。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过冷器为上述的过冷器,该过冷器的气液分离器10包括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换热结构20包括第一容器21,第一容器21包括制冷冷媒入口22及液体冷媒出口23,气液分离器10位于第一容器21内,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穿出第一容器21。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60,四通阀60具有第一阀口61、第二阀口62、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第一阀口61与压缩机50的入口相连,第二阀口62与压缩机50的出口相连,第三阀口63与蒸发器的第一端口31相连,第四阀口64与冷凝器的第一端口41相连,冷凝器的第二端口42与制冷冷媒入口22通过第一管路100相连,液体冷媒出口23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32通过第二管路200相连,气液分离器10的气液进管11与第一阀口61相连,气液分离器10的出气管12与压缩机50的入口相连。制冷时,气态冷媒从出气管12进入压缩机50,然后再通过四通阀60的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进入冷凝器40,通过冷凝器40后再通过第一管路进入过冷器的制冷冷媒入口22,进入制冷冷媒入口22后从过冷器的液体冷媒出口23流入蒸发器30,冷媒流经蒸发器30后通过四通阀60的第三阀口和第一阀口进入过冷器的气液进管11,冷媒进行在气液分离器10进行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50,经过上述过程后完成了制冷的循环(上述过程中,第三管路300和第四管路400上的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未示出这两条管路)。上述结构将从压缩机50出来的冷媒对即将进入压缩 机50的气态冷媒换热,提高了气态冷媒的过热度,上述结构设置合理,提高了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过冷器为上述的过冷器,该过冷器的气液分离器10包括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换热结构20包括第一容器21,第一容器21包括制冷冷媒入口22、制热冷媒入口24及液体冷媒出口23,气液分离器10位于第一容器21内,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穿出第一容器21。制热冷媒入口24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32通过第三管路300相连,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第三管路300的一端设置在蒸发器的第二端口32和第二管路200上的阀门之间的任意处即可,这样节省了第三管路300的长度。液体冷媒出口23与冷凝器的第二端口42通过第四管路400相连,当然,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第四管路400的一端设置在冷凝器的第二端口42和第一管路100上的阀门之间的任意处即可,这样节省了第四管路400的长度。第一管路100、第二管路200、第三管路300和第四管路400均设置有阀门。制热时,气态冷媒从出气管12进入压缩机50,然后再通过四通阀60的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进入蒸发器30,从蒸发器30出来的冷媒进入过冷器的制热冷媒入口24而后再通过液体冷媒出口23进入冷凝器40,然后再通过四通阀60的第四阀口64和第一阀口61进入气液分离器10的气液进管11进行气液分离,最后经过换热后的气态冷媒从出气管12进入压缩机完成整个循环(上述过程中,第一管路100和第二管路200上的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未示出这两条管路)。上述结构将从压缩机50出来的冷媒对即将进入压缩机50的气态冷媒换热,上述结构设置合理、节能效果较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阀门为单向阀,第一管路100的流向为冷凝器40至过冷器,第二管路200的流向为过冷器至蒸发器30,第三管路300的流向为蒸发器30至过冷器,第四管路400的流向为过冷器至冷凝器40。单向阀的设置方向均按上述的流向设置。上述结构减少了电磁阀等需要电路的元器件的阀门控制,进而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使用周期长,故障率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减小冷凝器40的大小,实现冷媒过冷,加大过冷度和单位质量流量冷媒的吸热量。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三管路300和第四管路400汇合后通过总管与液体冷媒出口23相连,总管上设置有过滤器和膨胀阀。膨胀阀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冷媒的换热。过滤器将冷媒中的颗粒物分离,保证了冷媒的洁净,有利于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过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液分离器(10);
换热结构(20),所述换热结构(20)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0)换热,其中,所述气液分离器(10)包括气液进管(11)和出气管(12),所述换热结构(20)包括第一容器(21),所述第一容器(21)包括制冷冷媒入口(22)及液体冷媒出口(23),所述气液分离器(10)位于所述第一容器(21)内,所述气液进管(11)和所述出气管(12)均穿出所述第一容器(21),所述气液分离器(10)包括:第二容器(13),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21)内,所述气液进管(11)和所述出气管(12)穿设在所述第二容器(1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21)还包括制热冷媒入口(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20)还包括穿设在所述第一容器(21)上的第一进管,所述制冷冷媒入口(22)和所述制热冷媒入口(24)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管位于所述第一容器(21)的顶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冷媒出口(23)设置在所述第一容器(21)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21)和所述第二容器(13)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2)为U型管。
8.一种空调器,包括蒸发器(30)、冷凝器(40)及压缩机(5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过冷器,所述过冷器的气液分离器(10)位于所述蒸发器(30)及所述压缩机(50)之间的管路上,所述过冷器的所述换热结构(20)设置所述蒸发器(30)和所述冷凝器(40)之间的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60),所述四通阀(60)具有第一阀口(61)、第二阀口(62)、第三阀口(63)和第四阀口(64),所述第一阀口(61)与所述压缩机(50)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二阀口(62)与所述压缩机(50)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三阀口(63)与蒸发器的第一端口(31)相连,所述第四阀口(64)与冷凝器的第一端口(41)相连,冷凝器的第二端口(42)与所述制冷冷媒入口(22)通过第一管路(100)相连,所述液体冷媒出口(23)与蒸发器的第二端口(32)通过第二管路(200)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10)的气液进管(11)与所述第一阀口(61)相连,所述气液分离器(10)的出气管(12)与所述压缩机(50)的入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器为权利要求2的过冷器,所述制热冷媒入口(24)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端口(32)通过第三管路(300)相连,所述液体冷媒出口(23)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口(42)通过第四管路(400)相连,所述第一管路(100)、所述第二管路(200)、所述第三管路(300)和所述第四管路(400)上均设置有阀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为单向阀,所述第一管路(100)上的阀门使得所述第一管路(100)的流向为所述冷凝器(40)至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二管路(200)上的阀门使得所述第二管路(200)的流向为所述过冷器至所述蒸发器(30),所述第三管路(300)上的阀门使得所述第三管路(300)的流向为所述蒸发器(30)至所述过冷器,所述第四管路(400)上的阀门使得所述第四管路(400)的流向为所述过冷器至所述冷凝器(4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300)和所述第四管路(400)汇合后通过总管与所述液体冷媒出口(23)相连,所述总管上设置有过滤器和膨胀阀。
CN201520979020.8U 2015-11-30 2015-11-30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61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79020.8U CN205561349U (zh) 2015-11-30 2015-11-30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79020.8U CN205561349U (zh) 2015-11-30 2015-11-30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61349U true CN205561349U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23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7902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61349U (zh) 2015-11-30 2015-11-30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6134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2232A (zh) * 2015-11-30 2016-0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9214237A1 (zh) * 2018-05-05 2019-11-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提纯装置
CN110671782A (zh) * 2019-10-25 2020-01-1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2232A (zh) * 2015-11-30 2016-0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7092652A1 (zh) * 2015-11-30 2017-06-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9214237A1 (zh) * 2018-05-05 2019-11-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提纯装置
CN110671782A (zh) * 2019-10-25 2020-01-1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0671782B (zh) * 2019-10-25 2021-07-2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2232A (zh)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364496U (zh) 一种自复叠式冰箱空调热水器冷热一体机
US9482445B2 (en) Heat pump water heater with heat utilization balance processor and heat utilization balance processor thereof
CN103615836B (zh) 一种螺杆式全热回收风冷热泵空调机组
CN102095268A (zh) 带回热器的丙烷制冷剂空调装置
CN205561349U (zh) 过冷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747589U (zh) 一种换热系统及具有化霜功能的热泵系统
CN202757346U (zh) 中央空调和热水一体机
CN102589183B (zh) 一种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02563947B (zh) 一种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04359177B (zh) 全热回收式多功能冷热水机组
CN206755651U (zh) 压缩/吸收闭式并联复合燃气热泵装置
CN204202062U (zh) 带蓄冰功能的水冷冷水空调机组
CN209371421U (zh) 一种磁悬浮离心动力热管多联空调一体机
CN205783983U (zh) 空气源冷水机组的热量高效回收装置
CN107388628A (zh)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热泵循环系统
CN203595316U (zh) 一种螺杆式全热回收风冷热泵空调机组
CN202648134U (zh) 一种热气旁通除霜式热泵热水器
CN106091377B (zh) 空调热水机组
CN209622910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取暖系统
CN202853106U (zh)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
CN207214502U (zh) 一种双复叠空调热泵系统
CN206847150U (zh) 一种低温热泵新型辅助化霜装置
CN206001739U (zh) 一种低温风冷热泵系统
CN205425181U (zh) 空调制冷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