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43329U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543329U CN205543329U CN201620082112.0U CN201620082112U CN205543329U CN 205543329 U CN205543329 U CN 205543329U CN 201620082112 U CN201620082112 U CN 201620082112U CN 205543329 U CN205543329 U CN 2055433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row
- hole
- electric connector
-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电连接器的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彼此一一对齐排列,上、下排端子分别依序由一个根接地端子、一根电源端子、四根信号端子、一根电源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所组成。上、下排端子的接脚各排列成一排且彼此一一对齐排列,接脚均为通孔型且彼此间隔相同的第一中心间距。电路板设置有分别供上、下排端子的接脚插入的第一、第二排通孔。第一、第二排通孔彼此一一对齐,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接地通孔之间由第一连接路径彼此连接,彼此对齐的电源通孔之间由第二连接路径彼此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接脚在满足传输数据信号及电源的同时,降低连接器成本;电路板线路排布较为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2014年8月11日,USB协会公布了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其插头连接器能够正反两个方向插入对应的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能够传输USB2.0及USB3.1信号,这个连接器命名为USB Type C连接器。根据目前业界报道的新闻,该电连接器后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连接器厂商配合系统厂商积极开发中。
USB
Type C规格书规定了其可以传输USB3.1及USB2.0的传输信号,然而在实际终端客户需求中,客户比较看重正反插的概念,但是希望仅传输USB2.0或传输电源,希望能够在微利润的产业趋势下,除了满足一般的需求外,同时也能降低成本。所以,希望设计一种USB 2.0 Type C板端连接器,其连接器本身成本低,同时也可以改善对应的电路板线路排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以减小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占用面积及电路板的线路排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来安装在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每一上、下排端子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中间部、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触部及自中间部延伸出基部的接脚,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裸露在对接舌板的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裸露在对接舌板的下表面且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彼此一一对齐排列;所述上、下排端子分别依序由一个根接地端子、一根电源端子、四根信号端子、一根电源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所组成;上、下排端子的接脚各排列成一排且彼此一一对齐排列,所述接脚均为通孔型且彼此间隔相同的第一中心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接脚排成两排,在满足传输数据信号及电源的同时,降低连接器成本,且为后续安装至电路板作下埋伏。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二中心间距,所述信号端子之间具有第三中心间距,其中第二中心间距大于第三中心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心间距小于第二中心间距且大于第三中心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排端子中的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包括呈对称向两侧偏移的弯折部。
进一步的,所述基部设置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槽,所述上排端子具有裸露在通槽内的料带切割翼。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脚分别位于通槽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电连接器及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水平地安装在电路板的上表面,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每一上、下排端子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中间部、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触部及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脚,所述电路板设置有供上排端子的接脚插入的第一排通孔及供下排端子的接脚插入的第二排通孔;所述第一、第二排通孔分别依序由一个接地通孔、一个电源通孔、四个信号通孔、一个电源通孔、一个接地通孔等八个通孔组成,第一、第二排通孔彼此一一对齐,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接地通孔之间由第一连接路径彼此连接,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电源通孔之间由第二连接路径彼此连接,第一排通孔中的第二个信号通孔与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三个信号通孔彼此由第三连接路径彼此连接,第一排通孔中的第三个信号通孔与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二个信号通孔由第四连接路径彼此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线路排布较为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接路径设置在电路板的上表面,第四连接路径设置在电路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通孔中的每一通孔由位于电路板上表面的第一导电线路连接出去,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一、第四个信号通孔分别由位于电路板下表面的第二导电线路连接出去且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穿过第一、第二排通孔之间的空隙穿过去。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具有不同的中心间距,所述接脚具有相同的中心间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去除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去除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的绝缘材料的立体图。
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上、下排端子及遮蔽板的立体图。
图6为上、下排端子安装在电路板上的俯视图。
图7为图1中电路板上、下面的平面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 第一中心间距L1 |
对接腔101 | 第二中心间距L2 |
绝缘本体10 | 第三中心间距L3 |
基部11 | 电路板900 |
上表面101 | 上表面901 |
通槽112 | 下表面902 |
对接舌板12 | 第一排通孔91 |
接地端子20G | 第二排通孔92 |
电源端子20P | 接地通孔G |
信号端子20S | 电源通孔P |
上排端子20a | 信号通孔S1-S4 |
下排端子20b | 第一连接路径931 |
接触部21、21a、21b | 第二连接路径932 |
中间部22、22a、22b | 第三连接路径933 |
接脚23、23a、23b | 第四连接路径934 |
料带切割翼241 | 第一导电线路连接941 |
金属外壳40 | 第二导电线路942 |
遮蔽板50 | 后边缘B1 |
下模组61 | |
隔栏611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2,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安装在电路板900上的电连接器100,本实施例中本电连接器为能够传输USB2.0信号的USB Type C板端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20a及下排端子20b,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舌板12,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01及下表面,即对应的基部及对接舌板均有对应的上、下表面。金属外壳40固定在基部11且包围对接舌板12而在金属外壳与对接舌板之间形成对接腔101。结合图5,上、下排端子20a、20b之间还设置有遮蔽板50,遮蔽板将上、下排端子彼此电性隔离。参图3-4,遮蔽板50与下排端子20b彼此用模具定位后通过注塑成型的方法形成下模组61,下模组的上表面形成有隔栏611;然后将上排端子20a放置在下模组的上表面,由隔栏作初步的定位;最后将下模组与上排端子20a再次做注塑成型,从而形成完整的绝缘本体10。结合图5,所述每一上、下排端子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中间部22、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触部21及自中间部延伸出基部的接脚23,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21a裸露在对接舌板12的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21b裸露在对接舌板的下表面。在第二次注塑成型中,上排端子的中间部之间由料桥(图3、图4中未显示料桥结构,实际制造过程中在该等样态会有料桥结构)彼此连接,除了方便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定位,也进一步避免第二注塑成型过程中塑胶流对上排端子的冲击。所以,结合图2,基部11设置有贯穿其上、第二表面的通槽112,上述料桥裸露在通槽中,然后再切除而留有料带切割翼241,即,在最终产品中,上排端子20a具有裸露在通槽内的料带切割翼241。上、下排端子的接脚23a、23b均为通孔型,且分别位于通槽112的相对两侧。
参图6,所述上、下排端子分别依序由一个根接地端子20G、一根电源端子20P、四根信号端子20S、一根电源端子20P及一根接地端子20G所组成。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21彼此一一对齐排列(图6中因接触部对齐,下排端子的接触部被遮挡而未见),上、下排端子中的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的中间部22a、22b呈对称向两侧偏移的弯折部,使得上、下排端子的接脚23各排列成一排且彼此一一对齐排列(图6中因接脚23对齐,下排端子的接脚21被遮挡而未见)。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21之间具有不同的中心间距,所述接脚23具有相同的中心间距,具体而言,上、下排端子的接脚23彼此间隔相同的第一中心间距L1,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的接触部21之间具有第二中心间距L2,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三中心间距L3;第二中心间距L2大于第三中心间距L3,第一中心间距L1小于第二中心间距L2且大于第三中心间距L3。在最佳实施例中,四个信号端子20S分别依序为侦测端子、一对USB2.0端子及预留端子,如此端子设置,可以实现USB 2.0 Type-C的传输单独USB2.0信号、或者单独电源、或者同时传输USB2.0信号与电源。上述连接器的设计为后续电路板的改良提供了前提。
参图7,在图7中下方图表示电路板上表面901朝上的示意图(即电连接器安放的常规角度),上方图标示电路板900以后边缘B1向上旋转180度而显示的下表面902的示意图,如此摆放可以不改变通孔在左右方向的排列顺序,方便理解。所述电连接器100是水平地安装在电路板900的上表面901,电路板900设置有供上排端子20a的接脚23a插入的第一排通孔91及供下排端子20b的接脚23b插入的第二排通孔92。与对应的接脚相匹配的是,第一、第二排通孔分别依序由一个接地通孔G、一个电源通孔P、四个信号通孔S1-S4、一个电源通孔P、一个接地通孔G等八个通孔组成,第一、第二排通孔91、92彼此一一对齐。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接地通孔G之间由第一连接路径931彼此连接,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电源通孔P之间由第二连接路径932彼此连接,第一排通孔中的第二个信号通孔S2与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三个信号通孔S3彼此由第三连接路径933彼此连接,第一排通孔中的第三个信号通孔S3与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二个信号S2通孔彼此由第四连接路径934彼此连接。第一、第二、第三连接路径931、932、933设置在电路板的上表面901,第四连接路径934设置在电路板的下表面902。第一排通孔91中的每一通孔由位于电路板上表面的第一导电线路连接941出去而与系统相电性连接,第二排通孔92中的第一、第四个信号通孔S1、S4分别由位于电路板下表面的第二导电线路942连接出去且第二导电线路穿过第一、第二通孔间的空隙穿过去而与系统相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接脚设置可以减小接脚在电路板表面的占用面积,电路板的通孔如此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电路板的表面,简化线路排布。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来安装在一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每一上、下排端子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中间部、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触部及自中间部延伸出基部的接脚,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裸露在对接舌板的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裸露在对接舌板的下表面且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彼此一一对齐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端子分别依序由一个根接地端子、一根电源端子、四根信号端子、一根电源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所组成;上、下排端子的接脚各排列成一排且彼此一一对齐排列,所述接脚均为通孔型且彼此间隔相同的第一中心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二中心间距,所述信号端子之间具有第三中心间距,其中第二中心间距大于第三中心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间距小于第二中心间距且大于第三中心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端子中的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包括呈对称向两侧偏移的弯折部。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置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槽,所述上排端子具有裸露在通槽内的料带切割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脚分别位于通槽的相对两侧。
7.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电连接器及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水平地安装在电路板的上表面,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每一上、下排端子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中间部、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触部及自中间部延伸的接脚,所述电路板设置有供上排端子的接脚插入的第一排通孔及供下排端子的接脚插入的第二排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排通孔分别依序由一个接地通孔、一个电源通孔、四个信号通孔、一个电源通孔、一个接地通孔等八个通孔组成,第一、第二排通孔彼此一一对齐,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接地通孔之间由第一连接路径彼此连接,第一、第二排通孔中彼此对齐的电源通孔之间由第二连接路径彼此连接,第一排通孔中的第二个信号通孔与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三个信号通孔彼此由第三连接路径彼此连接,第一排通孔中的第三个信号通孔与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二个信号通孔由第四连接路径彼此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接路径设置在电路板的上表面,第四连接路径设置在电路板的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通孔中的每一通孔由位于电路板上表面的第一导电线路连接出去,第二排通孔中的第一、第四个信号通孔分别由位于电路板下表面的第二导电线路连接出去且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穿过第一、第二排通孔之间的空隙穿过去。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具有不同的中心间距,所述接脚具有相同的中心间距。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82112.0U CN205543329U (zh) | 2016-01-28 | 2016-01-28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TW105219323U TWM550488U (zh) | 2016-01-28 | 2016-12-20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US15/394,839 US9768567B2 (en) | 2015-12-31 | 2016-12-30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082112.0U CN205543329U (zh) | 2016-01-28 | 2016-01-28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543329U true CN205543329U (zh) | 2016-08-31 |
Family
ID=56772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082112.0U Active CN205543329U (zh) | 2015-12-31 | 2016-01-28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543329U (zh) |
TW (1) | TWM550488U (zh) |
-
2016
- 2016-01-28 CN CN201620082112.0U patent/CN205543329U/zh active Active
- 2016-12-20 TW TW105219323U patent/TWM550488U/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50488U (zh) | 2017-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3291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43365U (zh) | 电连接器 | |
US972236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 |
CN204333399U (zh)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
CN105703157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69930U (zh) | 插座连接器 | |
US9484675B2 (en) | Terminal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8337237B2 (en) | Connector device adapted for easy replacement of a controller unit in a controller unit array | |
TWM501024U (zh) | Usb插座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CN20166741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992419A (zh) | 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 | |
CN207490220U (zh) | 连接器 | |
CN1054494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633729A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5762570A (zh) | Usb type-c 刺破式连接器及其加工方法 | |
CN20410315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543329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0412455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646372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5944533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4464601U (zh) | 利用组装式舌板定位间隔板的讯号连接器 | |
CN201440548U (zh) | 双协议微型插头连接器 | |
CN1048106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668604U (zh) | 多层构造的电连接器 | |
CN205178120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