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36775U - 一种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536775U CN205536775U CN201620150726.8U CN201620150726U CN205536775U CN 205536775 U CN205536775 U CN 205536775U CN 201620150726 U CN201620150726 U CN 201620150726U CN 205536775 U CN205536775 U CN 2055367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vaporizer
- refrigeration plant
- gas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一个腔室为冷藏室,另一个腔室为冷冻室,还包括: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蒸发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可以减少蒸发器在制冷设备中占用的空间,提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有效使用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冰箱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TMF(上冷冻下冷藏)冰箱,另一种是BMF(下冷冻上冷藏)冰箱,无论哪种类型的冰箱,制冷系统的蒸发器都是置于箱体后侧或者顶部。
由于蒸发器本身占用的空间较大,设置在箱体后侧会导致箱体在厚度方向上的容积减小,设置在箱体顶部会导致冰箱整体增加高度。无论哪种设置方式,都会导致用户真正可以使用的箱体容积大大缩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合理地设置蒸发器以减少空间的浪费。
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一个腔室为冷藏室,另一个腔室为冷冻室,还包括: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之上。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加热器,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对所述蒸发器进行加热除霜。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上壁之间。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背板发泡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后方;
门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前方;
所述第二腔室的上壁靠近所述背板发泡层的一侧低于靠近所述门体的一侧。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排水管,设置在所述背板发泡层中,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上壁表面,用于将对所述蒸发器加热除霜形成水导入所述排水管,所述出水口用于将排水管中的水导出。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集水器,设置在所述出水口下方;
压缩机,外壁与所述集水器相邻,用于对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以及加热蒸发所述集水器中的水。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贯流风机,用于将所述蒸发器外部冷却后的气体导入第一腔室和/或第二腔室。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腔室包括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其中,所述贯流风机将冷却后的气体从所述第一进气口导入所述第一腔室,从所述第二进气口导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腔室中的气体总所述第一出气口导出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中的气体总所述第二出气口导出所述第二腔室。
优选地,所述贯流风机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另一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蒸发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可以减少蒸发器在制冷设备中占用的空间,提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有效使用空间。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腔室;11-第一进气口;12-第一进气口;2-第二腔室;21-第二进气口;22-第二出气口;3-蒸发器;4-加热器;5-背板发泡层;6-门体;7-排水管;8-集水器;9-压缩机;10-贯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其中一个腔室为冷藏室,另一个腔室为冷冻室,还包括:
蒸发器3,设置在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之间。
由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温度不同,为了保证两个腔室的温度不相互干扰,现有技术中一般在两个腔室之间设置一个较厚的隔层用于隔温。本实施例通过将蒸发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充分利用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空间,一方面仍能保证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存在隔层用于隔温,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蒸发器设置在背板发泡层中或者设置在设备顶部,可以减少蒸发器占用制冷设备的可利用空间,提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占制冷设备可利用空间的比例。
进一步地,蒸发器中的导管可以平行于第一腔室的下壁设置,以便将蒸发器卧式设置在两个腔室之间。
优选地,第一腔室1位于第二腔室2之上。
例如第一腔室为冷藏室,第二腔室为冷冻室,那么该制冷设备可以是BMF(下冷冻上冷藏)冰箱,若第一腔室为冷冻室,第二腔室为冷藏室,那么该制冷设备可以是TMF(上冷冻下冷藏)冰箱。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加热器4,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对蒸发器3进行加热除霜。
蒸发器工作过程中导管外壁容易结霜,在霜层较厚时,容易形成隔热层,导致蒸发器无法有效地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影响蒸发器的制冷效果,最终使冷藏室、冷冻室达不到所要求的温度。
本实施例在制冷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当蒸发器结霜较厚时(例如通过检测冷藏室和冷冻室的降温速度或其他规则,进而判断蒸发器的制冷效果来确定),可以向加热器传输指令,控制加热器对蒸发器进行加热,除去蒸发器外壁的结霜,以保证蒸发器良好地制冷效果。
优选地,加热器4设置在蒸发器3和第二腔室2的上壁之间。也即加热器位于蒸发器之下。由于加热器在对蒸发器进行除霜时会产生热量加热环境空气,而热空气密度较低会形成上升气流,将加热器设置在蒸发器之下,可以使得上升气流能够有效地对蒸发器进行除霜,提高加热器的除霜效率。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背板发泡层5,设置在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的后方;
门体6,设置在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的前方;
第二腔室2的上壁靠近背板发泡层5的一侧低于靠近门体6的一侧。
由于加热器在对蒸发器进行加热除霜后,蒸发器管壁表面的霜会融化为水低落到第二腔室的上壁。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保证第二腔室的上壁呈倾斜状,以便上壁的积水向下流出。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排水管7,设置在背板发泡层5中,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
进水口设置在第二腔室2的上壁表面,用于将对蒸发器3加热除霜形成水导入排水管7,出水口用于将排水管7中的水导出。
通过排水管可以方便地将第二腔室上壁的积水导出,并且排水管设置在背板发泡层中,不会占用设备的额外空间,不易对设备中的其他元件造成影响。
其中,若第二腔室的上壁为平面,那么排水管的进水口可以为与上壁宽度相等的条状,以便将上壁的积水良好地导入排水管。
当然,排水管进水口也可以为管状,而第二腔室的上壁可以设置有与排水管进水口相对应的凹槽,以使上壁的积水从凹槽流入进水口。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集水器8,设置在出水口下方;
压缩机9,外壁与集水器8相邻,用于对蒸发器3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以及加热蒸发集水器8中的水。
压缩机在制冷设备工作时,主要用于将低压制冷剂气体转换为高压制冷剂气体,由于该过程是通过外部电机实现的,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变为热能从压缩机的外壁散失出去。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集水器可以方便地收集排水管导出的水;通过压缩机加热集水器中的水,可以充分利用从压缩机中散失出来的热量,提高制冷设备整体的能量利用率。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
贯流风机10,用于将蒸发器3外部冷却后的气体导入第一腔室1和/或第二腔室2。
由于贯流风机的主体部分为柱状,因此可以方便地设置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并且进入贯流风机中的气流可以贯穿叶轮流动,受叶轮两次力的作用,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输出气流无紊流,出风均匀,产生的噪音较少。
如图2所示,优选地,第一腔室1包括第一进气口11和第一出气口12,第二腔室2包括第二进气口21和第二出气口22,
其中,贯流风机10将冷却后的气体从第一进气口11导入第一腔室1,从第二进气口12导入第二腔室2,
第一腔室1中的气体总第一出气口12导出第一腔室1,第二腔室2中的气体总第二出气口22导出第二腔室2。
本实施例中的贯流风机可以配合蜗壳使用,蜗壳分别连接至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进风口,以将冷却后的气体导入第一腔室和/或第二腔室。
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可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号开启或关闭,当第一进气口关闭第二进气口开启时,蜗壳将气体全部导入第二腔室,当第二进口关闭第一进气口开启时,蜗壳将气体全部导入第一腔室,当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全部关闭时,贯流风机和蒸发器可以停止工作。
优选地,贯流风机10设置在蒸发器3的一侧,第一出气口12和第二出气口22设置在蒸发器3的另一侧。以便从出气口流出的气体能够经过蒸发器吸热冷却。在第一出去口和第二出气口对应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有导流板,用于将从而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流出的气体导向蒸发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除了包括上述元件,还可以包括回气管、回气过渡管、排气过渡管、冷凝器、温度传感器、防凝露管、干燥过滤罐和毛细管等结构。制冷剂从蒸发器中流出后,依次流经回气管、回气过渡管、压缩机、排气过渡管、冷凝器、防凝露管、干燥过滤罐和毛细管,并最终流入蒸发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现有技术中,蒸发器设置在箱体后侧会导致箱体在厚度方向上的容积减小,设置在箱体顶部会导致冰箱整体增加高度。无论哪种设置方式,都会导致用户真正可以使用的箱体容积大大缩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蒸发器设置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可以减少蒸发器在制冷设备中占用的空间,提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有效使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一个腔室为冷藏室,另一个腔室为冷冻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器,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对所述蒸发器进行加热除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腔室的上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背板发泡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后方;
门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前方;
所述第二腔室的上壁靠近所述背板发泡层的一侧低于靠近所述门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水管,设置在所述背板发泡层中,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上壁表面,用于将对所述蒸发器加热除霜形成水导入所述排水管,所述出水口用于将排水管中的水导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水器,设置在所述出水口下方;
压缩机,外壁与所述集水器相邻,用于对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以及加热蒸发所述集水器中的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贯流风机,用于将所述蒸发器外部冷却后的气体导入第一腔室和/或第二腔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腔室包括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其中,所述贯流风机将冷却后的气体从所述第一进气口导入所述第一腔室,从所述第二进气口导入所述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腔室中的气体总所述第一出气口导出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中的气体总所述第二出气口导出所述第二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另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50726.8U CN205536775U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一种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50726.8U CN205536775U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一种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536775U true CN205536775U (zh) | 2016-08-31 |
Family
ID=56779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50726.8U Active CN205536775U (zh) | 2016-02-26 | 2016-02-26 | 一种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53677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27669A (zh) * | 2016-02-26 | 2016-06-01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设备 |
CN108195116A (zh) * | 2018-03-21 | 2018-06-22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组件及冰箱 |
-
2016
- 2016-02-26 CN CN201620150726.8U patent/CN2055367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27669A (zh) * | 2016-02-26 | 2016-06-01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设备 |
CN108195116A (zh) * | 2018-03-21 | 2018-06-22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组件及冰箱 |
CN108195116B (zh) * | 2018-03-21 | 2020-12-15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组件及冰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27669A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102997534A (zh) | 冰箱及其化霜方法 | |
CN103574860A (zh) | 一种空调除霜循环系统 | |
CN207407474U (zh) | 一种与蓄冷柜配合的厨房空调系统 | |
CN105466117A (zh) | 一种冷冻冷藏装置 | |
CN107975887A (zh) | 一种减缓空调室外机结霜的装置及空调 | |
CN102235725A (zh) | 一种太阳能多联机式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2914047B (zh) |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 |
CN106288611A (zh) | 制冷设备及防内胆结霜的方法 | |
CN101338958B (zh) | 空调热交换式冷凝器及喷淋蒸发冷却系统 | |
EP3037754A1 (en) | Refrigerator | |
CN205536775U (zh) | 一种制冷设备 | |
CN202885340U (zh) | 高效能源塔供能装置 | |
CN202853111U (zh) |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 |
CN105783159B (zh) | 太阳能空调器 | |
CN202328985U (zh) | 冰箱 | |
CN202660658U (zh) | 一种热泵新风集成空调系统 | |
CN106839824A (zh) | 基于蛇形冷凝管的液体冷却装置 | |
CN104729191B (zh) | 一种风冷冰箱 | |
CN207422750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202853065U (zh) | 一种空调除霜循环系统 | |
CN201436545U (zh) | 一种饮水机冷却器 | |
CN204574677U (zh) | 卧式冰箱整体制冷机组 | |
CN204555476U (zh) | 风冷冰箱 | |
CN206131589U (zh) | 风冷冰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