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05670U -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05670U
CN205505670U CN201620293649.1U CN201620293649U CN205505670U CN 205505670 U CN205505670 U CN 205505670U CN 201620293649 U CN201620293649 U CN 201620293649U CN 205505670 U CN205505670 U CN 205505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layer
hot
drying
corn
ai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936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杰俊
贺宇峰
孟少波
周志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MACHINE CO Ltd CHANGSHA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MACHINE CO Ltd CHANGSH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MACHINE CO Ltd CHANGSHA filed Critical WANHUA MACHINE CO Ltd CHANGSHA
Priority to CN2016202936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05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05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05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包括进热风罩,出冷却风罩、多个筛板和多个隔板,其中,所述进热风罩和所述冷却风罩分别设置在所述干燥机构的热风进口处和冷却风出口处,所述多个筛板沿所述干燥机构的纵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所述进热风罩和所述出冷却风罩之间,并且所述多个筛板构成依次交替设置的热风道,谷物通道和冷却风道,所述多个隔板沿所述干燥机构的横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将所述干燥机构沿纵向划分成多个干燥层,每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错排布。本实用新型能够提升谷物在干燥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均衡度,使得谷物干燥均匀,并且提高干燥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批式循环干燥谷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批式循环谷物干燥设备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主要是针对谷物种子设计的,其中,横流式干燥区的通风面积偏小,缓苏时间与干燥时间的比值偏大,干燥效率偏低。而且谷物在谷物通道内缓慢下行过程中,基本属于有序的排列运动,靠近热风通道侧的谷物吸收热量多,而靠近冷却侧的谷物吸收热量少。并且这种状态在每次循环干燥过程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导致靠近热风通道侧的谷物干燥速度快,而靠近冷却侧的谷物干燥速度慢,形成干燥速度的不一致,不均匀。
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的干燥区一般采用横流式结构。干燥区内有数个竖直排列且互相平行的谷物通道。谷物通道两侧为穿孔筛板,筛板上均匀布满了小于谷物颗粒几何尺寸的通孔。谷物通道之间间隔排列有热风通道和冷却风通道。图1是现有结构干燥区的结构示意图。谷物在谷物通道内竖直自上向下缓慢流动,热风从热风通道内水平穿过筛板、谷物,释放热量和吸收水分后,进入冷却风道。根据干燥谷物品种的不同,热风通道内的热风温度在45℃—160℃之间,冷却风通道内的风温度降到比环境温度高8℃以下,两侧风温相差较大。即使是低温干燥热敏性稻谷时,两侧风温相差也在15℃以上。由于谷物通道两侧温差相差较大,导致靠近热风通道的的谷物吸收热量多,靠近冷却侧的谷物吸收热量少,导致靠近热风通道侧的谷物干燥速度快,靠近冷却侧的谷物干燥速度慢,使得干燥速度的不一致,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能够提升谷物在干燥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均衡度,使得谷物干燥均匀,并且提高干燥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包括进热风罩,出冷却风罩、多个筛板和多个隔板,其中,进热风罩和出冷却风罩分别设置在干燥机构的热风进口处和冷却风出口处,多个筛板顺沿干燥机构的纵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进热风罩和出冷却风罩之间,并且多个筛板构成依次交替设置的热风道,谷物通道和冷却风道,多个隔板顺沿干燥机构的横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将干燥机构沿纵向划分成多个干燥层,每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错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进热风罩与热风道连接,出冷却风罩与冷却风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干燥机构被隔板由下至上划分为N个干燥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其中,奇数干燥层的热风道与偶数干燥层的热风道交错排布,奇数干燥层的冷却风道与偶数干燥层的冷却风道交错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N干燥层的热风道设置在第N-1干燥层的冷却风道和第N+1干燥层的冷却风道之间,第N干燥层的冷却风道设置在第N-1干燥层的热风道和第N+1干燥层的热风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N=4,干燥机构被划分为第一干燥层、第二干燥层、第三干燥层和第四干燥层,其中,第一干燥层与水平面形成倾斜的夹角,第二干燥层、第三干燥层和第四干燥层的两侧对应进热风罩和出冷却风罩。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干燥层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谷物通道相对应的干燥出口,第四干燥层的顶部设置有多个与谷物通道相对应的干燥入口。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干燥层的热风道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的冷却风道内的第一连接管与进热风罩连通,并且第一干燥层的冷却风道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的热风道内的第一连接管与出冷却风罩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干燥层的热风道通过多个贯穿在第二干燥层的冷却风道内的第二连接管与第三干燥层的热风道连通,第一干燥层的冷却风道通过多个贯穿在第二干燥层的热风道内的第二连接管与第三干燥层的冷却风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连接管为横截面为方形、菱形或圆形的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筛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筛孔,筛孔的孔径小于谷物的粒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沿干燥机构纵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进热风罩和出冷却风罩之间的筛板将干燥机构划分成依次交替进行的热风道、谷物通道和冷却风道,再通过多个沿干燥机构横向彼此平行地设置的隔板将干燥机构沿纵向划分成多个干燥层,每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错排布,使得干燥机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形成了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的结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横流式干燥机因靠近热风通道侧的谷物吸收热量多,靠近冷却侧的谷物吸收热量少,从而导致靠近热风通道侧的谷物干燥速度快,而靠近冷却侧的谷物干燥速度慢,形成干燥速度的不一致,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干燥机构的每个谷物通道内两侧的谷物在由上至下进行干燥时,均会至少两次经过热风道,使得谷物在通道内不再只是一侧长期保持吸热量多,而另一侧保持吸热量少,并且通道两侧的温度差大大缩小,在整体上保持通道两侧温度均衡,提高了干燥效率,也提高了谷物干燥的均匀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1在图2中沿A-A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1在图2中沿B-B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1在图2中沿C-C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2在图2中沿A-A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2在图2中沿B-B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2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图2中沿C-C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2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图2中沿C-C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的实施例2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图2中沿C-C方向所得的剖视图。
图中:
筛板101;隔板102;谷物通道103;进热风罩104;出冷却风罩105;干燥入口106;干燥出口107;第一干燥层108;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第四干燥层111;第一连接管112;第二连接管212。
图中的“热”和“冷”分别表示热风道和冷却风道,图中的箭头的指向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为了附图清晰、简明,对于附图中重复或相同的结构未在附图中全部标记出来,仅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同的结构作为示例给出标记,但这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结构只限于有附图标记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例如附图标记:筛板101、隔板102、谷物通道103、干燥入口106、干燥出口107、第一连接管112、第二连接管212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纵向”、“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的是现有技术中横流式谷物干燥机的结构示意图。冷却风道和热风道分别位于谷物通道的两侧,并交替设置。谷物在通道内竖直自上而下缓慢流动,热风从热风通道内水平穿过筛板、谷物,热风释放热量并吸收谷物中的水分,然后再经过冷却风道。
根据干燥谷物品种的不同,热风通道内的热风温度在45℃—160℃之间变化,热风经过谷物通道后进入冷却风道的温度明显降低,但其温度仍高于环境温度,但是与环境的温度差不超过8摄氏度。
在现有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中,谷物通道内靠近热风道一侧温度高,靠近冷却风道一侧的温度低,并且由于在谷物通道一侧自上而下始终保持的是热风道或冷却风道,使得谷物通道一侧的温度始终高于另一侧的温度,并且在整个干燥过程中这种状态始终不变,进而导致谷物在缓慢下落过程中,靠近热风道一侧的谷物始终吸收着比靠近冷却风道的谷物更多的热量,两侧干燥速度不一致,谷物干燥效率低。
针对图1示出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包括进热风罩,出冷却风罩、多个筛板和多个隔板。进热风罩和出冷却风罩分别设置在干燥机构的热风进口处和冷却风出口处。多个筛板顺沿干燥机构的纵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进热风罩和出冷却风罩之间,并且多个筛板构成依次交替设置的热风道,谷物通道和冷却风道。多个隔板顺沿干燥机构的横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将干燥机构沿纵向划分成多个干燥层,每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错排布。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2至图5,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100包括筛板101、隔板102进热风罩104和出冷却风罩105。
参见图2,多个筛板102沿干燥机构100的纵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进热风罩104和出冷却风罩105之间。多个筛板101构成依次交替设置的热风道,谷物通道103和冷却风道。即,每两个筛板之间构成谷物通道103,并且每两个谷物通道103之间形成热风道或冷却风道,进而将干燥机构100设置成热风道、谷物通道和冷却风道依次交替进行。
多个隔板102沿干燥机构100的横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将干燥机构沿纵向划分成多个干燥层。每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错排布。
参见图2、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02将干燥机构100划分为4个干燥层,即,N=4,具体为第一干燥层108、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和第四干燥层111。
参见图2,第一干燥层108设置在干燥结构100的最底层,并且第一干燥层108与水平面形成倾斜的夹角。第一干燥层108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谷物通道103相对应的干燥出口107。第四干燥层的顶部设置有多个与谷物通道103相对应的干燥入口106。
参见图3或图4,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和第四干燥层111的两侧对应进热风罩104和和出冷却风罩105。进热风罩104和出冷却风罩105分别设置在干燥机构的热风进口处和冷却风出口处。进热风罩104和出冷却风罩105分别于对应的鼓风机连接,此为本技术领域的常规手段,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图3是图2沿A-A剖面得到的剖视结构图。在图3中,第一干燥层108、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和第四干燥层111分别对应的是热风道、冷却风道、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从进热风罩104进入的热风进入至第三干燥层110的热风道,经过谷物通道后再进入到第二干燥层109和第四干燥层111的冷却风道,然后再由出冷却风罩流出。
第一干燥层108的热风道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109的冷却风道内的第一连接管112与进热风罩104连通,使得进热风罩104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管112直接通入到第一干燥层108的热风道中。
图4是图2沿B-B剖面得到的剖视结构图。在图4中,第一干燥层108、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和第四干燥层111分别对应的是冷却风道、热风道、冷却风道和热风道。进热风罩104与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和第四干燥层111的热风道连通,使得从进热风罩104进入的热风进入至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和第四干燥层111的热风道,经过谷物通道后再进入到第一干燥层108和第三干燥层110的冷却风道,然后再由出冷却风罩105流出。
第一干燥层108的冷却风道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内的第一连接管112与出冷却风罩连通,使得第一干燥层108的冷却风道里的空气直接通入到出冷却风罩105。
本实施例通过图3和图4所示出的干燥机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形成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在横向上的相邻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各自交错排布。整体构成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5是图2沿C-C剖面得到的剖视结构图。第一连接管112按照图3或图4所示出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的排列方式在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或冷却风道内相应设置。
实施例2
参见图6至图8。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改进。本实施例的干燥机构200在外形结构上以及热风道和冷却风道的分布方式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与图2所示出的结构一致,其区别在于,干燥层之间的连通方式发生变化,具体为第一干燥层108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109内的多个第二连接管212与第三干燥层110连通。
图6是图2沿A-A剖面得到的剖视结构图。在图6中,第一干燥层108、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和第四干燥层111分别对应的是热风道、冷却风道、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从进热风罩104进入的热风进入至第三干燥层110的热风道,经过谷物通道后再进入到第二干燥层109和第四干燥层111的冷却风道,然后再由出冷却风罩105流出。
第一干燥层108的热风道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109的冷却风道内的多个第二连接管212与第三干燥层110的热风道连通,使得与进热风罩104连通的第三干燥层110的热风道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管212直接通入到第一干燥层108的热风道中。
图7是图2沿B-B剖面得到的剖视结构图。在图7中,第一干燥层108、第二干燥层109、第三干燥层110和第四干燥层111分别对应的是冷却风道、热风道、冷却风道和热风道。进热风罩104与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和第四干燥层111的热风道连通,使得从进热风罩104进入的热风进入至第二干燥层109和第四干燥层111的热风道,经过谷物通道后再进入到第一干燥层108和第三干燥层110的冷却风道,然后再由出冷却风罩105流出。
第一干燥层108的冷却风道通过设置在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内的多个第二连接管212与第三干燥层110的冷却风道连通,使得第一干燥层108的冷却风道的冷风通过第二连接管212通入至第三干燥层110的冷却风道,再经由与第三干燥层110的冷却风道连通的出冷却风罩105流出。
本实施例通过图6和图7所示出的干燥机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形成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在横向上的相邻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各自交错排布。整体构成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8是图2沿C-C剖面得到的剖视结构图。图8(a)、图8(b)和图8(c)分别是本实施例的三个优选实施方式,具体为第二连接管212的三个优选实施方式,即,第二连接管为横截面为方形、菱形或圆形的管道。并且,多个第二连接管212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或冷却风道内。第二连接管212按照图6或图7所示出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的排列方式在第二干燥层109的热风道或冷却风道内相应设置。
根据图中为示出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筛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筛孔,筛孔的孔径小于谷物的粒径。筛孔的孔径根据具体需要干燥的谷物的粒径进行相应地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机构包括进热风罩,出冷却风罩、多个筛板和多个隔板,其中,
所述进热风罩和所述出冷却风罩分别设置在所述干燥机构的热风进口处和冷却风出口处,
所述多个筛板顺沿所述干燥机构的纵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所述进热风罩和所述出冷却风罩之间,并且所述多个筛板构成依次交替设置的热风道,谷物通道和冷却风道,
所述多个隔板顺沿所述干燥机构的横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将所述干燥机构沿纵向划分成多个干燥层,每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替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干燥层的热风道和冷却风道交错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热风罩与所述热风道连接,所述出冷却风罩与所述冷却风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机构被所述隔板由下至上划分为N个干燥层,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其中,奇数干燥层的热风道与偶数干燥层的热风道交错排布,所述奇数干燥层的冷却风道与所述偶数干燥层的冷却风道交错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第N干燥层的热风道设置在第N-1干燥层的冷却风道和第N+1干燥层的冷却风道之间,所述第N干燥层的冷却风道设置在第N-1干燥层的热风道和第N+1干燥层的热风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N=4,所述干燥机构被划分为第一干燥层、第二干燥层、第三干燥层和第四干燥层,其中,所述第一干燥层与水平面形成倾斜的夹角,所述第二干燥层、第三干燥层和所述第四干燥层的两侧对应所述进热风罩和所述出冷却风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燥层的底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谷物通道相对应的干燥出口,所述第四干燥层的顶部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谷物通道相对应的干燥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燥层的热风道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干燥层的冷却风道内的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进热风罩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干燥层的冷却风道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干燥层的热风道内的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出冷却风罩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燥层的热风道通过多个贯穿在所述第二干燥层的冷却风道内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三干燥层的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干燥层的冷却风道通过多个贯穿在所述第二干燥层的热风道内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三干燥层的冷却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为横截面为方形、菱形或圆形的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筛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筛孔,所述筛孔的孔径小于谷物的粒径。
CN201620293649.1U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Active CN205505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93649.1U CN205505670U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93649.1U CN205505670U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05670U true CN205505670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37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93649.1U Active CN205505670U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0567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8517A (zh) * 2016-04-08 2016-06-22 长沙万华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CN113654312A (zh) * 2021-08-25 2021-11-16 安徽金锡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及谷物干燥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8517A (zh) * 2016-04-08 2016-06-22 长沙万华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CN113654312A (zh) * 2021-08-25 2021-11-16 安徽金锡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及谷物干燥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05670U (zh)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US20160242325A1 (en) Directional grate access floor panel
JPS61115860U (zh)
KR100881163B1 (ko) 백연 저감용 공기분배기가 구비된 냉각탑
Cui et al. Parametric study of a membrane-based semi-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CN105698517A (zh) 一种横流式谷物干燥机构
US5150535A (en) Air mixer apparatus
CN106110897A (zh) 风箱及反渗透膜生产设备
CN206739686U (zh) 蒸发器和空调设备
US3939906A (en) Air cooled exchanger
CN104105382A (zh) 散热片和包括该散热片的电力转换装置
US9568245B2 (en) Heating furnace
CN110501135A (zh) 变马赫数型线风洞高温喷管壁阵列型强化换热冷却结构
CN206160692U (zh) 谷物干燥室及谷物干燥机
CN208952248U (zh) 换热结构及设有该换热结构的空调
AU701326B2 (en) Dryer for footwear, clothing and headgear
US20150308748A1 (en) Flow Directors
CN207623496U (zh) 一种led老化测试装置
CN206176950U (zh) 一种新型高分子卷材生产烘干装置和应用于该装置的风箱
CN109945625A (zh) 履带式热泵粮食干燥装置
JPH1073395A (ja)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機の冷媒パス配列装置
CN205636132U (zh) 多层弯曲结构的冷却系统及染色设备
CN109238370A (zh) 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除湿装置
CN109210639A (zh) 换热结构及设有该换热结构的空调
CN107443639A (zh) 一种隔膜热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