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90563U -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 Google Patents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90563U
CN205490563U CN201620229179.2U CN201620229179U CN205490563U CN 205490563 U CN205490563 U CN 205490563U CN 201620229179 U CN201620229179 U CN 201620229179U CN 205490563 U CN205490563 U CN 205490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rkroom
hole
test
antenna
suppor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291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华
谢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WA-TECH INFORMATION SYSTEM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WA-TECH INFORMATION SYSTE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WA-TECH INFORMATION SYSTEM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WA-TECH INFORMATION SYSTEM
Priority to CN2016202291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90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90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90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该紧凑型混合暗室包括:暗室本体、设置在暗室本体内的第一测试转台和第二测试转台、设置在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测量天线、设置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测量天线、安装在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基板以及安装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基板,第一测量天线和第二测量天线通过通信线缆与暗室本体外的测试设备连接,第一基板用于固定进行MIM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第二基板用于固定进行SIS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暗室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波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同时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测试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即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缩写为MIMO)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MIMO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无线通讯系统,MIMO OTA(即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测试采用多通道输入多通道输出的系统架构,利用了发送和接收天线之间的空间分集技术,由信号衰落和多径环境引起的多信号路径来增加数据吞吐量而无需额外的增加带宽,相比传统的单通道架构SISO(即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其系统复杂度增加了许多。
SISO OTA测试与MIMO OTA测试的主要不同在于,在测试时,待测物发射或接收信号的工作模式不同,SISO OTA测试是单路轮询的方式发射或接收信号,而MIMO OTA测试是多天线以多个流的方式发射或接收信号。
目前,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采用的是单独的暗室,进行MIMO OTA测试的是一个平台,进行SISO OTA测试的是另一个平台,这种单一的暗室不能同时满足两种测试,这样在进行两种测试时,需要两个平台,其占用的空间大,使用和建设的成本也较高。
针对相关技术中同时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同时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该暗室包括暗室本体、设置在暗室本体内的第一测试转台和第二测试转台、设置在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测量天线、设置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测量天线、安装在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基板以及安装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基板,第一测量天线和第二测量天线通过通信线缆与暗室本体外的测试设备连接,第一基板用于固定进行MIM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第二基板用于固定进行SIS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其中,暗室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波装置。
进一步地,第一测试转台包括具有连接杆的转台托架、转动装置、支撑板、轴承以及固定件,转动装置具有第一通孔,支撑板具有连接柱,连接柱部分地设置在第一通孔内,连接柱具有第二通孔,转台托架的连接杆穿过第二通孔和轴承,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其中,固定件与第一基板固定连接,转动装置用于驱动转台托架转动。
进一步地,连接柱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设置在第一通孔内,第二通孔包括开设在第一段上的第一孔段和开设在第二段上的第二孔段,轴承安装在第二孔段内,转台托架的连接杆依次穿过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内的轴承,其中,连接杆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件内开设有第一信号孔,第一信号孔内铺设有与第一测量天线连接的第一通信线缆,连接杆内开设有与第一信号孔连通的第二信号孔,第二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二通信线缆,第二信号孔内安装有第一SMA转接头,第一SMA转接头用于连接第一通信线缆和第二通信线缆。
进一步地,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固定安装在暗室本体的内壁上,支撑部具有容纳空间和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容纳空间连通,转动装置穿过第三通孔设置在容纳空间内,支撑板设置在支撑部的外侧,支撑板与支撑部的内壁配合,以隔离固定件和转动装置。
进一步地,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支撑部的第一面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支撑部的第二面上开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四通孔,暗室本体上开设有与第四通孔连通的安装孔,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与安装孔适配的密封部,密封部的朝向支撑部的第二面的一面上和支撑板的朝向支撑部的第一面的一面上铺设有电磁屏蔽丝网。
进一步地,支撑部内开设有与第二信号孔连通的第三信号孔,第三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线缆。
进一步地,第二测试转台内开设有第四信号孔,第四信号孔内安装有第二SMA转接头,四信号孔内铺设有与第二测量天线连接的第四通信线缆,其中,第二SMA转接头用于连接第三通信线缆和第四通信线缆。
进一步地,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多根安装在暗室本体的内壁上的测试天线。
进一步地,测试天线包括天线本体、屏蔽板以及屏蔽罩,屏蔽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天线本体安装在屏蔽板的第一面上,屏蔽罩罩设在屏蔽板的第二面上,屏蔽板的第二面上安装有与天线本体的电极连接的第三SMA转接头,屏蔽罩上开设有第五信号孔,其中,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五通信线缆通过第五信号孔与第三SMA转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多根测试天线包括8根MIMO OTA测试天线和7根SISO OTA测试天线,或包括15根SISO OTA测试天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测试转台和第二测试转台设置在暗室本体内,将第一基板安装在第一测试转台上,将第二基板安装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第一基板用于固定进行MIM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第二基板用于固定进行SIS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在暗室本体的内壁上设置吸波装置,第一测试转台上设置有第一测量天线,第二测试转台上设置有第二测量天线,第一测量天线和第二测量天线通过通信线缆与暗室本体外的测试设备连接,在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时,将信号传输至外部测试设备,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同时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由于无需使用两个暗室来分别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实现了降低测试成本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紧凑型混合暗室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紧凑型混合暗室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转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转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支撑部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支撑部的示意图;以及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试天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电子元件或电气元件的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电子元件或电气元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系统、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电子元件或电气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紧凑型混合暗室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暗室包括暗室本体10、设置在暗室本体内的第一测试转台20和第二测试转台30、设置在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测量天线、设置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测量天线、安装在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基板40以及安装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基板50,第一测量天线和第二测量天线通过通信线缆与暗室本体外的测试设备连接,第一基板用于固定进行MIM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第二基板用于固定进行SIS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暗室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波装置。
上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是一种电波暗室,暗室本体为棱柱,棱数大于3,如为8、16、32、64、128等,暗室本体内覆盖有吸波装置(如由吸波材料制成的尖锥形的装置),第一测试转台安装在棱柱的底面上,第二测试转台安装在棱柱的侧面上,基板由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即PVC)材料制成;第一测量天线包括通信天线和/或校准天线;第二测量天线包括通信天线和/或校准天线。
通过上述实施例,将第一测试转台和第二测试转台设置在暗室本体内,将第一基板安装在第一测试转台上,将第二基板安装在第二测试转台上,第一基板用于固定进行MIM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第二基板用于固定进行SIS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在暗室本体的内壁上设置吸波装置,第一测试转台上设置有第一测量天线,第二测试转台上设置有第二测量天线,第一测量天线和第二测量天线通过通信线缆与暗室本体外的测试设备连接,在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时,将信号传输至外部测试设备,从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同时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由于无需使用两个暗室来分别进行MIMO OTA测试和SISO OTA测试,从而实现了降低测试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MIMO辐射性能测试对测试成本具有较高的要求,从低成本高性能的角度出发,可以先在传统的SISO暗室中将待测终端的远场辐射复方向图测出来,然后根据测量得到的方向图使用信道仿真器仿真天线与MIMO信道的综合响应,模拟待测终端在给定的MIMO信道场景下的测试条件来测试待测终端的MIMO辐射性能,并根据上述的测试得到的数据来对暗室的结构进行改进(如转台的安装位置、通信线缆的布线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从左到右依次为外密封门(即密封部60)、带有支撑板的微动转台(即第一测试转台20)、转台支撑泡沫(即第一基板40),在水平方向上插入第一测试转台后将其固定,然后关闭外密封门,这样就把暗室内部和外部完全隔离,在安装外密封门的时候还要使用电磁屏蔽丝网进行电磁隔离,最后在暗室内部,再把转台支撑泡沫固定在转台的支柱上,从而可以同时满足了SISO OTA测试和MIMO OTA测试两种测试要求,使用也更为便捷,且不需要单独使用两套暗室,大大降低了测试成本,节省了空间,第一测试转台采用水平插入式的结构设计,遵循了简单快捷的原则,插入后锁定,可通过简单测试进行位置修正,尺寸公差足以进行位置调整,另外,在不插人第一测试转台时,可以直接装上起屏蔽作用的外密封门,以使这个暗室单独用于进行SISO OTA测试,也即本申请的暗室具备可配置性,当去掉第一测试转台,改为屏蔽板时,暗室为单纯SISO OTA测试系统暗室,同理,当去掉第二测试转台时,暗室为单纯MIMO OTA测试系统暗室,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暗室的转台进行配置。
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测试转台包括具有连接杆211的转台托架21、转动装置22、支撑板23、轴承24以及固定件25,转动装置具有第一通孔221,支撑板具有连接柱231,连接柱部分地设置在第一通孔内,连接柱具有第二通孔232,转台托架的连接杆穿过第二通孔和轴承,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固定件与第一基板固定连接,转动装置用于驱动转台托架转动。在测试时,转动装置(即转台)带动转台托架旋转,带动屏蔽室内固定件上的设备精密转动,中间通过轴承和轴承套(即图3中连接柱的右侧部分)的托付,轴承套的设计完全按照波导管的技术要求,阻止了信号的进出,从而可以实现MIMO OTA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柱包括第一段(即图3中连接柱的左侧部分)和第二段(即图3中连接柱的右侧部分),第一段设置在第一通孔内,第二通孔包括开设在第一段上的第一孔段和开设在第二段上的第二孔段,轴承安装在第二孔段内,转台托架的连接杆依次穿过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内的轴承,连接杆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以起到托付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支撑部70,支撑部固定安装在暗室本体的内壁上,支撑部具有容纳空间71和第三通孔72,第三通孔与容纳空间连通,转动装置穿过第三通孔设置在容纳空间内,支撑板设置在支撑部的外侧(即与支撑部的第一面贴合),支撑板与支撑部的内壁配合,以隔离固定件和转动装置。
上述的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73和第二面74,安装时将第二面固定在暗室内壁上,支撑部的第一面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支撑部的第二面上开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第四通孔75,暗室本体上开设有与第四通孔连通的安装孔11(如图2所示),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与安装孔适配的密封部60(即外密封门,如图2所示),密封部的朝向支撑部的第二面的一面上和支撑板的朝向支撑部的第一面的一面上铺设有电磁屏蔽丝网。即外密封门的内侧和支撑板的外侧分别铺有电磁屏蔽丝网,这样,在将转动装置安装到上述的容纳空间内后,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电磁屏蔽空间。另外,连接转台的支撑板和轴承套也同时对托架提供了较大的支撑作用,这样就可以承载较大质量对象(如20KG的模型)进行实验而不用担心转台托架承受力不足。
为了实现暗室内部与暗室外部的信号互通,如图4所示,固定件内开设有第一信号孔251,第一信号孔内铺设有与第一测量天线连接的第一通信线缆,连接杆内开设有与第一信号孔连通的第二信号孔212,第二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二通信线缆,第二信号孔内安装有第一SMA转接头,第一SMA转接头用于连接第一通信线缆和第二通信线缆。将第一测试转台的天线(即第一测量天线)的信号线连接至第一SMA转接头,并通过第二通信线缆输出至测试设备,从而实现了第一测试转台与外部的通讯。
另外,支撑部内开设有与第二信号孔连通的第三信号孔,第三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线缆。第二测试转台内开设有第四信号孔,第四信号孔内安装有第二SMA转接头,四信号孔内铺设有与第二测量天线连接的第四通信线缆,第二SMA转接头用于连接第三通信线缆和第四通信线缆。将第二测量天线的信号引至第二SMA转接头,并将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线缆通过第二信号孔和第三信号孔铺设至第二SMA转接头,以实现与第二测试转台的通讯。上述的信号孔除了用于铺设通信线缆外,还可用于铺设转台的供电线和信号控制线,信号控制线接外边的伺服控制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带有SMA转接头的金属板压制在转台内部对应的信号孔内,并通过屏蔽性金属丝网衬垫进行屏蔽处理(如将屏蔽性金属丝网铺在支撑板、转台托架以及固定件上),从而能起到屏蔽作用,金属转台(即固定件)和内部的PVC转台连接,PVC转台上放置要测试的模型和设备,以进行SISO OTA测试,在测试时,保证了转台在屏蔽室外,通信和信号线缆从转台托架中间的通孔进出,随转动灵活使用,又不会有信号泄漏。
上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较小,其门的设置满足大多数房门的尺寸要求,可以灵活进出,由于暗室的体积较小,为了节约有限的室内空间,因此,可以将上述的第一测试转台安装在其内壁上,从而可以节约有限的地面空间。
MIMO多天线系统被广泛应用,多种MIMO OTA测试方案被提出和讨论,如多探头法、混响室法、两阶段法,多探头法凭借其能够在全电波暗室内模拟产生一个最接近真实环境的通道模型成为当前主流的MIMO OTA测试方法,为了提高测量的效果,本申请的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多根安装在暗室本体的内壁上的测试天线,即本申请采用多探头法。
例如,对于16边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可以设置15个探头(即上述的测试天线),其中8个探头用作MIMO OTA测试,7个探头用作在SISO OTA测试,也可以将全部的15个探头用来做SISO OTA测试,以提高SISO OTA测试的测量精度,即该暗室可同时支持MIMO OTA多探头法和SISO OTA的多探头法的测量方案。
具体地,如图7所示,测试天线80包括天线本体81、屏蔽板82以及屏蔽罩83,屏蔽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天线本体安装在屏蔽板的第一面上,屏蔽罩罩设在屏蔽板的第二面上,屏蔽板的第二面上安装有与天线本体的电极连接的第三SMA转接头,屏蔽罩上开设有第五信号孔,其中,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五通信线缆通过第五信号孔与第三SMA转接头连接。上述的测试天线有两个电极,可以通过信号线穿过屏蔽板将其连接至第三SMA转接头上,然后再通过第五通信线缆将信号引出至测试设备。另外,还需要在屏蔽罩的信号孔中安装SMA转接头,以连接天线和外部测试设备。
在测试时,可以将顺序排列的15根测试天线依次命名为1至15号天线,采用奇数号命名的8根天线为MIMO OTA测量用的天线,其组成了MIMO OTA的Single Cluster(即单簇法的测量方案)的8探头方案,采用偶数号命名的7根天线为SISO OTA测量用的天线,由于0度角无法进行测量,其相当于通过7根天线实现了8探头法的测量方案,测量角度间隔为45°;为了提高测量效果,可以将8根MIMO OTA测量用的天线应用在SISO OTA测量中,从而形成了15天线(也即16探头法)的测量方案,15根天线均用于进行SISO OTA测量,其测量角度间隔为22.5°,相对于之前的45°,间隔角度更小,从而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上述的屏蔽罩上方还有装饰板(装饰板可以为暗室本体的外壳),装饰板随时可以拆卸,便于检修各个天线。
通过上述实施例,利用水平方向插入转台的方式,同时满足了SISO OTA测试和MIMO OTA测试的两种测试要求,使用也更为便捷,不需要单独使用两套暗室,大大降低了测试成本,节省了空间,水平插入式的结构,在插入后锁定,通过简单测试进行位置修正,尺寸公差足以进行位置调整。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暗室以及构成该暗室的各个组件都是一种具有确定形状、构造且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产品。例如,暗室本体、测试转台、测量天线、基板等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具有具体硬件结构的设备、终端或服务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同时支持MIMO和SISO OTA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暗室本体、设置在所述暗室本体内的第一测试转台和第二测试转台、设置在所述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测量天线、设置在所述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测量天线、安装在所述第一测试转台上的第一基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测试转台上的第二基板,所述第一测量天线和所述第二测量天线通过通信线缆与暗室本体外的测试设备连接,所述第一基板用于固定进行MIM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所述第二基板用于固定进行SISO OTA测试的待测对象,其中,所述暗室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波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转台包括具有连接杆的转台托架、转动装置、支撑板、轴承以及固定件,所述转动装置具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板具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连接柱具有第二通孔,所述转台托架的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轴承,并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基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转台托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通孔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段上的第一孔段和开设在所述第二段上的第二孔段,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孔段内,所述转台托架的连接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孔段和所述第二孔段内的轴承,其中,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内开设有第一信号孔,所述第一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所述第一测量天线连接的第一通信线缆,所述连接杆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一信号孔连通的第二信号孔,所述第二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所述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二通信线缆,所述第二信号孔内安装有第一SMA转接头,所述第一SMA转接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通信线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暗室本体的内壁上,所述支撑部具有容纳空间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转动装置穿过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外侧,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部的内壁配合,以隔离所述固定件和所述转动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支撑部的第一面上开设有所述第三通孔,所述支撑部的第二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暗室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四通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与所述安装孔适配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的朝向所述支撑部的第二面的一面上和所述支撑板的朝向所述支撑部的第一面的一面上铺设有电磁屏蔽丝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二信号孔连通的第三信号孔,所述第三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所述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线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测试转台内开设有第四信号孔,所述第四信号孔内安装有第二SMA转接头,所述四信号孔内铺设有与所述第二测量天线连接的第四通信线缆,其中,所述第二SMA转接头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通信线缆和所述第四通信线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凑型混合暗室还包括多根安装在所述暗室本体的内壁上的测试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天线包括天线本体、屏蔽板以及屏蔽罩,所述屏蔽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天线本体安装在所述屏蔽板的第一面上,所述屏蔽罩罩设在所述屏蔽板的第二面上,所述屏蔽板的第二面上安装有与所述天线本体的电极连接的第三SMA转接头,所述屏蔽罩上开设有第五信号孔,其中,与所述测试设备连接的第五通信线缆通过所述第五信号孔与所述第三SMA转接头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紧凑型混合暗室,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测试天线包括8根MIMO OTA测试天线和7根SISO OTA测试天线,或包括15根SISO OTA测试天线。
CN201620229179.2U 2016-03-23 2016-03-23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Active CN205490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9179.2U CN205490563U (zh) 2016-03-23 2016-03-23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9179.2U CN205490563U (zh) 2016-03-23 2016-03-23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90563U true CN205490563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52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29179.2U Active CN205490563U (zh) 2016-03-23 2016-03-23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9056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4825A (zh) * 2017-06-26 2017-09-12 北京中科国技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NB‑IoT设备的OTA测试系统和方法
CN109406113A (zh) * 2018-12-23 2019-03-01 西安远望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光电测量暗室
WO2021092775A1 (zh) * 2019-11-12 2021-05-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温ota测试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4825A (zh) * 2017-06-26 2017-09-12 北京中科国技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NB‑IoT设备的OTA测试系统和方法
CN109406113A (zh) * 2018-12-23 2019-03-01 西安远望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光电测量暗室
WO2021092775A1 (zh) * 2019-11-12 2021-05-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温ota测试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6695B (zh) 测试校准包括数字接口的多入多出天线阵列的系统和方法
US1030649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ver-the-air testing of milli-meter wave and other beamforming technologies
CN109889239B (zh) 一种用于mimo ota测试的双暗室结构及测试方法
CN205490563U (zh) 同时支持mimo 和siso ota 的紧凑型混合暗室
Kyösti et al. Channel modelling for multiprobe over‐the‐air MIMO testing
JP5048123B2 (ja)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をシミュレートするための配置と方法
US2016022360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valuating radiated performance of mimo wireless devices in three dimensions
CN111224696B (zh) 无线终端的无线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WO201414962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radio frequency wireless signal transceivers using wireless test signals
Moss et al. A simple model of the UHF cross-polar terrestrial channel for DVBNGH
CN115623523B (zh) 一种WiFi设备无线性能的多功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8494512A (zh) 一种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模拟系统及方法
CN111314002B (zh) 无线设备全方位覆盖性能自动测试系统
CN206294185U (zh) 支持siso和mimo‑ota的配置水平环的暗室
CN107843793A (zh) 一种测试架、屏蔽效能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US6223033B1 (en) Thin film cylindrical antenna for use in a test station
CN212696220U (zh) 无线路由器多向吞吐量测试系统
CN105264390B (zh) 使用无线测试信号测试射频无线信号收发器的系统和方法
US7440741B2 (en) Over-the-air testing of compact flash radio
CN1585308A (zh) 多重路径模拟系统及方法
CN114050877B (zh) 天线系统及天线系统测试方法
US7592959B1 (en)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enclosure
CN211266884U (zh) 无线设备覆盖性能测试箱
CN110137682A (zh) 用于调节电调天线的组件以及电调天线系统
CN205864435U (zh) 应用于mimo ota测试的天线环和mimo ota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