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69475U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69475U CN205469475U CN201620138616.XU CN201620138616U CN205469475U CN 205469475 U CN205469475 U CN 205469475U CN 201620138616 U CN201620138616 U CN 201620138616U CN 205469475 U CN205469475 U CN 2054694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talling plate
- top cover
- wheel
- car
- hum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其包括安装板、转动结构、两个车轮、轮毂电机和平衡控制系统,所述转动结构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并使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可相对转动,由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底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所述转动结构中的转动杆,而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转动结构成为一体,而作为力学总承重结构起到承重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其承载人的两个平台可以相互扭动进而驱动行走。
背景技术
人机互动运动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目前的人机互动运动车一般都具有一个操作杆;使用者站在人机互动运动车的脚踏平台上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从而前进、后退及停止,这样的控制也称“手控”。目前人机互动运动车的脚踏平台一般是一块板状的平板,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是保持水平状态,无法相对转动,所以无法让使用者仅仅通过利用脚部即可对人机互动运动车进行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其包括:
安装板,包括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底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
转动结构,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内并至少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其中之一转动配合;
两个车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且可绕所述安装板转动;
轮毂电机,用于驱动两个所述车轮转动;以及
平衡控制系统,所述平衡控制系统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轮毂电机驱动所述车轮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面均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材料相同,所述加强筋为凸起的条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还包括顶盖与底盖,安装板位于所述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顶盖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顶面,所述底盖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底面,所述顶盖包括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所述底盖包括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远离安装板的表面的中间位置均设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内设有踏板以及覆于所述踏板上的脚垫,所述脚垫上设有多个增加摩擦的摩擦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均连有一弧形凸罩,该弧形凸罩的一端卡于所述凹陷部,另一端位于车轮的上方且覆盖车轮的一部分。
优选的,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相互靠近的位置设有两个提示板,上述提示板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其中一个为显示电源容量的提示板,另一个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每个提示板均具有一个透明外罩。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还设有一尾灯,该尾灯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尾灯用于减速行驶时亮起,所述尾灯外设有一透明的尾灯罩。
优选的,所述车轮进一步包括一固定轴自所述车轮中央位置延伸而出,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车轮包括轮体及轮胎,所述轮毂电机密封固定在轮体中,所述轮胎环绕所述轮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平衡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控制器和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多个传感器、电源和轮毂电机,所述控制器根据传感器传输的感测信号控制轮毂电机驱动车轮转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底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所述转动结构中的转动杆,而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转动结构成为一体,而作为力学总承重结构起到承重的作用。同时,通过该转动结构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至少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其中之一转动配合而实现转动连接。
2、由于在安装板(即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面设有加强筋,该加强筋可增加安装板的力学强度,该安装板的顶面可直接供使用者站立,或者在其上设顶盖后可供使用者站立。另,该加强筋与使用者的脚底接触,可增加摩擦,有利于使用者在运动过程中稳固的站立。
3、所述安装板的整体形状可仅做到承载脚掌的面积大小,而无需更多的面积,因而进一步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中第一安装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中顶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中散热元件的放大图。
图5为图1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中安装板和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述安装板和转动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图6中所述转动结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第二压块的放大图。
其中,10表示人机互动运动车;1a表示第一安装板;1a1表示顶面;1a2表示底面;1a3表示第一凹槽;1a4表示第二加强筋;1b表示第二安装板;1c表示尾灯;2表示转动结构;2a表示转动杆;2a1表示第一卡接部;2a2表示第一限位部;2b表示套筒;2c表示第一压块;2c1表示第二卡接部;2d表示第二压块;2d1表示第二限位部;2e表示固定件;3a表示第一车轮;3a1表示固定轴;3a2表示固定压块;3b表示第二车轮;4a表示第一顶盖;4a1表示凹陷部;4a2表示踏板;4a3表示脚垫;4a4表示弧形凸罩;4a5表示指示灯;4a6表示第一加强筋;4a7表示固定柱;5a表示第一底盖;6表示电源;7表示电路板;8表示散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10。该人机互动运动车10包括车身、转动结构2、两个车轮、轮毂电机和平衡控制系统。车身包括安装板、顶盖与底盖,安装板设置于顶盖与底盖之间并与两者配合。所述安装板包括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安装板1a和第二安装板1b。所述第一安装板1a与第二安装板1b为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2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1a以及第二安装板1b,并使第一安装板1a与第二安装板1b可相对转动。即,所述第一安装板1a与第二安装板1b通过该转动结构2而实现转动连接。所述两个车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且可绕所述安装板转动。该轮毂电机用于输出动力,而驱动两个车轮转动。所述平衡控制系统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而用于控制所述轮毂电机驱动该两个车轮转动。
请参阅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述第一安装板1a包括相对的顶面1a1和底面1a2。所述第二安装板1b包括相对的顶面(图未标)和底面(图未标)。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底面1a2与第二安装板1b的底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a3与第二凹槽(图未标)。所述转动结构2包括转动杆2a。所述转动杆2a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1a3以及第二凹槽内。为保证第一安装板1a与第二安装板1b可以相对转动,所述转动杆2a至少与所述第一凹槽1a3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其中之一转动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2a与第二凹槽之间转动配合,所述转动杆2a与所述第一凹槽1a3之间固定配合(不可以相对转动)。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1a3与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转动杆2a为圆柱形传动杆。可以理解的是,在转动杆2a容纳于第一凹槽1a3与第二凹槽后,转动杆2a与第一凹槽1a3以及第二凹槽之间均是可以相对转动,为了保证所述转动杆2a与第二凹槽之间转动配合,所述转动杆2a与所述第一凹槽1a3之间固定配合,转动杆2a与第一凹槽1a3设置有可限制转动杆2a相对第一凹槽1a3实现相对转动的部件。
具体地,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转动杆2a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图未标)和第二端(图未标)。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可定义为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一端。可以理解,该转动杆2a的第一端也可定义为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定义为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一端。所述转动结构2还包括第一压块2c与第二压块2d。所述第一压块2c与所述第二压块2d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b。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压块2c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a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压块2c卡接。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设在第二压块2d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b之间并同时与所述第二压块2c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板1b可转动地配合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2a一端设置为方形,另一端设置圆形,相应地,第一凹槽1a3的截面为方形、第二凹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这样在将转动杆2a安装在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内时,方形与方形配合,圆形与圆形配合,即可保证所述转动杆2a与第二凹槽之间转动配合,所述转动杆2a与所述第一凹槽1a3之间固定配合(不可以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设有一第一卡接部2a1。请参阅图8,所述第一压块2c设有第二卡接部2c1。所述第一压块2c的第二卡接部2c1与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卡接部2a1卡接。当将所述第一压块2c通过一固定件2e(比如螺丝)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时,所述第一压块2c的第二卡接部2c1与所述转动杆2a第一端上的所述第一卡接部2a1相卡接,从而将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1a3内,使得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与第一凹槽1a3之间固定配合,无法发生相对转动。具体地,第二卡接部2c1为开设在第一压块2c朝向安装板1a上的方形凹槽,第一卡接部2c1为开设在所述转动杆2a的第一端的圆周面上的方形面,即转动杆2a的第一端上形成方形块,在转动杆2a的第一端上的方形块位于第一压块2c上的方形凹槽内后,通过方形槽与方形块之间的配合,从而使得转动杆2a的第一端与第一压块2c之间卡接。
请参阅图7以及图8,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限位部2a2。所述第二压块2d设有第二限位部2a1。该第二限位部2a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a2配合用于限制所述转动杆2a的转动角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部2a2为一圆弧开槽。所述第二限位部2d1为一限位块,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2d1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b的底面的方向上的尺寸H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a2的深度L。藉由所述第一限位部2a2与第二限位部2d1的配合,可限制第一安装板1a和第二安装板1b之间的最大转动角度。限制所述第一安装板1a和第二安装板1b之间的最大转动角度的意义在于:使所述第一安装板1a与第二安装板1b的相互转动角度在一预定范围内,以利于使用者可安全驾驶该人机互动运动车。可以理解,也可将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设为固定的,而将第一端设为可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杆2a可以与第一凹槽1a3与第二凹槽均转动配合。相应地,所述转动结构2还包括两个第二压块2d,转动杆2a两端的结构均采用转动杆2a的第二端结构,它们之间的装配关系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在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还设有套筒2b。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套筒2b并与所述第二压块2c相配合而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b可转动地配合连接。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套筒2b绕所述转动杆2a的轴线转动。该套筒2b的设置目的是减小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与第二凹槽的接触面积,以方便所述转动杆2a的第二端的转动,同时避免磨损转动杆2a以达有效保护所述转动杆2a。
请参阅图6,所述套筒2b套设于所述转动杆2a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所述转动杆2a可分为至少两段,该两段之间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套筒2b的第一端抵靠该台阶结构,套筒2b的第二端由于第一限位部2a2、第二限位部2d1的存在从而使套筒2b不往左右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2a的两端可以与所述第一凹槽1a3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均转动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转动杆2a的两端可以与所述第一凹槽1a3以及所述第二凹槽转动配合时,所述转动结构2还包括两个第二压块2c。两个所述第二压块2d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b。所述转动杆2a的一端设在第二压块2d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a之间并同时与它们可转动地配合连接。所述转动杆2a的另一端设在第二压块2d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b之间并同时与它们可转动地配合连接。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转动杆2a的两端结构相同并均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动杆2a的第二端结构相同。更进一步地,转动杆2a的两端均可以设置套筒2b。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2a的一端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另一端设在第二压块2d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b之间并同时与它们可转动地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顶面1a1可均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a4。所述第二加强筋1a4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材料相同,即所述第二加强筋1a4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a可为一体成型工艺而得到。所述第一安装板1a以及第二安装板1b的材料可为铁、铝、铜、合金等含金属的材料,以保证所述第一安装板1a、第二安装板1b起到力学总承重结构。所述第一安装板1a以及第二安装板1b可作为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10的骨架,而可直接承载使用者的重量。所述第二加强筋1a4可为凸起的条状结构,也可为其他形状的结构,只要其可起到力学性能加强的作用即可。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整体形状不限,可根据具体需要设定,可为矩形、类鱼形等。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厚度不限,可根据具体需要以及所采用的材料的力学强度而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整体形状为类鱼形,“鱼身”部分可成脚踏区域,“鱼尾”部分可用于安装其他元件。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顶盖4包括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二顶盖(图未标)和第一顶盖4a。所述第一顶盖4a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上方。即所述第一顶盖4a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顶面1a1。所述第二顶盖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b的顶面。所述第二顶盖与第一顶盖4a的结构相同。现以第一顶盖4a来做说明。
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顶盖4a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底面1a2的表面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凹陷部4a1。所述凹陷部4a1内设有踏板4a2以及覆于所述踏板4a2上的脚垫4a3。所述脚垫4a3上设有多个增加摩擦的摩擦条(图未标)。
该顶盖的形状可根据具体需要设计。由于该顶盖并非总承重结构,因而在安装板不变的情形下,可根据喜好而更换不同的风格、形状的顶盖,以满足不同年龄、个性的使用者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顶盖和第一顶盖4a均连有一弧形凸罩。以第一顶盖4a为例,所述第一顶盖4a连有弧形凸罩4a4。该弧形凸罩4a4的第一端卡于所述凹陷部4a1,与该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车轮3a的上方且覆盖第一车轮3a的一部分。所述弧形凸罩4a4的第一端的轮廓与所述凹陷部4a1的轮廓相匹配,以保证二者可相互配合卡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顶盖和第一顶盖4a相互靠近的位置各设有一个提示板4a5。上述提示板4a5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其中一个为显示电源容量的提示板,另一个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每个提示板4a5均具有一个透明外罩。
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顶盖4a的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底面1a2的表面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4a6和多个固定柱4a7。所述第一加强筋4a6的整体分布可为矩形的格子或者蜂窝状格子。所述第一加强筋4a6为由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表面向外凸起的板状物或柱状物。所述第一加强筋4a6的材料不限,可为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相同的材料,也可为不同的材料。所述第一加强筋4a6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所述第一顶盖4a的力学强度。所述第二顶盖的靠近安装板的表面也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固定柱,在此不赘述。当使用者位于所述顶盖上时,由于顶盖(即第二顶盖以及第一顶盖4a)设有加强筋,因而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更能有力支撑使用者的重量。相对于通过增加顶盖的厚度实现较好的力学强度的方案而言,该设有加强筋的顶盖不仅力学强度好,而且整体重量较轻,有利于减轻人机互动运动车10的整体负载。
所述顶盖与底盖的材料可为塑料,在减轻整个车体重量的同时,也方便对车体的外观进行喷涂着色等工艺,并起到防污、防水的作用。所述底盖包括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二底盖(图未标)和第一底盖5a。所述第二底盖与第一底盖5a的结构相同。
现以第一底盖5a为例来说明,所述第一底盖5a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板1a位于所述第一顶盖4a及第一底盖5a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即所述第一顶盖4a与所述第一底盖5a相互配合,而将所述第一安装板1a夹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顶盖4a和第一底盖5a可通过卡扣、螺丝、滑槽等固定方式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盖5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底面1a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盖4a的靠近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顶面1a1的表面还设有多个固定柱4a7,所述固定柱4a7为一具有中空结构的柱状体。所述柱状体的截面形状可为圆形、矩形、菱形等。所述多个固定柱4a7可分为第一组固定柱、第二组固定柱以及第三组固定柱。所述第一组固定柱用于与底盖装配,所述第二组固定柱用于装配平衡控制系统的电路板7,所述第三组固定柱用于装配对应的安装板。
所述两个车轮可具体定义为第一车轮3a、第二车轮3b。所述第一车轮3a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相连接。所述第一车轮3a以及第二车轮3b为相对的,当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10进行180度旋转后,该第一车轮3a与第二车轮3b可互换。所述第一车轮3a与第二车轮3b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车轮3a可包括轮体及轮胎。所述轮毂电机可安装于安装板,也可分别设置于该两个车轮内。本实施例中,所述轮毂电机密封固定在轮体中,这样可使用较大尺寸的轮毂电机,相对电机安装在底盖底部的那种人机互动运动车,其运动行程及速度优势明显。所述轮胎环绕所述轮体设置。请参阅图6,以第一车轮3a为例,所述第一车轮3a可进一步包括一固定轴3a1。该固定轴3a1自所述第一车轮3a的中央位置延伸而出,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可通过一固定压块3a2与所述固定轴3a1配合设置而将所述第一车轮3a固定于第一安装板1a。可以理解,所述第一车轮3a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的方式不限于此种方式,也可为其他的方式,只要将所述第一车轮3a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a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4a6以及多个固定柱4a7的材料与所述顶盖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一加强筋4a6、多个固定柱4a7与所述第一顶盖4a一体成型。
所述平衡控制系统设置于车身内。所述平衡控制系统包括电源6与电路板7。所述电路板7上设有控制器和多个传感器,以控制第一车轮3a以及第二车轮3b的行驶状态。具体地,所述电路板7设置在所述顶盖与所述底盖之间并固定在顶盖上。更具体的,所述电路板7通过固定柱4a7固定于顶盖。电源6设置在安装板与底盖之间。所述电路板7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即第一顶盖4a与第二顶盖上各有一个电路板7。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电路板7可共用一块电源6。本实施例中,第一顶盖4a与第二顶盖上各有一个电路板7。
具体地,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顶盖4a的固定柱4a7上安装有所述电路板7。该电路板7与所述第一顶盖4a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此时,所述第一安装板1a卡于所述第一顶盖4a,并部分置于所述第一顶盖4a与所述电路板7之间。所述电路板7的一侧连接一散热元件8。该散热元件8垂直于所述电路板7的表面。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该散热元件8,既可将所述散热元件8很好的保护起来,同时该散热元件8垂直于电路板7这一设置方式可充分的利用空间,使整体的体积较小。相对于现有的将散热元件直接贴合于电路板的方式而言,所述散热元件8垂直于所述电路板7的方式,可利用其两侧的气流空间充分的散热,散热效率较高。所述散热元件8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7。可以理解,所述散热元件8靠近所述电路板7的一侧也可设多个功率管(图未标)等散热较多的电子元件。所述散热元件8的材料可为铁、铝、铜或合金等。当然,所述第二顶盖的固定柱上设置电路板的所采用的结构与以及原理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多个传感器、电源6和轮毂电机。所述控制器根据传感器传输的感测信号控制轮毂电机驱动车轮转动。具体的,所述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和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用于感应使用者是否站立于人机互动运动车上以开启或关闭。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感应开关的感测信号以控制轮毂电机是否工作。所述控制器接收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的感测信号以控制轮毂电机是否改变状态。具体的,使用者通过控制重心而使两个踏板所在的平面向前倾斜、或者向后倾斜、或者与水平面平行,从而使人机互动运动车实现向前加速、或者减速并向后运动、或者匀速行驶,即实现“人机互动”。
进一步,所述安装板还设有一尾灯1c,该尾灯1c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尾灯1c由所述平衡控制系统供电并控制其打开以及关闭。所述尾灯1c用于减速行驶时亮起。所述尾灯1c外设有一透明的尾灯罩(图未示)。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安装板,包括对称设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底面分别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
转动结构,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内并至少与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其中之一转动配合;
两个车轮,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且可绕所述安装板转动;
轮毂电机,用于驱动两个所述车轮转动;以及
平衡控制系统,所述平衡控制系统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轮毂电机驱动所述车轮转动。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面均设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材料相同,所述加强筋为凸起的条状结构。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互动运动车还包括顶盖与底盖,安装板位于所述顶盖及底盖之间并与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所述顶盖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顶面,所述底盖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底面,所述顶盖包括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所述底盖包括成对称布置且可相互转动的第一底盖和第二底盖。
4.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远离安装板的表面的中间位置均设有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内设有踏板以及覆于所述踏板上的脚垫,所述脚垫上设有多个增加摩擦的摩擦条。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均连有一弧形凸罩,该弧形凸罩的一端卡于所述凹陷部,另一端位于车轮的上方且覆盖车轮的一部分。
6.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相互靠近的位置设有两个提示板,上述提示板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其中一个为显示电源容量的提示板,另一个为显示是否工作的提示板,每个提示板均具有一个透明外罩。
7.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还设有一尾灯,该尾灯与平衡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尾灯用于减速行驶时亮起,所述尾灯外设有一透明的尾灯罩。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进一步包括一固定轴自所述车轮中央位置延伸而出,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包括轮体及轮胎,所述轮毂电机密封固定在轮体中,所述轮胎环绕所述轮体设置。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机互动运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控制器和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多个传感器、电源和轮毂电机,所述控制器根据传感器传输的感测信号控制轮毂电机驱动车轮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38616.XU CN205469475U (zh) | 2016-02-24 | 2016-02-24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138616.XU CN205469475U (zh) | 2016-02-24 | 2016-02-24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69475U true CN205469475U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667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38616.XU Active CN205469475U (zh) | 2016-02-24 | 2016-02-24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6947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52238A (zh) * | 2016-02-24 | 2016-07-13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WO2017143993A1 (zh) * | 2016-02-24 | 2017-08-31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2016
- 2016-02-24 CN CN201620138616.XU patent/CN2054694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52238A (zh) * | 2016-02-24 | 2016-07-13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WO2017143993A1 (zh) * | 2016-02-24 | 2017-08-31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CN105752238B (zh) * | 2016-02-24 | 2018-10-12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US11130543B2 (en) | 2016-02-24 | 2021-09-28 |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sport vehicl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380190A1 (en) |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sport vehicle | |
CN105539695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539665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730578A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539664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539666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4701724U (zh) | 电动平衡车 | |
CN205469473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539672A (zh) | 一种电动平衡两轮车 | |
CN205469474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469475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469476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469477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396342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396343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396340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365898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205365899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752238A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857471A (zh) | 一种四轮电动滑板代步车 | |
CN205554420U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644679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667670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667671B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
CN105730579A (zh) | 一种人机互动运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
|
PD01 |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 ||
PD01 |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1120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