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电路,旨在提高电源连接器及其负载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包括用于输入直流电源的电源输入端、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源供给负载的电源输出端、开关电路、过压检测电路及稳压控制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的检测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稳压控制电路的稳压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其中,
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源进行过压检测,并在检测到输入的直流电源过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关断的控制信号;
所述稳压控制电路,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电压检测,并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大小控制所述开关电路的开启/关断,以使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源电压稳定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电源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源输出至所述电源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为开关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互连;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互连,且所述第二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阻互连的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过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稳压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及第六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稳压管的调整端互连,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阴极经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稳压管与所述第六电阻互连的一端为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稳压控制电路包括稳压模块及储能模块,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其中,
所述稳压模块,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电压检测,并在检测到输出的直流电源超过其第一阈值电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关断的控制信号;在检测到输出的直流电源低于其第二阈值电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开启的控制信号;所述第一阈值电压大于所述第二阈值电压;
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所述直流电源时,进行充电储能,并在所述稳压模块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关断时,输出电源至所述电源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二稳压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及第十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二稳压管连接的一端为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调整端经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还经所述第十电阻连接到地。
优选地,所述储能模块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接地。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用于输入直流电源的电源输入端、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源供给负载的电源输出端、开关电路、过压检测电路及稳压控制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的检测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稳压控制电路的稳压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其中,所述过压检测电路,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源进行过压检测,并在检测到输入的直流电源过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关断的控制信号;所述稳压控制电路,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电压检测,并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大小控制所述开关电路的开启/关断,以使所述电源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源电压稳定在预设电压范围内;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电源输入端输入的直流电源输出至所述电源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过压检测电路检测电源输入端输入的电源电压大小,在输入直流电源未过压时,保持开关电路导通,保证负载正常工作;在输入直流电源过压时,控制开关电路关断,切断输出至负载的电源,在电源输出端设置稳压控制电路对输出电源电压进行稳压控制,使电源输出稳定,从而实现对负载及其电源连接器的过压保护作用,提高负载及其电源连接器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保护电路。
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保护电路包括用于输入直流电源的电源输入端IN-PUT、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源供给负载的电源输出端OUT-PUT、用于控制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输入的直流电源输出至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的开关电路10及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输入的直流电源进行过压检测,并在检测到输入的直流电源过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关断的控制信号的过压检测电路20。
具体地,所述开关电路10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所述开关电路10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过压检测电路20的检测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所述过压检测电路20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连接。
此外,该保护电路还包括稳压控制电路30,该稳压控制电路30的稳压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稳压控制电路30的控制端与所述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连接。该稳压控制电路30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电压检测,并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大小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的开启/关断,以使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输出的直流电源电压稳定在预设电压范围内。其中稳压控制电路30的预设电压范围根据负载额定电压进行相应设置,例如,假设负载的工作电压为12伏左右,且电源输出端OUT-PUT输出12伏供给负载,那么,该预设电压范围可以为10至12伏。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保护电路适用于各种供电电路或者各种电源连接器中。为了便于阐述,以下车载电源和车载电视为例进行详细阐述:例如,车载电源有12伏、24伏、36伏三种,其中,车载电视的工作电源为12伏,则该保护电路相应设置为12伏过压保护。当用户将车载电视的电源连接器通过该保护电路与12伏电源连接时,过压检测电路20检测到输入的直流电源为12V,不会触发过压保护,即不输出控制开关电路10关断的控制信号,此时开关电路10处于开启状态,将输入的12伏电源供给车载电视。当用户将车载电视的电源连接器通过该保护电路与24伏或者36伏电源连接时,过压检测电路20检测到输入的直流电源为24伏或者36伏,触发过压保护,输出控制开关电路10关断的控制信号,此时开关电路10将处于关断状态,使输出至车载电视的24伏或者36伏电源断开,以保护车载电视。
即本实用新型保护电路能够在输入电压未过压时,保证负载正常工作,在输入电压过压时,切断输出,以保护负载,从而实现对负载及其电源连接器的过压保护作用,提高负载及其电源连接器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电源输出端还设置稳压控制电路30对输出电源电压进行稳压控制,使电源输出稳定,以进一步提高负载及其电源连接器使用的安全性。
上述开关电路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为所述开关电路10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为开关电路10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互连;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互连,且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所述第二电阻R2互连的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
该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经第二电阻R2与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在电源输入端IN-PUT输入电源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第一开关管Q1将电源输入端IN-PUT输入的直流电源输出至电源输出端OUT-PUT。在第一开关管Q1接收到过压检测电路20的过压保护信号时,第二开关管Q2关断,控制第一开关管Q1关断,电源输出端OUT-PUT无电源。
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电路10还包括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过压检测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该第三电阻R3为过压检测电路20输出至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的控制信号提供电压偏置。
上述过压检测电路20包括第一稳压管Z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六电阻R6。
其中,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稳压管Z1的调整端互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稳压管Z1的阴极经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电源输入端IN-PUT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Z1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稳压管Z1与所述第六电阻R6互连的一端为所述过压检测电路20的输出端。
该实施例中,该第一稳压管Z1可采用TL431实现,其基准电压为2.5伏。其中,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组成分压电路为第一稳压管Z1提供采样电压,当采样电压低于2.5伏时,第一稳压管Z1截止,当采样电压高于2.5伏时,第一稳压管Z1导通,输出低电平信号,使第二开关管Q2关断,进而控制第一开关管Q1关断,实现保护作用。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稳压控制电路30还包括稳压模块31及储能模块32。该稳压模块31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稳压模块31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连接,所述储能模块32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连接。
其中,稳压模块31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电压检测,并在检测到输出的直流电源超过其第一阈值电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关断的控制信号;在检测到输出的直流电源低于其第二阈值电压时,输出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开启的控制信号。
储能模块32用于在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输出所述直流电源时,进行充电储能,并在所述稳压模块31控制所述开关电路10关断时,输出电源至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
本实施例中第一阈值电压大于第二阈值电压,例如第一阈值电压为12伏,第二阈值电压为10伏。本实施例是通过稳压模块31对电源输出端OUT-PUT输出的电压进行稳压,在输入电源受负载影响而产生电压波动时,若电源输出端OUT-PUT的电源电压在10至12伏之间,则稳压模块31不触发,电源输出端OUT-PUT将电源提供负载,并对储能模块32充电储能。若电源输出端OUT-PUT的电源电压高于额定输入电压12伏,则稳压模块31检测到的电压值将高于其第一阈值电压,稳压模块31触发,控制开关电路10关断,此时,储能模块32由于已储满电能,负载通过储能模块32进行供电,在储能模块32的电压低于稳压模块31的第二阈值电压10伏时,在稳压模块31控制开关电路10开启,将电源输入端IN-PUT输入的电源输出至电源输出端OUT-PUT,供给负载,并再次给储能模块32储能,如此实现对输出电源稳压。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元件的参数,可以使输出电压无限趋近于12伏,以保证负载工作稳定。
优选地,上述稳压模块31包括第二稳压管Z2、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及第十电阻R10,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管Z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二稳压管Z2连接的一端为所述稳压模块3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稳压管Z2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稳压管Z2的调整端经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还经所述第十电阻R10连接到地。
该实施例中,该第二稳压管Z2也可采用TL431实现,其基准电压为2.5伏。其中,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及第十电阻R10组成分压电路为第二稳压管Z2提供采样电压,当采样电压低于2.5伏时,第二稳压管Z2截止,当采样电压高于2.5伏时,第二稳压管Z2导通,输出低电平信号,使第二开关管Q2关断,进而控制第一开关管Q1关断。
优选地,上述储能模块32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接地。其中,第一电容C1为极性电容,利用其充放电功能实现储能模块32的储能、放电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包括上述保护电路,该电源连接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源连接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